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216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全国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详解 大国关系(中美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国际大环境和双方共同利益,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9-1989年是建交初期。

双方开始经贸和人文交往的谈判。

以人文交流为例,1979年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

与此同时,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了中美冲突的两大症结。

1989-2009年期间是中美建交基础消失又重建的过程。

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础和共同利益消失,双方关系岌岌可危。

而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人权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长期拉锯战等历史事件更是对中美关系构成很大的冲击。

在此阶段,双方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

2009-2018年则可以说是中美全面竞争的时期。

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开始,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开始对美国的地位发起挑战。

随着各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美关系呈现出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

中美建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突破的标志性大事。

40年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更加突出。

近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且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所以,关于中美关系的知识将会是2019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特别注意。

【史实链接】中美关系的演变1.20世纪70年代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

(1)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在与美国的竞争中美国处于略势,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经济发展缓慢,欧洲走向联合并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在资本主义世界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控制日益力不从心。

(3)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对中国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中国需要改善外交环境减轻外部压力。

(4)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

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2)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中美正式建交。

热点知识链接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

(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特点

(1)包容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5.影响: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

1.三大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

如何对待国民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

党政府的外交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

平等外交关系

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

立和主权,奠定了中国与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我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新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1.背景

(1)西欧和日本崛起,冲击两极格局,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2)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大大加强。

(3)美苏争霸中,美国居于守势。

(4)中国在内政和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2.外交成就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3)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4)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而言,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2)对国际而言,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四、新时期中国的外交1.特点: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

(1)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

(4)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3.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新调整了对外政策。

主要包括:

(1)改变了对战争形势的估计。

国际形势的发展表明,和平力量的增长大于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比较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这个判断,中国调整了对外政策,在国际活动中,高举和平的旗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们的开放政策,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既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也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强弱大小的限制。

这一全方位开放政策不会改变,将长期执行下去。

(3)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

首先,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就提出这一原则,不以社会制度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能够

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友好关系。

其次,中国反对破坏别国领土完整、干涉别国内部事务、损害别国利益,更不能以武力侵犯或威胁别国。

最后,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

4.表现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如: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

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如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五、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六、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

对抗。

原因:

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孤立新中国的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做出妥协,

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对点训练】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

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答案】A

【解析】材料“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说明参加会议的主要是亚洲国家,

且该会议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符合这一特征,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

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正确;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交,这已经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

策,故B错误;

不结盟运动等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与万隆会议无关,故C

错误;

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与万隆会议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2.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

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

这反映了当时

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

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时期,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A项正确。

中美关系实

现正常化是1979年1月中美建交,C错误。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错误。

中美

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国家利益不一样,故D错误。

3.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

毛泽东却反

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

时期的国际秩序。

”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

期的国际秩序”。

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

因此本题选

择B选项。

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

C选项与材料无关;

D选项不符合史实。

4.美国总统卡特曾说:

“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

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

”这说明中美建交

A.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

【解析】根据“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

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可知,中美建交得到美国全国以及整个世界的认同,说明

中美建交符合世界和平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正确;

材料不仅体现美国国内民众的态度,还提到整个世界

的反应,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C错

误;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以及整个世界对中美建交的态度,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下图为1949—2013年《人民日报》有关“对外援助”报道中的援助事由统计,由此可见,20世纪80年

代对外援助

A.带有明显的不结盟色彩

B.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C.被报道的数量日趋减少

D.以援助亚非拉革命为主要目标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中国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中“外国侵略”急剧减少,“常规发展援助”、

“自然灾害”、“内战内乱”有所提升,这说明此时中国的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故B

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不结盟色彩,故A项错误;

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图中“外国侵略”急剧减

少,故D项错误。

6.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21日访华。

8日,

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

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

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

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

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

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解析】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访华,最主要目的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联美抗苏,故A项正

确;

中日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故B项错误;

C项不是中国政府这一决定的最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

误。

二、非选择题

7.(16分)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说来是向前发展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

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

红色中国的毛。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1954年5月10日

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

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少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少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

界的政治影响。

(8分)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

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

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4分)材料三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4分)

【答案】

(1)变化:

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分)影响:

对中国:

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美国:

极大地改善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

对世界:

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分)

(2)变化:

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

(1分)原因:

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

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

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

(3分)(3)应对:

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

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

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说明此时期美国对中国关系友好化,封面中内容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

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反映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美国结束了对中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史实从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三个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在宣扬“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危机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其会将战略重点重新放回到亚太地区。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二可知,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一直意图称霸世界,因而中国崛起对其称霸世界构成了威胁;

再就是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因而美国意图掌控亚太地区。

(3)根据材料三可知中国“包容”的历史传统即强调和谐共处,和平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外交

关系中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意图实现和谐共处;

同时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

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实现和平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