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82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Word格式.docx

固体物质的组成:

活细胞(M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i)、无机物质(Mii)。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

主要菌种有:

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

基本特征: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

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Ma 

Me 

Mi 

Mii 

单位:

mg/l 

g/m3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Mixed 

Volatile 

MLVSS 

Mi;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

污泥沉降比(SV)(Sludge 

Volume):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污泥体积指数(SVI)(Sludge 

Volume 

Index):

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 

单位是 

ml/g。

能更准确地评价污泥的凝聚性能和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泥粒小,密实,无机成分多;

其值过高,说明其沉降性能不好,将要或已经发生膨胀现象;

城市污水的SVI一般为50~150 

ml/g;

三、活性污泥的增殖规律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发生反应、有机物被降解的必然结果,而微生物增殖的结果则是活性污泥的增长。

1、活性污泥的增殖曲线

注意:

1)间歇静态培养;

2)底物是一次投加;

3)图中同时还表示了有机底物降解和氧的消耗曲线。

适应期:

是活性污泥微生物对于新的环境条件、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的种类等的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

经过适应期后,微生物从数量上可能没有增殖,但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

a.菌体体积有所增大;

b.酶系统也已做了相应调整;

c.产生了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等等。

BOD5、COD等各项污染指标可能并无较大变化。

对数增长期:

F/M值高(>

2.2 

screen.width/2)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2;

"

border=0>

,所以有机底物非常丰富,营养物质不是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

微生物的增长速率与基质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它仅由微生物本身所特有的最小世代时间所控制,即只受微生物自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

微生物以最高速率对有机物进行摄取,也以最高速率增殖,而合成新细胞;

此时的活性污泥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其中的微生物活动能力很强,导致污泥质地松散,不能形成较好的絮凝体,污泥的沉淀性能不佳;

活性污泥的代谢速率极高,需氧量大;

一般不采用此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的,如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减速增长期:

F/M值下降到一定水平后,有机底物的浓度成为微生物增殖的控制因素;

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与残存的有机底物呈正比,为一级反应;

有机底物的降解速率也开始下降;

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在逐渐下降,直至在本期的最后阶段下降为零,但微生物的量还在增长;

活性污泥的能量水平已下降,絮凝体开始形成,活性污泥的凝聚、吸附以及沉淀性能均较好;

由于残存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出水水质有较大改善,并且整个系统运行稳定;

一般来说,大多数活性污泥处理厂是将曝气池的运行工况控制在这一范围内的。

内源呼吸期:

内源呼吸的速率在本期之初首次超过了合成速率,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活性污泥的量在减少,最终所有的活细胞将消亡,而仅残留下内源呼吸的残留物,而这些物质多是难于降解的细胞壁等;

污泥的无机化程度较高,沉降性能良好,但凝聚性较差;

有机物基本消耗殆尽,处理水质良好;

一般不用这一阶段作为运行工况,但也有采用,如延时曝气法。

2、活性污泥增殖规律的应用:

活性污泥的增殖状况,主要是由F/M值所控制;

处于不同增值期的活性污泥,其性能不同,出水水质也不同;

通过调整F/M值,可以调控曝气池的运行工况,达到不同的出水水质和不同性质的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不同,其在增值曲线上所处位置也不同。

3、有机物降解与微生物增殖: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是微生物增殖和自身氧化(内源呼吸)两项作用的综合结果,

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曝气池内每日的净增长量为:

;

式中:

每日污泥增长量( 

 

——每日处理废水量( 

——进水 

浓度( 

或 

——出水 

a, 

——经验值:

对于生活污水活与之性质相近的工业废水, 

, 

——或试验值:

通过试验获得。

4、有机物降解与需氧量: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进行代谢活动时需要氧的供应,氧的主要作用有:

将一部分有机物氧化分解;

对自身细胞的一部分物质进行自身氧化。

因此,活性污泥法中的需氧量:

式中:

——曝气池混合液的需氧量, 

——代谢每 

所需的氧量, 

——每 

每天进行自身氧化所需的氧量, 

二者的取值同样可以根据经验或试验来获得。

5、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实际过程: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物从废水中被去除的实质就是有机底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了净化,微生物获得了能量而合成新的细胞,活性污泥得到了增长。

一般将这整个净化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吸附;

微生物代谢;

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与浓缩。

所谓“初期吸附”是指:

在活性污泥系统内,在污水开始与活性污泥接触后的较短时间(10~30min)内,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去除废水中大量的呈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使废水的BOD5值(或COD值)大幅度下降。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液的BOD5值会回升,再之后,BOD5值才会逐渐下降。

活性污泥吸附能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

废水的性质、特性:

对于含有较高浓度呈悬浮或胶体状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具有较好的效果;

活性污泥的状态:

在吸附饱和后应给以充分的再生曝气,使其吸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一般应使活性污泥微生物进入内源代谢期。

四、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参数

1、容积负荷(Volumetric 

Organic 

Loading 

Rate):

2、污泥负荷(Sludge 

3、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

4、污泥龄或污泥停留时间(Sludge 

(h 

d)

5、回流比: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运行方式

一、各种活性污泥法工艺

迄今为止,在活性污泥法工程领域,应用着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⑥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⑦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⑧ 

浅层低压曝气活性污泥法;

⑨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⑩ 

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1、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

工艺流程:

供需氧曲线:

主要优点:

处理效果好:

BOD5的去除率可达90-95%;

对废水的处理程度比较灵活,可根据要求进行调节。

主要问题:

为了避免池首端形成厌氧状态,不宜采用过高的有机负荷,因而池容较大,占地面积较大;

在池末端可能出现供氧速率高于需氧速率的现象,会浪费了动力费用;

对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弱。

一般所采用的设计参数(处理城市污水):

2、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主要特点:

a.可以方便地通过对F/M的调节,使反应器内的有机物降解反应控制在最佳状态;

b.进水一进入曝气池,就立即被大量混合液所稀释,所以对冲击负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c.适合于处理较高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

主要结构形式:

a.合建式(曝气沉淀池):

b.分建式

3、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又称分段进水活性污泥法或多点进水活性污泥法

a.废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曝气池,有机物负荷分布较均衡,改善了供养速率与需氧速率间的矛盾,有利于降低能耗;

b.废水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气池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

主要设计参数: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称生物吸附法或接触稳定法。

主要特点是将活性污泥法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两个过程——吸附、代谢稳定,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

a.废水与活性污泥在吸附池的接触时间较短,吸附池容积较小,再生池接纳的仅是浓度较高的回流污泥,因此,再生池的容积也较小。

吸附池与再生池容积之和低于传统法曝气池的容积,基建费用较低;

b.具有一定的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当吸附池的活性污泥遭到破坏时,可由再生池的污泥予以补充。

主要缺点:

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法,特别是对于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废水,处理效果更差。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完全氧化活性污泥法

a.有机负荷率非常低,污泥持续处于内源代谢状态,剩余污泥少且稳定,勿需再进行处理;

b.处理出水出水水质稳定性较好,对废水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

c.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设初次沉淀池。

池容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较高,而且占地大;

一般适用于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又称短时曝气法或不完全曝气活性污泥法

有机负荷率高,曝气时间短,处理效果较差;

而在工艺流程和曝气池的构造等方面与传统法基本相同。

7、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

a.纯氧中氧的分压比空气约高5倍,纯氧曝气可大大提高氧的转移效率;

b.氧的转移率可提高到80~90%,而一般的鼓风曝气仅为10%左右;

c.可使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高达4000~7000mg/l,能够大大提高曝气池的容积负荷;

d.剩余污泥产量少,SVI值也低,一般无污泥膨胀之虑。

曝气池结构:

8、浅层低压曝气法

理论基础:

只有在气泡形成和破碎的瞬间,氧的转移率最高,因此,没有必要延长气泡在水中的上升距离;

其曝气装置一般安装在水下0.8~0.9米处,因此可以采用风压在1米以下的低压风机,动力效率较高,可达1.80~2.60kgO2/kw.h;

其氧转移率较低,一般只有2.5%;

池中设有导流板,可使混合液呈循环流动状态。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

a.曝气池水深在7~8m以上,b.由于水压较大,洋的转移率可以提高,相应也能加快有机物的降解速率;

c.占地面积较小。

一般有两种形式:

a.深水中层曝气法:

b.深水深层曝气法:

10、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又称超深水曝气法

一般平面呈圆形,直径约介于1~6m,深度一般为50~150m。

a.氧转移率高,约为常规法的10倍以上;

b.动力效率高,占地少,易于维护运行;

c.耐冲击负荷,产泥量少;

d.一般可以不建初次沉淀池;

e.但受地质条件的限制。

主要设计参数

各种活性污泥法的设计参数(处理城市污水,仅为参考值)

设计参数传统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BOD5—SS负荷(kgBOD5/kgMLSS.d)0.2~0.40.2~0.60.2~0.4

容积负荷(kgBOD5/m3.d)0.3~0.608~2.00.6~1.0

污泥龄(d)5~155~155~15

MLSS(mg/l)1500~30003000~60002000~3500

MLVSS(mg/l)1200~24002400~48001600~2800

回流比(%)25~5025~10025~75

曝气时间HRT(h)4~83~53~8

BOD5去除率(%)85~9585~9085~90

设计参数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BOD5—SS负荷(kgBOD5/kgMLSS.d)0.2~0.60.05~0.151.5~5.0

容积负荷(kgBOD5/m3.d)1.0~1.20.1~0.41.2~2.4

污泥龄(d)5~1520~300.25~2.5

MLSS(mg/l)吸附池1000~3000再生池4000~100003000~6000200~500

MLVSS(mg/l)吸附池800~2400再生池3200~80002400~4800160~400

回流比(%)25~10075~1005~15

曝气时间HRT(h)吸附池0.5~1.0再生池3~618~481.5~3.0

BOD5去除率(%)80~909560~75

设计参数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

BOD5—SS负荷(kgBOD5/kgMLSS.d)0.4~1.01.0~1.2

容积负荷(kgBOD5/m3.d)2.0~3.23.0~3.6

污泥龄(d)5~155

MLSS(mg/l)6000~100003000~5000

MLVSS(mg/l)4000~65002400~4000

回流比(%)25~5040~80

曝气时间HRT(h)1.5~3.01.0~2.0

溶解氧浓度DO(mg/l)6~10

SVI(ml/g)30~50

BOD5去除率(%)75~9585~90

二、曝气池的型式与构造

1、曝气池的类型

根据混合液在曝气池内的流态,可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和循环混合式三种;

根据曝气方式,可分为鼓风曝气池、机械曝气池以及二者联合使用的机械&

frac34;

&

鼓风曝气池;

根据曝气池的形状,可分为长方廊道形、圆形、方形以及环状跑道形等四种;

根据曝气池与二沉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合建式(即曝气沉淀池)和分建式两种。

2、曝气池的流态

推流式曝气池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

循环混合式曝气池:

氧化沟

3、曝气池的构造

曝气池在构造上应满足曝气充氧、混合的要求,因此,曝气池的构造首先取决于曝气方式和所采用的曝气装置。

第三节 

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动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揭示系统内有机物降解、污泥增长、耗氧等作用与各项设计参数、运行参数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包括:

基质降解的动力学,涉及基质降解与基质浓度、生物量等因素的关系;

微生物增长动力学,涉及微生物增长与基质浓度、生物量、增长常数等因素的关系;

还研究底物降解与生物量增长、底物降解与需氧、营养要求等的关系。

在建立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模型时,有以下假设:

除特别说明外,都认为反应器内物料是完全混合的,对于推流式曝气池系统,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条件绝对稳定;

二次沉淀池内无微生物活动,也无污泥累积并且水与固体分离良好;

进水基质均为溶解性的,并且浓度不变,也不含微生物;

系统中不含有毒物质和抑制物质。

一、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米—门公式与莫诺德模式

1、米—门公式

Michaelis—Menton提出酶的“中间产物”学说,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提出了含单一基质单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公式,即米—门公式:

——酶促反应中产物生成的反应速率;

——产物生成的最高速率;

——米氏常数(又称饱和常数,半速常数);

——基质浓度。

中间产物学说:

米门公式的图示:

2、莫诺德模式

莫诺德模式的基本形式:

Monod于1942年和1950年曾两次进行了单一基质的纯菌种培养实验,也发现了与上述酶促反应类似的规律,进而提出了与米门公式想类似的表达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基质浓度之间的动力学公式,即莫诺德模式:

——微生物的比增殖速率, 

——基质达到饱和浓度时,微生物的最大比增殖速率,

——反应器内的基质浓度,mg/l;

——饱和常数,也是半速常数。

随后发现,用由混合微生物群体组成的活性污泥对多种基质进行微生物增殖实验,也取得了符合这种关系的结果。

可以假定:

在微生物比增殖速率与底物的比降解速率之间存在下列比例关系:

则与比增殖速率相对应的比底物降解速率也可以用类似公式表示,即:

——比底物降解速率( 

);

——底物的最大比降解速率;

——限制增殖的底物浓度;

——饱和常数。

对于废水处理来说,有机物的降解是其基本目的,因此上式的实际意义更大。

莫诺德模式的图示:

莫诺德方程式的推论:

在高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即 

>

,呈零级反应,则有:

在低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即 

<

,则:

二、Lawrence—McCarty模式:

1、 

有关基本概念:

微生物比增殖速率:

单位基质利用率:

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又称细胞平均停留时间,在工程上习称污泥龄):

在反应系统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开始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

也可以说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从工程上来说,就是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以 

表示,单位为d,即:

——每日增殖的微生物量,稳态运行时,就是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

因此:

简化后,则:

与 

的关系:

,而 

,所以有:

2、L—M模式的基本方程式:

第一基本方程式:

前面已有:

式中 

——微生物的产率系数, 

——自身氧化系数,又称衰减常数, 

,( 

经整理后:

表示的是污泥龄( 

)与产率系数Y、基质比利用速率(q)及自身氧化系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基本方程式:

认同莫诺德模式:

认为有机基质的降解速率等于其被微生物的利用速率,即

——反应器内的基质浓度;

——单位生物量的最大基质利用速率;

——半速常数。

表示的是基质利用速率与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和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3、L-M模式的导出方程式

第一导出方程——出水水质 

与污泥龄 

之间的关系:

(对于完全混合式)

将 

代入:

则有:

Lawrence—McCarty建议的排泥方式:

两种排泥方式:

I.剩余污泥从污泥回流系统排出;

II.剩余污泥从曝气池直接排出。

第二种排泥方式的优点:

1)减轻了二沉池的负担;

2)可将剩余污泥单独浓缩处理;

3)便于控制曝气池的运行。

因此按这种排泥方式的污泥龄的计算就可以变得更简单,如下:

简化后, 

由此可看出这种排泥方式更有利于控制和运行管理。

第二导出方程——曝气池内微生物浓度 

的关系

对曝气池作有机底物的物料衡算:

底物的净变化率 

底物进入曝气池的速率 

底物从曝气池中消失的速率

代入第一基本方程有:

由于 

,则有:

上式说明:

曝气池中微生物量浓度是与有机物的浓度、 

和曝气时间等有关的。

,可以称为污泥循环因子,其物理意义为:

活性污泥从生长到被排出系统期间与废水的平均接触次数。

第三导出方程——回流比 

之间的关系

对曝气池的生物量进行物料衡算:

(曝气池内生物量的净变化率)=(生物量进入曝气池的速率)-(生物量离开曝气池的速率)

其中 

所以:

——回流污泥的浓度,可由下式估算:

1)是近似值;

2)由 

算出的是 

值,应再换算成 

产率系数( 

)与表观产率系数( 

)之间的关系:

)是指单位时间内,微生物的合成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即:

表观产率系数( 

)是指单位时间内,实际测定的污泥产量与基质降解量的比值,

即:

,以及 

代入,则有:

该式还提供了通过试验求 

及 

的方法,将其取倒数后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