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8574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气象学和气候学思考题Word格式.docx

5.写出泊淞方程,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①泊淞方程:

②物理意义:

他更除了干绝热过程气块初态(P0,T0)和终态(P,T)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绝热变化时温度随气压变化的具体规律。

6.什么叫位温?

将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7.什么叫大气稳定度?

如何判断?

(1)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2)设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为γ,上升空气快的干绝热直减率γd或湿绝热直减率γm。

①γ愈大,大气愈不稳定;

γ愈小,大气愈稳定。

②当γ<

γm时,不论空气是否饱和,大气总是处于稳定状态,因而称为绝对稳定;

当γ>

γd时则相反,因而称为绝对不稳定。

③γd>

γ>

γm时对于作垂直运动的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

对于作垂直运动的未饱和空气来说,大气又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的。

这种情况称为条件性不稳定状态。

8.气温的日变化有何特点?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特点?

(1)近地层气温日变化特点:

①在晴朗的时候,在一日之内有一个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一个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2)虽然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最高气温却在午后2点左右,是因为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

地面一方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而得热,一方面又向大气输送热量而失热,若净得热量,则温度升高。

若净失热量,则温度降低。

这就是说地温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地面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决定于地面存储热量的多少。

早晨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

此时地面放出的热量随温度的升到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放出的热量,气温也跟着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最强。

正午以后,地面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得到热量还是比失去的热量多些,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低温继续升高,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

到午后一定时间,地面得到的热量因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而少于失去的热量,这时地温开始下降。

所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9.海平面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在全球平均气温分布上,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

(2)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低,而夏季相反。

(3)最高温度带并不在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

—10°

N

10.逆温的形式主要有哪些过程?

(1)逆温的形式主要有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

(2)①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②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

③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④因整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⑤冷暖空气团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也会出现逆温,称之为锋面逆温。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1.当云中出现冰水共存、大小水滴共存、溶液与水共存时,水汽如何转移?

(1)当云中出现冰水共存时,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2)当云中出现大小水滴共存时,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发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3)当云中出现溶液与水共存时,因溶液中溶质的存在是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

所以在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另水滴上的电荷对水滴表面上的饱和水汽压也有一定的影响。

2.什么叫霜冻?

霜冻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上海或者死亡的低温,有霜时农作物不一定遭受霜冻之苦,有霜冻时可以有霜出现,也可以没有霜出现。

3.辐射雾或平流雾是如何形成的?

(1)辐射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使紧贴地面的空气层冷却而形成的雾。

这种冷却作用可以逐渐波及到较高的气层。

其形成的条件有:

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天气晴朗少云、风力微弱(1—3m/s)、大气层结稳定。

(2)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

其形成条件有:

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暖湿空气的湿度大、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层结较稳定。

4.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是如何形成的?

各包括哪些云属?

主要降水的云属又是哪些?

(1)积状云的形成要两个条件,第一,有不稳定大气的对流上升运动;

第二,对流上升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对流上限)高于凝结高度。

积状云包括的云属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

主要降水云属是积雨云。

(2)层状云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大规模的系统性上升运动,主要是锋面的上升运动引起的。

层状云包括的云属有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和卷云。

主要的降水云属是雨层云。

(3)波状云的形成是在当空气存在波动时,波峰处空气上升,波谷处空气下沉。

空气上升处于绝热冷却而形成云,空气下沉则无云形成。

如果在波动形成之前该处已有厚度均匀的层状云存在。

则在波峰处云加厚,波谷处云减薄以致消失,从而形成厚度不大,保持一定间距的平行云条,呈一列列或一行行的波状云。

波状云的主要云属有层积云、层云、高积云、卷积云。

主要降水的云属是层积云。

5.试述人工降水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

人为加入催化剂产生水汽转移和凝结增长。

(2)方法:

①对于冷云,主要是促使云内出现冰晶,即在云内散播人工冰核或干冰(固态CO2),使云体局部出现急剧降温而产生大量冰晶,以促进凝结过程的进行。

②对于暖云,就是使云内出现大水滴,即在云内散播吸湿性强的大凝结核(如盐粒)或大水滴,以促进凝结和重力碰并过程的进行。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1.掌握常用的压高方程,并能用来计算。

某地1000百帕处的气温为8℃,850百帕处的气温为-2℃,求1000百帕与850百帕间的高度差。

2.什么是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槽线?

(1)低压是指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四周偏低的区域。

天气图上的闭合等压线自中心向外递增。

气流自外围向中心,在北半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故又称“气旋”。

(2)高压是指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四周偏高的区域。

在天气图上的闭合等压线自中心向外递减。

气流方向与低压相反,从中心流向外围,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故又称“反气旋”。

(3)低压槽是指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两侧偏低的区域。

(4)高压脊槽线是指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两侧偏高的区域。

3.什么叫地转风?

什么叫梯度风?

它们的风向如何判断?

(1)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它与水平气压场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北半球,若背风而立,则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则相反。

地转风速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即气压梯度力大时,地转风风速大。

(2)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者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在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使沿等压线逆时针方向吹的;

高压中的梯度风是沿等压线按顺时针方向吹的。

(3)地转风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梯度风的风向与等压线相切。

4.什么叫热成风?

在右图标出下层风(Vg1)、

热成风(VT)和上层风(Vg2)的方向。

由于水平气温梯度而引起的上、下层地转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其大小同水平气温梯度成正比。

它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

而地转风是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因而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南半球反之,此称风压定律。

5.“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三圈环流的影响要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大气在高空从赤道向高纬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地转偏向力愈来愈大,是运动偏转的方向也越来越大。

便逐渐使起始时的南风向右偏转为西南风,至30°

N附近成为西风;

趋近于地转平衡,即大气在朝高纬运动的过程中,南风的成分愈来愈小。

而赤道附近低纬地带南风仍然劲吹,这就必然在20°

—30°

N附近逐渐形成一个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这个高压带里的下沉气流到达低层后分为南北两支,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

向南流向赤道的气流在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此气流与高空从赤道流向高纬的偏南气旋,连同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形成了低纬环流圈,低层从副热带高压里向北流向高纬的气流,在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风,这支气流与来自极地高压的偏东气流相遇,形成锋面,称为极锋。

气流汇合处位于极地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是一个低压区,在60°

N附近,地处副极地,故取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在极锋区里,南来的暖湿空气沿北下的冷空气爬升,容易产生雨云天气。

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又分为南北两支。

向北流向极地的一支在极区汇合下沉,形成极地高压,高压区里的下沉气流与低空向南流向低纬的气流,连同上述上升和北上的气流,组成了高纬环流圈;

向南流向低纬的一支气流,与自副热带高压力下沉后并在低空流向高纬的偏西风气流,形成了中纬度环流圈。

6.北半球海平面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

⑴冬夏季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⑵在北半球海洋上空有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在陆地上有南亚低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其中太平洋低压、大西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常年存在,只是强度、范围随季节有变化,是常年活动的中心。

而南亚低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只是季节性存在,是季节性活动中心。

7.什么是沃克环流?

在赤道地区的东西方向上,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热力差异而引起的环流称沃克环流。

这些环流的强度都是很弱的,而且经常有变化。

当出现大的变化时,不仅对赤道地区环流有影响,而且同纬度环流,甚至高纬度环流相关。

引起天气、气候的差异。

8.南亚季风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⑴气流沿青藏高原南坡上升,升到高空又折向南流,流到低纬下沉,下沉气流在低空又向北流向青藏高原,这就组成了一个闭合的经向环流,称为南亚季风环流。

⑵形成:

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性,冬季,大陆降温剧烈,形成高压中心,而海洋上较温暖,气压相对较低,这样,在低层大规模气流自大陆的高压流向海洋;

夏季的情况相反,大规模的气流自海洋流向陆地。

第五章天气系统

1.什么叫气团?

按地理分类法可分为哪几种气团?

⑴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其水平范围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以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同一气团内的温度水平梯度一般小于1—2℃/100km,垂直稳定度及天气现象也变化不大。

⑵按源地的纬度位置把南北半球的气团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冰洋(北极和南极)气团、极地(中纬度)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再根据源地的海陆位置,把前三种基本类型又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

赤道气团源地主要是海洋,就不再区分大陆型和海洋型了。

2.什么叫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⑴冷风是冷气团前缘的锋,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冷锋又因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分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

⑵暖风是暖气团前缘的锋,锋在移动过程中,锋后的暖气团占主导作用,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⑶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3.试述一型冷锋、二型冷锋、暖锋和华南准静止锋的天气特点。

⑴一型冷锋的天气特点:

在锋线前常出现卷云、卷层云,云层随锋的接近而加厚,锋线附近为雨层云,降水区在锋后约200km以内。

锋线过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湿度变小,云系逐渐变薄升高,风向从锋前的西南风顺转为锋后的西北风,风力不断增大,可达大风程度。

夏季,若锋前暖气团不稳定,在锋线附近还可能出现雷暴天气,水汽比较充沛。

⑵二型冷锋的天气特点:

夏季,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雷电交加。

气象要素发生剧变。

但是,这种天气历时短暂,锋线过后气温急降,天气豁然开朗。

在冬季,由于暖气团湿度较小,气温较低,不可能发展成强烈不稳定天气,只在锋前方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等云系。

当水汽充足时,地面锋线附近可能有很厚、很低的云层和宽度不大的连续性降水。

锋线一过,云消雨散,出现晴朗、大风、降温天气。

⑶暖风的天气特点:

夏季暖空气不稳定时,可能出现积雨云、雷雨等阵性降水。

春季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少时,可能仅仅出现一些高云,很少降水。

⑷华南准静止锋的天气特点:

我国华南准静止锋,大多由冷风南下过程中冷气团消弱,暖气团增强演变而成,因而天气和第一型冷锋相似。

只是锋面坡度更小,云雨区更宽,而且降水区不限于锋线地区,可以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内,降水强度较小,为连续性降水。

由于准静止锋移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江南地区这种天气的写照。

初夏时,如果暖气团湿度增大、低层升温,气层可能呈现不稳定状态,锋上也可能形成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4.什么叫大气长波、阻塞高压、切断低压、切变线?

⑴大气长波是指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

⑵阻塞高压简称阻高,是温压场比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

⑶切断低压是温压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天气系统。

⑷切变线是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

5.高空槽有哪几种类型?

它们的温压场配置和天气如何?

⑴三种类型:

前倾槽、后倾槽、垂直槽。

⑵前倾槽的温压场是超前于高度,其天气特征为降水大、时间短。

后倾槽的温压场是落后于高度,其天气特征为降雨少、范围大。

垂直槽的温压场是垂直于高度,其天气特征为降水大、范围小。

6、什么叫气旋?

温带气旋演变经历哪四个阶段?

成熟阶段的结构与天气特征是什么?

⑴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漩涡,又称低压。

⑵温带气旋是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因而又称为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⑶温带气旋演变经历的四个阶段:

初生(波动)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和消亡阶段。

⑷成熟阶段的结构是高空温压场波动振幅增大,温度槽进一步接近高度槽。

气旋中心气压继续下降,气旋式环流不断加强,冷暖锋进一步发展。

其天气特征为出现系统性云系和降水。

7.什么叫反气旋?

什么叫寒潮?

其天气特征如何?

⑴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漩涡,又称高压。

⑵寒潮是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侵袭,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称为寒潮。

⑶天气特征:

寒潮南下侵入时,其前缘有一条冷锋作为前导,锋后气压梯度很大,造成大风天气,伴随着大风而来的是温度的骤降,常达10℃以上,降温还可以引起霜冻、结冰,降水主要产生在寒潮冷锋附近。

8.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对我国天气有何影响?

9.什么叫热带辐合带?

⑴热带复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复合带,又称赤道复合带。

⑵天气特征:

热带复合带,特别是季风复合带是低纬度地区水汽、热量最集中的区域,其月平均降水量达300—400mm。

水气凝结释放的大量潜热成为最重要的热源。

而热带复合带被加热之后又激发对流云、热带气旋等热带天气系统的产生。

10.什么叫台风?

⑴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32.6m/s(风力12级以上)的强烈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⑵特征:

台风中心气压很低,并有强烈上升气流,水汽十分充沛,常出现狂风暴雨,日最大降水量超过200—1000mm以上。

11.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①合适的流场(低空原先要有一个热带扰动)。

②要有广阔高温的洋面。

③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④基本气流的风速垂直切变要小。

12.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如何?

①西移路径:

当北太平洋高压脊呈东西走向,而且强大、稳定时,或北太平洋副高不断增强西伸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

②西北路径:

当北太平洋高压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横穿台湾海峡在浙闽一带登陆。

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范围较大,尤其是华东地区。

③转向路径:

北太平洋副高东退海上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区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型。

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日本影响较大。

13.什么叫东风波、雷暴、飑线、龙卷?

⑴东风波是副高南侧(北半球)深厚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

⑵雷暴是由旺盛积雨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和强阵雨的局地风暴。

没有降水的闪电、雷鸣现象,称为干雷暴。

⑶飑线是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的强对流天气带,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风速急增、气压骤升、气温剧降,同时伴有雷暴、暴雨,甚至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现象。

⑷龙卷是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

龙卷伸展到地面时引起的强烈旋风,称为龙卷风。

龙卷风又是悬挂在空中,有时延伸到地面。

出现在陆地上的,称为陆龙卷;

出现在海面上的,称为海龙卷。

14、绘简图表示暖锋、第一型冷锋、第二型冷锋天气模式及暖锋式、冷锋式、准静锋式切变线。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1.天文辐射有何特点?

⑴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

⑵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

—25°

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低。

⑶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

⑷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有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

⑸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

⑹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2、试述大气环流对纬度间热量输送的特点。

3、大气环流是如何调节海陆间热量交换的?

4.什么叫厄尔尼诺?

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厄多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

)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5.海陆风是如何形成的?

⑴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响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

⑵海陆风的形成是当白天在日射下,陆地增温快,路上气温比邻近海上高,陆上暖空气膨胀上升,到某一高度上,因其气柱质量增多,气压遂比海上同一高度平面上为高,等呀面便向海洋倾斜,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

因此在下层地面上陆地的空气质量减少,地面气压因而下降,而海洋因上层有大陆空气的流入,空气质量增多,海面气压升高,于是在下层便产生自海洋指向陆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海风。

夜间,陆地辐射冷却比海面快,路上空气冷却收缩,致使上层气压比海面上同高度的气压低,等压面由海洋向陆地倾斜,地面气压比海面气压高,于是形成同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陆风。

6.为何东亚、南亚的季风特别发达?

⑴东亚:

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非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并且东西延伸甚广,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再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所以东亚季风特别显著,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

⑵南亚:

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以印度季风为例,冬季行星风带南移,赤道低压移到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再加上大陆热力因子的作用,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半岛。

因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是一个低温高压地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南来气流跨越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

7.判断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方法有哪些?

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①大陆性:

日较差大、年较差大、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春温与秋温差值为正值、湿度小、云量少;

降水量小、变率大、集中在夏季。

②海洋性:

日较差小、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春温与秋温差值为负值、湿度大、运量多;

降水量大、变率小、全年均有、冬季较多。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什么角度说明了气候的什么规律?

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山地气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都是随地方海拔高度的加大,气温下降,即山上的气温低于山下的气温,根据我国多数山区实测资料看来,大都是夏季气温递减率大,冬季递减率小,这与我国季风气候有关,冬季大陆偏北风盛行,海拔低的地方冬温不高,其气温虽高度递减率仍较小,夏季偏南风盛行,加以低层日射增温比较比较强烈,因此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的递减率仍相应增大。

9.山谷风是如何形成的?

⑴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

⑵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

谷地上面较冷的自由大气,由于补偿作用从相反方向流向谷地,称为反谷风。

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成为山风,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并在谷地上面向山顶上空分流,称为反山风,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10.焚风是如何形成的?

⑴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称为焚风。

⑵形成原因是由于气流经过山脉,在迎风坡上,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温度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m)降低。

并有大量水分降落;

过山顶后,空气沿背风坡下降,而下降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m)增温,所以过山气流中,部分水汽凝结放出潜热,使温度增加,湿度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