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50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x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

1、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C.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实现D.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年4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的任务。

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C向现代科学进军

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3、1956年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是()

A.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的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大众同反革命残余势力的矛盾

C开展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决战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

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B.慢一点、稳一点

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

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6、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B.坚持思想基本原则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开展阶级斗争

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是()

A.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D.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8、正式宣布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1958年9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

A.政社合一

B.一大二公

C.一平二调

D.平均分配

10、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

A.《矛盾论》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苏联开始暴露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是在()

A.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B.赫鲁晓夫上台后

C.苏共20大

D.我国社会主义改在完成之时

1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对抗性质的

B.阶级之间的矛盾

C.必须用暴力加以解决

D.是非对抗性的

13、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会议是()

A、八届六中全会

B.庐山会议

C.八届九中全会

D.七千人大会

14、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B.五·一六通知

C.《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

D.《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15、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是()

A.技术工作

B.思想政治工作

C.群众工作

D.组织工作

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A.1956年1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7、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贯彻按老分配原则,废除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的文件是()

A.《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

B.《十年总结》

C.《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

D.《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

18、1975年邓小平推动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其中,经济工作的整顿首先是从()展开的。

A.军队

B.交通运输

C.工业领域

D.农业领域

19、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表述是()

A.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社会中间派

20、毛泽东最早改变八大决议中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分析,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是主要矛盾”的会议是()

A.1957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

B.1958年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

C.1959年的庐山会议

A.1962年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

二、多项选择

1、中共八大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

A.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B.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C.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体,以轻工业、农业发展为补充

D.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

A.敌我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4、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要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场反对()的运动

A.官僚主义

B.宗派主义

C.党八股

D.主观主义

5、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表述是()

A.鼓足干劲

B.力争上游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6、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努力遏制和纠正“左”倾误的会议有()

A.第一次郑州会议

B.八届六中全会

C.第二次郑州会议

D.1958年11月在武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7、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家经济发展上提出的思想有()

A.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职权,使企业享有适当的自主权

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C.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D.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8、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是指()

A.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务必继续地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作风

C.务必继续地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9、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原则包括()

A.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B.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C.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D.与各民主党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0、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两步走是指()

A.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2、简述《论十大关系》

3、简述1957年整风运动

4、简述“七千人大会”、

5、简述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顿。

6、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

四、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2、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总路线。

4、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就消失了。

5、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政社合一”。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2、试述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及其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

六、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产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

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

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

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

要把农、轻、重的关系研究一下。

过去搞十大关系,就是两条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现在可以说是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

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

这样提海狮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1959年6月29日至7月2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及其原因?

如何理解毛泽东指出的在重

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2)根据材料2,对于重、轻、农的关系,毛泽东为什么说“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

毛泽东在反思的基础上又作了哪些发展?

2、材料1

“一方面是在一些工作中仍然有右倾保守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是在最近一个时期在有些工作中又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倾向,有些事情做的太急了,有些计划定得太高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能性。

这是在反保守主义之后所发生的一种新情况。

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严重注意的。

……就农业工作来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本来是要在五年、七年河十二年内分别加以实现的,但有些同志因为心急图快,企图在两三年内即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好。

——《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社论

材料2

“湖北红安土质贫瘠,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43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的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那么条件与它们相同或者比它们好的地方,难道反而不能做到吗?

有些人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

材料3

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八大的第二次会议。

……武断地认为1956年下半年的反冒进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马鞍型”。

即1956年的高潮,1957年的低潮(实际上并不是低潮),1958年更大的高潮;对反冒进负有责任的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在会上作了检讨。

……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博内工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

……这样,第二个五年计划一开始就跑开了八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建议》,转上了大跃进的道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   根据材料1,概括当时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指导方针并分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2,分析当时党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方针上与材料1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根据材料3,分析八大二次会议是如何总结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结果?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C4.D5.D

6.C7.C8.D9.B10.C

11.C12.D13.C14.A15.B

16.B17.C18.B19.C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CD3、AD4、ABD5、ABC

6、ABCD7、ABCD8、AB9、ABCD10、AB

三、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成为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简述1957年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得指示》,指出:

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但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采取整风运动的办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更需要采取整风的办法来加以解决,根据中共中央的设想,这次整风应当是一次即严肃认真有和风细雨的思想教育运动,是一次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运动,通过发动群众向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提意见,帮助党来纠正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各级党组织纷纷召开座谈会和小组会,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迅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鸣放”的高潮。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真诚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关系。

进行整风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使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4、简述“七千人大会”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时,调整初见成效,但困难依然很大,党内的高级干部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

为了统一思想,会议采取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做法。

来自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畅所欲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做了自我批评。

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5、简述邓小平1975年的全面整顿

1975年四届人大之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全面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

的日常工作。

邓小平以巨大的革命魄力和卓越的领导才干,开始了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全面整顿。

整顿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

而经济领域的工作首先是从整顿交通运输入手,随后深入到整个工业领域。

在此期间,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大力进行了整顿。

而各项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重点是整顿各级领导班子。

党组织的整顿,表明整顿工作的深化。

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扭转了“批林批孔”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局面,使国民经济工作趋于正常,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

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6、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历史功绩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

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在1957年开展的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的大多数是诚恳地。

但也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起进攻。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同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

》的社论。

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运动全面展开。

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在涉及重大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就会造成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混乱。

这方面党取得经验,是宝贵的,有长远意义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的扩大化了。

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决大多数属于错划。

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党和国家整个事业的严重损失。

在运动中采取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时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右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

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总路线。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总路线提出的“多快好省”四个字,本来是相互制约的,但在宣传中和实际工作中片面地突出了“快”字,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4、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后,社会基本矛盾就消失了。

矛盾时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5、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成拥有四五千户甚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原来经济条件下各不相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合并后,主要财产归人民公社所有,收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和分配。

它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的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

大的显著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2%。

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明显提前。

二是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扫除文盲、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加大对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投资。

文学艺术工作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新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前人民体质”的指导方针。

(3)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4)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一面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建设与外交工作的支持、援助;一面不失时机发展同西方国家的民间交往。

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随后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5)探索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2、试述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及其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

以毛泽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