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91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doc

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考试基础理论单选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基础心理单选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5.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6.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7、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8、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9、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10、(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11、(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2、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实际的原则)。

13、心理学的研究除了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4、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

15、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

16、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的。

17、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18、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19、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几种。

20、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

21、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大脑)组成。

23、大脑是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的。

24、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25、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26、丘脑(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27、皮下较高级感觉中枢位于(丘脑)。

28、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29、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30、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组成部分。

31、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32、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33、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34、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

35、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36、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37、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

38、对一般人来说,语言功能占优势的半球在(左半球)。

39、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

40、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语言中枢)。

41、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

42、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

4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44、(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45、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46、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叫(无条件反射)。

47、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48、吃酸梅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射)。

49、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0、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51、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52、感觉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53、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

54、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5、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56、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58、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

59、(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60、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61、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62、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

63、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在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

64、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HZ—20000HZ)范围内的空气振动。

65、人耳对(1000HZ—4000HZ)范围内声音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

声音的基本特性是(单调、响度和音色)。

66、(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67、嗅觉适宜刺激的一个主要特性是(具有挥发性)。

68、能溶于液体的物质是(味)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

69、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

70、皮肤感觉实际上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71、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

72、运动觉又叫(动觉)。

73、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等感觉。

74、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75、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

76、痛觉的生物学定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77、(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8、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9、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80、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等多种。

81、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82、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

83、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

84、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节律的变化叫(生物钟)。

85、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86、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87、似动现象(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88、(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性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89、(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90、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

91、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语义记忆)。

92、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93、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94、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95、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

96、艾宾浩斯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97、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98、(表象)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99、表象具有(直现形象性、片面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

100、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

101、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

102、(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3思维反映是(事物之间内在联系)。

104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105、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

106、把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形态划分的)。

107、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辐合思维)。

108、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

109、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内涵)。

110、概念所包含个体叫概念的(外延)。

111、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

112、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摩托车是(正迁移)。

113、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114、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

115、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116、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117、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118、(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119、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120、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1、想象可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22、(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想象。

123、(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124、(无意识)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125、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126、梦境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

127、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128、生物节律是指以24小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

129、梦(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130、(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1、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132、(知觉)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133、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134、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的转移)。

135、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

136、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注意的分配)

137、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38、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39、(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存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140、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141、按照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动机,可把动机区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142、定式往往是下种(无意识动机)。

143、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44、在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

145、在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叫(自我实现的需要)。

146、(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47、绪变化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

148、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149、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150、表情的产生是(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份)。

151、关于表情下列廉说法中正确的是(在一些是全人类都共同的,有一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差异的)。

152.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

153、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种类的度量)。

154、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两极对产的特性)。

155.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

156、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

15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叫(情绪状态)。

15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59、情感分(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60、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是对(情感)的分类。

161、(意志)是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62、人格(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163、构成人格的主要成份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164、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能力)。

165、(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最基本心理条件。

166、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167、按照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68、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69、按创造程度可把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170、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早晚)上。

171、(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17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173、巴浦洛夫根据实验结果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等类型。

174、巴浦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175、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

176、黏液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强、平衡、不灵活)。

177、“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

178、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叫(性格)。

179、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叫(态度)。

180、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是性格的(结构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1.一般认这,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勒温(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

B=F(P,E).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外的情境).

4.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5.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7.霍兰德(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辩、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8.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19世纪下半叶)。

9.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辩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0.历史上最早的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

11.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2.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3.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4.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16.口头调查又称为(档案法)。

17.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18.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的问题提问)。

20.关于参与观察,说法中不正确的(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1.(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2.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3.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

24.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是(班杜拉)。

25.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蒂博特)。

26.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27.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28.(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概念。

29.(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30.霍尼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

31.沙利文认为(环境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2.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3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

3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3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36.(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3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3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9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40.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

41.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

42.作为教师,即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

4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44.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45.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46.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47.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以(社会知觉)。

48.(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的信息。

49.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50.(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51.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52.(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53.(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5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5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56.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57.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58.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59.刻板印象具有(消极)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6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61.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到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6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6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64.在印象交往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这种作法被称为(自我抬高)。

6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66.(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

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6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的,而兼有两者的影响。

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6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

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

6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7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7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理论。

72.(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73.(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74.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75.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76.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77.(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78.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

79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关系。

80.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和动机)。

81.亲和起源于(依恋)。

82.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

83.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84.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

85.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

86.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87.人的革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88.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

89.(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89.(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90.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91.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92.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93.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93.(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文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94.(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95.(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96.一般的说,态度的各个成份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97.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97.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

98.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