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621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7.近代法国政体屡遭变更,1875年宪法颁布后,共和政体虽不被看好,但最终却巩固下来。

法国共和政体巩固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B.封建保守势力日益衰落

C.资产阶级力量益增强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8.表2

国家

标志性事件

政体

英国

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

君主立宪制

美国

1787年宪法通过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871年宪法通过

法国

1875年宪法通过

对表2解读正确的是

A.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B.英德两国经济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

C.四国均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宪法D.四国均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代议制

9.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

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

这表明巴黎公社

A.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D.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10.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列宁提出这一主张主要基于

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存在B.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

C.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D.沙皇的专制统洽已被推翻

11.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12.下表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

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15%

11%

A.经互会的成立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柏林危机的爆发

13.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

 

美国总统肯尼迪;

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

赫鲁晓夫;

印度总理尼赫鲁。

“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A.美苏争霸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4.15、16世纪,欧洲人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香料,“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调料甚至从菜肴中分离出来,被装在托盘中不同的格子里,供人们随意添加……”“调料不仅供人食用,也供人饮用”。

以上现象现的背景是

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

C.欧洲香料产量猛增D.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5.1841-1846年,英国取消了608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

英国此举

A.增加了土地贵族的收益B.导致了工业品进口大量增加

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D.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16.德国于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20世纪初又颁布了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

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工业化引发社会问题凸显B.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完善D.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发展

17.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

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

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一做法

A.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B.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

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放松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

18.罗期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A.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B.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D.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19.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 

中指出:

“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

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B.在20 

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

20.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

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欧洲经济领域合作加强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D.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

21.据俄罗斯的老人们回忆(前苏联),20 

世纪初的农村,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一些大的村庄每逢星期天都要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

就此折射出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B.集体农庄改善了农民生活

C.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平衡D.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22.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B.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23.右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D.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2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趁火打劫,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殖民主义”。

据此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主要对欧洲国家贷欽B.拒绝救助发展中国家

C.贷款的条件过于苛刻D.被经济发达国家控制

2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

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表明两人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26.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比较保守B.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27.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

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

先定论提出的直接影响是

A.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B.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D.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基础

28.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

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

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29.在相对论创立之初,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爱因斯坦也因此遭受过无数的责难与屈辱。

这主要是因为相对论

A.创立者声名不显B.超越多数人认知

C.没有形成系统性D.与经典力学相悖

30.19世纪有些美国文学家强调情感而非理性,热衷于古代及异国故事。

热衷于神秘、奇迹和异域风情。

据此判断,这一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现代主义

31.《左传》载: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

大传》又载: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

A.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B.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C.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32.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

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加速B.贵族政治没落C.改革变法兴起D.诸侯争霸激烈

33.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34.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

这反映了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35.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宜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

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

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

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36.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涪陵

铁斧、铁椐、刻刀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3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38.吕思勉指出:

“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39.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

该“总设计师首倡

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

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0.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C.文化走向基本成型D.儒学兴起成为大宗

二、非选择题:

共40分。

其中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

41.(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

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材料三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心和贸易方式。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42.(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观点一

观点二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00年

1917年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840年

1860年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43.(12 

分) 

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

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上林三官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

——摘编自夏日新《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

1-5:

DCBDB 

6-10:

BCDBA11-15:

AADAD16-20:

ABCBD 

21-25:

ABDCD26-30:

CADBA 

31-35:

CBDBB 

36-40:

CCDDC

41.(16分)

(1)特点:

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

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

政府支持、政策开放;

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 

中心:

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

(2分)

方式:

直接掠夺、三角贸易、欺诈贸易、武力征服、正当贸易。

(答出两点即可,2分)

特点:

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

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且互相依赖;

国际分工明显;

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或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42.(12分) 

示例一世界现代史开端:

观点一: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基本定型,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紧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2分)因此从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看1900年是现代世界的开端。

观点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的时代。

(4分) 

因此从革命史观角度看,1917年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示例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840年鸦片战争燥发,中国社会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都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也随之兴起,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的起点。

1860年第二次鸡片战争后,清政府洋务运动展开,洋务派在经济、教育、军事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中国开始了主动的近代化探索,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起点。

而1840-1860年之间中国社会对外来刺激反映迟缓,没有主动进行近代化尝试。

示例三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认为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是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也就是认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新一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此观点主要着眼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

前后两次工业革命有诸多差异,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英国为中心,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时开启;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体现了科学对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规模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大规模垄断组织等。

此观点认为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即两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两次工业革命有内在的一致性:

两次革命的时间实际是前后相继的;

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飞跃,两次工业革命都体现出生产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两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是交叉进行的,并无明显的分段。

因此观点二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实际是一个整体过程。

43.(12分) 

(1)汉初以来币制混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私铸、盗铸货币现象破坏了金融秩序;

七国之乱暴露了中央对地方集权不足的问题;

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国家财政困难。

(2)加强了中央集权;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确铸币规范,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币制混乱问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