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595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优化设计卷 鲁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你真的那样不同吗,尼亚加拉瀑布?

  B.愿莲子坠落,坠落在池中的污泥里,生长出更多“不染的生命。

  C.形成了一千多米宽度的两道举世闻名的瀑布(其一在加拿大境内的称马蹄瀑布)。

  D.她和各人都很友善地游戏:

你越胜她,她也越喜欢。

5.对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对偶)

  B.是人还是兽,忍心地摧残了这片清香圆绿!

(借代)

  C.她(自然)的步履安详,她的例外喜忧,她的律法顽固不易。

(排比,拟人)

  D.你(瀑布)好像从琼楼玉宇中飞奔而来,走出“高处不胜寒”,走进人间……(喻、拟人。

引用)

6.下面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名潜,自号靖节先生,东晋杰出的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都是其代表作。

  B.王维,字摩洁,初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诗中有画”,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C.歌德,德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巴黎圣母院》和《少年维特的烦恼》。

  D.古体诗,也叫“古风”“古诗”,每篇句数不拘,用韵较自由;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每篇句数、字数和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7.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

(只填序号)(2分)

①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

②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就像地铺了一层寒烟。

③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④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⑤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答:

8.将下面的长句变成短句,要求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4分)

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因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答:

9.将下面画横线的句子改成短句,并与上句结构形式相对称。

(2分)

我们爬上了又冠谷,刚抬起头,就被前面险恶的地势吓愣了:

右边是一道笔直的雪墙,悬在我们头上,似乎等大风再来时就向我们扑来;

前方是一条高高低低的被雪堆拦腰吞噬的好几段的又细又长的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2006年高考江苏卷)(4分)

二、阅读与鉴赏(36分)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1-13题。

(6分)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1.诗中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

“拙”是什么意思?

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像出人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13.“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

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2分)

警惕“绿色沙漠”

人工林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绿色沙漠”。

绿色代表着生命与生机,为什么现在把绿浪翻滚的人工林与沙漠联系在一起呢?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生态建设,而不是生态恢复,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生态环境无需“建设”,也不能“建设”。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长期进化而形成的。

生存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物种之间形成了很复杂却又很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正是这些关系使得各生态系统充满生机。

由此看来,尊重生态环境的自我维持、自我恢复才是人类的明智之举。

恢复天然植被最好的方法是:

自然恢复和仿原生态恢复。

自然恢复是不需要或主要不依靠人工协助,完全或主要依靠自然演替来恢复已退化或消失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恢复中,封山育林是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系统的最好方式。

封山育林就是在光热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权力下放”,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等措施,排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让植物在广阔的空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

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所需要做的便是“无为而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自然界将会自动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

人们在此间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便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和杂草等。

除了自然恢复之外,还可以采取仿原生态恢复的方法。

所谓的仿原生态恢复,就是在通过自然手段无法或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或者是希望进行有适当选择的生态系统恢复的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人工方法,来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

仿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为目的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

当它还要考虑到森林的经济、观赏、游玩和休闲功能,并且顾及生物的多样性。

例如欧洲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模仿自然的本来面目,采取了仿原生态恢复的方法来进行绿化。

在这些后天出现的森林里,既有人工林中难得的清澈溪流,甚至也有在我国国有天然林中很少见到的小鹿、黑熊等。

是的,我们不但要警惕对森林的破坏,也要警惕森林的人工化。

我们不应该在制造了一片又一片的黄色沙漠的同时,又制造出一片又一片的“绿色沙漠”。

14.为什么“人工林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绿色沙漠’”?

(3分)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多年来,大量营造人工林,是因为人们陷入了强调生态建设而忽视生态系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误区。

B.在大自然恢复天然植被的过程中,要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应该在育林时节杜绝人类的活动。

C.仿原生态恢复并非人类完全随心所欲的一种恢复方法,而是按照生态系统原来的状态去恢复其活力。

D.“绿色沙漠”这一称呼对森林人工化提出了获救,在作者看来,“造林”与“毁林”同样令我们担忧。

16.“仿原生态恢复”的好处有哪些?

请分条概括。

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改造自然的前提是尊重自然,并顺应自然的性情,“自然恢复”和“仿原生态恢复”就是这种改造的代表方法,它们有效地治理了“绿色沙漠”。

B.仿原生态恢复是在自然不能自行完成生态系统恢复时,适当利用人工进行生态恢复的方法。

它不以“重建”环境为目的,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

C.欧洲某些国家仿原生态恢复的森林不仅保持了生态平衡,而且出现了天然林中很少见到的生物,所以仿原生态恢复森林的最终效果要好于天然林。

D.基于文中提出的人工林存在的种种缺陷,因此我们再提“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口号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这无异于提倡营造新的沙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分)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衡

①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

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②山村码头,长虹卧波的石桥下一条碧绿的溪水缓缓飘来。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澈的溪中。

我们跳上一条竹筏,船工长篙一点,悠悠然滑向平如镜面的河心。

河并不宽,一般也就三五十米,两旁山上的草木与崖上的石刻全看得清;

水并不深,大都一篙见底,清得连水草石砾都看得分明;

流也不急,长14公里,落差才15米,可任筏子自己随便去漂。

只是弯子很多,可谓九曲十八弯。

但这正是她的妙处,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了许多的容量,溪流围着山前山后地转,两岸的层峦叠峰就争着显示自己的妩媚。

③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

耳边是船工喃喃的解说,这石、那峰、天王、玉女,还有河边的“神龟出水”,山坡上的“童子观音”。

山水毕竟是无言之物,一般人耐不得这种寂寞,总要附会出一些故事来说。

我却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④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初隆起时的皱褶,就自然得可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

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

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

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

浓密的草窝里突然冒出一树芭蕉,阔大的叶片拥着一束明艳的鲜花,仿佛遗世独立的空谷佳人。

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

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拔慢拢中飘动。

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你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我这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⑤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

是上游50平方公里的群山中,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滤石挤,再流出涓涓细流,又由无数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

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

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摄足曳翠裙。

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

在这种人仙掺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

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也怕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

我才信山水也是如情人,如名曲,可以让人销魂铄骨的。

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夏丐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⑥筏过五曲溪时,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几个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写得不出头。

原来这幼溪是一个明代人,名陈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头,便归隐此地来研究《易经》。

石上还刻有他发牢骚的诗。

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

那个曾带义兵归南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

还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锋锋诗句: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

它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

”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是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是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

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邈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

⑦人在世上呆久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这样那样的重负。

为解脱这一切,历来的办法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

苏东坡是最通此道的,所以他既当居士,又寻山访水。

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即净化,刹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

苏子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青水幽,渔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

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嵋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那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

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

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

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

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

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

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⑧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水面顿宽,一汪碧绿。

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18.武夷山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了许多的容量”的原因是什么?

(4分)

19.与其他名山名水相比,武夷山水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20.第⑥自然段说“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文章提到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大师朱熹、一代名将戚继光。

作者选取这些历史人物的什么特点?

结合⑥⑦两段内容及人物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21.作者“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这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三、表达与交流(4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曾经梦想过的东西,也让我们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如生存意义、文明修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

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的既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有的虽然拥有充裕的物质,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的为寻找精神家园而苦恼……

请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⑵立意自定。

⑶文体自选。

⑷题目自拟。

⑸不少于800字。

⑹不得抄袭。

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

A项中的“偌”读ruò

B项中的“藉”读jiè

D项中的“黏”读niá

n,“藩”读fān。

答案:

C

2.解析:

A项“翰”应为“瀚”,“均”应为“钧”;

B项“暄”应为“喧”,“换”应为“幻”;

C项“渲”应为“宣”,“敝”应为“蔽”。

D

3.解析:

“变换”多指具体的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多指抽象的事物不规则地改变,“烟霞”的改变是不规则的。

“无时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与“时时刻刻不”相反。

“不是……却是”表并列关系。

“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

A

4.解析:

B项中的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部分引用时,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外面。

B

5.解析:

D句没有运用比喻。

“好像”在这里表示想象,不是喻词,更关键的是句中没有出现喻体。

6.解析:

A项应为“自号是五柳先生”;

B项王维是盛唐人;

C项《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作品。

7.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作者的游踪。

④①③②⑤

8.解析:

找出语句的主干,将语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变成短句即可。

其一:

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

其二:

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9.解析:

前方是一条又细又长的小路,高高低低的,被雪堆拦腰吞噬了好几段。

10.解析:

此题是传统的扩展语句的题目,所给的词语都属于景物类,要求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只要将上述景物连缀起来,再附丽于一定的情感即可。

(示例)天上皓月当空,银河宛然可见,池边的地上长满了蓊蓊郁郁的树,树影婆娑,偶尔传来一阵子蛙声,这蛙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多么迷人的夜晚啊!

11.解析:

“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

“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取巧相对。

12.解析:

略。

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像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

13.解析:

“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14.解析:

人工林与其他物种之间缺少那些很复杂却又很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自身缺乏维持生机、恢复生机的能力。

15.解析:

原文只说要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而不是杜绝。

“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和杂草等”人类活动也不应杜绝。

16.解析:

⑴体现人类的意志(或:

稳定水土流失);

⑵体现森林的多种功能;

⑶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17.解析:

A项“有效地治理了‘绿色沙漠’”与文意相悖。

这两种方法能避免产生“绿色沙漠”而并非对其“治理”。

C项“仿原生态恢复森林的最终效果要好于天然林”的结论显然以偏概全,文中只说“欧洲有些仿原生态恢复的森林里有在中国天然林里也很少见的动物”;

这一结论也不合逻辑,“恢复”的目的不可能是“好于……”。

D项“这无异于提倡营造新的沙漠”则过于绝对,文章始终未说不能植树造林,而是对“如何造”进行探讨,其中作者倡导的“仿原生态恢复方法”更不排斥植树造林。

18.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只是弯子很多,可谓九曲十八弯。

但这正是她的妙处”只要找出“这”指代的内容,答案就可以找到了。

武夷溪流九曲十八弯,两岸的层峦叠嶂争奇斗艳。

19.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第④段写山之美,第⑤写水之美,在第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作为答案点:

“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也怕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

武夷山水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

20.解析:

这是一道开发性的题目,只要能概括出上述人物的特点“烦恼和重负”或“得志和失意”“怀才不遇”即可。

关于自己的理解,要紧扣这些人物都被武夷山折服。

所选人物均有许多烦恼和重负。

辛弃疾带义兵归南宋,欲收复失地而不得,“而今识尽愁滋味”;

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壮志未酬;

朱熹不得不长期赋闲;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到武夷山则心宁气平。

戚继光抗击倭寇,壮怀激烈,深爱武夷,希望功成身退后,“愿向君王换此山”。

这些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为武夷山所折服。

21.解析:

此题考查对第⑦段内容的概括,通读后可以发现:

自然能化解疲劳与烦恼,山水能净化人的灵魂,使人得到宗教似的回归感,等等。

答出两点即可。

①人要到自然中去解脱烦恼和重负,获得回归。

②美如“人间的天国仙境”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

(或:

能纯得使人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生热恋似的追求的山水)③不同的山水给人不同的启迪。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