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976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Word下载.docx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D.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使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

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

“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

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

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府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

盖谓此也。

”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视事七年,正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

杜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降逆贼杨异等降:

使……投降

B.闻贼规欲北度规:

谋划

C.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雅:

儒雅

D.视事七年,正化大行视事:

任职

5.下列句均能表现杜诗尽心朝廷,直方善策的一项是()

(1)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诗雅好推贤

(3)善于计略,省爱民役(4)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5)帝惜其能,遂不许之(6)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

A.

(1)

(2)(3)B.(4)(5)(6)C.

(2)(3)(4)D.

(1)(3)(6)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法,百姓惶恐不安。

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活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7.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出来。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2)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

当时为抗金前线。

8.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9.“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什么?

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

⑶海内存知己,。

⑷欲渡黄河冰塞川,。

⑸感时花溅泪,。

⑹最是一年春好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木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在了爸爸的肩膀上。

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

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

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

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

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

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的爸爸微笑着,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

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

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

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

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

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

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

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

“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

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

“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

”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

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

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

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文章倒数第四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2)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6分)

(3)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6分)

(4)文中的父亲是保守的,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如果你的父亲是这样你会怎么做?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

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

”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一、2岁小侄女:

“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

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

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

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

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

”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二、夺金一刻:

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

“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

”面对不停地在电视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

“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

”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

”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

“怎么搞的?

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

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

”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

“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别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

“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

”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

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三、“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

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

“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

”申妈妈说。

“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

”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充分说明在这块金牌背后申雪、赵宏博的艰辛训练和勇于拼搏精神。

B.申妈妈说“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她的话真实地反映了在夺取这块金牌的过程中,赵宏博付出的比申雪多。

C.这篇新闻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详细地记录了在申雪、赵宏博夺冠过程中,他们家人经历的心路历程。

D.这篇新闻的选材角度独特,作者没有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雪家人的牵挂。

E.这篇新闻中的人物语言平实质朴,具有口语化,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2)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3)“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

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副标题是说“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

为什么?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事故发生后,省市主管领导风尘仆仆连夜赶来,下车伊始,就来到事故发生现场,立即投入救援指挥工作。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引发西方军事专家捕风捉影的各式猜测。

C.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D.教学语言要做到严谨简洁,既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要繁文缛节,应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大的信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B.“屈原投江”、“牛郎织女”、“登高赏菊”等优美传说对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陌生,看来我们要加强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

C.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沿着主校道缓缓前行,,,;

,, ,正是这平淡的桂花奉献给人们诱人的芬芳。

1桂树如同一把撑起的伞,在细细绿叶中隐藏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桂花

2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甬道踏入桂园,香味更加浓烈

3校道两边的法国梧桐像欢迎首长的士兵一样挺立着,高大雄伟

4迎面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奇香,循香寻找其源,方知有桂园

5树干粗壮,孔武有力,树叶迎风起舞

6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

A.④①②③⑤⑥B.③④②①⑤⑥C.③⑤⑥④②①D.④②③①⑥⑤

16.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例句:

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

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1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为四个彼此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4分)

  总公司批准了部门经理免除李西因被诬告违反有关财经制度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而被准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处罚的请示。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

很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他听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氏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

这时窗外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他就是黑海涛。

他知道自己没有面见帕氏的背景,于是凭歌声推荐自己。

帕氏很是欣赏,了解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如愿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音乐大赛,并获得了名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二)

高三语文科参考答案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D

2.C(“互相转化”有误)

3.D(“尽责”“尽职”错误,它是“功利写作”的特征,而不是“趣味写作”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4、C(平素向来)5、A

6、B(杜诗是先斩后奏)

7、

(1)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句意2分,“无劳、不安、避”各1分)

(2)因派门客为弟弟报仇犯罪,被朝廷征召,正巧因病去世(句意2分,“坐、征、会”各1分)

8.景象:

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

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9.借代;

(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

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

10.名篇名句默写(8分)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A、C.(B项“以小见大”不对;

D项“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深嘱托”不对;

E项“表达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不对。

(2)“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等表现父亲的勤劳(2分);

背我过河、“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等表现父亲的慈祥、善良(2分);

“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等表现父亲的保守(2分)。

(本题必须结合原文分析只答父亲勤劳、慈祥、善良、保守而缺少分析的只能得一半分;

另外答父亲节俭、坚韧、敦厚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屐齿印:

木屐是本文的线索(1分),既表现了无私的父爱(1分),又突出家乡的贫穷(1分)。

(意思对即可。

)江南雨的惆怅:

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1分),表现作者对贫穷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伤感与压抑(2分)。

(4)作者对土生土长在这个观念落后的地方的父亲持理解的态度(2分)。

你的观点1分,阐述5分(意言之成理即可。

12.

(1)B、C(B项是申妈妈对赵宏博的偏爱。

C项“详细记录……”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

(2)①申父一大早就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并念叨“就差这一块了”。

②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

③小侄女竖起食指嘟嚷着第一。

④申妈妈两天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

⑤电视转播出故障时申妈妈坐立不安。

⑥申父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上网查成绩。

⑦申妈妈在候场浇冰时,走向另一房间,并说“焦心”。

(答出一项1分,答出两项3分,答出三项5分,答出四项满分)

(3)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2分)。

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2分),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2分)。

(4)不是这样。

这样安排材料有如下好处:

①选材具有典型性。

申家的人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两人具有典型性。

从小到两岁的孩子,到年长的母亲,都对其牵挂。

②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这些典型材料,是文章的重点,因此作者详写,而对其他人略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③渲染了喜庆的气氛。

特别是对小侄女的穿着的描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表达了家人对申雪赵宏博的期待。

④具有真实性与形象性。

对小侄女的描写生动形象,动作、语言无不透着童真,对申妈妈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一位母亲的紧张与期盼,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家人的牵挂。

(言之成理就行,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几点中的任何两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13.C(鱼目混珠:

比喻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A.下车伊始:

现多比喻初到一个地方,不了解那里的情况。

语境不当B.“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而西方军事专家的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