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82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docx

精编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

精编2014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

高三

2014-02-0410:

54

精编2014高考科技文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

“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

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神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

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

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

《论语》上载: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

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

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

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

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

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万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

  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B.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 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C.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D.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3分)

  A.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B.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C.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D.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C.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

“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

“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

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

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

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

“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B.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

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

研究发现:

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

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

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

研究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

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1。

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而且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之所以形成污染,是由于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PM2.5浓度、相对湿度、温度与风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相对湿度、温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相关。

    C.在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二阶段,它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D.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

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B.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大多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可以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措施,就有利于防范雾霾风险。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英国《每日邮报》12月9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

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

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

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

施伦特博士说:

“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

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

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

施伦特博士说:

“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

“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报道指出,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该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

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科学家说,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

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1.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B.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

C.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

D.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B.施伦特博士认为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D.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生命形态不仅可以依靠太阳光为生,而且可以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

B、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万多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种情景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

C.35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为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

D.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因此,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医疗方面有利用的前景。

五.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

“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

    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

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较高的汉语水平,正成为跨国公司职场竞争的一大优势。

    “汉语热”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

与经济突飞猛进相伴随。

中国在国际上正日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人们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

    “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也必然接受其文化的浸润。

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

古代圃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等少数西方人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

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京剧有了洋票友、武术有了洋弟子、中国菜也有了洋厨师。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他最爱中国的美食和宋词。

1.下面关于汉语“文化圈”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B.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外交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C.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共同体。

D.汉语圈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虽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2..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之前后,汉语确实一直是“世界性”的语言。

B.华人已占世界人口的30%,表明汉语完全可以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

C.语言的“出超”可能与经济发展、文化魅力的吸引、学习者的自愿等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有关。

D.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汉语热”成为必然。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中国的经济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地位必然会得到提高。

B.汉语,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C.古代囿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

D.中国在国际上正日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得外国人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是人类心理在最基层水平上的象征和形象的表现”,西方神话学理论认为,神话中最早出现的是创世神话,这是神话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人尚未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我意识刚刚萌芽,与客观世界混沌为一的动物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