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711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Word下载.docx

2.1海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

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近岸局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劣四类水质区域面积分别为3220、6530、30380和7900平方公里,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其他季节,渤海和黄海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比夏季略有升高,东海和南海海水水质基本稳定。

  2006~2010年夏季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海区

年度

第二类水质

海域面积

第三类水质

第四类水质

劣于第四类

水质海域面积

合计

渤海

2006

8190

7370

1750

2770

20080

2007

7260

5540

5380

6120

24300

2008

7560

5600

5140

3070

21370

2009

8970

5660

4190

2730

21550

2010

15740

8670

5100

3220

32730

黄海

17300

12060

4840

9230

43430

9150

12380

3790

2970

28290

11630

6720

2760

2550

23660

11250

7930

5160

2150

26490

15620

8100

6660

6530

36910

东海

20860

23110

8380

14660

67010

22430

25780

5500

16970

70680

34140

9630

6930

15910

66610

30830

9030

8710

19620

68190

32760

11130

9260

30380

83530

南海

4670

9600

2470

1710

18450

12450

3810

2090

3660

22010

12150

6890

2590

3730

25360

19870

2880

2780

5220

30750

6310

8290

2050

7900

24550

合计

51020

52140

17440

28370

148970

51290

47510

16760

29720

145280

65480

28840

17420

25260

137000

70920

25500

20840

146980

70430

36190

23070

48030

177720

  2.2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

  2010年,在我国近岸海域的289个站位开展了沉积物质量监测,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类、汞、镉、铅、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等。

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仅辽宁青堆子湾和常江澳、浙江杭州湾北岸、福建福宁湾等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近岸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2010年,在我国近岸潮间带及浅海区的163个站位开展了生物质量监测,监测的生物品种为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和僧帽牡蛎等底栖双壳贝类,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烃、六六六、总汞、镉和滴滴涕等。

监测结果显示,六六六、总汞和滴滴涕等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99%、95%和84%。

受石油烃等的影响,12%监测站位的生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主要分布在古黄河口、嵊泗、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杜桥和晋江围头湾内,表明其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2.4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为掌握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继续对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

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2010年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情况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监控区名称

生态监控区面积

(平方公里)

健康状况

河口

双台子河口

3000

亚健康

滦河口-北戴河

900

黄河口

2600

长江口

13668

珠江口

3980

海湾

锦州湾

650

不健康

渤海湾

莱州湾

3770

杭州湾

5000

乐清湾

464

闽东沿岸

5063

大亚湾

1200

滩涂湿地

苏北浅滩

15400

珊瑚礁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

1150

广西北海

120

健康

海南东海岸

3750

西沙珊瑚礁

400

红树林

北仑河口

150

海草床

2006~2010年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

?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

  健 

康:

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

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

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

生态系统在短期内无法恢复。

  2.4.1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

2010年,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黄河口和珠江口水质较2009年略有好转,海水中无机氮含量有所下降,夏季长江口外海域中下层水体出现面积约2330平方公里的低氧区。

监测的其他河口生态系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初显成效,2010年黄河口新增湿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

  监测的河口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密度基本处于正常变动范围之内,浮游动物及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底栖动物生物量偏低、经济物种的丰度略有下降。

与2009年相比,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优势种类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小。

2010年监测河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

  *生物多样性指数:

是生物种数和种类间个体数量分配均匀性的综合表现,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征。

  2.4.2海湾生态系统

  海湾是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是人类从事海洋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海洋开发的重要基地。

2010年,监测的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总体略有好转,渤海湾和莱州湾生态系统由不健康转变为亚健康。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沉积物中有机碳等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部分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氮磷比失衡,其中杭州湾富营养化指数高达173,锦州湾氮磷比高达332:

1。

受围填海和滩涂围垦等人为活动影响,栖息地破坏严重。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杭州湾、莱州湾、乐清湾和大亚湾等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赤潮优势藻类密度显著升高。

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

——————————————————————————————————————————————

  *富营养化指数(E):

依据公式E=化学需氧量×

无机氮×

无机磷×

106/4500(浓度单位:

mg/L)计算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如E≥1,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某海域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浓度超过正常浓度范围,引起浮游植物过量增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2.4.3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滩涂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护岸减灾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冲区。

2010年,苏北浅滩滩涂湿地处于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全部监测站位的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77%监测站位的水质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受围垦造田影响,生物栖息面积缩减。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物群落总体状况较差,浮游动物和鱼卵仔鱼密度偏低。

滩涂湿地潮间带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连续五年无较大变化。

在盐城湿地越冬的丹顶鹤数量逐年减少,本年度较2006年减少了200余只。

———————————————————————————————————————————

  *滩涂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主要类型之一,指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植被盖度小于30%的滨海沼泽。

2010年,对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监测。

  2.4.4珊瑚礁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

2010年,监测的典型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呈亚健康状态,与2009年相比其健康状况略有下降。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海水环境质量良好,悬浮物含量和酸碱度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但近五年来,活造礁石珊瑚平均盖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西沙、海南东海岸和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平均盖度分别下降58%、15%和12%。

  监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总体呈退化趋势,部分海域仍存在珊瑚礁白化现象,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造礁石珊瑚种类明显减少。

近五年来,西沙造礁石珊瑚由87种减少至43种,珊瑚礁鱼类密度由213尾/百平方米下降到124尾/百平方米。

  海南东海岸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明显下降,长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敌害生物的侵害仍是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高位虾池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海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较大。

广西北海涠洲岛竹蔗寮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略有好转,活珊瑚礁盖度增加,新生珊瑚和鱼类数量增多。

  2.4.5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的重要作用,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是一些海洋鱼类的重要繁育场所。

2010年,监测的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2009年相比有所下降。

  监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海水环境和栖息地状况总体良好,红树林面积保持稳定,种群密度显著增加。

北仑河口红树林长势良好,监测到69种栖息鸟类,较上年有所增加;

但其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较2006年分别下降52%和33%。

  2010年9月,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了较为少见的大面积尺蛾和毛颚小卷蛾虫害,受灾面积约20公顷。

保护区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红树林虫害得到遏制,大部分受灾红树林已发出新芽、长出新叶。

  2.4.6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防浪护岸的功能,是众多经济鱼类和濒危动物的栖息和繁育场所。

2010年,监测的典型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与2009年相比健康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监测的海草床生态系统海水和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分别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和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海草种类和数量稳定,生长茂盛。

海南东海岸海草床平均盖度为41%,呈基本稳定状态;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升高,由上年的226克/平方米增加至518克/平方米。

  受围填海、挖掘星虫、海水养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广西北海海草床栖息地环境受到破坏。

受洪水影响,海南东海岸长圮港海域海草被入海泥沙覆盖,栖息密度有所下降;

麒麟菜养殖、潮间带挖塘养殖和围填海工程的实施对海草床的栖息地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