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541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docx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选择60分,主观题4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

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zxls.c~@*o^&m]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3.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

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材料中的“

不满意测试”(  )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有人认为: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

为什么?

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5.“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

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

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

这表明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C

.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6.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7.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

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

该谕旨表明清廷(  )

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                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

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                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

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

由此可见咸丰帝(  )

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10.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

该学者(  )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

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1.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

“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

”这表明五四运动(  )

A

.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12.下面是黄安地区民谣《青年当红军》的歌词对白。

父亲:

“要跟着共产党拥护苏联,打破那旧世界革命实现,建立了苏维埃人人平权。

儿子:

“我今日去参军开上前线,替工农争自由夺取政权,消灭了反动派实现共产,全中国受苦人齐把身翻。

”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  )

A.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        B.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

C.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        D.共御外辱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

1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

“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

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

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的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的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14.有学者认为:

“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

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1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

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

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

16.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

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7.有学者指出:

“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

”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18.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19.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

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

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

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

原来生活可以这样!

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

这一情形反映出(  )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0.下图是有关亚太局势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美两国是维系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将打破亚太地区的平稳发展

③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二.主观题(总分40分,第21题14分,第题分,第题13分)

21.(13分)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曰:

“(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恒恐

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

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

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

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

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2.(14分)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没有建立一院制议会,而是建立了两院制。

其中的原因可以在从制宪者们的经典论述中找到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密尔顿指出:

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却超过了总人口数的一半)。

材料二麦迪逊认为:

“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就是把立法机构分为不同的单位。

”汉密尔顿认为立法机关如果全由选民代表构成的一院制,就会存在部分人侵犯部分人权利的行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一院制容易引发党争。

如何消除党争,宪法的反对者们曾提出这样的观点:

“用小共和国中公民的爱国热忱和遵纪守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对共和国的热爱使得小共和国的公民不会形成旨在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不同派系或者在此基础可以大大减小党争的危害。

”而制宪者们认为“一切一院制而且人数众多的议会,都容易为突发的强烈感情冲动所左右,或者受帮(党)派

头子所操纵,而通过过分的和有害的决议”。

于是他们设计了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机构。

——《英美两国代议制结构性差异的成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如果实行单独的参议一院制或单独的众议一院制,分别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4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为解决麦迪逊和汉密尔顿提出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

(3分)

(3)材料三中“宪法的反对者们”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4分)

(4)据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实行两院制的原因。

(3分)

23.(13分)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

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

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10DDDABBDBDD

11-20BBACBBBDDD

主观题

21.【答案】

(1)做法:

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2分)

(2)特点:

君主高度集权;

本质: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分)

(3)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1分)

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③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3分)

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

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1分)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

(2分)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

(1分)

22.【答案】

(1)结果:

参议一院制:

少数人侵犯大多数人的利益;众议一院制:

少数州侵犯多数州的利益。

(4分)

(2)措施:

设立代表各州利益的参议院和代表公民利益的众议院共同构成议会。

(2分)

特点:

参众两院相互制约与平衡。

(1分)

(3)不正确;因为它旨在恢复邦联制

度;人数众多易为感情冲动左右;易受帮(党)派头子所操纵。

(4分)

(4)原因:

克服少数对多数的侵犯:

解决专权;消除党争。

(3分)

23.【答案】

(1)意向:

建立民主共和国。

(1分)

阐释:

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2分)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

(2分)

(2)原因: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

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4分)

(3)理解:

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分)

因素:

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