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70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比赛

参赛作品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参赛教案: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参赛单位:

南昌理工学院

参赛教师:

刘剑松

 

2012年9月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特征,资本主义也在进步。

更应让学生了解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变化,而是由于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进步,这些变化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下的革新,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痼疾。

教学重点: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劳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的变化。

教学难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教学方法:

讲述和提问、案例、知识扩展、视频播放以及课堂讨论相结合,充分展示课程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

(5分钟)

我从来都不是总统的最佳人选。

刚开始时我们没有太多经费也没有很多要人的支持。

我们的竞选不是孵化自华盛顿的会议大厅,而是始于得梅因的后院、康科德市普通人家的客厅、以及查尔斯顿的某个前廊。

这一胜利来自于普通工薪阶层人民,他们从微薄的积蓄中拿出五元、十元来支持我们的理念。

我们的胜利来自于年轻人--那些远离家人承担辛苦但收入微薄的竞选工作的年轻人。

他们反驳了关于他们是冷漠的一代的谬论。

我们的胜利也来自于那些已不再年轻的人们,他们在严寒或酷暑中走街串巷向完全陌生的选民进行宣传。

我们的胜利来自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民,他们的志愿参与和组织证明了两个多世纪之后,那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仍然长存。

这个胜利属于你们!

----------奥巴马胜选感言演讲

【设问】奥巴马的胜选,真是美国人民的胜利吗?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65分钟)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15分钟)

【案例】通用汽车公司属于谁的?

(5分钟)

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

重组后,美国财政部将持有新通用汽车60%的股份,加拿大政府持有12.5%,美国汽车工人联盟(UAW)下属一退休医保信托基金将持有重组后新通用的17.5%股权,通用无担保债券持有人将获得10%股权。

分析认为,等通用汽车的运行好了,美国政府可能会再把股份卖出去。

至少等通用汽车的股价上涨了再卖。

这种做法应该是和破产保护的性质一样,是暂时的策略。

2010年11月,美国政府在通用IPO时出售过通用汽车大部分股份,所持有通用汽车股份的比例从60%降至33%。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变化着的。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经历了从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到二战后的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发展体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

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如美国政府的通用汽车股份)。

其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国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法人资本所有制(如美国汽车工人联盟)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

其基本特点是:

各类法人(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法人股东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

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但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也是一种基于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

“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二)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10分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而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因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是从属于资本的,其作用在于无偿为资本提供剩余劳动。

在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和控制是非常严厉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非常尖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的力量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进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主要实行职工参与决策推行经济民主,终身雇佣制和职工持股。

在分配领域,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知识扩展】终身雇佣制:

所谓终身雇佣制,并不是法律或成文规定意义上的制度。

在日本的法律和企业制度中,根本没有关于雇主必须实行终身雇佣制的规定,更不是“一进企业门,一辈子是企业的人”,不论干好干坏都不能开除意义上的“铁饭碗”。

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

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

“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

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这一终身雇佣制度也为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案例】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主要就是靠ESOP来激励大批人才献身微软事业的。

1986年微软首次发行股票时,每100股的价格不过2100美元,2010年这100股已膨胀到3600股,市值高达50万美元。

公司的17800名雇员中,百万富翁就有3000多人。

在实行了ESOP后,人们觉得自己和公司的关系更深了。

作为公司的股东,职工们希望这一计划发挥作用,使其股票价格上场,以便在退休或离开公司时拿到更多的净资产。

美国职工所有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实行ESOP并允许职工参与管理的公司比没有实施计划的公司利润增长率高出8%。

1992-1995年间进行的一些调查也显示,对职工拥有本企业10%以上股权的公司进行投资,收益要比一般投资平均收益高一倍以上福利社会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这一方面是劳动人民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理想总资本家的国家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缓和与劳动人民的阶级矛盾和冲突而不得不实行的措施。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0分钟)

——在阶级关系上,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一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随着大公司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管理能力,享有优厚的薪金和职务津贴、企业董事所得利润等,与企业的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他们在企业中控制企业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

三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大增,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超过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

第二,从脑力和体力劳动者的分布来看,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

第三,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非知识工人减少。

近年来,美国数百万新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占90%。

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日益知识化和专业化。

【知识扩展】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化”

勃兰德说: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的消亡以及随之而来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和自动化生产的操纵人员不会取代工人阶级的位置,而是会形成一个新的‘占有者阶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统治阶级’。

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中产阶级将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断缩小而日益扩大,也就是说,社会将‘中产阶级化’。

"许多学者认为:

(1)当今发达国家具有中等收入的社会成员已占大多数。

(2)当今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已占大多数,他们拥有知识财产,是“新统治阶级”。

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流行的所谓“中产阶级”理论普遍持否定态度,并对中间阶层的构成、划分阶级的标准以及中间阶层的性质、地位作了分析。

(1)关于中间阶层的构成。

有人认为是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基本阶级之间属于中间状况的阶层和社会集团;也有人认为是指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也雇佣少数工人的中小企业主、农场主、手工业者和拥有少量资本的小食利者,以及那些独立经营的律师、会计师、医生等高级专业人员;还有人认为所谓“中间阶层”是由三个不同质的部分组成,即垄断企业和大股份公司的中上层管理人员、拥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小资产阶级、以脑力劳动为标志的新型无产阶级。

可见,由于中间阶层的成份复杂、变化不定以及对它界定的内涵、外延的不同,对中间阶层构成的认识并不一致。

但基本倾向是:

不利用生产资料剥削他人的雇佣劳动应是中间阶层的基本特征。

(2)划分标准问题。

国内学术界对西方中产阶级理论进行了批驳,指出西方中产阶级论者总是竭力回避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而以社会分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薪金的多少等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而按这样的标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有无数个阶级;另外,他们的三大阶级论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向中产阶级靠拢的说法,无法解释现代资本主义中两极分化扩大的事实。

还有一种以对社会的稀有资源的占有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的观点,认为前工业社会的稀有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稀有资源是机器,后工业社会的稀有资源是知识、信息,并由此把当今社会划分成知识分子和没有知识的人两大阶级。

这种看法也不正确,因为知识、信息的价值必须与资本相结合才能实现,而一旦与资本相结合,知识和信息就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资本,或辅助资本创造更大价值,或协助资本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国内学者大都认为:

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和占有多少作为标准划分阶级,才是科学的、正确的。

(3)中间阶层的地位。

国内学术界认为: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对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社会地位仍未改变。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与社会生产资料的关系来看,“白领工人"都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劳动者。

第二,从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尽管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但都受资本的支配,没有独立的地位,都是为资本直接或间接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者。

第三,从领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来看,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企业中,除少数高级雇员外,大多数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仍然是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的人员,他们的劳动是整个商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仍属资本家的可变资本。

(4)中间阶层的性质。

国内研究者多数认为,中间阶层作为一个阶级并不存在,虽然这些中间阶层或集团在诸多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由于它们缺乏统一的社会经济基础,而在政治态度和政治思想上呈现出摇摆不定、多变的大杂烩特性。

所谓中间阶层的中间性表现在:

新中间阶层虽然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是他们拥有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日常管理权和控制权,他们的中间性来源于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双重职能和同生产资料的双重关系,即一方面,他们也是劳动者,他们的利益与垄断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不一致,这使他们可能同工人阶级联合;另一方面,他们又因控制着工人的劳动而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这使他们可能同资产阶级联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间阶层对垄断资产阶级的依附性不断加强,是其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

从中间阶层的这一特性看,它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10分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干预经济,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么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增强。

 【知识扩展】次贷危机(在课件中播放视频:

约5分钟)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mortgageloan),“次”的意思是指:

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

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

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5分钟)

表现在:

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再次,重视加强法制建设。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讨论】正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在所有制、分配制度、阶级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上述变化,所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趋同”了。

(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发言6分钟,教师总结4分钟)

【知识扩展】所谓“趋同论”是指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于20世界60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

它的核心看法就是,认为伴随世界性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在某些特点上正显示出它们越来越接近的趋势,都在学习和吸收对方的长处向中点靠拢,最终融合成一种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世界成为“大同世界”。

“趋同论”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现实背景:

一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为了缓和内在矛盾,克服自身的政治、经济危机,采取了某些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调节措施,借鉴和吸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做法;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借鉴和引入了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机制。

这两种制度发生的现象相似的变化,是“趋同论”赖以产生并存在的现象学依据。

从“趋同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它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良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行了不正确的观察与分析甚至歪曲的产物。

正是把两种社会制度在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现象、形式上的相似作为本质上的相同,于是得出“趋同”的结论。

显然,“趋同论”的方法论错误是把现象当作本质。

把国有化、计划化、股份化和收入均等化等这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的调整,当作资本主义性质的变化,把影响经济体制变化的“计划”、“市场”等因素,当作经济制度的因素。

以这种对现象的描述代替对本质的分析,势必会导出错误的结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事物的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那么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事实上,不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化,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都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其计划或市场的内容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总是要受到私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则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趋同论”抹杀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根本区别。

这一理论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和矛盾,但它不去触及这些弊端和矛盾,而是一方面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来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一方面用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职能的加强抑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来抹杀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得根本区别。

“趋同论”实质上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要求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带有很大迷惑性的理论。

因为从表面上看,“趋同论”似乎十分公允、不偏不倚:

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判社会主义;既颂扬社会主义,又颂扬资本主义;它要建立一种融二者长处于一体的新社会、新制度。

就形式来看,“趋同论”所宣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向对方趋同。

但是,从本质上看是要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要使社会主义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为资本主义,以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

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将会证明,尽管资本主义会想方设法找出这样或那样延缓资本主义灭亡的办法和措施,但始终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总是朝着客观规律指引的方向运动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

二、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0分钟)

(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变化不是偶然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直接动因有四个: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结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各国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由科技进步所代表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

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二是工人阶级的斗争。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得到增强,迫使资本家阶级在不根本影响其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工人参与决策并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在与社会主义开展竞争中,一方面试图在政治上诋毁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挤垮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吸取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

如国家干预经济、实行经济计划等。

四是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自觉的改良和调整。

(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16分钟)

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方面,资本主义新变化反映了社会大生产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首先,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

有人说,随着股份制的发展,拥有股票的人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西方发达国家会有展成为“人人都是资本家”的社会。

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绝大多数股票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或资本财团手中,大多数股民只是持有很少股票的小股东。

美国的股票、债券总值中,占90%的居民只有10.7%的股票和9.7%的债券,而1%的最富有者占有63%的股票和60%的债券。

小股东虽然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并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在股份制的实际运行中,只有大股东才真正具有参与企业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权力。

工人持股以及劳资关系的改善,仅仅是一种表象。

有时色彩艳丽的表象会使人产生美好的幻觉,但是表象并不等于实质,这是历史的忠告。

当我们撩开蒙在劳资关系上的七彩霓裳,就会看清资本那改变不了的本性。

恩格斯曾经形象说,资本家为了得到火腿,可以给工人以香肠。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继续存在和扩大。

在1979年,美国最富的20%的人的收入,比最穷的20%的人高出3.5倍;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9倍。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4年8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04年美国经济状况良好、就业机会增多,但是美国贫困人口仍然比2003年增加了110万,达到3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2.7%。

这是美国贫困人口连续第四年出现增长。

2000年克林顿政府时期,贫困人口为3110万。

此后,美国贫困人口一直在增加,2001年为3290万人,2003年达到3580万人。

最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课堂小结】(2分钟)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些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是资本主义的成就和发展。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变化是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根制度情况下的一些变革,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依然是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逃脱不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

思考题:

(2分钟)

1.有一种观点,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试用所学原理进行评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多于当代资本主相似的特征,是不是我国经济“资本主义化”了?

参考书目:

1.马克思:

《资本论》选读,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

《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勃兰德等:

《未来的社会主义》,中文第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