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048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管理培训讲座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定义:

每一件重伤事故的背后,都隐藏着29件轻伤事故,进而更隐藏着300件以上的险情(异常)。

l海因里希法则体现的连锁过程: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l海因里希把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

①人的不安全行为;

②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预防事故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l消除(无害化工艺、无毒代有毒、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l预防(安全阀、漏电保护、熔断器、事故排放装置、防爆膜等)

l减弱(局部通风、避雷针、减振、消声、低毒代高毒等)

l隔离(遥控作业、安全罩、安全间距、防护服及面具等)

l连锁(工艺、设备、安全联锁控制)

l警告(安全标志、安全色、声光报警等)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具体要求

(一)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17条);

(二)依法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28条);

(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佩戴和使用(42条);

(四)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确保资金投入满足安全生产条件需要;

按规定存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20条);

依法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积极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48条);

(五)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1条);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19条);

(七)保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资金(44条),依法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相关上岗资格证书,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25、26、27条);

(八)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依法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38、43、37条);

(九)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31、34、36条);

 

 

(十)统一协调管理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45、46条);

(十一)依法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及时开展抢险救援,妥善处理事故善后工作(47条);

(十二)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法);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责任(安全评价、特殊危险作业、多合一厂房、淘汰工艺设备、安全设施设计、较大危险因素管理、安全设备管理等)

安全标准化规范(AQ/T9006-2010)

l1目标

l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l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l2、组织机构和职责

l2.1组织机构

l 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l2.2职责

l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l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l3安全生产投入

l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

l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l4.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l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l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l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

l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l4.2规章制度

l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

l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

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l4.3操作规程

l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l.4.4评估

l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l.4.5修订

l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l4.6文件和档案管理

l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

l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l5教育培训

l5.1教育培训管理

l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l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l5.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l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l5.3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l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

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l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l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l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l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l5.4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l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l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l5.5安全文化建设

l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工作。

l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l6生产设备设施

l6.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l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

安全设备设施做到“三同时”。

l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l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l6.2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l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l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

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l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

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

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l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

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l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l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l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l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

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l7作业安全

l7.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l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

对特殊危险作业实行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险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l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l7.2作业行为管理

l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

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7.3警示标志

l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l 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l7.4相关方管理

l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l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l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l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

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l7.5变更

l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l8隐患排查和治理

l8.1隐患排查

l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l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l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

排查方案应依据:

l—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l—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l—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l8.2排查范围与方法

l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l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l8.3隐患治理

l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l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

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l隐患治理措施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l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l8.4预测预警

l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l9重大危险源监控

l9.1辨识与评估

l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l9.2登记建档与备案

l 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l9.3监控与管理

l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l10职业健康

l10.1职业健康管理

l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l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l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l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l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l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l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l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l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l10.3职业危害申报

l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l11应急救援

l11.1应急机构和队伍

l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l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

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l11.2应急预案

l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l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l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l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l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l11.4应急演练

l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l11.5事故救援

l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l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l12.1事故报告

l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

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l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l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l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l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l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l13.1绩效评定

l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l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

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l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l13.2持续改进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危险源辨识

l一、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l二、风险与风险评价

l三、风险控制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l危险因素:

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l有害因素:

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l通常情况,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l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

l物的不安全状态

l人的不安全行为

l有害的作业环境

l安全管理缺陷

l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l1、危险有害因素的表现形式

l火灾和爆炸;

l一切可能造成事件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冲击与撞击;

l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l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l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l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l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l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l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等等。

l2、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

l2.1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

按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为13大类:

l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l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l3、使用不安全设备

l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l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l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l7、攀、坐不安全位置

l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l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l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l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l12、不安全装束

l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2.2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GB6441分为4大类: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l2.3有害作业环境:

l作业场所缺陷:

间距不足;

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

物体堆放不当。

l作业环境因素缺陷:

采光不良或有害;

通风不良或缺氧;

温度过高或过低;

湿度不当;

外部噪声;

风、雷电、洪水等自然灾害。

l2.4管理缺陷:

l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

(人机工程学)

l人员控制管理缺陷;

教育培训不足;

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

禁忌作业等;

l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l相关方管理缺陷。

l按GB/T13816《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生产过程的危险与危害因素分为4大类:

l1、人的因素(心理、身理5小类,行为性3小类)

l2、物的因素(物理性的14小类、化学性的10小类,生物性的4小类)

l3、环境因素(室内14小类、室外17小类、地下8小类)

l4、管理因素(5中类)

l按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先发性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为20类:

l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

l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

l5触电(包括雷击)6淹溺

l7灼烫(不包括电灼伤、火灾引起的烧伤)

l8火灾9高处坠落

l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

l13放炮(爆破作业发生的伤亡事故)

l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

l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

l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

l20其他伤害

l2015年新版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11月17日颁布并执行)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6大类(2002版分为10大类)

l1、粉尘(52种)

l2、化学因素(375种)

l3、物理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