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50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docx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汇集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

(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

(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

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

为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第二课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1(教材第10页):

探究提示:

哲学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

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在生活中也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资料:

形神关系的论战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

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普通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他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萧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

萧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

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背潮流的言论呢?

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

范缜听后,哈哈大笑:

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

提出问题:

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

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讲的是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庄子梦蝶”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

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

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究竟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

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

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

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

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举例: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缺陷:

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

注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

在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因此,不能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

 

(3)如何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生研究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方面是根本的,第二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

例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认识论上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截然不同,所以对认识的对象、来源和认识本质的看法也就根本对立,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而孤立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所有哲学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活动2(教材11页)

教师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确定学习计划的?

你的学习实际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得出: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①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举例:

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举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复习提问】

同学们,上一框题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记不记得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回答后,教师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

“你是做什么的?

家在哪里?

追求什么?

民工:

“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

你追求什么?

学者:

“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问题设置:

你同意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

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共同讨论回答:

不同意。

学者是根据自己的理想、立场来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马克思、毛泽东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精神追求也是很高尚的;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是需要吃饭睡觉的,赚钱养家的。

教师点拨:

学者的观念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曲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课本上12页的探究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

【新课教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易混易错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本原问题上到底谁才是正确的?

这里我只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

1、是先有人类呢,还是先有物质世界呢?

2、是先有人类意识还是先有物质呢?

物质世界是在人类诞生之前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先有了物质,经过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人类诞生以后,才有了人类的意识。

所以我们说物质才是本原,物质决定着意识,在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注意:

凡是涉及世界本原问题,唯心主义一定是错误和非科学的,而离开这个前提,唯心主义的很多观点又是很有价值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看待唯心主义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因此,它在其发展史上也有正确的、进步的一面,不能绝对地讲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以及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通常我们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易混易错点】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在承认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③唯物主义≠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

唯心主义≠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

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5页的“专家点评”有关二元论的观点,指出其本质。

二元论是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与一元论相对立,它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各自独立、相互平行发展着的实体,谁也不产生谁,谁也不决定谁,都是世界的本原。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它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康德。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课堂探究:

教材12页

探究提示:

上述观点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不是很多,很多自然现象,像雷电呀、风呀、雨呀,是怎么来的,他们都不知道,所以就认为这些都是天神创造出来的。

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了神创论,是非常可贵的。

所以它的合理性在于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它也有局限性的。

第一,虽然它否认了神创论,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只是一种猜测而已;第二,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像泰勒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赫拉克利特把本原归结为火,中国古代的“五行”,这样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进步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朴素唯物主义由于生产力落后,不能找到科学依据。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也有所发展。

1803年,化学家道尔顿发表“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所以这个时候,就有了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在同学们阅读书上12页,找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合理性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也是客观存在着的,所以它跟朴素唯物主义一样,也承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而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原子的发现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那样靠猜的,所以也有了一定的科学实证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是它也是有局限性的:

第一,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机械性,也就是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甚至把人看做是一个机器,这样就具有机械性了。

我们说了这么久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底形而上学是什么?

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把这句话记下来。

形而上学不承认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但是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像我和你们现在就是师生关系,是有联系的。

我们的世界也是每天在进步着,不断发展着。

所以形而上学也是它的一个局限性。

第二,虽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是它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在唯物主义这条路上,走得不够彻底,也就是不彻底性。

怎么理解这个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呢?

举一个例子,你们说如果没有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呢?

如果希特勒还活着,然后来到咱们1班跟你们说,我们要去攻打全世界,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你们会不会跟着他去。

如果每一个都爱好和平的话,靠希特勒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发起二战的。

但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就会认为,二战是由希特勒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决定的,跟民众没有关系。

认为历史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做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当时德国的民众都有着一种复仇心理。

即使没有希特勒,也可能会有一个甲乙丙丁煽动民众的这种复仇情绪,二战一样会爆发。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进步性: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 

③局限性:

a.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识支配世界”)

【扩展】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怎样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反对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发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

但受当时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受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局限,它有很大的缺陷:

一是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社会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其局限性,那么有没有一种唯物主义是最科学的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的正确性在于哪里?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12页

刚才我们说过,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那么辩证咧?

这句话也记一下,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

所以辩证唯物主义也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而在历史上,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

所以,它在历史观上也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至今为止最彻底的,最科学的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科学性: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地位: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过渡)我们刚刚学习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那么唯物主义的对立阵营——唯心主义,它可不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基本形态呢?

刚才我们说了,唯物主义是根据对世界本原——物质的理解不同,所以划分成了不同的基本形态。

那么唯心主义把意识当做世界的本原,他们对这个意识的理解是不是都是相同的?

不是的,根据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课堂探究:

教材13页

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探究提示:

①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人的灵明,世界也是客观存在的。

②是因为他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举例说明:

让班上某位学生闭上眼睛,现在我的手上有一本书,问学生你看到这本书吗?

你摸得到它,感觉到它的存在了没?

那么这本书是不是存在的?

若学生回答存在,则没有犯唯心主义的错误;若学生回答不存在,这就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问班上其它同学这本书存不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就认为一样事物存在与否就在于个人的感受、观念等等,就像课本上13页相关链接上的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被人感觉到了,又或者是认为事物是人的观念的集合物。

它们都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正确的地方。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

心外无物

慧能: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

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

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主观精神,那么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呢?

客观精神,像西方人所信奉的上帝、绝对精神、理念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这些客观精神主宰着世界,而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西方的神创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人类的命运由上帝来决定。

关于上帝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就问神父:

学者:

上帝是不是万能的?

神父:

是的

学者:

那么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呢?

神父:

当然啦,上帝是万能的。

学者:

如果上帝连一块石头都搬不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