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9850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漫画:

你敢吗?

(略)

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

失去矛盾的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

(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

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

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

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

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

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

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

“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

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

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

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

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

(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1)举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

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

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

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

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3)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

(略)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

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

“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

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

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

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

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具体地说:

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

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

不是。

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

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

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

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出了矛盾。

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

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

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了。

总之,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而进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

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

(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2.矛盾特殊性原理。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

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

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

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

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

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三者的区别。

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人区别开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科学。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

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

①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

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

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

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

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i具体分析。

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也可以说,“事事”“目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讲述)。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本部分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学生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

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

这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三、李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

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系。

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对张,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特性,即个性、特殊性。

那么,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质、共同本质呢?

这当然要到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找,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

张三、李四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都具有“自觉能动性”等等。

这些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能

离开张三、李四等个性单独存在。

因此,正确的结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

再如物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性)之中;

联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联系(特殊性)之中;

运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运动(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结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漫画:

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

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1)想一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2)你能否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2)①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很多,可让学生列举,如动物概念,动物相对生物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动物相对鸡、狗、牛、羊等

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这表现为两种情况:

首先,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

如相对于张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

其次,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

如阶级斗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

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

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1)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这是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

其哲学依据是复杂事物中,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2)让学生举例(也可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说明),这两个探究题目的是;

出本节所学内容。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本知识点首先应弄明白主、次矛盾的含义,其次理解掌握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①主要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②次要矛盾:

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课本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如:

在学校有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各学校都必须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抓好;

但各种次要矛盾也要处理好,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再如,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也是评价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