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48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消费资料:

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形式的商品)

⑤生产要素分类法:

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A、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

B、资本密集型产业:

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C、知识密集型产业:

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的产业。

 

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①产业组织:

通常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②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③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

④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

⑤1940年,杜拉克提出有效竞争的概念。

有效竞争:

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⑥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因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⑦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提出政府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

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通常定义为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

它具体包括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产品和广告策略、研究开发和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等。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绩效优劣进行评价。

⑧哈佛学派——结构主义者;

芝加哥学派——效率主义者

⑨“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⑩芝加哥学派: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机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甚至,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11.可竞争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的竞争企业的存在。

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入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12.沉没成本:

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13.进入壁垒:

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

换言之,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14.“打了就跑”策略: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做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

第三章、企业

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范围经济: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3.交易成本:

也就是从契约的角度定义的“运用经济体制的成本”。

具体来说,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的成本和事后的成本两个部分。

事前的成本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的成本和保障协议被执行所需的成本;

事后的成本包括四种形式。

P80

4.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

第二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维度是交易发生的频率。

第四章市场(重点)——详细介绍SCP框架

1.市场结构:

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市场关系:

卖方之间的关系;

买方之间的关系;

买卖双方的关系;

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2.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

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

①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市场中不存在任何的垄断因素。

特点:

产业集中度低;

产品同一性很高;

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壁垒;

完备信息。

②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

产品的绝对集中度为100%;

没有替代产品;

进入壁垒非常高;

③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产业集中度高;

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④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竞争。

产业集中度较低;

产品有差别;

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市场集中度:

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用于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衡量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它是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HHI=

式中:

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N_——产业内的企业数。

HHI值越大,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当市场处于完全垄断时,HHI=1;

当市场上有许多企业,且规模都相同时,HHI=1/n,n趋向于无穷大,HHI就趋向0.

②市场差异化:

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4.进入壁垒:

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市场中现有企业所享有的优势。

这些优势是通过现有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的进入反映出来的。

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

绝对成本优势——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现有企业比潜在要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以较低成本进行生产的能力;

规模经济——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只有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才能获得生产和销售的规模效益,在这之前,新企业的生产成本一定高于原有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

产品差异化;

政策法律法规;

阻止进入策略行为。

5.退出壁垒:

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构成要素(成因):

①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②解雇费用;

③政策法律的限制。

6.定价行为:

①掠夺性定价:

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是指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有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在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是暂时性的如果价格降低到成本水平以下,发起企业就要承担亏损,但是在把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之后,发起企业往往会再把价格提升到可获经济利润的水平上,因此掠夺性定价是企业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策略性定价行为。

第二,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其目的是要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供给量。

第三,一般情况下,采取掠夺性定价策略的都是市场中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②限制性定价(阻止进入定价):

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分为短期限制性定价和动态限制性定价。

影响限制性定价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和经济规模。

7.兼并行为:

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特点是:

①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

②通过兼并,原有企业的业务将集中到合并后的新企业中;

③多家企业的财产变成一家企业的财产,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企业兼并的类型:

①横向兼并(水平兼并)——是指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

②纵向兼并(垂直兼并)——是指进行兼并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垂直方向的联系,分别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③混合兼并(复合兼并)——是指分属不同产业、生产工艺上没有关联关系、产品也完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兼并。

企业兼并的动机:

①为了规模经济的效益;

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

③降低市场进入壁垒;

④减少资产经营风险;

⑤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

企业被兼并的动机:

①减少资产经营风险;

②避免破产。

③回收资本。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①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

②进入壁垒的形成。

8.卡特尔:

若干个企业为达到稳固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结成的同盟。

9.价格领导制:

是指在某一产业市场中,一家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这个企业采取相应的行动。

①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主导企业的规模通常很大,甚至占据50%至95%的市场份额。

②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适于这种定价模式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大多处于中等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多在20%至30%之间,寡头垄断企业之间成本结构大体相同,他们共同决定适宜的价格水平,并得到其他小企业的追随。

③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由于产业的集中度较低,所以这种定价模式更接近于竞争市场,其中的领导企业只是最先宣布价格变化,因为它对市场条件的变化更具有敏感性和预测性。

10.市场绩效: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11.勒纳指数:

用于衡量市场绩效,量度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

计算公式为:

L=(P-MC)/P

式中,L——勒纳指数;

P——价格;

MC——边际成本。

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到1之间变动。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勒纳指数等于0;

在垄断情况下,勒纳指数会变大一些,但不会超过1.勒纳指数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低。

12.X非效率:

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莱宾斯坦)

产生原因:

1.企业内不通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

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

第五章竞争(三大模型重点)P131

1.产量决策——古诺模型(双寡头在两个市场中的产量决策)

第六章演变

1.产业结构:

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2.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定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降低,其地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

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是比重还小);

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

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其中信息产业增长较快,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

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分为以农业、轻纺工业、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低加工业型的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为主导。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从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工业型农业方向发展。

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性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发展。

3.工业:

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4.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

5.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6.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持续增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产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经济增长的5个阶段:

一是传统社会,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个世界,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应用于工农业,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

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

三是“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

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经济增长;

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

已经把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资源,投资率达到10%-2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工业已经高度发达,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部门;

后来又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主导部门已经不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部门,包括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7.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

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

资本品工业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均衡的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

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8.产业机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①供给因素: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人口因素;

技术进步;

资金供应状况;

商品供应因素;

环境因素。

②需求因素: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③国际贸易因素:

进出口贸易

④国际投资因素

⑤其他因素:

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

第八章优化(重点)

1.产业结构优化:

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

本质:

协调、优化

2.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3.产业的扩散效应:

①回顾效应:

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供应投入品部门产生的影响。

②旁侧效应:

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在广泛的方面推进工业化进程。

③前向效应:

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改善了自己供应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

4.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作用:

依靠科学技术,获得新的生产函数;

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

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

足够的资本积累;

充足的市场需求;

创新

(三)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市场自发调节;

政府积极干预。

5.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调整过程:

一是在部门、行业之间不断进行调整,使之趋于平衡的过程;

二是这种均衡被打破的过程。

调整的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机制。

第九章布局

1.产业布局: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2.杜能农业圈层理论: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

第二为林业圈;

第三为轮作农业圈;

第四位谷草农作圈;

第五为三圃农作圈;

第六圈为荒野。

3.布局理论:

①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认为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②点轴理论:

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及增长极。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

它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也被称为累计因果论。

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资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产业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往往出现产业规模递减的现象。

4.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P238(重点,大题)

第十章产业政策

1.产业政策:

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其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

2.产业政策兴起于存续的理论依据:

①“市场失灵”说:

产业政策的兴起和延续是补充市场缺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

②“赶超战略”说:

强调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

③“国际竞争”说:

强调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产业政策的作用:

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4.产业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就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而言,产业政策并非对任何产业都具有同等的作用。

第二,产业政策本身并不是万能的魔杖,片面夸大产业政策作用是不可取的。

第三,产业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

第四,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5.产业政策的手段:

直接干预——包括以额配置、许可证制、审批制、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直接干预某产业的资源分配与运行态势,及时纠正产业活动中与产业政策相抵触的各种违规行为,以保证预定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间接诱导——是指通过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出口退税等方式,诱导企业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主决定服从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

法律规制——通常适用于比较成熟和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以立法方式来严格规范企业行为、政策执行机构的功过程序、政策目标与措施等,以保障预定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第十一章政策类型

1.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

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衰退期的产业。

衰退产业调整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加速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