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18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9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docx

执业医师常用辅助检查

第八章 常用辅助检查

 

  中医、中西医实践技能考试第三站临床答辩的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判读

  本部分复习思路:

  ●表格归纳。

  ●抓重点,舍皮毛。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1.血红蛋白

  

  2.红细胞计数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分级及其血红蛋白值【重要!

贫血分级

血红蛋白(Hb)值

轻度

男<120g/L,女<110g/L;但>90g/L;

中度

60~90g/L

重度

30~60g/L

极重度

<30g/L

  贫血常见的原因

贫血原因

具体疾病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不足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障碍

再障、白血病

慢性系统疾病

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病

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

失血

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增多

见于

(1)相对性

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

(2)绝对性

①继发性

生理性:

新生儿、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

病理性:

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②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参考值

  1.白细胞总数

  

  2.分类计数:

  中性分叶核:

0.50~0.70;淋巴细胞:

0.20~0.4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

0~0.O1;中性杆状核:

0.O1~0.05;

  单核细胞:

0.03~0.08。

  

(二)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高于10×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常见原因

中性粒细胞增多

减少

1

化脓性感染:

阑尾炎等;某些病毒、寄生虫感染

病毒感染、伤寒、疟疾等

2

严重组织损伤:

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

急性大出血、溶血:

脾破裂或宫外孕。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

4

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皮质激素等。

自身免疫性疾患:

如SLE。

5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重要!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①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②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则称为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

  2.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见于: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等。

  3.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减少无意义。

  4.淋巴细胞

  

(1)增多,见于:

  

  

(2)减少,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①生理性:

婴幼儿。

  ②某些感染: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③某些血液病:

如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血沉)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一)参考值。

  

  

(二)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

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②损伤及坏死:

心肌梗死等。

  ③恶性肿瘤。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贫血。

第二节 肝脏病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重要!

  

  2.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

A/G比值倒置(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

  

(2)肝外因素

  ①低蛋白血症:

见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结核等。

  ②高蛋白血症:

是指血清总蛋白高于80g/L或球蛋白高于35g/L,亦称高球蛋白血症。

主要因球蛋白增加引起,尤其是γ球蛋白增高为主,见于肝硬化、恶性淋巴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浆细胞病等。

  二、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查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1.参考值

  

【重要!

  

(1)肝脏疾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以ALT升高更加明显,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

  急性重症肝炎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2)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增高。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1.参考值<50U/L。

  2.临床意义,γ-GT增高见于:

  ①肝癌。

②胆道阻塞。

③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γ-GT呈中等度升高.

  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γ-GT可明显升高。

  三、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

  1.抗-HAVIgM于HAV感染1周后产生——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抗体。

  2.抗-HAVIgG代表着抗-HAV总抗体,甲肝初期血中滴度已有升高,2~3个月达高峰,病愈后可长期存在,对流行病学调查和接种疫苗效果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两对半检查【重要!

  

  1.HBsAg及抗-HBs测定:

  HBsAg具有抗原性,不具有传染性。

HBsAg是感染HBV的标志,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抗-HBs一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抗-HBs阳性,见于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对HBV已有了免疫力。

——【保护性抗体】。

  2.HBeAg及抗-HBe测定

  ●HBeAg阳性表示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抗-HBe多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

它意味着HBV大部分已被清除或抑制,是传染性降低的一种表现。

抗-HBe并非保护性抗体,它不能抑制HBV的增殖。

  3.抗-HBc测定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可靠指标,主要有IgM和IgG两型。

  ●抗-HBcIgM是感染HBV后出现最早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

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并提示有强传染性。

  ●抗-HBcIgG在机体感染HBV后1个月左右开始升高,能反映抗-HBc总抗体的情况。

  1)抗-HBcIgG阳性高滴度——表明患有乙型肝炎且HBV正在复制;

  2)抗-HBcIgG阳性低滴度——HBV既往感染的指标,可在体内长期存在,有流行病学意义。

  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及意义【重要!

检测项目

阳性意义

感染HBV,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

有HBV复制,传染性强

HBV大部分被清除或抑制,传染性降低。

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有强传染性。

  ●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已降低。

  大三阳与小三阳临床意义【重要!

大三阳

小三阳

1.HbsAg(表面抗原)

+

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1.HbsAg(表面抗原)

+

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HbeAg(e抗原)

4.抗-Hbe(e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1.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不是保护性抗体!

而是有传染性的标志!

  ①抗-HCVIgM阳性

  见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4周即可阳性,持续1~4周,6个月内不能转阴者提示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②抗-HCVIgG阳性

  表明已有HCV感染。

输血后肝炎有80%~90%的患者抗-HCVIgG阳性。

  2.HCV-RNA的检测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RNA,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治愈后很快消失。

第三节 肾功能检查

  一、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1.参考值成人:

3.2~7.1mmol/L;儿童:

1.8~6.5mmol/L。

  2.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血清尿素氮升高的因素

分类

疾病

肾前性因素

肾血流量不足:

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盛:

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

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的晚期

肾后性因素

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

  二、血肌酐(Cr)测定

  1.参考值全血肌酐:

88~177μmol/L。

  2.临床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敏感性优于血尿素氮,是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血清尿酸(UA)测定

  1.参考值男性268~488μmol/L,女性178~387μmol/L。

  2.临床意义

  

(1)肾脏疾病肾炎病人,血清尿酸浓度增高较尿素氮、肌酐等更为显著,出现也较早。

  

(2)痛风血清尿酸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浓度可高达800~1500μmol/L。

  (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尿酸浓度增高。

  (4)白血病和肿瘤由于白血病细胞和其他恶性肿瘤的细胞增殖加快,核酸分解加强,使内源性尿酸增加。

  (5)肾外因素:

进食动物内脏及贝类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时,可导致尿酸增高。

此时,尿酸增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并不平行,所以血清尿酸测定较少作为肾功能指标。

  四、血β2一微球蛋白(β2一MG)测定

  1.参考值0.8~2.4mg/L。

  2.临床意义

  ①血β2一MG测定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的一项敏感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时,血β2一MG水平即升高,且与年龄、性别、肌肉组织的多少等均无关。

  ②当体内有炎症或肿瘤时,血β2一MG水平增高。

  ③当肾小管受损时,对β2一MG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中的β2一MG排出量增加,血β2一MG水平下降。

第四节 常用生化检查

  一、血糖测定

  1.参考值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

血糖

见于

(1)生理性变化

升高

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等,常为一过性;

降低

饥饿、剧烈运动等

(2)病理性变化

升高

①糖尿病。

②其他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③应激性高血糖:

如颅内高压。

降低

胰岛细胞瘤或腺癌、胰岛素注射过量等;缺乏抗胰岛素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1.参考值:

成人2.9~6.0mmol/L。

  2.临床意义

  

(1)TC增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TC降低见于重症肝脏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等。

  

(二)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1.参考值男性0.44~1.76mmol/L;女性0.39~1.49mmol/L。

  2.临床意义

  

(1)TG增高常见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2)TG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严重低下等。

  (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重要!

 

意义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危险因素。

1(Apo-A1)

血清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4.载脂蛋白B(Apo-B)

 

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Apo-B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重要结论】HDL和Apo-A1越高越好,LDL和Apo-B越低越好!

  三、无机离子检查

 

参考值

增高

降低

3.5~5.1mmol/L

①肾脏排钾减少,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②摄入或注射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

③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

④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大量细胞内的钾转移至细胞外。

①摄入不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或厌食等。

②丢失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136~146mmol/L

较少见,因过多输入含钠盐的溶液、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脑外伤或急性脑血管病等所致。

较常见。

见于:

①胃肠道失钠:

如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等;

②尿钠排出增多:

见于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应用利尿剂治疗等。

氯化物

98~106mmol/L

过量补充NaCl、CaCl2、NH4Cl溶液,高钠血症性脱水,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或心力衰竭等所致的肾脏排氯减少

低钠血症常伴低氯血症。

l当大量损失胃液时,才以失氯为主而失钠很少;

l若大量丢失肠液时,则失钠甚多而失氯较少。

l还见于:

大量出汗、长期应用利尿剂等引起氯离子丢失过多。

第五节 酶学检查

  一、淀粉酶(AMS)测定

  1.参考值血清:

800~1800U/L;尿液:

1000~12000U/L。

  2.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有诊断意义。

  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①急性心肌梗死(AMI):

发病后数小时即开始增高,是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

  ②各种原因的骨骼肌病变与损伤,均可引起CK及其同工酶活性升高。

第六节 免疫学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分为IgA、lgG、IgM、IgD和IgE五类。

  1.Ig减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的病人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此时五种Ig均有降低。

  2.Ig增高

  

(1)单克隆性增高

  ①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IgM单独明显增高;

  ②多发性骨髓瘤——分别见到IgG、IgA、IgD、IgE增高,并据此分四型;

  ③过敏性皮炎、外源性哮喘及某些寄生虫感染——IgE增高。

  

(2)多克隆性增高:

表现为IgG、IgA、IgM均增高。

  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以及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血清补体的检查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补体经典激活途径(C1~C9)活化的程度。

  ①CH50增高:

见于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等。

  ②CH50减低:

主要见于补体成分大量消耗,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

  

(二)血清C3测定

  临床意义:

  ①C3增高:

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以肝癌最明显)病人及排异反应。

  ②C3减低:

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如急性肾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狼疮性肾炎血清C3均减低。

  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1.参考值<500U。

  2.临床意义AS0升高见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扁桃腺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四、类风湿因子(RF)检查

  1.参考值乳胶凝集试验正常人为阴性;血清稀释度<1:

10。

  2.临床意义

  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RF阳性率为80%,且滴度常>1:

160。

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变化,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风湿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等,RF也可阳性,但其滴度均较低。

  【结论】多数类风关患者RF(+),但:

不是所有的类风关患者都(+),也不是所有RF(+)的患者都是类风关。

  五、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1.原发性肝癌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但也有10%~30%病人,AFP不增高或增高不明显。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也可升高(常<200μg/L)。

  3.妊娠妊娠3~4个月后,AFP上升,7~8个月达高峰(<400μg/L)。

  4.其他生殖腺胚胎性肿瘤、胃癌、胰腺癌等,血中AFP也可增加。

第七节 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尿量

  1.多尿尿量超过2500ml/24h者称为多尿。

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有浓缩功能障碍的肾脏疾病及精神性多尿等。

  2.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ml/h)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100ml/24h者,称为无尿或尿闭。

  ①肾前性:

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血流量减少,如休克、脱水、心力衰竭及肾动脉栓塞等;

  ②肾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及慢性肾衰竭终末期等;

  ③肾后性:

尿路梗阻如肿瘤、结石、尿道狭窄等。

  

(二)颜色和透明度

 

见于

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

2.血红蛋白尿(浓茶色或酱油色)

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

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丝虫病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三)气味

  ●烂苹果样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四)酸碱反应

  正常新鲜尿多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

  尿液酸度增高——多食肉类、蛋白质,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等;

  碱性尿——多食蔬菜、服用碳酸氢钠类药物、代谢性碱中毒、呕吐等。

  (五)比重

  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等;

  ■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比重固定,常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见于肾实质严重损害。

  二、化学检查

  

(一)尿蛋白(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见于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某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等。

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移植术后及一些中草药。

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骨骼肌创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肾脏炎症、中毒时排出量增多。

又称假性蛋白尿,肾脏以下泌尿道疾病产生大量脓、血、黏液等混入尿中,或阴道分泌物掺入尿中,两者均可引起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二)尿糖

  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定性试验为阴性。

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

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

  1.血糖增高性糖尿

  最常见于糖尿病,也见于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3.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后。

②应激性糖尿,如精神刺激等。

  三、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1.红细胞正常尿液中一般无红细胞。

若每个高倍视野均见到1~2个红细胞,即为异常表现。

  l若每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以上,尿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

  l尿内含血量较多,外观呈红色,称肉眼血尿。

  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盏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血液病及肿瘤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正常尿中,离心沉淀法每个高倍视野白细胞可达0~5个,不离心尿不超过1个。

若离心后每高倍镜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或脓细胞,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

  3.上皮细胞由泌尿生殖道不同部位的上皮细胞脱落而来。

  

(二)管型

 

见于

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偶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少量;

(1)红细胞管型

肾小球疾病

(2)白细胞管型

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变,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指征。

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

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

在急性肾衰竭早期,此管型大量出现;

慢性肾衰竭时,如出现此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三)结晶体

  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

  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体,应及时停药。

  (四)病原体

  尿液直接涂片若平均每个油镜视野的细菌数多于1个,为尿菌阳性。

  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为尿菌阳性。

第八节 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当胃肠、胰腺有病变或其功能紊乱时,则粪便次数及粪量可增多,也可减少。

  2.颜色及性状【重要!

 

见于

(1)水样或粥样稀便

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2)米泔样便

霍乱

(3)黏液脓样或黏液脓血便

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

阿米巴痢疾时,以血为主,呈暗红色果酱样;

细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