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07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docx

内蒙古包头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一一模试题新人教版

内蒙古包头市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综合检测

(一)(一模)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振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在声学中,亦称“共鸣”;在电学中,振荡电路的共振现象称为“谐振”。

共振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宇宙间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共振产生了宇宙和世间万物,没有共振就没有世界。

  目前科学研究认为,宇宙是在一次剧烈的大爆炸后产生的。

促使这次大爆炸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共振。

当宇宙还处于浑沌的奇点时,里面早就开始产生了微弱的振荡。

渐渐地,振荡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并引起了共振。

最后,在共振和膨胀的共同作用下,宇宙在瞬间急剧膨胀、扩张,然后,就产生了日月星辰……

  共振不仅创造出了宏观的宇宙,也产生了微观物质世界。

从电磁波谱看,微观世界中的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是以波动的形式传递的。

宇宙诞生初期的化学元素,也可以说是通过共振合成产生的。

有一些微小的粒子可以在共振的作用下,在100万亿分之一秒的瞬间互相结合起来,于是新的化学元素便产生了。

因为宇宙中这些粒子的生成与共振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粒子物理学家经常把粒子称为“共振体”。

  既然共振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动的一种普遍规律,人及其他的生物也是宇宙间的物质,共振也普遍存在于这些生命中。

  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时产生的脑电波也会发生共振现象。

我们喉咙间发出的每个颤动,都是因为与空气产生了共振,才形成了一个个音节,构成一句句语言,才能使我们能够用这些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进行社会交往与沟通。

  许多动物身上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形式的共振现象。

夏天树上蝉儿的“知了”声,秋夜蟋蟀的鸣叫声……无一不是借用摩擦身体的某一部位与空气产生共鸣而发声。

飞禽走兽们也能巧妙地运用着共振来发出各种叫声,传递不同信息。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共振,天地间的生机将会消失,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死寂荒凉!

  紫外线是太阳发出的一种射线,它们如果大举入侵地球,人类及各种生物可能将无法生存。

所幸我们有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是它们借助共振的威力,阻止了紫外线的长驱直入。

当紫外线经过大气层时,臭氧层的振动频率恰恰能与紫外线产生共振,这种振动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线。

所以,共振能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变得如防晒油一样,保证我们不至于被射线伤害。

  共振还能使地球维持在适当的温度,给地球生命创造出一个冷热适宜的生存环境。

因为虽然经过臭氧层的围堵、拦截,但仍有少部分漏网的紫外线能够成功地逃逸出来,到达地球表面,这部分紫外线经过地球吸收后,能量减少,变为红外线,扩散回大气中。

而红外线的热量,又恰好能和二氧化碳产生共振,然后被滞留在大气层中,使大气层保有一定温度,让万物在温暖和煦的环境中孕育成长。

就连我们熟知的光合作用,也与共振有关——叶绿素与某些可见光共振,才能吸收阳光,产生氧气与养分。

可以说,没有共振,植物便不能生长,食物链会被彻底摧毁。

所以我们说,共振,创造了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07月10日)

1.下列对于“共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振的前提条件是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必须相同,当一个物体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才叫共振。

B.共振这一专业术语在物理学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的称呼:

在声学中称“共鸣”;在电学中,振荡电路的共振称为“谐振”。

C.共振现象可以说是宇宙间一种最普遍和最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宇宙和世间万物都是源于共振,唯有共振才能有现在的世界。

D.共振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动的一种普遍规律,不仅存在于无生命的自然万物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有生命的人及其他生物体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据目前的科学研究,解释宇宙产生的主要理论是大爆炸理论,而这次大爆炸是在共振和膨胀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B.共振也创造了微观物质世界,宇宙诞生初期,有一些微小的粒子在共振的作用之下,互相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新的化学元素。

C.许多昆虫能借助摩擦身体的某一部位与空气产生共鸣而发声,许多飞禽走兽也能巧妙地运用共振来发出各种叫声,传递不同信息。

D.人体中也普遍存在着共振现象:

因为有共振,我们才能发声、说话,表达情感;因为有共振,我们的大脑才会产生脑电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我们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借助共振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线,才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侵害,否则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生存。

B.少部分到达地球的紫外线被地球吸收后,变为红外线,恰好能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共振,被留在大气层中,为地球保温。

C.没有共振植物就不能生长,因为植物的叶绿素要与某些可见光发生共振,才能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养分。

D.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从无生命体到各种生物,从地面到空中,可以说共振现象普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共振创造了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少颖悟绝伦。

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

方平请:

“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

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

“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

”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

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②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

方平曰:

“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

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

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

”时韪其谋。

③知益州。

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

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

诏促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

“此必妄也。

”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

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④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

又建言:

“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

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

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

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⑤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

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

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

“兵不出塞,何名轻举?

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⑥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

”帝采其言。

⑦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

①羌:

指西夏,即元昊。

②料简:

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

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

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

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

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

“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

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

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

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

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答:

  

(2)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

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平凉府西有群牧监。

“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

“如云”形容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8.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

(5分)

9.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诗经·卫风·氓》)

(2)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

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

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

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

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

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

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

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

”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

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

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

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

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

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

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成何体统?

我笑他太老腔古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

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

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

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

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刀。

其一是“关公拖刀”:

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

其二是“张飞打鼓”:

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

“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

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八面来风。

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流浪仔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

但他还是决不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

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

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

“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啊。

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

“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

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何爹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但他的生意日渐惨淡,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其中的原因是他居住在远离闹市的山村。

B.何爹对只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去开店剃头的人很是不满与不屑,因为他们没经经过严格的训练,根本就不会剃头。

C.何爹敬奉关帝,且以关帝为自己人生楷模,这是因为关帝不仅刀法精湛,而且重义守节,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D.何爹辛苦地去看三明爹,发现三明爹奄奄一息后,又取来行头,为三明爹剃了最后一次头,这说明两个人亲如兄弟。

E.这篇小说用简练质朴的叙述了一位剃头师傅固守传统手艺的故事,反映了新时期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走向衰落的现实。

(2)小说开头写山村打工、迁居、染烫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人物何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4)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和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你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

请谈谈你的理由和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代奇才今寂寥

——浦江清其人其事

谙熟掌故的人没准还记得,当年的北平曾有著名的“清华双清”。

“双清”者,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

而今,前者依然声名煊赫,后者却已门庭寥落。

浦江清的治学之路丰富多姿:

初从吴宓研修西洋文学,继随陈寅恪治东方学,后回归王国维所做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几年下来,他中西并举,古今兼擅,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不胫而走。

浦江清在诗文创作上极勤奋,但在治学上却极谨慎,饶有东大前辈“述而不作”之风。

十余年间,他仅写了《八仙考》《<逍遥游>之话》两篇论文,前者一俟问世,便是对学界大佬朱希祖都很不以为然的张荫麟也极为倾服。

抗战时期,安顿好家人的浦江清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寇的警戒线,在水灾、空袭的威胁下,在胃病、疟疾的折磨下,翻山越岭,一路西行赶回西南联大,以免耽误学生功课。

联大时期,他常年蛰居于文科研究所,潜心研究和写作,经常带一两个饼到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闭馆时不知出来,常常被人锁在里面。

抗战胜利后,联大结束,清华恢复。

长年清苦的生活,艰难的处境,令浦江清的胃病日甚一日,南方气候无疑与其更相宜,东南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

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遇刺。

即便亲友如何劝阻,他只是说:

“闻先生遇害,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

”回到清华后,他立即接替闻一多的工作,续讲“楚辞”,并与朱自清等共同整理闻一多遗著。

不久,朱自清亦病亡,使国文系再受打击。

作为硕果仅存的元老,浦江清独撑危局,不顾病弱之躯,毅然承担了主编《朱自清全集》的重任。

  解放后的学生马嘶这样描述对浦江清的印象:

“他的衣着不很讲究,有点不修边幅的样子,天冷时便穿上一件棉袍,那时,男人穿长袍已显得很不合潮流了。

”在浦江清心中,衣着并不重要,教学才是第一位的。

浦江清会唱昆曲,不仅把那些脍炙人口的元曲剧情讲得有声有色,兴致高时还会哼唱一曲,谓之“吟唱教学法”,意在熏陶。

他在课堂上唱昆曲,开始听讲者都掩口而笑,后来不少人都喜欢上了他那入神的清唱。

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讲到《长生殿》时在堂上清唱的其中一段曲词,“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飞雁”,至今还是余音缭绕。

学生白化文回忆说:

“浦先生拖课半小时是常事,有时能达到一小时。

他老人家很认真,万一自己迟到,那时间一定要补上。

这可苦了大伙儿啦,午饭去晚了就只剩下粉条子啦。

当时我还写了打油诗一首:

‘教室楼前日影西,霖铃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声咽处,回肠荡气腹中啼!

’”。

 

浦江清觉得郭沫若对屈原出生日期所下结论有误,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他从头学习高等数学和古代历法,常常忘却寒冷与疲倦,后半夜起床看星象,用以推算出准确的生卒年份。

后来写出《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这一重要论文。

上课时,他对学生们说: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意见,郭沫若先生的一种,XX先生的一种,还有我的一种。

我以为这三种意见,我的意见最为正确。

”台下学生都为他的这种坦率与真诚相视而笑。

解放后繁重的工作和频繁的运动,彻底摧毁了浦江清的健康,终致其十二指肠穿孔,以至于只能采取保守疗法而不能手术。

期末考试时,他只能让学生挨个到其病榻前轮流口试。

浦江清闭着眼睛静静地听学生回答,待回答完毕,才睁开眼睛,在成绩册上写个“优”字。

浦江清逝世时只有五十三岁,时为教研室主任的游国恩与室内的研究生、助教们做了几副挽联,后人对程毅中所做一副印象深刻,那就是:

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

(根据刘超、浦汉明、白化文、程毅中等回忆文章改写)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浦江清的论文《八仙考》问世后,学界大佬朱希祖不以为然,张荫麟则极为倾服。

B.浦江清在课堂上清唱的《长生殿》唱词,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深刻,至今还是余音缭绕。

C.白化文写的打油诗以形象、幽默的笔调描绘出浦江清清唱拖课时学生的饥饿与无奈。

D.浦江清对自己的屈原出生日研究结论的自信,表现出他在学术上坚持己见的独立精神及其个性上的坦率和真诚。

E.本文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浦江清的形象。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程毅中“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这副挽联有哪些内涵?

(6分)

(3)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浦江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举例说明。

(6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浦江清“门庭寥落”的原因?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B.江南书苑位于蜀山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生活设施完善,占尽天时、地利,当仁不让地成为该地区房产板块中的一颗新星。

C.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掌握住了度的问题,演唱和表演不瘟不火,恰到好处。

D.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自2000年开始评选以来,当选者均为所在行业内翻云覆雨的名人,而2003年“经济年度人物”当选者之一竟然是四川的一位普通农妇。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当时文章中没有明确指出,旧式农民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但是,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农民战争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进这一陌生的领域。

C.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

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D.汉语学者难道不能做到,这世界无论多么让人沮丧,都既不悲观自弃,亦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之域吗?

15.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今年清明刚过,这场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1你再看看地面吧!

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蜒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2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

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⑤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③④①

16.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5分)

媒体文化通过自身特有的魅力作用于青少年,青少年在对媒体文化的追逐中发展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

媒体文化的开放性左右着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媒体文化的大众化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权威,媒体文化的多样化模糊了青少年的价值判断,青少年自身缺乏进行价值选择的经验。

缺乏媒体认知力,原有的价值标准在新信息的冲击下极容易发生扭曲、变形甚至错位。

形式和内容瞬息万变的媒体文化使得青少年总是在不断选择,却常常迷失在内容各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价值中。

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三种颜色作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我喜欢理性的蓝,那是生命的宁静致远;

我喜欢高贵的紫,那是智者的自我珍重;

我喜欢热情的红,那是青春的神采飞扬。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个人实在活不下去了,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嚎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

崖边岩石上一株低矮的树,听了也不觉流下眼泪,说:

“和你一样,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

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风来欲坠,寒来欲僵。

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说:

“既然如此,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

“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是你看到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

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