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9501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内科护理学内容摘要Word文件下载.docx

沙参麦冬汤加减

咳嗽特点的鉴别

(1)时间、节律: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

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咳嗽——肺燥阴虚

(2)性质、声音:

咳声洪亮有力——实证;

咳而声低气怯——虚证;

咳声嘶哑——燥咳;

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

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

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3)加重与缓解因素:

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

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

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咳痰特点的鉴别

内容:

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属热

痰白质粘——阴虚、燥热;

痰白清稀、呈泡沫状——属虚、属寒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

脓血相间——痰热郁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以饮食护理为重)

咳嗽与外邪犯肺,肺失宣肃有关。

(1)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如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

而夜卧咳嗽较剧者多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②注意观察咯痰的色、质、量、味等

(2)生活起居护理①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

戒烟。

风寒咳嗽室温宜暖;

风热咳嗽室温宜凉爽;

燥热及肺肾阴虚咳嗽室温宜凉爽湿润;

痰湿咳嗽湿度宜偏低。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食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过咸,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风寒咳嗽饮食宜温热,可饮用姜糖水,杏仁粥等,忌生冷、肥甘食物,忌服梨膏,以免滋润太早,邪不外达,加重咳嗽。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梨粥,藕粥;

干咳少痰,质粘难出者可用生梨1只,去皮心,加川贝10g,冰糖适量蒸服,或用双花,枇杷叶适量,泡水代茶,以清热润肺化痰;

燥热或阴虚咳嗽,忌食燥热之品,宜食雪梨、枇杷、甘蔗等以生津润肺止咳,也可用麦冬煎水代茶饮。

痰湿者忌糯米、甜食及肥脂肉类等碍脾助湿、生痰之品,可食陈皮等。

肺阴虚者,可选用银耳、百合、甲鱼等滋阴之品。

肾虚寒证病人,饮食可进牛肉,羊肉等温补之品。

(4)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尤其是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的咳嗽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

(5)对症护理①指导病人遵医嘱服用祛痰、止咳的药物,并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咳嗽剧烈时可即刻给药,风寒证者可用杏苏止咳露或止咳合剂,10~20毫升,忌用雪梨膏,川贝露等;

风热证者可用川贝枇杷露10~20毫升,指导病人服止咳化痰药液后,不要立即饮水以免冲淡药液使疗效降低。

如痰中带血可遵医嘱给予三七粉或白芨粉分服,或用白茅根、藕节水、鲜芦根煎汤送服。

②伴有咽干、咽痒者,可频频小口含饮凉白开水或清凉饮料,或做超声雾化吸入,减轻咽部刺激,以免诱发咳嗽。

③风寒束肺咳甚者,可于背部大椎、肺俞、风门等穴拔火罐。

二、胸痹

1、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病因病机:

寒邪入侵、饮食不节、情致失调、老年体虚(胸痹心痛的病理基础是素体阳虚,胸阳不振。

主要病机为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病位:

以心为主,然其发病与肺、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真心痛与胸痹的鉴别:

真心痛一般多由胸痹心痛发展而来,也可突然发病。

其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现病急骤,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等危重证候。

病情凶险、变化多端,预后不良。

正如《灵枢·

厥论》篇谓: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则病情较轻,病势较缓,发作有时,以闷痛、隐痛、刺痛多见,休息或含化药物可缓解,预后较好。

【证治分类】

(1)阴寒凝滞

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

(2)心血瘀阻

症状心胸疼痛较重,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剧,舌质暗红,或瘀点、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

(3)痰浊壅塞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痰多气短,体形肥胖,遇阴雨天易发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

(4)气阴两虚

症状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中动悸,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或易汗出、易感冒,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5)心肾阴虚证

症状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口干盗汗,大便不爽,头晕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

左归饮

(6)阳气虚衰证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神倦怯寒,遇冷则心痛加剧,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苔白或腻,舌质淡胖,脉虚细迟或结代。

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

评估疼痛的性质P90(选择)

胸闷/胸痛与气滞、血瘀、痰阻、阴寒闭阻胸阳有关。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用药效果,以辨别实证和虚证。

如胸部闷重而痛,多属气滞、痰阻;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多为阴寒凝滞;

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多为血脉瘀阻;

隐痛时作时止,常为气阴两虚之候。

(2)“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所以病室及环境必须保持安静,走路、说话、关开门、取放物品声音均要轻,尤其要避免噪音刺激,突然的高喊尖叫或突然的撞击声。

保持环境安静。

(3)“动则耗气”,要注意卧床休息,胸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轻者可适当活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

重者则绝对卧床休息。

(4)注意寒温,慎防外感。

时刻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心阳虚者应注意保暖,不可贪凉或汗出当风,预防感冒的发生。

阳虚欲脱者更须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时慎防烫伤。

(5)调摄情志。

凡事不能用心,一思更甚,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极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观看紧张刺激性的电视、电视、小说。

减少探陪人员,不且多交谈,不宜用脑过度,避免情绪波动。

做好解释劝导工作,解除思想顾虑,使患者心情舒畅地配合治疗、护理。

(6)及时给氧,按时服药。

氧流量以2~3升/分为宜,持续吸入。

一般药物及时服下,睡眠药在晚睡前30分钟~1小时内服下,硝酸甘油片宜舌下含服,避免整片吞服。

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进水量,故水药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

(7)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应定时定量,防过饱过饥,夜餐尤应忌过饱,俗话说:

“胃不和则寐不安”。

平素饮食宜淡清蔬果易消化食物,注意调补气血,加强营养。

心阳气虚者,忌食生冷瓜果以及其它凉性食物,宜安神温补之品,如猪心炖莲子,烧羊肉、狗肉等;

心阴两虚者,忌食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宜滋阴养血之品,如红枣龙眼汤,百合银耳羹、莲芯、玉竹茶;

痰火内盛者,忌食甘肥油腻生痰助湿之品,宜食清淡化痰之品,如雪羹汤(海蛰30g加荸荠10个,煎汤代茶饮);

心血瘀阻者,控制食量,切忌饱餐,勿食动物油脂,宜清淡,少油化瘀之品,如瘦肉、鱼类、清炖鸡;

心火炽盛者,忌食辛辣煎炸动火之品,宜食清火之品,如莲芯6g泡水代茶日饮;

心阳暴脱、痰火扰心神志不清者均应暂缓进食。

三、中风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喁斜等症状。

病因:

1、内伤积损2.劳欲过度3.饮食不节4.情志所伤5.气虚邪中。

本病发病的诱因常与情志过激、过度

疲劳、暴饮暴食、跌仆、寒冷刺激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中经络风痰入络证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

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祛风化痰通络。

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证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

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天麻钩藤饮

阴虚风动证

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

中腑脏闭证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料

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证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羚羊钩藤汤

凉肝熄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

痰浊瘀闭证

痰浊偏盛,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化痰熄风,宜郁开窍

涤痰汤

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昧-参附汤

1.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

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

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

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淡红,脉沉细

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中风:

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无昏仆。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病因病机】

根据病位浅深、病情的轻重缓急,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中经络者,其病理变化为肝风挟痰,横窜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病邪较轻,正气未衰,病位浅,病情轻,若及时治疗,调理适宜,一般可以康复,或好转进入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若病后治疗调养失宜,或平素体弱,正气虚衰,或邪气过盛,病邪深入脏腑,气血逆乱,神明失司则转为中脏腑,病情加重。

其病理变化为风阳痰火暴升,气血冲脑,蒙蔽心窍。

中脏腑者,常有神志不清,病邪盛,病位深,病情重,如果救治得宜,可使邪去而清窍得开,转为中经络,病情逐渐康复。

但也有初起即见中脏腑者,邪气炽盛,正气虚衰,终至邪闭正脱,阴阳离决而死亡。

护理评估:

1.评估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病之初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为主症,而无神志障碍者,为中经络,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尚轻。

而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常见发作性眩晕、头痛,心悸,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者,为中脏腑。

邪气炽盛,正气虚弱,病情危重。

2.评估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多为邪盛内闭所致。

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拘。

闭证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闭证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鼻鼾痰鸣,便秘尿黄,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等痰热瘀火之症,属于阳闭;

闭证见面白唇紫,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暗淡,脉沉滑等寒湿痰浊之征,属于阴闭。

脱症属虚,多从闭证发展变化而来。

为正气虚脱,阴阳离绝之征兆。

凡见神志昏愦,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四肢瘫软,肢冷汗多,脉象虚弱或脉微欲绝。

临床应防止邪闭正脱,阴阳离决而死亡。

3.评估病势的顺逆临床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和瞳孔的变化。

神志昏蒙(意识障碍):

与风阳痰火蒙蔽清窍有关。

(1)就地治疗为原则,尽量避免搬动和长途转院。

(2)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取出假牙,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及时做好吸氧吸痰的准备,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必要时予气管切开,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

(3)取头高足低卧位,血压稳定者可抬高头部30度,以利头部静脉回流减轻颅内静脉瘀血及脑水肿的发生。

避免过多搬动,加重昏迷。

(4)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防止脑疝及中风脱证的发生。

(5)给予氧气吸入,每分钟4~6升。

(6)烦躁不安者,加用床栏,防止坠床,专人监护。

尽量少动头部。

防止坠床、烫伤、抓伤等外伤。

(7)如伴有喷射状呕吐,应及时报告医生,清理呕吐物,将头偏向一侧。

(8)控制血压,调整输液滴速,保持血压平稳。

(9)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运用甘露醇脱水药时,要半小时滴完,防止空气栓塞、皮下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10)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

(11)做好口腔护理,褥疮护理和眼部护理

(12)做好鼻饲,导尿的护理。

四、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理因素:

气滞、血瘀、寒凝、火郁、湿阻、食积等,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合降,不通则痛。

护治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临证时应审证求因,辨证施护。

1.寒邪客胃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良附丸加减

2.饮食停滞

症状: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4.肝胃郁热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疏肝泄热和胃。

化肝煎加减

5.瘀血停滞

胃脘疼痛,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

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虚证用调营敛肝饮加减

6.胃阴亏虚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痛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选择)

评估疼痛的气血、寒热、虚实: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虚者多痛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病情往往缠绵难愈。

寒证,则遇寒痛甚,得温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

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饮暴食;

胃痛渐发,起病缓者,多因肝郁气滞,木旺乘土,或脾胃虚弱,土壅木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脾胃气虚者,多空腹疼痛,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

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时作时止,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发生多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护理诊断:

胃痛与气滞、血瘀、食积、湿阻、寒凝、热郁有关。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胃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诱发因素,结合病史,分清虚证、实证,属寒、属热,在气、在血,未明原因前,勿随便使用止痛剂。

(2)起居护理慎起居,防外感。

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注意休息保暖,及时增添衣被,避免外感受寒邪。

胃痛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饮食以软、烂、热、易消化、富营养、少量多餐为原则,少食肥甘厚味,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忌食辛辣、煎炸、香燥、硬固食物,忌烟、酒、茶等刺激性食品。

①饮食伤胃者,宜消食导滞,多食宽中理气消食之品,可服用山楂粥《粥谱》),或用山楂、萝卜煎汤饮用,或五得槟榔(《六科准绳》)。

重者,可暂停进食。

②脾胃虚寒,或寒邪客胃者,宜温胃散寒止痛,如大枣胡椒汤、高良姜粥等(《圣惠方》)。

忌食生冷瓜果及其他凉性食物,可服用干姜粥,以温补脾胃,散寒止痛。

脾胃虚寒,还可饮用大麦汤(《饮膳要方》)。

日常生活中可适当选用姜、葱、胡椒作调料,多食补中温胃之品,如:

羊肉、狗肉等。

③胃阴不足者,宜多食润燥生津之品,如百合、银耳、荸荠、甲鱼等;

多食水果蔬菜,如西瓜、梨、甘蔗、莲藕等或服用麦门冬粥、益胃汤,以益胃生津。

忌辛辣、煎炸、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④肝气犯胃,当疏肝理气,如菊花茶、绿豆汤、荷叶粥、佛手玫瑰茶等。

忌食壅阻气机的食物,如南瓜、土豆、红薯等。

⑤肝胃郁热,当泄热和胃,晨起可饮温盐水以一杯以清胃泻热,也可用苦瓜青果炖猪肚或加味栀子仁粥(《养生食鉴》)。

⑥瘀血停着,当行气活血,如山楂、果茶等。

忌食煎炸、粗糙、硬固之品,戒烟酒。

可食桃仁粥(《圣惠方》)。

(4)情志护理避免精神紧张,可用转移注意力、做深呼吸等方法,以利于缓解疼痛。

(5)服药护理寒性胃痛,药宜偏热服;

热性胃痛,则宜稍温凉服。

健胃药、止酸药宜饭前服,消导药宜饭后服。

气滞胃痛,可临时给服延胡、木香粉各1.5克,以理气和胃止痛;

血瘀胃痛,可给服三七、延胡粉各1.5克,以理气活血止痛;

肝胃郁热,可给服玄胡粉、黄连粉各1克,以泻热理气止痛。

慎用水杨酸和肾上脾皮质激素等西药。

(6)对证处理饮食伤胃者,可针刺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五、泄泻

本病病理因素以湿邪为主,病位在脾,与胃、肠、肝、胆、肾有关

治疗上以运脾化湿为原则。

暴泻以湿胜为主,宜重在化湿,暴泻不可骤用补涩。

久泻以脾虚为主,重在健脾。

1.暴泻

(1)寒湿内盛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散寒化湿。

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消食导滞。

2.久泻

(1)脾胃虚弱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即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虚衰(常考的症型)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加减

(3)肝气乘脾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加减

评估大便性状、气味:

大便清稀如水样,气味腥秽者,多属寒湿;

大便色黄褐,气味臭秽,多为湿热;

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完谷不化,多为伤食。

泄泻:

主要与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有关。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腹泻发作的原因,排便情况,大便次数、量、色、质,以及伴随症状、全身情况等,以评估病情的轻重。

必要时,取标本送检。

(2)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少油、少渣、易消化半流或流质食物为主,如稀粥、面条等,避免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如韭菜、肥肉等。

泄泻较严重时,可频饮淡糖盐水。

寒湿泄泻,当散寒化湿,如生姜草果红糖饮。

湿热泄泻,当清热化湿,如马齿苋粥(《食医心鉴》)。

食滞肠胃,当消食导滞,如锅焦饮,山楂等。

脾胃虚弱,当健脾利湿,如山药、莲子、大枣、芡实、苡仁、白扁豆等。

肾阳虚衰,当补肾止泻,如羊肉、狗肉等血肉有情之品,如补骨脂炖猪腰(《得配本草》)。

肝郁乘脾在进食前后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禁食壅阻气机食品。

(3)生活起居护理

①病室环境:

清洁、通风,及时消毒,及时倾倒排泄物和便器,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②病人应注意休息,必要时卧床休息。

③肛周皮肤护理。

排便频繁时,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防止因粪便刺激,损伤肛周皮肤,引起糜烂及感染。

若有肛门下坠或脱肛者,用软草纸轻轻上托,并嘱其卧床休息。

(4)用药护理

①寒湿泻和虚实泄泻,中药宜热服,肾阳虚衰,中药宜睡前服。

②湿热泄泻,中药苦寒,要宜饭后服用,

(5)情志护理因治疗效果欠佳,或病情反复,常使病人产生烦躁情绪,应根据其病情做好解释工作,以使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治疗的信心。

(6)对症处理急性泄泻针刺用泻法,选用天枢、足三里等穴位,寒湿为主者加用艾条灸或隔姜灸法。

六、黄疸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分阴黄阳黄急黄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且往往有脾胃涉及肝胆。

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疽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

症型

热重于湿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利湿化浊运脾,佐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证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

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

疫毒炽盛证

发病急骤,黄疽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

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

寒湿阻遏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中阳不振,寒湿滞留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

脾虚湿滞

面目及肌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