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19109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图1总体设计方案

2.2方案论证与选择

(1)总体方案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

采用时分方式,阅读器间断发送大功率的载波信号,应答器从耦合线圈获得载波信号后,部分能量经过高频整流后提供给单片机作为电源;

另一部分信号经过延时,被送入移相网络,移相网络根据单片机提供的编码对信号调相,调相后的信号重新返回到天线进行发射,阅读器根据收到的信号解调出预置编码,方案框图如图2所示。

图2总体方案一方框图

方案二:

采用频分方式,阅读器发射与应答器信号不同频率的大功率的高频信号,作为应答器的能源。

应答器收到高频信号后将其高频整流作为整个应答器的电源,应答器的发射系统根据单片机提供的编码完成信号的调制及发射。

方框图如图3所示。

方案选择:

方案一阅读器由开关控制,耗能较小,但其收发信号

图3总体方案二方框图

调谐在同一频率上,容易形成干扰,增大误码率;

方案二的收发信号载波频带相隔较远,相互干扰很小,误码率低,故采用方案二。

(2)应答器电路方案论证与选择

应答器发射电路采用专用的调频发射芯片MC2833,使用其典型应用电路,实现调频。

单片机所需能量由耦合线圈得到的信号经过整流、滤波后得到。

其原理图如图所示4。

该方案电路相对简单,但由于在电压达到需求值之间发射机一直处于连通状态,能量损耗大,而耦合所得能量有限,不利于系统的正常工作。

图4应答器电路方案一框图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自动开关电路,在电压达到需求值之前发射机处于断开状态,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电路功效,其原理图如图5所示。

图5应答器电路方案二框图

应答器能量全部由线圈从阅读器线圈耦合得到,对功效的要求较高,为此选择方案二。

(3)阅读器接收电路方案论证与选择

采用常规的调频接收芯片(如CXA1691),调整本振频率使得接收频率范围落在30MHz-40MHz之间,但精度和稳定度不易达到要求。

采用窄带调频接收专用芯片MC3362,结合MC145151,采用锁相环电路进行频率合成,形成闭环控制;

鉴频器的灵敏度较高,能得到精度和稳定度很高的频率信号。

基于以上分析,本系统选用方案二,其框图如图6所示。

图6阅读器接收电路方案二

3理论分析与计算 

3.1耦合线圈的匹配分析与计算

题目要求耦合线圈直径为6.6cm,漆包线直径不大于1mm,绕制10圈,

算得漆包线总长度

=207cm=2.07m

一般取线圈总长度为波长的

,则波长

=2.07

4=8.28(m)

频率

所以调制信号的载频为36.2MHz。

3.2阅读器发射电路分析与计算

因为调频信号的频率为36MHz,为了减小其干扰,同时兼顾能量传输效率以及减小功放电路制作难度,阅读器功率发射电路的频率设定为3MHz左右。

题目要求阅读器电源功率不大于2W,其中大部分被发射机消耗,取发射机效率为50%,则最大输出功率小于1W,考虑实际情况,发射功率取0.8W较佳。

3.3阅读器接收电路分析与计算

阅读器接收电路采用以窄带调频接收专用芯片MC3362核心的调频接收解调电路,它采用了二次混频技术,其中高、低中频分别取常用的10.7MHz和455KHz(该频段有现成的滤波器件),因此第一本振频率为

36MHz-10.7MHz=25.3MHz

为了提高接收灵敏度,本振频率必须相当稳定,因此采用了锁相环技术,(采用集成锁相芯片MC145151)。

在锁相环路中,基准频率源选用4.194MHz晶振,以2048Hz作为鉴相参考频率,因此必须对基准频率进行R分频,分频比为

R=

=2048

同时对本振信号进行N分频,因为本振频率为25.3MHz,所以

N=

=

=12354

3.4应答器电路分析与计算

由于应答器电路能量来自耦合线圈,存储在大电容中,所有有源器件必须采用微功耗芯片,因此单片机系统采用C8051芯片,最小工作电流仅20微安,以MC2833为核心的发射系统也工作在低功耗状态,工作电压在3-6V,工作电流约5-10毫安,而感应线圈的电流约为0.5毫安,设存储电荷时间为5秒,则发射系统每次发射时间约为

T=0.5mA*5S/5mA=0.5S

电容容量约为

C=0.5mA*5S/6V=415uF

实际可取330uF-470uF。

因为耦合的高频电源信号的频率为3.2MHz,普通的整流二极管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可采用高频检波二极管2AP9,实际效果不错。

因为发射时间为0.5S,而其它时间不能向发射电路提供能量,因此采用了微功耗的自动开关电路。

只有存储的能量足够后才自动向发射电路提供能量。

4单元硬件电路与程序设计

4.1阅读器电路设计

阅读器主要由振荡器、高功放、接收解调电路以及单片机小系统等组成。

由振荡器和功放组成能量发射电路,振荡器采用普通的LC振荡器,而功放电路以芯片THR300-1为核心,具体电路如图7所示。

图7功率放大电路图

图中12uH的电感就是耦合线圈,它和220P的电容组成谐振网络,提高功放的效率。

它的输入激励电压约600mV。

接收及解调电路以MC3362和MC145151为核心,通过二次混频,获得455KHz的中频信号,限幅后,经过鉴频解调出数据信号,其后送入单片机,其原理框图如图8所示。

图8阅读器电路原理图

4.2应答器电路设计

应答器主要由整流滤波电路、自动开关、发射电路和单片机小系统组成,

图9应答器电路原理图

发射电路采用集成专用发射芯片MC2833。

为了满足天线发射接收要求,根据前面的分析计算,发射系统使用12MHz晶振,通过三倍频使载波频率调谐到36MHz。

4.3识别装置工作流程图

识别装置工作流程图如附录图4所示

4.4总体电路图

总体电路图如附录图5所示。

5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阅读器的软件和应答器的软件。

阅读器的软件主要负责数据的接收、处理和显示等功能的实现;

应答器的软件的功能较简单,主要是负责预置编码的读入和发出,具体流程图分别如附录图6和图7所示。

+

6系统功能、指标测试

功能测试所用仪器为卷尺和秒表。

测试时不断增大两线圈间的距离,测量其识别时间及识别结果,应答器采用电池供电的测试结果如附表1所示。

应答器无电源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1

2

3

4

5

6

7

8

距离(厘米)

识别时间(秒)

预置编码

0000

0001

0010

0011

0100

0101

0110

0111

识别结果(T/F)

T

F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识别时间(分)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1101

1110

1111

表1系统功能、指标测试结果表

7结论

本无线识别装置主要包括阅读器和应答器两大模块。

阅读器采用单电源10V供电,应答器工作所需能量由耦合线圈提供,系统实现了无线识别应答器的有、无以及其预置编码的识别与显示。

采用电池供电时,识别时间非常小,识别准确率为100%,而采用耦合线圈供电时,识别时间增大,但都小于5S,准确率为87.5%,识别距离固定为5cm,完成了所有基本功能,发挥部分的前两部分也基本实现,

而且阅读器还具有计时功能,作为其它功能的完成。

8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1999~2005)[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智伟.无线发射与接收电路设计[M].北京:

北就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3]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湖北: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附录

 

图1MC2833内部及外围电路图

图2MC2833引脚图

图3MC362与MC145151连接图

图4识别装置工作流程图

图5系统总体电路

图6接收机软件流程图

图7发射机软件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