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55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墨子的政治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

墨子认为刑政、政长,即国家机器和官吏,不是与生民俱来的。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未有刑政”“未有政长”之时。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义”。

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最初,人比较少,相应“义”也较少。

到了后来,“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

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墨子·

尚同下》)。

依墨子之见,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之义,不仅只知“自爱”,而且有强烈的排他性,与他人格格不入。

每个人“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墨子·

由于自是而非人,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和睦相处,一接触就闹矛盾,“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墨子·

尚同上》)。

一人一义之争不只是思想之争,同时也还有物质内容。

“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

”(《墨子·

尚同下》)斗的结果是天下乱作一团。

《尚同上》说: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

腐朽余财不以相分;

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大乱,若禽兽然。

”人类是以混乱交争为其开篇的。

一人一义则是祸乱之首。

墨子的这个观点,与霍布斯的观点相似,霍布斯认为,在有组织的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社会处在“自然状态”,遵循“丛林法则”。

刑政、政长的产生。

墨子认为,一人一义是祸乱之源,与此相反,如果有了同一之义,祸乱就会消弭。

为什么不能有同一之义呢?

他认为这是由于“无政长”、“无刑政”造成的。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由于没有国家、政府的关系。

为了改变混乱局面,使一人一义归于统一,首先需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便是天子。

天子是怎样产生的呢?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尚同中》说: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如此说来,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说:

“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

尚同中》)照这个说法,国家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

不论国君是怎样获得权为的,只要他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

照墨子所说,天子就要“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尚同上》)这就引导出墨子的名言:

“上同而不下比”(同上),就是说,永远同意上边的,切莫依照下边的。

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

这是他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

因为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

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均见《墨子·

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义存在,这一义必须是国家自身确定的一义。

别的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如果存在别的义,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到“自然状态”,除了天下大乱,一无所有。

在这种政治学说,反映了墨子时代混乱的政治局面,使得许多人向往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哪怕是一个专制独裁的也好。

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

由上所述,墨子认为有两个矛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

其一,一人一义的“自爱”本性与社会秩序的矛盾。

墨子虽没有明确谈论过人性问题,不过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人的本性是恶的。

“一人一义”及其“自爱”不是社会的建设因素,不是积极力量,而是造成社会混乱之源。

只有对这种本性进行改造,社会才能走向安定。

为了社会的安定,必须对“一人一义”和自爱这种本性进行改造和斗争。

其二,君主的好坏决定着政治局面的好坏。

在“刑政”与“政长”两者之间,“政长”居于主动地位,关键在于执政者的品质。

这两个矛盾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和制约。

“一人一义”造成的混乱,需要由圣人出来拯救和治理;

圣人一出,万乱皆休。

可是政长并不都是圣人。

如果暴主乱君当权,人的自爱和坚持己义的本性犹如出笼的鸟,满天乱飞,造成天下大乱。

历史就是在这两个矛盾交错轮回中运动与发展。

墨子开列的治世方略也都以这两个矛盾为出发点。

三、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

(1)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

(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

(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

(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

公孟》)。

《墨子》的《非儒》篇还说:

“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

盛饰邪术,以营世君;

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这些批评显示出儒墨社会背景不同。

在孔子以前,早已有些饱学深思的人放弃了对天帝鬼神的信仰。

下层阶级的人,对于天鬼的怀疑,通常是发生得迟缓,一些。

墨子所持的是下层阶级的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源出于依附贵族“家”的专家,他们本身都是上层阶级的分子。

到了后来,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

而侠则不然,更多的是出身于下层阶级。

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

所以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

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

这种批判,加上对他们本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就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

他反对儒家的第一点,意义就在此。

第二、第三点,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

至于第四点,则是不相干的,因为儒家虽然常常讲到“命”,所指的并不是墨子攻击的那种前定的命。

在儒家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

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

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这才是儒家所讲的“知命”的意思。

四、兼相爱、交相利

尧舜和三代圣王时期是墨子的理想国,这个时期虽有桀、纣之暴,但从总的形势看是大治而小乱。

到了墨子生活的时代全然不同了,天下是一片水火。

《兼爱中》说: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根源在于“自爱”,“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贱人之身”。

社会上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都根源于“自爱”。

“自爱”的实际内容是“自利”(《墨子·

兼爱上》)。

把“自爱”、“自利”视为万恶之源,这种看法无疑是肤浅的。

每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的情欲在历史的进程中无疑有它的作用。

但个人的情欲决不是历史运动的最终决定力量和动乱之源。

墨子的浅薄之处就在于,他让个人承担社会动乱的责任。

于是把“自爱”、“自利”作为攻击的目标。

他没有找准鹊的。

如果从历史过程的角度进行考察,当时的“自爱”、“自利”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自爱”、“自利”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

但是在春秋以前,由于分封制和氏族组织的存在,个人的私有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当时在思想上倡导的是“利公”。

所谓“公”即氏族贵族和上层统治者。

到了墨子的时代,分封制和氏族制土崩瓦解了,人们从这种栓桔中脱逸出来,个人私有制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加以商业的活跃,追逐“自利”成为历史的潮流。

墨子所说的“自爱”、“自利”在当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

墨子只看到了它的消极作用,却没有理解这种现象的历史意义。

墨子认为,批评和否定一个东西,就应该用另一个东西来代替它。

如果光批评而想不出新办法,只能算空头批评家,无济于事。

《兼爱下》说: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

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俞越云,‘水’当为‘火’)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焉。

”那么用什么来代替“自爱”、“自利”呢?

墨子提出: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兼爱中》)所谓“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兼爱中》)。

天下人如都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万祸皆消。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兼爱上》)

从逻辑推理上,墨子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每个人爱他人都像爱自己那样,毫无疑问会相安无事的。

可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没有给人们提供互相爱的客观条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终不免流于空论。

我们决不是说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毫无意义。

尽管在实践上行不通,但在理论上却是一桩巨大贡献。

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提出了人的平等性,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

他提倡的“兼”是为了取代“别”。

“别”指差别和等级,“兼”指平等。

墨子认为“别”与“自爱”、“自利”相通;

“自爱”、“自利”者待人、处世、行事也必然是“交别”(即“交相别”)。

“交别”不仅分你我彼此,而且要分上下,损人以利己。

“兼”则不同,“兼”贵平等相待。

从墨子的全部言论看,他从来没有主张过政治上和财产的平等,“兼”的平等性只限于思想和态度。

孟子批评墨子不分君臣,荀子批评墨子不要等差,都是门户之见的片面指责,在实际上墨子还是主张维护等级的,这一点下边再讲。

墨子的“兼”即使只限于思想和态度,在当时也还有它的意义,这对冲破春秋以前的等级制起了促进作用。

兼相爱是一种精神,落实在实际则是交相利。

交相利,包括哪些内容呢?

概言之,有如下几点:

交相利的起点是要保证每人的“生利”(生存的权利)。

《节葬下》说:

“衣食者,人之生利也。

”在中国思想史上把衣食视为人的生利,墨子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人生下来就应有生活的权利。

然而那个时代恰恰使众多的人丧失了起码的衣食之利。

墨子指出,“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

非乐上》)是人民的三大巨患。

他大声疾呼,应该给人民以食、衣、息的条件。

针对“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

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的情况,强烈要求统治者保障人民的生命。

思想家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把人民的要求用理论的形式集中起来。

在衣食生息问题上墨子尽到了一个思想家的责任。

珍惜财物是交相利的基础。

墨子认为凡是财物都应尽其功用,不可糟踏和浪费。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惜财求用之心,比如,“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

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

为什么要求良宰良工呢?

“恐其败财也”(《墨子·

尚贤下》)。

同样,良马病了,良弓坏了,必定要去找良医、良工。

这种惜财求用之心应成为一种普遍的原则,人人共同遵守,而后才可能交相利。

交相利还要从实际效用出发,用财、用物都应获得实际利益,收效应超过支出。

《非乐上》说:

“古者圣王,亦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舟车。

既以成矣,曰:

吾将恶许用之?

曰,舟用之水,车用之陆。

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

故万民出财贵而予之,不敢以为戚恨者,何也?

以其反中民之利也。

”墨子提出的“反中民之利”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切支出都必须考虑到效果和对民是否有利,否则,就是有害的,应加以制止。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记载如下一个故事,饶有兴味。

墨子用三年制造了一个木鸟,高翔长空。

弟子们交口称赞。

墨子沉思之后,感到这是无用之巧,于是对弟子们说:

“吾不如为车辊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

今我为莺,三年成,蜚一日而败。

”惠施听了这个故事评论道:

“墨子大巧,巧为辊,拙为莺。

”这个故事说明墨子以用为巧,以用为利。

墨子主张制造器物要求质朴耐用,降低成本;

求其实效,不务华丽。

增加成本而不提高效用,应加禁止。

《节用中》说:

“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的确,无数的事例证明,离开实用价值和民利论巧,巧就会走上邪路。

古代统治者追求的巧,多半是用于养尊处优,无补于生产,大有害于人民。

针对这种情况,墨子强调利用之巧是很有见地的。

当然,用实用性排斥艺术性,无疑又是短见。

交相利还表现在上下调和。

墨子主张上下、贵贱、君臣、国与国、父子、兄弟之间都要“调和”。

“调和”才能使人平安无事,各得其所。

调和生利,交相利又要利于调和。

交相利还包括某些精神活动,例如敬事神鬼。

墨子认为神鬼如同工匠的规矩一样,是维系整个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天是最高主宰,又是他理想政治的主谋。

事鬼能和亲,和亲则生利。

他说,如果有神鬼,祭祀算不上浪费,贡品敬奉给神和祖先,那是应该的,如果没有神鬼,祭品也不会丢掉,大家在一块吃喝一顿,热闹一场,能起“合欢聚众”作用,蛮有意味。

兼相爱、交相利能否行得通呢?

墨子认为完全可以。

根据有三:

其一,古代实行过,“先圣六王”之时,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相安无猜。

古代能做到今天也能做到;

其二,“君说之,故民为之。

”楚灵王好细腰,许多人每天只吃一顿饭。

勾践好勇士,士卒不畏死。

君好臣行,君主只要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之人必然如云从风;

其三,“无言而不雄,无德而不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兼爱下》)据此,兼相爱交相利者,必有相应的报应。

大家都实行,天下乐融融。

就实而论,这三项与其说是根据,不如说是假设。

把假设当作真凭实据,是无济于事的。

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用历史的眼光衡量,美好的愿望未必现实,也未必合理,但常常给人以精神安慰,有时也给人以启迪。

五、尚贤使能

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子在政治上又提出“尚贤使能”的主张。

这是适应当时现实需要的。

在春秋及春秋以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左传》宣公十二年);

孔子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他仍主张“天下有道,庶人不议”(《论语·

季氏》),而在“亲亲”的基础上主张“举贤才”。

墨子时,贵族政治行将崩溃,封建制开始在各国确立,“农与工肆之人”渐渐挣脱了奴隶制的枷锁而独立出来,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要求改善经济地位,要求参与政权。

墨子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愿望,提出不避亲疏、贵贱,唯才是举的主张,这显然具有大胆革新的精神。

墨子认为,虽然是农夫工匠,只要贤能,就可以选举出来当政。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原来贫贱的人,只要贤能就可上升为富贵的人;

而原来富贵的人,如果不贤能,应该降为贫贱的人。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尚贤上》)“义,利也”(((墨子·

经上》),墨子把义与利结合在一起,“利”也即是“义”,这里的“义”又指“贤能”。

这样,富贵亲近的人皆为贤能之人,但并不全是贵族,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鼓励: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

尚贤上》)显然,这比孔子“举贤才”的主张更为广泛、彻底。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了治理国家,实行有效的统治,现在国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究其原因,在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使)能为政也。

尚贤上》)墨子把国家政治混乱的原因归结于统治者不尚贤使能,他们选官的标准仍是富贵、亲戚,“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佼好者也。

尚贤下》尽管当时世卿制已近崩溃,但任人唯亲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墨子的尚贤主张正是对旧的用人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墨了强调,尚贤是治国的根本。

“何以知尚贤为政之本也?

曰: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

愚且贱者则治。

自愚且贱者为政乎?

贵且智者则乱。

尚贤中》)只有贤能的人即贵者智者作统治者,国家才能治理好;

反之,不贤不能的人即愚者贱者作统治者,国家便混乱不堪。

那么,贤能的标准是什么呢?

“为贤之道若何?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尚贤下》)尚贤的原则,应该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

尚贤中》)。

这种任人唯贤、唯能的选官原则必然从根本上动摇世卿世禄制,从而让出身贫贱但有智慧才能的“农与工肆之人”参预政治,这正符合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墨子不避亲疏、贵贱,唯贤是举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符合了人民的要求。

但尚贤使能这个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墨子把尚贤的权力仍然交给了统治者,而不是交给人民,让人民来选贤。

六、尚同一义

尚同是墨子的又一政治主张,与尚贤、天志相互联系,是实行兼爱的政治上的保证。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在于人的“异义”,引起人们“交相非”、“别相恶”。

墨子用这种观点来解释国家起源问题。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合。

天下之百姓,皆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尚同上》)既然天下之乱在于“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便需要一同天下之义,以及从事于一同天下之义的人,即天子,所以他又说:

“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于一同天下之义。

尚同中》)这就是国家的起源。

墨子用人之“异义”即人的观念来解释历史,自然是唯心的,但他毕竟已认识到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需要,这在当时已属独特新颖。

依墨子之见,天下之“义”同一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那么,这个“义”的含义是什么呢?

墨子在他的各篇文章之中,几乎都曾涉及这个命题,统观之,便会发现。

墨于所讲的“义”的内涵十分宏富上文我们谈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此处之“义”指的是贤能;

《耕柱》中有“义可以利人”;

《经说上》又说:

“志以天下为务,而能能(善)利之”,就叫做“义”,也就是说,如果上白天子,下至匹夫百姓,人人能从“兼爱”的精神出发,把自己的行动建立在“交相利”上。

那就实现了“天下之大利”,也就实现“义”。

概而言之,“义”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表现为主张尚贤、非攻,反对旧的等级制度;

经济上,维护私有制,主张富民、节用、节葬;

社会道德上,主张兼爱,亦即君臣惠忠,父子慈孝,天下之人相爱。

可见,墨子的“义”实质上就是他们所要维护的统治秩序。

如何“一同天下之义”呢?

那就要建立一整套国家行政体系。

天子确立后,由于能力有限,又选择贤能者为三公,帮助天于“一同天下之义”;

三公以其智力不足以辅佐天子,于是又分万国。

封建诸侯;

诸侯又选贤者为将军、大夫、乡长、里长等官,帮助诸侯.一同其国之义”(《墨子·

尚同中》)。

行政体系建立后,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上之所是.必皆是之;

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层层如此,最后统一于天子。

墨子把尚贤与尚同结合起来,在里长为一里之仁人、乡长为一乡之仁人、诸侯为一国之仁人的前提下,里长率里人尚同于乡长。

“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

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

乡长率乡人尚同于诸侯,“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

诸侯尚同于天子,“天子之所是,必皆是之;

天子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

尚同上》);

天子最后再尚同于天。

如此,便做到了“尚同一义”。

墨子这一主张.必然导致君主专制主义,不仅不允许人民有行动的自由,而且不允许人民有思想、言论的自由。

墨子一方面主张人人要一同天子之义,另一方面又提倡“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访)荐之。

尚同上》)这种双点与儒家是相同的,下对上进行规谏,非但不影响君主专制主义,反而是对它的一种补充。

但墨子又主张绝对不准有“下比之心”,更不准有下比结党的行为。

墨子的尚同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反映了小生产者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定的社会秩序,以达到安心生产的目的,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墨子期望建立的统一政治,是“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墨子·

尚同下》),企图以“同”灭“异”,这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所以,荀子批评墨子的“尚同”说是“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荀子·

非十二子》),这是公允的。

七、非攻贵和

墨子所生活的战国初年,各国的兼并战争连绵不绝,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墨子的兼爱主张的第一条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反对各国间的攻战,主张“非攻”。

他指斥这些战争是“贼虐万民”,“竭天下百姓之财用”,“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

非攻下》)

墨子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战争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战争侵犯别国的国境,割人家的禾稼,砍伐人家的树林,堕毁人家的城郭,甚至占领人家的土地,杀戮无辜的百姓。

这种行为与入人园圃、盗人桃李一样是不义的、利己而害人的行为。

其次,战争于己也是不利的。

长途远征,无数的军需用品的消耗不可胜计,百姓由于粮食运输劳累致死者及饥饱不节生病致死者不可胜计,军队本身死伤人数更是不可胜计。

即使战争打赢了,“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更不必论战争失败所带来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次,战争必然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人民有害无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芒,秋则废民获敛。

”如错过一个农时,“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非攻中》)而且战争还使“百姓易务”,“攻者(即被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

攻人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于·

耕柱》)此外,战争还使人民随时面临生命的危险。

因此,兼并战争对“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墨子·

所以,墨子主张“非攻”。

止楚攻宋,是墨子一生中最光辉的壮举。

此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45-440年间,墨子此时正值壮年。

《墨子·

公输》篇记载: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齐(疾)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者,愿籍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

“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

“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