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63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8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Word下载.docx

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4日止),其中Ms≥7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

(见表2-10)。

表2-10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

共计5362次

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

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

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

记载:

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

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

现根据近年来对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

1.灾害概况:

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

表2—11北京市郊区房屋破坏情况表单位:

注:

此表不包括近郊居民住房和单位房屋损坏数。

表2-12北京市市区建筑物破坏情况表

单位:

平房一间,楼房、厂房一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轻,与地震波衰减方向基本一致。

在城区房屋倒塌比较少,破坏多属墙倒。

(2)地表破坏现象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地表灾害有地裂缝、喷水、冒沙和山崩。

它们都分布在七度区或六度区与七度区的分界处。

地裂缝规模最大的在顺义县城东,潮白河大桥东的公路上。

该地裂缝总长约1400米,宽1.25米,可见深度2米,呈斜列式,总体走向近东西,拉张裂开。

震后沿这条裂缝喷水冒沙。

喷水冒沙沙水一部分是沿地裂缝喷出,一部分是由孤立的水孔喷出。

前者多呈条带分布,例如平谷县门楼庄乡的南宅和高家庄一带,喷水冒沙大致呈北西方向分布,震后喷水水头高出地面一尺多;

后者则往往聚集成群,例如通县的郎府乡耿楼村,喷水冒沙口就达1000多个,最大喷沙孔直径可达1米以上。

(3)水利工程破坏惜况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水面护坡层出现滑坡,滑坡土石方量约30万立方米。

此外,桥、涵、闸建筑物受到损坏的有110多座,损坏机井1773眼(占全市机井总数的4.6%),北运河河堤有3000多米受到严重破坏。

(4)山石滚落仅见于平谷县的靠山集乡将军关村,陡峭山坡的风化岩块发生崩落,形成多处山崩。

2.唐山地震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布

北京地区总的震害趋势是东部重,西部轻,平原重,山区轻,与理论的地震烈度场大体一致。

北京平原地区除西集、马头一带及其他零星小片外,基本属于六度区。

如果按照唐山地震的震级和震中距,烈度场的正常衰减,六度区应在震中距90—180公里之间,因此北京地区的东部如西集、马头一带应不到七度,长辛店、房山一带应接近五度,北京市中心区及顺义一带应属于六度弱。

但实际上,在六度区内,震害是有异常的。

有的异常很突出,高出理论值1度以上,有的与毗邻地区对比,明显的差到半度。

主要的异常区有以下地段:

(1)西集、马头地区为八度区,高于正常烈度1.5度以上。

房屋损坏率大于75%(其中严重破坏超过50%)。

(2)东部河流沿岸出现多处七度点,高出正常烈度近1度。

房屋损坏率大于75%。

如潮白河两岸的棱草村、马坊村、小东庄、崇国寺、赵庄、北庄头;

错河沿岸的翟各庄、小辛庄、泃河沿岸的东店;

金鸡河沿岸的吕布屯、小故观、北石渠,小中河沿岸的马家堡、衙门村、泥河、杨家营、范庄,以及温榆河附近的古城,凤河岸边的采育镇。

(3)北京中心区为六度强、旧平房损坏率大多在5—25%之间,与南邻的南苑(损坏率<5%),北邻的文教区(损坏率<5%)相反,烈度相差近半度。

(4)少数烈度异常点六郎庄、李堡、界牌、将军关等,各由于地质构造、土质结构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3.地质条件与烈度异常的关系

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布与地质基础关系密切,特别是在平原地区主要是受隐伏地质构造控制,或土质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1)地质构造分区的影响北京平原下隐伏的凹陷与隆起区,似乎控制着烈度异常分布。

从调查资料得知凹陷区承受了较厚的新生界,与坚硬的基岩相比。

抗震性能较差,因此凹陷区内烈度偏高,特别是在靠近隆起凹陷的边界线附近,其基底岩层高度差悬殊,即在“迎震坡”影响更为明显。

例如西集、马坊异常带正位于大厂凹陷带中,而南苑一带的低烈度地又恰在大兴隆起区。

再往北,北京中心区位于北京凹陷带中,它的烈度也较八宝山断裂西北侧的京西隆起区为高;

也较南东侧的大兴隆起区为高。

(2)断层对震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唐山地震影响的北京市的烈度异常区,不少是与附近有隐伏断裂有关,其中以夏垫断裂最为明显——自西集、郎府、夏垫、崔家窑、巩庄子、马坊、门楼、王辛庄,再向北方向至新城子、这些异常区形成一条北东向烈度异常带,它与夏垫断裂的展布一致。

城区的烈度异常点,也与某些断裂的展布一致(见图2—8)。

例如良乡—前门断裂穿过人民大会堂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南角、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南侧以及路东的碧春茶庄等,都受其损坏。

莲花池—白塔寺断裂使在其带上的铁道部东楼顶、中联部大烟筒顶端倒落,财政部大楼脱瓦、以及白塔寺塔尖倾斜等破坏。

车公庄—德胜门断裂使其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八楼顶的方烟筒和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楼顶大烟筒倒下、北京展览馆塔顶红星震落以及德胜门箭楼房檐脱落等。

另外,密云古北口、新城子以及平谷的将军关的八度异常点,则属于基岩山区与断层有关的异常点。

前者正位于东西向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

在新城子一带有着明显的东西向断层被北东向断层错开的现象。

(该东西向构造是燕山沉降带与内蒙台背斜的分界线,它对地震力的传递可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后者是平谷将军关大队位于沟谷之中,六个生产队自北而南沿沟依次排列。

破坏严重的是北部三个队,恰好是北东向断层通过的部位(图2-9)。

(3)潜山的影响北京城区与近郊区的一些烈度异常区与下伏基岩山梁(潜山)有关。

例如,自三里河经白塔寺、德胜门到六公坟地区,下伏基图2-9将军关地区地质图岩顶面为一个南西—北东向凸起的山梁(潜山),与地面烈度异常区恰相对应:

潜山的轴部以及偏“迎震坡”一侧。

另外,位于陡坎地形(高差8米)的前缘部位,震害也会较重,例如顺义衙门村为典型。

(4)土质对震害的影响对于(冲积)平原地区的震害来说,浅层的地质条件又在上述基础上施加明显的影响。

主要是各种不同刚度的土层的组合,与这些土层的厚度,其抗震性不同所致。

明显的现象是在西集、马头一带,位处凹陷区,烈度较高,再加上该地区浅层土质松软,地下水位又高,导致沙土液化,必然使烈度远远增高,因而形成突出八度异常区。

另外,在市中心区,地处北京凹陷,烈度相对较高,但是在西郊翠微路以西地区(基岩埋深浅,第四系主要是卵石层),由于浅层地质条件较好,因之房屋损坏率急速降低。

地下水的深浅。

对于浅埋的松散粉、细砂层的液化起着显著作用,导致极大震害。

例如通县郎府乡耿楼村与西集乡粮库最为典型。

耿楼地面喷水冒沙口达1000个以上,大队库房由于不均匀沉陷造成了七扭八歪的形状。

西集粮库由于不均匀沉陷。

使数个粮仓下沉或倾斜,最大沉陷量达0.6米。

总之,土质的成分、结构、厚度、层次组合、埋藏深度、地下水的深浅等因素,都可影响砂土液化的程度。

液化区的分布也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集中在现代河道的河漫滩及其两侧比较新的古河道上。

综上所述,通过对唐山地震给北京地区造成的震害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本市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城市规划、工程建筑以及为防震措施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

二、上海地区地震历史资料

(一)

  上海地区自有地震记录(公元1475年)以来至1949年的500余年间,据不完全记载,遭受过160余次中强地震袭击,其中发生在今上海行政区及其东侧海域内的地震为70余次,地震烈度达六度的地震有以下四次:

  1、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地震:

崇明、嘉定有破坏记载,前者为地面崩裂,后者为嘉定城南一里的留光寺(今废)殿倾。

其他只是地大动,河水尽沸,浦水(黄浦江水)腾跃,楼房有倾倒之势。

  2、1853年4月14日南黄海地震:

上海全境地大震,百姓喧哗,出立户外,竟夕不寐。

上海有的烟囱和墙壁倒塌。

川沙(今浦东新区)民居有倾者。

奉贤沿海产生地滑,盐田受损。

崇明河水翻激等。

  3、1927年2月3日南黄海连续两次地震:

上海江湾赛马场(原万国体育场,今废,现为建筑机械厂附近)俱乐部及钟塔大片墙皮及多处石块脱落,甚至有部分石墙坍倒。

  4、1624年9月1日上海地震:

上海境内唯一的一次破坏性地震,上海民居有倾者,最远波及江苏常熟,震级级,震中位置北纬31.2°

,东经121.5°

,正好位于大场—南市中更新世断裂段的东南端部。

  

(二)

  上海东侧长江口海域地震较之陆上地震频度高、强度大,曾发生多次强烈有感地震:

  1、1855年11月20日长江口5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1.5°

,东经122.0°

,波及上海地区、江苏如皋、靖江、苏州、吴江、震泽及浙江嘉善、慈溪、镇海、鄞县等。

  2、1971年12月30日18时46分长江口4.9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1°

18′,东经122°

18′,波及上海地区、江苏南通、常熟、苏州、吴江及浙江嘉兴、海盐、舟山、慈溪、三门、象山等。

佘山岛、鸡骨礁、嵊泗、花鸟山岛烈度五度,建筑物有轻微损坏。

  3、1984年5月21日23时39分南黄海6.2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2°

27′,东经121°

33′,波及苏、沪、浙、皖、鲁四省一市,江苏大丰、东台、常熟及上海东北部以东地区五度强烈有感,建筑物轻微损坏,上海间接死亡3人,90余人跳楼受伤,其中30余人去医院治疗,川沙少数厩棚倒塌,砸死砸伤家畜数头。

  4、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长江口东6.1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1°

49′,东经123°

13′。

江苏阜宁、南京,安徽芜湖,浙江建德、金华、台州以东有感,等震线成北东向展布。

崇明东部江口乡、港东乡有轻微损坏。

上海普遍有感,高层建筑震感强烈,东方明珠电视塔顶有三根避雷针折断坠落,书柜倾倒,大花盆翻地等。

  (三)

  上海地区地震灾害除建筑物破损的现象外,还有:

  1、地裂缝:

如1668年崇明及1984年北站宝山路虬江路口,均为砂土液化所致。

  2、地滑:

1853年4月14日南黄海级地震时,奉贤钱桥北张村—桃花村一带海堤南侧滩涂盐田向海中滑移,造成庐舍、船只、晒盐工具尽失。

  3、地震海啸波及:

上海及其附近沿海历史上曾遭受数次海啸波及,但影响不大。

如1498年7月9日日本海≥8级地震时,崇明、宝山、上海、川沙、金山等曾引起海水溢;

1854年12月24日日本南海(北纬33.2°

,东经135.6°

)发生8.4级地震,产生的海啸影响我国江浙沪沿海,上海黄浦江水沸,有高二三尺者,松江河水涌,突起二三尺;

嘉定水溢;

青浦河水涌,突起尺余,海啸级别为-0.5~1级,上海地区无破坏报导。

1960年5月23日智利8.9级地震,海啸横扫太平洋,上海吴淞口增水15~20cm。

  上海地区地震分布极不均匀,历史上多则一年(1855年)可感受6次地震波及,少则数十年也没有一次有感地震记载。

在地震的频度和强度方面,海域大于陆地,陆域除4次有破坏外,绝大部分只是不同程度的有感地震。

震源深度据仪器监测绝大部分在10km以内。

最大地震烈度为六度。

(来源:

上海市地震局发布时间:

2008.06.06)

三、宁夏历史上破坏性地震

作者:

陈入江波

宁夏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端,是我国多地震地区之一。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统计,自公元876年以来宁夏境内有文字记载的五级以上地震42次。

其中六级以上地震15次,七级以上地震5次,八级以上地震2次。

如果按照876年到2008年共1132年计算,平均27年发生一次五级以上地震,75年发生一次六级以上地震,226年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地震。

七级以上地震的破坏情况如下:

1561年7月25日中宁7.5级地震:

“地裂涌黑黄沙水,压死监牧军千余户”;

“压死军民无算”、“城舍倾十之八九,死人大半”。

1622年2月25日固原北部7级地震:

“星殒(陨)如雨”,周边城垣震塌7900余丈,房屋倒塌11800余间,死12000多人、16000余牲畜。

1709年10月14日中卫南7.5级地震:

“城墙倒660余丈,塌民舍2000余间,压毙居民甚多(可惜没有更详细的资料)。

1739年1月3日银川—平罗之间8级地震:

“地裂盈丈,热水涌溢,城垣、堤坝、房屋尽倒,死5万余人。

1920年12月16日1海原8.5级地震:

为世界罕见,震中烈度高达12度,地震遗迹甚多,土壅塞河成湖几十处,灾害致死23万多人。

四、山西历史上的大地震

  山西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这里也是强烈地震活动的地区,千百年来,这里发生过许多次地震,每次地震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约公元前23世纪传说中的地震

山西地震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没有信史的传说时代,大约公元前23世纪,在帝舜的都城蒲坂(今永济西南蒲州老城)就发生过一次地震。

中国人常把天灾跟人祸联系起来,那一年,三苗作乱,人们便以为天灾与此有关。

《墨子》一书里很简单地记述了这次地震前后的气象:

日妖宵出,这是说日食;

雨血三朝,这是说天空下了3天血雨;

犬哭于世,说的是有狗当街狂吠不止……

墨子距离帝舜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他的记载也是从传说中来的,但这却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地震,可以想到,那次地震一定非常惨烈,以致于到了墨子的时代,人们还难以忘怀。

这次地震伴随着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不多久,帝舜战胜有苗,“有苗来朝”。

公元14世纪伤亡最大的地震

公元1303年9月17日,在(敏感词类)赵城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震级为8级。

这是据文献记载第一个确定的8级地震,灾害遍及整个汾河流域,给平阳路、太原路(路是古代的行政区划)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山西历史上所罕见。

史书上的记载很详细:

“……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

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多步。

”灾害是非常严重的,连城墙都塌陷了。

太原晋祠的奉圣寺“上下两刹”,也多颓坏。

这次地震还波及河南和陕西,伤亡人数是很大的,史书上都说“不可胜数”或说很少有人存活下来,具体的人数有数万和数十万的估计。

根据各地发现的碑文,一般认为:

死亡有二十多万人,那时太原路有人口15万、平阳路有人口27万,两路的近半人口都死于这次地震。

地震后很多尸体无人埋葬,这也是活生生的事实。

无疑,这次地震让山西大伤元气。

统治者采取了措施来缓解矛盾,元成宗派人分道赈济,并免除了太原、平阳当年的赋税,第二年又免了3年赋税。

那时,元朝禁酒,也许是为了缓解伤者的痛苦,元成宗居然废止了太原、平阳两道的禁酒令。

公元17世纪震灾惊动了康熙

1695年5月18日,康熙年间,在山西临汾一带,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8级地震,死亡人数有5万多人。

清档案中记载有山西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噶尔图的奏折,他说:

平阳府临汾、洪洞等县发生地震“倾倒房屋四万多间,压死兵民一万八千有奇。

”这个数字显然估计不完全,还有别的文字资料说地震中有数万人遇难。

地震发生很突然,襄陵一带,人们突然听见有声音从西北来,顷刻间,房屋仿佛都铺在地上,烟尘把天都遮蔽了。

有很多人压死了,房屋中的死人,到了年终还没有挖尽。

宋在诗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说闻喜一个书生带着十多岁的孩子住在临汾,遇到地震,房椽坠下,压在孩子身上,一个铁钉直贯穿脑部,惨不忍睹。

有的地方“压死者十之八九”。

灾情由山西巡抚噶尔图报告给康熙皇帝后,康熙非常震惊,下令户部派人去震区勘察,并定下抚恤灾民的标准:

大人一个人给银一两五钱,小孩给银七钱五分。

后来又下令减免平阳府14个州县的赋税。

又发放20万两白银修葺各地损坏的城墙、文庙、衙门。

当时平阳知府叫王辅,地震发生后,他立即请调粮食进行赈济,地震后有些不法之徒趁火打劫,他日夜不停在街头巡逻,拿获这些不法之徒。

死的人太多了,他把死者装棺,棺材不够了就用席子,席子不够了就建了几十个大坟,总算让死者都得到安葬。

为弥补人口上的损失,他还招来其他地方的人。

平阳一带的社会经济很快恢复起来。

山西巡抚噶尔图,康熙让他亲自到灾区救灾,可他的表现让康熙十分不满,康熙一怒革了他的职。

公元19世纪震后有龙卷风

1891年4月17日,光绪年间,介休、孝义发生强烈地震。

根据清代档案和报刊等资料,震级为5-6级。

震级并不是很高,发生于清晨,介休、孝义破坏最重。

一家报纸报道说:

“汾州府发生严重地震。

这次地震被认为是30年来本地区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

市区和郊区有很多房屋倒塌,8到10人死亡。

来自周围村庄的报告说,各村房屋破坏巨大,然而还没有收到是否有丧失生命的可靠情报。

震动范围在四面八方至少扩展到一百里。

也许以后的消息会表明地震在本省是普遍的。

整个地区摇摆得如同船只在海洋波涛上航行一样,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没有更大的损失。

地震只持续了一分钟,但某些被地震震动过的房屋,在第二天下午倒塌。

人们也说地震是一条巨大的鱼引起的,它在甜眠若干年后醒来时甩了一下尾巴。

地震损失并不大,但介休一带有龙卷风发生,使灾害愈加严重。

英文的《字林西报》对龙卷风有详细报道:

“三月初四(西历4月12日),清明节后,正当人们期待着温暖气候时,暴风雪降临山西省太原府,有2英寸深,山峦堆满白雪,呈现数英里长的美丽风光。

初八晚上刮了一夜凛冽北风,早晨的太阳照在小河和溪流上,冰层冻得厚厚的。

8时左右,有一次由西南趋向东北的地震,持续近4秒,只有门窗摇动作响。

一刻钟后又感觉到另一次六七秒的震动,其势比上次稍剧,房屋震动,屋基似被移动,幸无伤亡。

12时又经历第三次震动,这次只有3秒,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另一位通讯员从山西介休地区报道,龙卷风在本月初九(4月17日)经过本地区,从西向东全程200里,风速和风力均极可怖。

本地区东部一村庄,无疑正处在龙卷风中心,百余人被倒塌的房屋和连根拔起的树木击毙。

从山西到陕西的山路全被从山顶滚下的岩石和松动的石块堵塞?

?

这也许是由于地震的缘故,地方长官正忙着修复道路和救济死难着。

1303年,曲沃县感应寺被震裂

公元20世纪宁夏地震波及山西

地震还有另一种情况,由外地地震波及,这山西也遇到过许多次,最严重的一次是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山西,震害较重。

《中国民报》说:

“兹接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直隶各省来电,均发现地震……宁夏所属……房屋倒塌,伤毙人民甚多。

”宁夏地震,遥远的湖北居然也能波及,破坏力可谓惊人。

《申报》报道了太原方面的情况:

“省城方面之地震,为16日夜8时16分起至18分半止。

其声自南而北,当剧烈时房屋大为震动,居民咸出户外避之。

各戏园电灯均息,负伤失物者不知其数,一时人心惶惶,秩序几为之大乱。

翌日调查,始知倒塌房屋数尚不多,如陈列所之走廊完全毁去,傅山祠之正梁闻亦震断,督军署前高十丈之鼓楼及最热闹处之钟楼,但作奇响,未经倒下,否则损失当不在少数也。

连日各县亦纷纷电报地震情形,如临汾、运城、汾(浑)源、保德、永河(和)、离石、永济、夏县、虞乡、荣河、孝义等县,均有3分钟以上至3刻钟以下之震动,大遭损失,如晋南镇守使之围墙、营房,离石之城墙,保德之监狱,亦皆坍倒云。

报道还说,地震的时候,西山后有火光闪烁,当时传闻壶关县有火山喷发。

有人便害怕太原西北存在一两个火山,地震也许会带来火山喷发。

地震后人心惶惶,到25日、28日又发生强烈的余震,太原更是一片恐慌,多日后方才平息。

(张小丽)

五、历史上有记载的甘肃陇西大地震

前121年春(汉武帝元狩二年),陇西地震,倾倒城郭及民房,压死居民多人。

前47年(汉元帝初元二年)二月,地震,陇西城败坏,原(反犬加原)道县城郭、官署及民室多倾毁,压死人众,年余方止。

93年(汉和帝永元五年)二月,陇西、兰州、秦州地震。

山崩地裂,河决泉涌。

97年(永元九年)三月,陇西地震。

十二月,天水、陇西大震。

123年(汉安帝延光二年)陇西郡治又移驻狄道(今临挑)。

十二月京都郡国(今天水、静宁、庄浪、定西等地)地震。

138年(汉顺帝永和三年)二月,金城、陇西地震,裂坏城郭屋舍,压杀人畜。

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突然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钢球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

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

几天后,陇西(今甘肃)驿者日夜奔驰来京师,报告陇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级约为6.5级)。

143年10月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甘肃甘谷(距陇西不远)西(35.0°

N,104.0°

E)M7(震中烈度Ⅸ)"

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

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

(《后汉书·

五行志》)

180年秋(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甘肃高台西(陇西附近)(39.4°

N,99.5°

E)M71/2(震中烈度Ⅹ)"

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地,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五行志》)

242年(魏齐王正始三年),秋七月,南安郡{魏晋时期的陇西}地震。

285年(晋武帝太康六年),南安郡地震山崩水出。

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陇右山崩。

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附近(34.6°

N,105.6°

E)M≥7(震中烈度≥Ⅸ)"

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庐舍崩坏殆尽,压死官吏以下四十(千)余人,殷殷有声,仍连震不止。

(《旧唐书》卷8《玄宗纪》)"

时天水地震,陵迁于谷,城夏于隍。

公谋去故绛,制造新邑。

(《山右石刻丛编》卷七《大唐故宣威将军守右武卫中郎将陇西董君墓志铭》) 

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一带(36.1°

N,103.7°

E)M7(震中烈度Ⅸ)地震"

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

陷数百家,仓库俱没。

河东诸郡或震裂。

(《宋书》卷67《五行志》)

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六月,陇西地震。

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正月,巩昌、兰州、定西州大旱饥。

四月,

陕西诸路饥民123.4万余口,诸县流民又数十万。

三月,巩昌、临眺、兰州、定西饥荒,娠钞3500锭,闰七月,宁夏、奉元、巩昌等诸路属县陨霜杀稼。

八月,陇西地震。

1332年(元宁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