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091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章武管理经济学第8章文档格式.doc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消费者A用手中的Y去交换消费者B手中的X,若沿着IB2线交换,A的效用不断提高,而B的效用保持不变;

若沿着IA2线交换,B的效用不断提高,而A的效用保持不变;

若沿着图中V的方向交换,A和B的效用都在提高。

这过程被称作是帕雷托优化过程。

但到了M点或N点,两者的无异曲线相切时,若再要进行交换,都会损害其中一人的利益。

我们说这点为帕雷托最优。

每一个消费者的无异曲线有无数条,也就有一系列的切点,一系列的无数帕雷托最优点,把它平滑的联结起来,得到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叫"

契约线"

这是帕雷托最优点的轨迹。

在"

上,A和B的无异曲线相切,他们消费X和Y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这过程说明在达到"

以前,他们之间的交换是有效的,是帕雷托优化过程。

  完全的市场机制能使市场达到均衡,而达到的均衡是帕雷托最优。

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作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帕雷托最优为衡量经济运行的效率提供了一个标准。

如果一种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雷托最优,那就存在着某种方法来改进资源的配置,至少可使其中一些人的境遇变得更好,而又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经济学家们通常所讲到资源配制的效率,一般就是以帕雷托最优来衡量的。

  但要达到帕雷托最优,要有一系列的假设前提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归结成三条:

 

(1)假如有足够的市场;

(2)假如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按竞争的规则办事;

(3)假如存在均衡的状态。

  而当实际情况不附合这三条假设条件时,市场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效率就降低,出现市场失灵。

  实际情况是一旦离开了理论的探讨,走进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这三个假设 前提条件至少有一条不能成立,市场失灵也就有了必然。

市场失灵表现为机制的故障,主要有:

市场竞争不完全;

市场供求非均衡;

市场信息不对称。

二 市场竞争不完全 

  市场的完全竞争要求市场参与者都必须按竞争的规则行事,价格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

参与者都遵循最优化的行为,在预算的约束下,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消费者不一定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人们必须时时小心的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加以规范。

人们也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每一个人都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其结果不仅不能导致理想的最优状态,而只能是导致混乱。

因此,消费者能有一个满意的结果就不错了,不一定是最优。

即使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但作出的决策并不能保证每次都是正确地体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人们常常在许多事情上犯错误,将一个心理健全的成年人意志都当作理性的,不会犯错误的,那是不切实际的。

  生产者也不一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

近来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有很多生产经营者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尤其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具有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的经营者们就往往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希望有一个所有者满意的利润就行了,而是在追求销售量最大化,追求市场份额最大化。

市场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优胜劣汰。

劣者在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优者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的壮大,这就有了集中的趋势。

这竞争导致的集中趋势也就破坏了竞争。

对于有明显规模经济的行业,更容易走向自然的垄断。

在市场上,单个参与者所掌握的资源比起可获资源的总量只是极小的一部分,那么,他们一般就无法去任意操纵价格,而只能随行就市,按竞争规则行事没有什么损失。

但一旦他占有的资源占据重要的份额,有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者就能影响价格,并从中得到好处。

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就破坏了按竞争规则办事的假定。

不同市场结构的竞争分析,说明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三 市场供求非均衡  

  帕雷托最优是假定存在市场的均衡,市场均衡的主要含义是市场上的供求相等。

在市场上,经济行为者都会接受一种价格信号,并且假定他们都会在那个价格上与他们想要进行交易的对象展开交易活动。

在均衡的价格体系下,需求量与供给量在交易中是相等的。

这里强调的是,参与该交易的个人都被假定为是接受给定的价格,然后,相应地按照这给定的价格来决定自己关于购买与销售量的选择。

但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掌管价格决策。

供求双方是根据价格信号来作出数量决策,而给予市场的数量信号确并没有利用。

这样对市场上表现出来需求量与供给量来说,交易不可能使它们正好就相等。

交易执行的是自愿原则,即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在市场上被强迫去从事自己非自愿的交易,这是非常自然的,并且在大多数的市场上得到实际地印证。

只有在一些劳动力市场会有一些例外,因劳动力市场上受更为复杂的契约合同的制约。

那么交易双方的交易额是由需求量和供给量中少的一方决定的。

可表达为:

  d*=S*≤min(d,s)(8.1.1)

8.1.1式中d*和s*分别表示交易量,dhs分别表示由价格决定的需求量与供给量,8.1.1式被称作为短边原则。

供求之间是按照短线原则来配置资源的。

在供给约束的场合,作为需求方面临着供给的有限,从而不得不为获得供给而投入更多的力量;

在需求约束的场合,作为供给方面临着市场的有限,从而不得不为实现自己的销售而投入更多的力量。

从全社会来说,就是对资源的超正常使用。

对资源的超正常使用是资源配置不当的一种表现形式。

  市场供求的非均衡还表现为供给和需求对价格时间响应的不对称。

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之间几乎不存在时滞,市场价格一有变动,需求的数量也就立即作出相应的理性的变动,形成新的有效的需求。

但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不一样了,价格变动时,有效的供给不能同步发生变动。

如价格上升,有增大供给的愿望,但不一定有立即增大供给的能力,要等待产品的一个生产周期,供给的能力才能成为现实,形成有效的供给;

若价格下降,会有立即减少供给的愿望,但若产品是不易保存的产品,那也只得忍痛以低价出售原来在较高价格下才愿意出售的全部产品。

这种供求对价格变动的时间响应不对称,会引起市场价格和成交量的波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均衡。

  农产品市场上就常出现产量与价格波动的现象。

如某城市的西瓜的供求情况如图8.1.2(a)所示,假定原西瓜市场上供求是均衡的,均衡价格为Pe,均衡的产量为Qe。

后因营养科学广为人们接受,人们对西瓜的偏好改变,对西瓜的需求曲线由D移到D'

而西瓜的供给一时难于增加,因此,西瓜的当年价格就由Pe上升P1。

瓜农对价格P1作出理性的反应,西瓜的供给量应当是Q2,但有效的供给量要到下一年才发生。

但到了下一年西瓜上市时,才发现供过于求。

西瓜很难长期储存,为了及时卖掉,不得不将价格降到P2,并以价格P2作出再下一年的有效供给量Q3。

但到了第三年,又求大于供,价格上升到P3,并据此作出第四年的有效供给量Q4。

……。

如此周而复始地变动,交易点沿着F、G、H、I、J、K、L、M……的路线变动,逐步的向E'

靠拢。

价格和产量变动的幅度越来越小,理论上可收敛在E'

点,终将达到市场的均衡状态。

但实际上还会有新的波动因素,很难达到市场的均衡点。

(b)

图8.1.2市场的蛛网模型

西瓜的供求曲线也可能如图8.1.2(b)所示,发生类似的需求变动时,交易点E沿着F、G、H……的路线,逐步的向外扩散,这时价格和产量的变动幅度越来越大,永远也到不了均衡点,达不到均衡的状态,这是一个发散的过程。

  当然也有可能西瓜的供求曲线正好如图8.1.2(c)所示的情况,交易点沿着E、F、G、H、E的路线周而复始的变动。

价格和产量是以相等的幅度持续地的变动。

也是永远也达不到均衡的状态。

  供给和需求对价格信号时间响应的不对称,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振荡,这称为珠网模型。

由此可以看到,市场上供给和需求量正好相等的情况是偶然的,供给和需求量不相等才是经常的,一般的情况。

从蛛网模型中也可以看到,如果对商品的价格能有一个很好的预期,可以减少价格和产量的振荡,较好地达到市场的均衡。

要作出很好的预期,要有足够的信息,足够的信息要有充分的信息市场,可惜信息市场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四 市场信息不对称 

  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是假定了个人对市场是有完全的了解。

他们知道各种可供选择的消费和生产机会,知道市场上各种商品以及它们的价格。

消费者知道商品的特性和特点,以及自己对各种商品组合的偏好,从而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生产者知道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技术,知道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知道所用要素的价格和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从而作出优化的选择。

但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

消费者无法知道他想知道的一切,生产者也不可能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生产者要挑选有能力的劳动者,凭面试不能完全探明一个劳动者的能力,文凭可以作为一个依据,但文凭作为判据并不总是对的,文凭提供的信息也并不完全。

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所作的选择就不一定最优。

  

  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作出判断,谁的信息掌握得齐全,掌握得的准确,谁在经济活动中就能赢得胜利,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谁的信息掌握得不够,不准确,谁在经济活动中就要失败,就要破产。

有了信息也可│使市场更好地走向均衡。

信息是有价值的,可以当作一种商品,人们会愿意够买它。

帕雷托最优的第一个假设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市场,尽管这“足够”没有明确的准则,但可以有一个一般原则,这“足够”是要求:

当一个经济行为者关心和另外至少一个经济行为者可相互作用的某物,那么此物就必须有一个市场。

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必须有一个市场,否则,市场就不“足够”。

  但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形成一个市场,它的市场和一般的商品市场就不一样了。

在商品市场上,当你要够买一件衣服,你可以仔细地看,仔细地挑,还可以穿一穿试试。

甚至可以穿回家,让家人评头品足一番,不行还可以退换。

买卖双方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讨价还价。

但在信息市场上情况就不一样了,你要购买信息时就没有条件这样做了,买卖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称的。

卖者也许会说“相信我,我将告诉你一个重要的信息,你出一个价。

”你也许会说“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信息值什么价,我不能出价。

”偿若卖者将信息先提供了,说:

“我都告诉你了,请付钱吧!

”买者的反映也许是:

“这信息我早就知道了,一文不值。

”这种供求双方对信息了解的不对称,决定了信息市场不能均衡。

  信息市场的不对称还表现在次品市场上。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一件耐用消费品,一台彩电、一只冰箱,即使只买了几个月,甚至几天,你要再卖出去,就要折价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或更多。

为什么对一个如此新的“二手货”要打如此大的折扣。

这当然是一件崭新的物品在心理上是一种满足,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次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更了解商品的质量。

价格下降时,隐含着质量在降低,因而对它的需求也在降低,对于次货的需求不仅依赖于它的价格,而且依赖于它的质量,卖者对次货的质量有不信任感。

卖者比买者知道更多关于次货的信息,这被看作次货市场有不对称的信息。

在现实的市场上,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企业的名声或信誉在激励企业提供优质产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誉是一种保证形式,有无形的价值。

只要企业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那它就会十分珍惜自己的名誉。

五 公平与效率

  市场缺陷不仅表现在帕雷托最优的假设条件不能实现,从而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上出现故障,迫使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且,市场机制对于公共品的管理在一些方面是失效的。

市场的缺陷还表现在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

如果说市场机制的故障和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属于市场机制上的缺陷的话。

市场的运行机制不能解决贫富悬殊,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就是市场的痼疾。

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是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尽管,市场上帕雷托最优的假定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从而达不到帕雷托最优,对效率会有所影响,总的说来,市场机制对提高效率还是有所作为的。

但对于社会公平方面的作为就正好是另一回事。

各人的天赋条件不同,社会环境各异,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富有者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不断加强,变得更加富裕,贫穷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断减弱,变得更加贫穷,势必是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市场竞争是天然有利于强者。

事实上,帕雷托优化选择是承认资源的原始占有为先决条件的。

图8.1.1中,首先假定了资源的原始配置在W点的位置,在此条件下,如何有效地交易,如何有效地选择,如何有效地生产,如何有效地分配。

在市场机制下,是可以努力做到帕雷托优化意义上的有效,但或许并不公平。

若A在交易前占有一切,交易后仍拥有一切,B在交易前一无所有,交易后仍一无所有,甚至处境更惨,因为弱者在交易中处于劣势。

  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美国统计学家劳伦茨(Lorenz)提出著名的劳伦茨曲线。

见图8.1.3所示,以横轴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为收入累计百分比。

当收入是完全平均分配时,劳伦茨曲线是通过原点的45°

线OL。

当收入是完全不平均分配时,全国所有的收入全部集中于一个人之手,“普天之下,莫非皇土。

率土之宾,莫非皇臣。

”劳伦茨曲线就是OHL折线,实际情况是介乎于这两者之间。

由ODL和OL所包围的不平均面积A,和三角形OHL的面积B之比,称作基尼系数(Gini efficient),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富差距。

设g为基尼系数。

g=A/B(8.1.2)

图8.1.3劳伦茨曲线

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贫富悬殊问题,这是市场竞争的痼疾,也是经济学的又一个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讲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都不断有所提高,但贫富之间的距离也有所加大。

农村的数据收集有些困难,这里利用城镇居民的数据,表8.1.1是历年来对城镇居民抽样调查,居民年收入分类统计表,居民以户统计,按收入多少共分七类。

表8.1.1我国历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年收入分类统计表———————————————————————————

——————————————————————————-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87,1989,1991,1993

利用表8.1.1的数据就不难计算出反应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如表8.1.2所示。

其中1982年和1984年的数据来自1983和1985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统计的口径不完全一样,原始数据就不再给出。

表8.1.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

年份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基尼系数

0.146

0.163

0.171

0.173

0.179

表8.1.2中的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是在逐步加大。

这只是反应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没有包括农村的情况,若将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收入也计算进来,全国的基尼系数还要进一步加大。

这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分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相一致。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我国的经济有更快的发展,是附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然,贫富的差距也不能太大,先富要带动后富,为落后地区多作贡献。

政府对贫富的过分悬殊要加强控制,靠市场是无所作为的。

目前还不能说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是很大了,美国1986年的基尼系数为0.378。

 

第二节政府干预

由于市场的种种缺陷,经济活动仅靠市场来调节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干预。

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主要采用经济方法,而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可以用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概括。

本节仅就政府实行干预的税收、反不正当竞争和行业管制等有关措施,以及企业相应的经营决策展开讨论。

一 税收 

  公平与效率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在注意效率优先时,必须兼顾公平。

单纯的市场配置可能导致一些人成为亿万富翁,而也会使另一些人一无所有,造成社会收入的巨大不平等。

而且,老弱病残孤寡者要有所养,年幼的儿童也要有照顾。

同时,大量的公共品项目所需的资金也无法从市场筹集,同样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

这需要政府利用手中特有的权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切实可行的一种手段就是税收。

  政府的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的纳税者和税收的实际承担者是一致的,主要是所得税、遗产税等;

间接税的纳税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向他人转嫁税收,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

税收机制的优劣大体上可从五个方面来判断:

(1)公平。

公平的定义很困难,是一个规范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价值标准,作为一个公共政策就常常引起激烈地争论。

经济学家给出了两个尺度来定义公平:

横向尺度和纵向尺度。

横向尺度是具有同等工作能力或具有同等劳动结果的人应得到同样的报酬,缴纳同样的税金;

纵向尺度是高收入者缴纳更多的税金或以更高的税率来缴纳税金。

高收入的人以高税率来缴纳税金被称作累进税率,它是以能力原则为主,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一种比例税率,是将两个尺度结合考虑的结果。

  

(2)效率。

效率是税制的第二个重要判断标准,它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干扰。

过高的增值税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过高 的所得税会打击富有者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经济效率,使可分配的总量减少。

效率与公平之间常有矛盾,需要权衡考虑。

  (3)简便。

要尽量减少政府和纳税人在交税上所化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征税成本。

  (4)灵活。

税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经济环境变化时,税率也应能作相应的适当调整。

  (5)透明。

税收应有明确的规定性,它应让每一个纳税人确切的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纳税,要按什麽比例纳税。

  企业对于政府的税收也会有相应的对策。

在遵纪守法,照章纳税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所缴纳的税收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避税行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详尽研究。

政府可根据企业的避税行为来制定政策,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如对于企业的利润,若用于扩大再生产,则以较低的税率征收,若用于企业职工的奖酬金,则以较高的税率征收,这样就可引导企业多积累少消费。

  企业对于政府征收的间接税的转嫁情况,要视产品的供求弹性而定。

政府向生产者征收增值税,企业可将这税额列入成本,若每单位产品征税t元,则生产的平均成本就上升t元,供给价格也上升t元,供给曲线将上移t的距离。

如图8.2.1(a)所示,供给曲线由S0移到S1,市场均衡点从E0移到E1,市场的价格由P0上升到P1。

    (a)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b)需求缺乏弹性供给富有弹性

图8.2.1税收负担与供求弹性

在未征税前,消费者每单位产品付出P0,现在要付出P1,比税前增加P1-P0,而生产者原来每单位产品的收益为P0,现在每单位产品的收益为P1'

=P1-t。

这就是说,消费者对每单位产品征收的t元税中实际负担了P1-P0,而生产者实际负担了P0-P1'

  图8.2.1(a)和(b)给出了不同供求弹性,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税收负担比较。

从需求方面来看,需求价格弹性愈大,消费者的实际负担就愈小,当需求价格为完全弹性时,消费者负担的税额为零;

当需求价格弹性愈小,消费者的实际负担就愈大,当需求价格为完全无弹性时,消费者实际负担了全部税额。

如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通常都缺乏弹性,对生活必需品征税,税收的负担就大部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

从供给方面来看,情况也类似,供给价格弹性愈大,生产者对税收的实际负担就愈小,反之就愈大。

这里的弹性大小是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相比较而言的。

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和企业在作出相应决策时,要充分注意考虑间接税的转移特点。

二 反不正当竞争和限制垄断

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普遍的现象、明显的特征,没有了竞争,生产者没有了动力,消费者没有了选择,市场也就没有了活力。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得不到实现。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和限制垄断,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大多数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和限制垄断的法律条规。

  我国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于1993年9月2日通过并公布,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市场交易活动及相关领域中,违反法律、法规、诚实信用原则和道德准则,采用欺诈、引诱、抵毁、干预和利用等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非法利益,损害国家、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的行为。

这里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主要表现为:

  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是他人的商品;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或使用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使购买者误认是该知名商品;

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