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412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教案Word下载.docx

他们也为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

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如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都取得了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基本完善,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大事。

它从材料和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田野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序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发掘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

它们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化相连,不仅弥补了某些地域上的空白,而且衔接了年代上的缺环,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科学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专业的研究和发展。

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夏朝历史究竟是“传说”还是“史实”?

后世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目前考古界尚未发现夏代文字资料和比较完整的年代学标尺可以证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历史仍然属于传说的范畴。

不过,古史传说中夏商周三代一体,商周已经相继被证实,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夏朝同样会被证实,此其一;

而且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有些内容的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很相似,这又是促使人们相信夏文化存在的重要因素,此其二;

再说,商代甲骨文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这种文字应该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而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中曾发现有刻画痕迹,很像是文字的雏形,人们相信,这个过程在时间上与传说中的夏文化吻合,夏文字只是尚未发现,不会没有文字保留下来,此其三;

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传说中的夏朝与商周有很多共同点,而夏以前的文化遗存与夏朝也有许多共同点,但与商朝则很不同,若没有一个夏朝,夏以前的文化与商朝之间的巨大鸿沟就很难沟通和弥合,这中间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就无法解释,只有把夏朝当作信史,夏商周的文明史才完整,此其四。

根据以上四点,人们普遍相信夏朝应为“史实”,而非“传说”。

  本课引言由文物插图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插图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铜爵,形态为长流短尾,束腰平底,三棱锥足,并装饰有乳钉纹,乃二里头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文字内容则重点介绍,由于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疑古”,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

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使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并开始的考古学上夏文化的探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建议教师以插图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并思考问题:

顾颉刚的疑古与探索夏史有何关系?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顾颉刚其人,带领学生学习本课。

  第一目“寻找夏文化”

  教材首先阐述了顾颉刚等学者质疑历史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其后,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学术界开始将历史文献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对夏文化进行探究。

最后叙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为人们寻找夏文化打开了大门。

  

(1)顾颉刚“疑古”

  顾颉刚疑古,实际上是对历史“传说”提出疑义。

在古代,“传说”和“史实”没有严格区别。

近代科学思想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的“历史文献”,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

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情称为“传说”。

“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曾是传说,往往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起过相同的作用。

它们的最终区别在于是否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若有,即属于历史范畴,可能成为史实;

若没有,就不可以说成是史实。

对学生讲明这些,不单纯是能力培养要求上的难易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对待资料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科学思想和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问题。

  

(2)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址的发现发掘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多年,因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是一种彩陶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半坡氏族是其代表。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多年,因发现于河南章丘市龙山镇而得名。

因出土文物以表面磨光黑陶为主,又称黑陶文化。

大汶口氏族是其代表。

  952年,在郑州发现了二里冈遗址,这是比殷墟的青铜文化还要早的早商文化。

它的分布面积与殷墟遗址不相上下,共约25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商城。

  新华网郑州XX年2月5日电(记者桂娟程红根)考古工作者近期在位于郑州市闹市区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内找到了它的外郭城,护城壕,确认其面积约13平方公里。

新的考古钻探资料表明,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并且拥有完整的防御体系。

  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表明,郑州商城的内城内主要为宫殿区,除宫殿基址外城内还发现有宫城墙、规模宏大的蓄水池、排水沟、大型夯土水井等。

从这些夯土基址的规模以及宏大的蓄水池等设施我们可知内城是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外郭城内则不同,主要为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祭祀坑等。

内城与城外的商代文化层紧密相连,表明它们为一个整体,但二者的保护对象不同,所以功用也不一样。

  教学时,建议教师首先与学生探讨,为什么要寻找夏文化?

探索夏文化,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问题。

研究它,不仅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还是中国国家起源问题。

这是中国国家的历史,这是中国城乡开始分化的历史。

其次,老师提供夏史的有关文献资料,提问学生为什么顾颉刚会“疑古”?

特别是夏朝的历史?

回答后,再帮助学生分析“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让同学分组,收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郑州商城遗址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考古成就对寻找夏文化有何意义?

  第二目“发现二里头遗址”

  着重介绍了考古学家徐旭生从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代的史料,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考古课题,最后确定河南偃师二里头为考察重点的研究过程,向学生展示了科学考古的精神和方法。

  如何寻找夏文化?

除了从古代文献资料外,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

  .从中原文化系统上看:

即从中原文化体系的来龙去脉上观察。

夏文化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绝不是从别处移植来的,它是中原地区土生土长的固有文化。

  2.从地域上看:

探索夏文化,只能在夏墟内寻找遗迹遗存。

夏代地域范围,根据文献记载,东至济水流域(豫东),西至渭河流域,北至汾河流域,南至颍川南阳。

  3.从时间上看:

夏王朝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1~前16世纪。

有的认为是公元前22~前18世纪。

  4.从社会发展阶段上看:

夏王朝正从原始社会解体,由部落联盟组织到初期国家的形成时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质变阶段。

  徐旭生对这些所见不多的材料进行了缜密的考证,推测夏人可能主要在以下两个区域活动:

第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尤其是颍水谷的上游登封、禹县一带;

第二是山西西南部汾水下游(大约自今山西霍山以南)地带。

他认为“夏氏族或部落早期活动的中心当在河南中部,不在山西西南部”。

  接着徐旭生等研究人员结合学术界给考古工作者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列出了此次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商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对诸多可能区域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之后,河南偃师二里头成为专家们考察的重点地区。

1959年秋,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寻找夏文化?

引导同学得出结论。

再让同学准备徐旭生先生的有关生平和论著进行交流,着重讲述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考古方法,并提供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夏朝的认识。

  第三目“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主要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经过及其重要成果,还讲述了考古发掘的常识及常用工具,分析了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二里头遗址位置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约九公里处,包括三个自然村,平面像个半岛。

  

(2)发掘成果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主要以豫西伊洛颍汝四河流域为中心,但边缘所及,西到陕东,南到鄂东,东到皖西,范围相当大,也颇符合传说中夏代的疆域。

其碳十四测定的时代,是公元前2080~前1620年,也切合传说中夏代公元前21至前17世纪的年代。

过去有人以二里头型为早商文化,最近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文化曾经过突然改变,最后呈现商文化的特征。

是以,目前有人以为二里头文化晚期,正是夏商递嬗之际,而中期以前应当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在偃师的遗址第三期出土一个大型宫殿基址。

殿堂是一座30.4×

11.4平方米的大建筑,坐落在方形夯土基址上,夯土台高出地面0.8米。

夯土土方达2万立方米,须十万工日始能完工,殿堂是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木结构,成列的柱洞有石础为底。

屋顶大约是草顶。

堂前大庭,面积约五六千平方米,足可容纳万人。

宫殿四周有一组廊庑建筑。

宫殿正门在庭内,是一座面阔八间的牌坊式建筑。

整个宫殿,当年必定气象壮伟,象征了巨大的政治权力,足以动员十余万工,来建筑这个大型建筑。

至于一般平民,大约居住在半地下室草顶的浅窖穴中。

青铜器中的工具,形体较小,如凿,多仿自石器、骨器。

青铜兵器则有大型的锁与戈及小型的箭镞,也多仿自石器。

礼器仅见尊,仿自陶器,有陶范、石范及铜炼渣出土,分别出土于二里头及东下冯遗址。

陶器上往往出现刻划符号,有的符号(如羌)根本就与甲骨文的文字相似了。

有大型宫殿,足见二里头已有了强大的政治组织,以动员相当的人力;

其体制之差别,也足以说明政治权力的尊崇。

有文字,似可指明二里头文化已踏进用符号交流的领域。

铜器出现了,但仍以仿制石器陶器为主,可见其原始性。

这些条件,的确符合国家初起、文明肇始的情况。

  (3)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以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夏文化主要是在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又高于其他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实体。

夏文化的又是多元的。

  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图、资料介绍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和成果,并将有关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消息提供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最后让学生讨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吗?

为什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关于“寻找夏文化”一目的教学。

先用回忆法,帮助学生复习尧舜禹的传说,提问“传说”与“史实”有何区别?

导入新课。

然后组织讨论,为什么要“寻找夏文化”?

并请学生提供顾颉刚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有关资料。

  关于“发现二里头遗址”一目的教学。

先应讲清楚如何“寻找夏文化”?

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领一个课题,如,仰韶文化组、龙山文化组、郑州商城组;

或分领课文中现成的重要课题,然后各自准备,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老师点评并加以指导。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一目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查找资料,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结合起来。

  2.教学案例

  略。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对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何影响?

  解题关键:

影响。

  思路引领:

“激将”。

  答案提示:

顾颉刚等学者的“疑古”,促使中国学术界开始将文献中有关夏史的传说材料与考古发掘的实物材料相印证,虽是“激将”,却无意中指出了一条探索夏史的路径。

  2.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是如何找到二里头遗址的?

发现二里头遗址。

如何整理和运用历史文献材料。

徐旭生先生先全面整理古代文献中关于夏史的资料,然后确定夏朝的活动范围,再根据研究课题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推断二里头为考察重点。

  【学习延伸】

  .半坡氏族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等。

  2.最主要是到今天都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夏朝历史的可信性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证实。

这项目标的提出,与现在的考古成就相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