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G101有关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49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03G101有关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G101有关解释.docx

《03G101有关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G101有关解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G101有关解释.docx

03G101有关解释

收集到的03G101有关解释

梁下部钢筋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CDF 老师请问03G101-1中P60页中的“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中的下部钢筋中没有画出贯通筋的钢筋。

这样我们在搞决算审计的过程中老是要有这方面的争论。

这一点和00G101中P45页“L配筋构造”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如何解释下部的通长筋的布置?

请予以赐教!

1、03G101-1图集第60页中的“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该图的重点是说明“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把它与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加以对比。

2、钢筋配置上的“能通则通”,是陈教授反复强调的原则,在图集里没有配套的图示说明。

而且,在施工实践中也因为钢筋“定尺长度”而带来许多问题,因为梁的下部钢筋的连接点是比较难以确定的。

对于“非抗震”的情况,可以避开“跨中Ln/3范围”进行钢筋连接。

对于“抗震”的情况,就复杂多了。

从前我们与陈教授有一段讨论,也没有明确的结果。

现在抄录于下,供大家参阅:

CDF:

请教陈教授:

梁下部纵筋在哪儿连接?

(2004-3-8 18:

34:

14)

这是一个施工实践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1、框架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下部纵筋如果规格、直径相同,应该尽可能贯穿支座,而不要在中间支座内锚固。

2、但是,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必然要发生钢筋连接问题。

在“支座内”进行连接吧,陈教授已经多次强调了:

不可行!

在跨中1/3处,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下部纵筋不可能在此连接。

只剩下靠近支座的1/3跨度的区域,能不能在这里连接呢?

陈教授也说过,非抗震时可以,抗震时——03G101-1图集没有做出明确的指示。

3、于是,“梁下部纵筋在哪儿连接?

”成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于是,不少施工人员只好把钢筋截断在支座处,让中间支座两边的钢筋都在支座内锚固。

从而使得上述的“第1条”变成“理论上”的说法,而实际情况是中间支座内钢筋密集。

请教陈教授,这个问题有解决办法吗?

阿阮 回复:

 (2004-3-15 19:

02:

03)

这实在是个现实的问题,哪位老师可以答复一下吗?

Qlchen 回复:

 (2004-3-15 22:

31:

33)

经反复慎重考虑,没有在修正版中加进在支座外进行连接的构造。

因为标准设计以解决普遍性问题为主,一般不解决特殊性问题(事实上特殊性问题也不应标准化)。

如果我们作出了在支座外连接的构造,就可能触动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客观上引导施工界都普遍这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梁端部位反而比跨中受力更大。

在梁端部位进行连接,尚缺少经受过地震考验的实例,也缺少专门研究试验实例。

如果全国范围内都采用这种做法,万一经受不住地震的考验,就要酿成大祸。

于是,我们在修正版54至59页中增加了一条注:

“梁下部纵向钢筋的连接应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5.1和6.5.3条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

”《规程》中的规定内容,基本明确了只有掌握结构内力实际分布情况的设计者才有可能确定下部纵筋宜在何处连接与如何连接,而不掌握结构内力实际分布情况的施工人员仅凭经验或直觉是难以判断的,这样可以避免可能的失误。

LLXXFF99:

(2004-3-16 21:

57:

55)

前面对梁下部纵筋在何处连接的讨论,此处的连接是否仅指搭接,若采用对焊连接或机械连接,是不是就不存在在何处连接的问题了.还是对对焊连接和机械连接也有要求呢?

Qlchen 回复:

 (2004-3-17 22:

17:

43)

指各种方式的连接。

这是个值得研究,且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次梁中间支座和端部第二排负筋长度如何确定”吧?

在03G101-1图集第65页“非框架梁(次梁)L配筋构造”图中,只给出次梁中间支座和端部第一排负筋长度的规定,并没有给出“第二排”负筋长度的规定。

这可能是:

因为是“次梁”,所以其配筋都不会很大,一排钢筋也就足够了。

但是,如果设计上给某个“次梁”布置了两排钢筋,等于是修改了03G101-1图集的标准设计,那么,最好请示一下设计师该怎样解决“第二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

如果设计师不提出修改方案,而又不得不做工程预算、甚至钢筋下料的话,这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在这里,我也建议03G101-1图集的设计者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作为个人的建议:

对于次梁的中间支座,由于“第一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3,所以,可以把“第二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4 。

但是,对于次梁的端支座,由于“第一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才为Ln/5,如果有“第二排负筋”的话,其伸出支座的长度也不宜太短,也取为Ln/5算了。

由于是个人建议,无权威性可言,仅供参考。

请教CDF老师

图集p28第4.4.1条中“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4位置”,对“第一排”与“第二排”的理解有如下疑问:

1、我的理解为:

第一排与第二排不是指所有上部纵筋的第一排与第二排,而是指所有非通长筋的第一排与第二排。

是否正确。

2、现有一梁平法标注如下:

集中标注:

RFKL8(10)

500×1200

12@100/200(4)

6φ25

G6φ14

其中一支座处原位标注为:

13φ25 6/5/2

则,有5根钢筋那一排应在ln/3还是ln/4处截断,有2根钢筋那一排呢?

3、下面钢筋工施工时认为5根那排在位置上属第二排,故应按ln/4截断;而2根钢筋那排在位置上属第三排,图集上未说明,但根据第一排与第二排推断,可在ln/5处截断。

此种看法在钢筋工中很普遍。

请问,是否正确。

4、若第一问中的理解正确,第三问中的看法错误。

强烈要求在图集中特别明确一下此问题,以避免理解错误(尤其是钢筋班长几乎都象第三问这样理解)。

今天陈教授在安徽讲课,就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1、正确

2、如果第一排625是贯通筋,第二排5根是图集上说得第一排非贯通筋,所以按ln/3断开,有二根钢筋的那一排按1n/4断开;

3、钢筋工理解错误。

第三排非贯通筋按设计人员设计执行,没有明确按1n/4长度断开;

4、下次升级明确说明。

1、理解正确。

2、“某支座原位标注为:

13φ25 6/5/2”,表示:

该支座的上部纵筋设置三排:

第一排6φ25,第二排5φ25,第三排2φ25 。

其中第一排的6φ25与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6φ25”一致,无“在Ln/3处截断”之说,能通则通,若因钢筋定尺长度的限制时,可在跨中Ln/3范围内实行一次连接。

“5φ25”为第二排钢筋(当然是“非通长筋”),在支座附近Ln/4处截断。

“2φ25”为第三排钢筋,03G101-1标准图集上没有对此类问题作出规定,也不可“推断”在ln/5处截断。

(事实上不存在“3、4、5”这样的数字序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即弯矩包络线来决定钢筋截断点的位置。

)所以,这种情况最好与设计师联系解决。

如果设计师部不提出解决方案,而又不得不实行施工的话,可以参考如下信息:

陈教授有一次回答提问时说过,第三排钢筋的截断点可按第二排的“在支座附近Ln/4处截断”。

3、同意上述意见:

这类问题应该在标准图集上加以说明。

(1) “截断点为Ln/3”是对第一排上部纵筋说的,“截断点为Ln/4”是对第二排上部纵筋说的。

这里的“第一排”、“第二排”是由纵向钢筋在梁中的几何位置所决定的,并不是由上述文字的“逻辑推理”关系所决定——即“第一排钢筋为通长筋,则第二排钢筋就升格为第一排钢筋了”,这种推论是错误的。

(2) 我前面说的“1、理解正确”,是说:

当第一排钢筋存在“非通长筋”(即支座负筋)时,才发生“Ln/3处的截断点”;而处于第一排的通长钢筋,则没有必要在“Ln/3处”截断,若因钢筋定尺长度的限制时,可在跨中Ln/3范围内实行一次连接。

——此时,千万不要认为这个“Ln/3处的截断点”现在没有利用上,就可以“转让”给第二排钢筋来利用了。

技术上的规定是严肃的、严格的,决不能如此“转让”。

“柱包梁”中的“包”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告诉我们柱是梁的支座的意思啊?

1、“框架柱是框架梁的支座”是判断“框架柱包框架梁”的一个依据。

2、“基础梁是框架柱的支座”是判断“基础梁包框架柱”的一个依据。

3、但是,“柱包梁”的“包”不是支座的意思,而是钢筋的一个包容关系。

例如:

一个施工中的实际问题:

当外墙部位的框架柱与框架梁“一平”时,框架梁的外侧纵筋是插到框架柱角筋的外面还是里面?

因为是“柱包梁”,所以,框架梁的外侧纵筋只能插到框架柱角筋的里面。

1.什么是框支柱,什么是框支梁?

2.什么是单肢箍,是否就是拉筋 ?

3.什么是框支剪力墙结构?

1、框架梁是与框架柱共同构成框架结构的。

而框支梁和框支柱构成一个(下面的)框架结构和(上面的)剪力墙结构之间的“结构转换层”。

注意:

陈教授说过,03G101-1图集第67页所给出的“KZZ、KZL配筋构造”,只能适用于低位的(即一、二层)的框支梁和框支柱,对于高位的框支梁和框支柱,应该由设计师给出具体配筋构造。

3、我前一段时间回答过几个“概念”问题:

“问”:

能够具体说明一下,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念定义。

“答”:

准确的“概念”还是查教科书吧。

个人的一点认识:

框架结构就是由框架柱和框架梁组成的空间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一些剪力墙,以加强结构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

纯剪力墙结构就是整个建筑物都采用剪力墙结构,包括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墙梁(连梁、暗梁、边框梁)。

框支剪力墙结构可能是指下面为框架结构,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在中间以框支柱和框支梁作为结构转换层。

2、“拉筋”要求拉住两个方向上的钢筋。

例如:

剪力墙墙身上的拉筋要同时钩住水平分布筋和垂直分布筋,梁侧面的拉筋要同时钩住箍筋和侧面构造钢筋。

这一点与“单肢箍”不同,单肢箍只拉住纵筋。

例如,梁的单肢箍只钩住梁的上下纵筋。

在钢筋形状上:

单肢箍也与拉筋不完全相同。

单肢箍要作成直形,但拉筋即可作成直形,也可作成S形,哪一种施工方便就做哪一种。

(1)对于左下角边框梁节点,下部剪力墙水平筋距离梁底多少开始布置?

(2)暗梁是否会影响到墙身水平筋根数的计算?

从图示中显示暗梁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外侧都没有水平筋。

(3)竖向筋距暗柱边多远开始布置起步筋呢?

(1) 03G101-1图集第51页左下角边框梁节点,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距离梁上下纵筋一个水平分布筋间距开始布置。

(2) 暗梁节点,剪力墙水平分布筋也是距离梁上下纵筋一个水平分布筋间距开始布置。

(3) 剪力墙竖向分布筋距暗柱角部纵筋1/2个竖向分布筋间距开始布置。

约束边缘构件 和构造边缘构件 竖向钢筋的搭接是不一样的.那么请问他们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抗震一 二级的就属于约束边缘构件吗 否则就是构造的?

1、从03G101-1图集第19页看,“约束边缘构件”由λv区域和λv/2区域组成,而“构造边缘构件”只由一个Ac部分组成。

2、从03G101-1图集第49页看,“约束边缘构件”λv区域的钢筋构造就是大箍套小箍,λv/2区域的钢筋构造是箍筋套拉筋。

第49页中的Lc/2区域就是λv区域,紧跟其后应该还有Lc的另外一半区域(λv/2区域)。

3、从03G101-1图集第50页看,“构造边缘构件”Ac区域的钢筋构造是箍筋套拉筋。

4、当然,抗震等级高的结构应该采用“约束边缘构件”。

但是,到底是一级抗震等级还是二级抗震等级的哪些构件采用“约束边缘构件”,是由设计师来决定的,具体看他标注的暗柱或端柱编号是“Y”打头的(约束边缘构件)还是“G”打头的(构造边缘构件)。

5 问题解答

问:

是“梁包柱”还是“柱包梁”?

这个问题换一种提问方式就是:

当框架柱和框架梁的外边一平的时候,框架梁钢筋在框架柱角筋的内部穿过还是在框架柱角筋的外边穿过?

答:

对于框架梁和框架柱来说,是“柱包梁”。

当框架柱和框架梁的外边一平的时候,框架梁钢筋在框架柱角筋的内部穿过。

但是,对于基础梁和框架柱插筋来说,是“梁包柱”。

当基础梁的截面宽度小于或等于框架柱的宽度时,基础梁需要侧面加腋来“包住”框架柱。

在这个问题上,弄清楚“谁是谁的支座”很重要。

框架柱是框架梁的支座。

所以,框架梁的纵筋被框架柱的纵筋所包围,框架梁的纵筋要锚入到框架柱之中去。

同时,一根长长的框架梁被框架柱划分为一跨一跨的梁,形成若干个端支座和中间支座。

基础梁是框架柱的支座。

所以,框架柱的纵筋被基础梁的纵筋所包围,框架柱的插筋要锚入到基础梁之中去。

同时,在基础梁上严格讲不存在中间支座与端支座,只存在“支承框架柱的部位”和“端部”。

在这样的“中间支座”钢筋是连接的概念,“端支座”是收边的概念,不同于框架梁在柱支座的锚固概念。

问:

03G101-1图集第37页:

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一)和

(二)上面有“当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1.2%时”和“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1.2%时”,其中“配筋率>1.2%”是什么意思?

及“柱外侧纵向钢筋”指什么?

答:

1、“柱外侧纵向钢筋”包括柱的两根“角筋”。

2、柱“外侧纵筋配筋率”,是把柱外侧纵筋的截面积除以混凝土的总截面积。

3、计算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则应把梁上部纵筋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而不是总截面积。

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问:

梁左右支座的原位标注,如果发生三排钢筋,应该如何输入?

答:

03G101-1图集上框架梁的原位标注也只有“两排钢筋”的技术标准。

所以,如果发生“三排钢筋”的原位标注,可以把第二排钢筋和第三排钢筋加起来,作为“第二排钢筋”来进行原位标注。

当设计上给出了第三排钢筋的长度标准时,用户再到《工程钢筋表》中手工修改第三排钢筋的长度。

问:

梁原位标注中2Φ25+6Φ22 2/6 表示什么意思?

答:

 单纯看 2Φ25+6Φ22 表示同一排上放8根钢筋,其中2Φ25放在角部,6Φ22放在中间;单纯看 2/6 表示上排钢筋放2根,下排钢筋放6根。

“2Φ25+6Φ22 2/6”这样的标注形式不规范,如果需要把上述两种规格的钢筋分成上下排布置,应该写成 2Φ25/6Φ22 。

梁原位标注还支持 2Φ25+4Φ22/2Φ22+3Φ20 这样的格式。

问:

如何在平法图上判断梁下部钢筋是否伸入支座

答:

1、判断梁下部钢筋是否伸入支座,主要看梁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

如:

6φ25 2(-2)/4

其中:

斜杠前的“2”表示第二排钢筋有两根,

(-2)”表示有两根钢筋不伸入支座。

2、不伸入支座的纵筋仅限于梁下部纵筋的上排钢筋(即第二排钢筋)。

问:

当框架梁为多肢箍时,其内箍的长度应当如何计算呢?

答:

框架梁的多肢箍最好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现在讲一下“大箍套小箍”中的“小箍”如何计算。

1、箍筋的标注尺寸是“净内尺寸”,因为梁柱的保护层是指“主筋”的保护层。

2、设置多肢箍的作用是固定梁的上下纵筋,其基本原则是使各纵筋的间距均匀分布。

以“4肢箍”为例,说明“大箍套小箍”的小箍如何计算。

你如果在纸上画一个草图就更明白了。

设大箍的净宽度为B,小箍的净宽度为b,

纵筋(有4根)直径为d,纵筋之间净距为a ,

则 3a+4d = B

a = (B-4d)/3

所以, b = a+2d

有时为了简化计算,也可把d用25来代替。

其他“多肢箍”的计算原理一样,自己去琢磨吧。

3、计算出箍筋的净内周长,再加上弯钩长度,就得到箍筋的“每根长度”。

我们在计算弯钩长度时,是这样取值的:

 抗震 26 d ,抗扭 36 d 

问:

柱钢筋插入基础梁以内箍筋需要加密吗?

答:

柱的基础插筋,插入基础梁以内的部分,只需要布置两道箍筋,以保持插筋的稳定即可。

问:

分布筋长度的缩减如何考虑?

答:

分布筋的长度缩减可分为两种情况考虑:

1、对于梁或墙上的扣筋的分布筋,程序自动对其长度进行缩减:

分布筋的长度按伸到楼板拐角扣筋重合部的边缘,再考虑一定的搭接长度(通常为150mm)。

 (用户可参看“重点内容介绍”中的“扣筋分布筋长度的缩减”)

2、对于其他种类的分布钢筋,程序没有进行长度扣减。

(因为现在以轴线间的距离进行长度计算,故其缩减应考虑轴线与梁或墙的位置关系,通常以缩减两端的轴线到梁或墙边的长度之和为宜。

对于第一种情况,软件中已有考虑,不需要输入。

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手工输入。

(在楼板钢筋标注的“下部钢筋”属性栏中有“分布筋长度缩减”的数据项,用户可以在其中进行输入。

● 综合问题

(1):

 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Ⅳ级钢筋时,它得锚固长度应该如何计算?

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验收规范上都没有出现Ⅳ钢筋,是否国家已经取消了该级别的钢筋用于建筑工程中。

谢谢!

■ 答综合问题

(1):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受混凝土的极限应变值的限制,强度过高的钢筋发挥不出其全部作用(这正是混凝土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不设Ⅳ级钢筋的理论依据)。

所以,即便是Ⅳ级钢筋,其强度设计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与Ⅲ级钢筋相同),且当用于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时只能按300N/mm2取用。

因此,高于Ⅲ级的钢筋的锚固长度取值按Ⅲ级钢筋即可。

还有,Ⅳ级钢筋的塑性性能和可焊性比新Ⅲ级钢筋差,用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并不合适,也不经济。

● 综合问题

(2):

 03G101与03G329有矛盾时依谁为准?

■ 答综合问题

(2):

 03G101在编制时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与03G329协调一致。

当设计者选用03G101时,应以03G101为准。

当设计者既选用了03G101,又选用了03G329时,由于03G101中的构造是与平法施工图配套使用的正式设计文件(详见03G101总说明第4、5两条),如果设计者采用了平法制图规则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其构造应以03G101为准;如果未使用平法表达,则不应以03G101为准。

●综合问题(3):

 03G101图集中为什么把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改了,这些数据不便记忆,施工中也容易出错,为什么不采用整数呢?

■ 答综合问题(3):

 不是03G101把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改了,而是《混规》GB50010-2002把原来以5d进位的锚固长度改了。

《混规》也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的依据之一。

为了方便施工,03G101把规范第9.3条的公式根据不同的钢筋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钢筋直径计算成表格,做成目前的格式。

梁问题(3):

 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4条”:

“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

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

再以《03G101图集》的“图4.2.7”为例,在KL3、KL4、KL5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建议在《03G101图集》中,肯定《96G101图集》“原位标注”中的“第4条”。

■ 答梁问题(3):

 应该在03G101修版时还原该条规定。

● 梁问题(4):

 《03G101-1图集》第24页“注:

 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为 la 或 laE ”。

 现在的问题是:

当抗扭钢筋伸入端支座时,若支座宽度(柱宽度)太小,不满足直锚时,是否进行弯锚?

 如果进行弯锚,“弯折长度”如何取定?

我想到两种办法:

(1)弯折长度=laE - 直锚部分长度 (这可能不合适)

(2)弯折长度 为“多少倍的 d ” (不会是 “ 15d ”吧?

■ 答梁问题(4):

 应当勘误。

应改为“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

综合问题(6):

 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钢筋是否就可以连接呢?

 

■ 答综合问题(6):

 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的重要构件外,没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连接部位。

只要保证连接质量和控制连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开”这个要求的含义,如尽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弯矩)较大区等等。

 

● 综合问题(7):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相应部分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顶层及附近部位搭接。

请问陈教授这原理是不是柱与梁是刚节点?

那么是不是顶层主梁与柱钢筋连接要这样做,顶层联系梁钢筋与柱钢筋连接是不是可以不这样做的, 只要保证锚固长度就可以了?

■ 答综合问题(7):

 抗震结构柱与梁的连接节点为刚性连接。

问题的后半部不好答复,因所提“主梁”与“联系梁” 是否为框架梁还缺少若干判别条件。

顶层框架梁与框架柱的连接必须采用该节点构造,但顶层非框架梁通常不与框架柱连接,所以与该构造无关;遇特殊情况顶层非框架梁的一端与柱相连(另一端以梁为支座)时,由于未形成框架(因而不是框架梁),所以满足锚固条件即可。

 

● 综合问题(8):

有的施工单位和监理都对关于筏片基础的基础梁是否要锚固如果锚固 那 又怎样计算,还有板是否要弯勾?

如果弯勾,那采取什么标准?

■ 答综合问题(8):

1、筏形基础的基础梁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框架柱的支座,因此,基础主梁(直接支承框架柱的基础梁)的钢筋(纵筋与箍筋)应在节点区连续布置;基础次梁(以基础梁为支座的基础梁)的钢筋应锚固在基础主梁中(可参考框架梁的锚固方式,但上下钢筋受力性质相反)。

2、筏形基础板尽端钢筋弯钩直段≥12d,当板的上部与下部均配置钢筋时,要采用拉筋将板封边。

● 梁问题(18):

第54页(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第6条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大于Lae且大于等于0.5hc+5d时 可以直锚。

那么例如现场中柱高hc=500mm,底筋为25mm,那么能否直锚?

因为25的钢筋的锚固长度为750mm。

■ 答梁问题(18):

 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35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

● 梁问题(19):

图集上对架立筋的说明好象不太详细,请帮忙解答一下。

■ 答梁问题(19):

 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

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 梁问题(20):

:

梁的下部钢筋能否不锚固在柱子而是锚在另外一根梁内(就是与该钢筋所在梁相垂直的),因为有时梁柱节点内的钢筋很多12根25的钢筋,使柱节点的有效截面变小且无法振捣。

■ 答梁问题(20):

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35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

其原理是:

当为非抗震时,两侧梁底根部均受压,对锚固有利;当为抗震时,往复作用的水平地震力交替使一侧梁底受拉的同时又使另一侧梁底受压,亦不影响锚固。

但是将梁的下部钢筋拐弯锚入与其垂直的梁中的做法,还未见有关先例。

● 梁问题(21):

在框架结构中,两个方向的梁通过同一支座,即类似于井字梁的情况,03G101上的标准图集中同一方向的纵向下部钢筋需有一根钢筋起弯,再进行连接。

我想问的是,如果没有另一方向的梁,那么这两跟同向钢筋中可不可以不需起弯,而直接采用绑扎连接?

这个问题我们与监理意见不同,因03G101大家都没真正吃透,特向陈教授和各位前辈请教!

■ 答梁问题(21):

 该构造主要保证钢筋之间的净距满足规范要求,同时确保节点的浇筑质量和钢筋的锚固效果,但与另一方向有没有梁无必然关系。

● 梁问题(22):

前面提了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即我们对《03G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