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209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docx

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

新化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分值:

150分时量:

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

“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

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

“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

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5.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贯中西。

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

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

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

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

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

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

“新篁才解箨。

”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

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

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

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

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

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

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

左宗棠说:

‘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

’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

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

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

“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

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

“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

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

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

“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

”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

“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

”他说:

“绝不阻拦。

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

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

“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

“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

我猜这首诗应是: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

“知我者,内人也。

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

“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

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

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

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

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

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

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

“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

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

“谢谢!

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8.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

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

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

“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

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

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

虽然,臣切忧之。

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

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

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

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

治平三年,母丧,丁忧。

明年卒,年五十六。

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

秦和,古代名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古代女子不取字。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劝谏”之意。

C.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据儒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又叫丁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襄是非分明。

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

B.蔡襄忠心劝谏。

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

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

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5分)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4.下列对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

诗中涉及了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

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

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

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

E.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是但丁的名言。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两句是“,”。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两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学生的考场作文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读来酣畅淋漓、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②近段时间来有关李嘉诚旗下产业撤资、罢工等诸多话题甚嚣尘上,但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静待新的确切消息。

③陈邦彦书法洒落劲健,如兔起鹘落,气贯长虹,字里行间奔突着一股清刚俊逸又不失法度的气息。

④我们的时代不乏热门作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精品力作是微不足道的,是少得可怜的。

⑤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⑥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是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对自己想表达的意愿进行网络快速发送。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无论是门栅、牌楼还是木坊、石桥,都残留着经过历史风雨涤洗的色彩,都镌刻着一个个朴素的故事,都回荡着凄婉的古风遗韵。

D.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对我们耳熟能详,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 ① 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古诗词 ② 曲高, ③ “和者众”,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

 ④ 正是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 ⑤ “中国诗词大会”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的诗词,在带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的同时, ⑥ 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

A

虽然

但是

/

所以

B

并且

不仅

而且

也许

/

C

/

即使

因而

那么

D

而且

/

但是

看来

因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善美境界,  ①  :

“强学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走出个人的“兴除利害”的爱国为民精神。

除此之外,   ②   。

古代的工匠们由于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养成了他们“尊师”的美德。

人们赞美工匠,总离不开一个“巧”字。

那些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的熟练,    ③   。

鲁班就因为发明不少木工工具器械而被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简要介绍漫画。

(4分)

你慢点,我拍照发朋友圈(王少华画)

(1)请描述漫画的内容。

(2)请概括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新业态、新话题层出不穷。

网红即在互联网上走红的普通人,20多年来经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