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0809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附答案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20·辽宁朝阳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与“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作者的情感由快乐变为凄苦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穿透忽然

2.D

3.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前行,时隐时现。

4.柳宗元遭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哲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澈,穿透;俶尔,忽然。

2.本题考查虚词“为”的用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为”意思是成为。

A.为:

介词,为了;

B.为:

介词,对,向;

C.为:

做,作为;

D.为:

成为;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或现或隐。

4.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

久坐潭上,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本文作者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

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又会自然流露。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2020·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布:

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蛇:

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名:

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实:

真相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

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答案】

1.A

2.C

3.B

4.

(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A.句意为: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而此独以钟名名:

命名。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B.“以游踪为顺序”说法有误,应该是按照“疑──察──结论”的顺序,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独游”与原文“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不符合。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

以,因为。

居,停留。

乃,于是,就。

而,表承接关系。

②重点词:

以,把。

置,放。

虽,即使。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水经》说: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

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

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

船夫很惊恐。

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三、(2019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

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

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⑵已:

过一会儿。

⑶譬如囚拘圆土:

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⑷和景:

温暖的日光。

 

【答案】

1.

(1).可:

大约

(2).佁然:

呆呆的样子(3).俶尔:

忽然(4).清:

凄清

2.

(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D

4.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解析】

(1)考查对文言文词汇的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

可:

大约。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以其境过清: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

凄清、冷清。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重点词语:

犬牙:

像狗的牙齿。

(3)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D.“斗折蛇行”,是采用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所以选D。

(4)考查主题思想探究。

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

《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链接材料]“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表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四、【(2020·广西河池市·九年级一模】

文言文阅读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2)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使……凄凉)B.而适类于余(一类,此类)

C.而善鉴万类(善于,擅长)D.乐而不能去也(离开,离去)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C.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衬托潭水清澈。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见底、光洁如玉。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

“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5.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的作品,作者认为溪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是什么?

请逐条加以归纳。

(可用文中原句)

 

【答案】

1.B

2.C

3.D

4.

(1)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鱼儿呆呆地不动。

(2)(愚溪的河道)幽暗狭窄,蛟龙对它不屑一顾,不能在此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

5.①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②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③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

【分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句意:

正像我。

类:

类似。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许:

大约、左右/地方;

B.居:

停留/居住;

C.作:

都是“写”的意思;

D.知:

知道、了解/通“智”,聪明;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称之为愚,是名实不符,是对山水的侮辱。

表达的不是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而是同情之意,这是作者要为“愚溪”等鸣不平,为自己抒愤慰,因为它“适类于余”。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正确。

(1)下澈:

直射潭底。

佁然:

呆呆的样子。

(2)幽邃:

幽深。

兴:

兴起。

以:

对。

利:

有利。

5.本题考查内容筛选。

从文中的“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可找到答案。

【参考译文】:

甲: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

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

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