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01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docx

中国医药生物行业分析报告33y

 

【2019年中国医药生物行业】

---分析报告

 

2019年1月

 

1、CRO提高研发效率,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

1.1、CRO是药品研发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组织,是指通过合同形式为医药企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外包服务的组织或机构。

CRO企业接受药企的委托,执行新药研究中的部分工作。

新药研发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活动。

为了获得活性化合物、证实新药的疗效及保证其安全性需要经过包括早期药物发现阶段(活性成分发现与筛选)、临床前研究阶段(药学研究+药物评价)、临床研究阶段(I、II、III期临床)、审批上市(审批上市、IV期临床及药物后期监测)在内等诸多流程。

因此,药物研发不仅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同时又是高风险的业务,新药研发不仅耗资大、耗时长,且失败率也非常高。

CRO可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成本,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

在新药研发变得更复杂、费时,成本和风险不断增长的同时,外部监管也更加严格,为了提高效率,研发外包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新药研发过程中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如前期研究中的合成提纯、中期的临床管理、后期的材料申报审批等,都可以直接外包以节省成本。

总的来说,CRO具有三方面意义:

1)降低成本与风险分担。

新药可为药企带来巨大利润,但新药的研发投入和风险也很高,一个项目的失败往往伴随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裁员。

一般而言,CRO人员成本比大型药企低20-30%,研发外包在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药企研发的灵活性,降低风险;

2)降低研发难度。

新药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包以及多方合作可以将研发过程分解,降低研发的复杂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研发难度;

3)缩短研发周期。

新药研发从药物发现到获批上市一般要耗时10-15年,

其中,药物发现与临床前研究耗时在3-6年,临床的时间跨度基本在6-7年,监管机构审批时间在0.5-2年。

药企把研发的过程分解并将部分流程外包,从而使得更多、更专业的专家一起加入到新药研发中,缩短新药的研发周期。

一般来说,由CRO承担的项目与药企自身承担的项目所需时间相比,大约可以节省1/3-1/4的时间。

CRO业务可以分为临床前、临床两类。

目前CRO相关服务范畴已经涵盖了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成为医药研发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粗略划分为两类:

1)临床前CRO:

主要从事化合物研究服务和临床前研究服务,其中化合物研究服务包括调研、先导化合物和活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及工艺开发,临床前研究服务服务包括药代动力学、药理毒理学、药效学等。

2)临床CRO:

主要以临床研究服务为主,包括I至IV期临床试验技术服务、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注册申报以及上市后药物安全监测等。

1.2、我国CRO行业17年规模559亿,同比增速超20%

全球CRO市场规模17年431亿美元,同比增速11%。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CRO市场规模431亿美元,近几年仍维持约11%较高增长,远高于研发投入2-3%的增速。

2017年药品研发支出约1500亿,CRO渗透率约29%。

其中,临床前和临床CRO市场规模分别达138、293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1%、69%。

我国CRO产业17年规模559亿,同比增速20%。

我国CRO产业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达到559亿,增速超20%。

其中,临床CRO市场占比约57%。

2、海外经验:

CRO行业黄金发展期孕育板块性大行情

我们重点分析了全球CRO产业的发展历史,结论是: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大药企遇到专利悬崖,在其收入端小幅承压的同时,CRO产业反而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全球CRO巨头们在这一时期的股价几乎都有一波“持续5年以上,年化35%以上收益”的大行情。

同时,CRO业务极具延伸价值,龙头公司天花板高。

2.1、研发投入小幅承压,反而带来CRO行业大发展

2.1.1、全球CRO历经四个阶段,目前仍在快速渗透中

全球CRO产业经历四个阶段,监管的规范化、药企对研发效率的追求促进了产业大发展。

研发投入是CRO行业的基础,CRO行业几乎始终保持着与研发投入同步变动。

另外,药品研发过程监管的规范化,以及大药企对研发效率的追求促进了外包需求的大爆发。

全球CRO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初始期(1974-1979年):

CRO业务诞生于1974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的Gillings博士获得了第一份外包合同,在实验室里承接多家制药公司的生物统计分析项目。

随后,包括PRA在内的几家CRO公司陆续成立。

这些CRO公司普遍依托高校资源,仅能承担某个环节的工作。

2)发展期(1980-1992年):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催生了各国药品监管的规范化,GLP、GCP相关要求在欧美、日本等国逐步落地。

众多CRO企业纷纷建立,目前排名全球前列的CRO公司基本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

CRO业态逐步成熟,研发外包成为了药企通行的做法。

以PhRMA成员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估算,这段时期全球药品研发投入每年增速在16%左右,CRO行业增速也基本相当,即此阶段CRO行业由研发投入驱动。

(3)爆发期(1993-2008年):

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Hatch-Waxman法案》,简化了仿制药的研发审批流程。

随后仿制药大量上市,给原研药企收入端带来了压力,药品研发投入增速也明显回落到10%左右。

同时,新药平均研发成本也持续攀升。

药企提高研发效率的诉求愈发强烈。

CRO产业迎合这一需求,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在研发投入较高增长的同时,CRO渗透率明显提升。

(4)稳定发展期(2008年以后):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各大药企纷纷压缩研发投入,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增速一直维持在低位。

EvaluatePharma预计2016-2020年,全球医药研发投入每年增速在2%左右。

在这一时期,众多Biotech公司涌现出来,其相对而言更加依赖CRO公司的服务。

在08年之后,CRO行业的增速也同步回落,但每年仍有11%增长,远高于研发投入增速,渗透率持续提升。

2.1.2、外包率:

总体约30%,临床环节外包率较高

后续流程往往外包率较高。

化合物研究是药物研发的起始阶段,是研发的核心,也是新药专利保护的核心,所以这部分的外包率较低,而越是后续的流程,其中标准化的工作越多,越适合外包,所以越到后面外包率越高。

其中,药理毒理外包率往往最高,主要是因为其需要在配套的动物房进行试验,一般的药企平时不会配置专门的动物房,所以这部分工作往往外包。

2.1.3、市场分布:

临床前业务看成本,临床业务看市场吸引力

两个子行业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从地区分布来看,CRO两个子行业差别十分明显。

虽然总体都是发达地区占主流,但发展中国家在临床前业务的渗透率明显高于临床业务。

以我国为例,我国的临床前市场占全球比重27%,而临床业务只占15%。

1)临床前市场:

价格因素主导,兼顾人力、技术资源。

临床前CRO类似软件外包,对地域几乎没有要求,价格是其竞争的最主要因素。

印度虽然具有成本优势,但相关学科人力、技术资源较为匮乏,所以不同于软件外包,印度的临床前CRO市场相对较小。

我国凭借着成本、人力、技术三方面优势,已经成为了跨国药企临床前研究外包的首选之地;

2)临床市场:

市场吸引力主导,兼顾政策、成本。

一般各国监管机构均对本地区上市的药品有针对当地人种临床试验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临床市场基本都分布在发达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更具市场吸引力。

但印度是一个例外,印度的临床CRO市场较为发达,其原因在于五个方面:

a)发达地区认可临床数据: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FDA在审核药品时,除了主要依据在当地的临床数据,还会参考符合GCP认证的全球各地临床数据;

b)成本低:

印度临床试验的成本仅为发达地区的20%;

c)患者多样:

印度人口众多,患者多样,可以更快地招募患者,这对创新药至关重要;

d)印度临床备案制:

在印度做临床试验,只需要备案即可,十分方便;

e)部分业务有独特优势:

临床CRO业务中的临床数据管理和统计环节十分类似于软件外包,印度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基于这五个原因,跨国药企在构建多中心临床的时候,往往是将欧美和印度打包,以此实现在欧美地区的快速上市,这使得印度临床CRO市场较为发达。

2.2、CRO行业龙头天花板高,高速成长期股价表现优异

2.2.1、CRO业务极具延伸价值,龙头天花板高

CRO业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全球CRO产业发展历程,综合导致目前的全球CRO巨头们普遍具有四点特征:

1)CRO业务强者恒强,巨头普遍起步于80年代。

临床前CRO的核心技术体现在化合物库和药效模型库等,临床CRO的核心体现在临床资源和管理体系,这些总体上都是与项目经验成正比,所以CRO行业是一个强者恒强的行业。

巨头普遍起步于80年代,充分享受了20年的产业爆发期;

2)临床前业务不断离岸外包,欧美巨头普遍侧重于临床业务。

由于临床前业务可以离岸外包,会持续向低成本的地区转移。

2000年初开始的临床前CRO业务向我国转移的浪潮,重塑了全球CRO行业的竞争格局。

当时美股科技股泡沫破裂,欧美巨头也无力迅速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部,普遍受到冲击,所以巨头企业目前大多是以临床业务为主。

查尔斯河是个例外,其自1947年诞生之初,就专注于临床前相关工作,多年的积累,使其在技术方面具备了难以替代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临床前CRO业务的全球转移浪潮。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临床前业务细分领域众多,欧美国家仍然存在大量的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优势的特色型临床前CRO公司;

3)大药企普遍拆分外包,CRO市场格局最终将是寡头竞争。

大药企出于风险、成本控制和专利保护角度的考虑,会将研发流程作细致的拆分,将不同的环节、或者同一个环节外包给不同的CRO公司。

小药企普遍专业化能力不足,不具备拆分流程的能力,所以会倾向于整体打包外包。

大CRO企业的客户主要是大药企,所以成熟的CRO行业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

可以预计,CRO产业最终稳定的格局是每个细分市场都呈现出寡头竞争格局。

4)CRO业务极具延伸价值,“并购+延伸”是CRO巨头发展的共同选择。

研发投入是一款创新药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投入最大,且较早期的阶段,CRO占据了这一链条中价值量最大的一环,其业务极具延伸性。

从CRO巨头发展路径来看,“并购+延伸”是其共同选择。

CRO行业往往会受到人才瓶颈限制,所以CRO巨头普遍较早上市,通过并购突破人才瓶颈,实现高速成长。

另外,CRO企业在某一细分领域完成积累后(即有了足够的客户粘性和数量),随着客户研发管线的推进,客户往往会提出新的外包需求,此时CRO企业往往会通过并购延伸到其他CRO细分领域,初期主要在CRO业务内部延伸,之后甚至延伸到CMO、CSO、融资、咨询等方面。

2.2.2、CRO行业龙头高速成长期股价表现优异

全球CRO的巨头企业普遍在CRO产业的爆发期,其业绩高速增长,出现了“持续5年以上,每年35%以上收益”的板块性投资机会。

以昆泰为例,昆泰股价涨幅最大的阶段是1994-1999年,其1993-1997年收入增速在40%以上,同期的当年PE基本保持在60倍以上,出现了“5年11倍”的大行情。

2.2.3、昆泰:

具有药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全球龙头

昆泰成立于1982年,在36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司逐步完成了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布局。

作为全球CRO龙头,昆泰17年收入达到97.4亿美元,其中CRO业务约57亿美元,市占率约13%。

昆泰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极具代表性:

1)初步发展期:

1982-1993年。

昆泰成立于1982年,由前文提到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的Gillings博士建立。

在上市之前,昆泰主要通过内生,深度布局临床CRO业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2)快速成长期:

1994-1999年。

93年底上市后,昆泰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不断完善和拓展CRO业务,并开展了临床前CRO业务。

这段时间,昆泰PE保持在40倍以上,业绩爆发式增长,出现了“5年股价11倍,年均60%”的投资机会;

3)战略重组期:

2000-2003年。

2000年,三方面因素导致昆泰股价遭遇了业绩和估值的双杀:

新开拓的临床前业务收到新兴市场CRO的冲击;新药投资业务不受美股投资者认可,被认为是和客户竞争;美股科技股泡沫破裂。

在股价接近历史低点后,于2003年退市;

4)稳步发展期:

2004年之后。

在退市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重组,明确了核心业务。

在剥离了新药投资业务后,于2013年重新上市。

截至18年11月底,昆泰股价又出现了一波“5年3倍,年均26%”的涨幅。

3、我国CRO产业在承接外资需求中发展壮大,呈现分层竞争格局

3.1、我国CRO产业在外资药企外包需求中建立

我国CRO产业在承接外资需求中建立,内资药企外包需求近年爆发。

国内CRO产业自成立之初,主体都是承接外资药企外包需求。

近年来,内资药企的外包需求正爆发式增长。

具体而言,国内CRO产业的发展可以简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外资药企离岸外包期:

1996-2008年。

在承接外资临床前外包需求中,国内CRO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境内第一家CRO是由MDS于1996年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做临床业务。

随着2000年美股科技股泡沫破裂,药企巨头中的大量海归回到中国,建立了第一批内资CRO公司。

依托于国内大学扩招带来的人口红利,内资CRO公司凭借成本优势,大量承接外资药企临床前外包需求。

临床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外资CRO纷纷通过并购、自建等方式在我国境内建立起了分支机构,主要为了服务于海外已上市药品在我国的上市需求。

这段时间,虽然我国在2003年建立了GLP、GCP制度,但要求十分宽松。

国内药企研发基本是仿制药,并且国内药企普遍享受各地政府补贴,补贴往往专款专用,普遍用于购买仪器,所以这段时间内资药企对CRO的需求很小。

2)外资药企开拓市场期:

2009-2015年。

内资需求占比逐步提升,但外资需求仍是主体。

金融危机后,外资药企纷纷开源节流:

削减早期研发投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处于临床阶段等即将商业化的项目中,并积极开拓新市场。

09年我国临床前CRO市场受到外资需求波动的冲击,当年增速急剧下滑,但此后众多Biotech公司成立,这些公司更加依赖CRO,驱动临床前CRO行业继续高速增长。

临床CRO行业则受益于外资药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09年之后增速反而有所提升。

竞争格局方面,不同于08年之前的百花齐放,09年之后国内临床前和临床CRO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走出了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睿智化学、泰格医药等优势企业。

3)内资药企发展期:

2016年之后。

自15年起,一系列的药改政策促进了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内资需求增速超过了外资需求,但外资需求仍占主体。

在此前竞争中走出来的头部CRO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创新药研发经验,成为了国内创新药研发外包的首选。

头部CRO的地位逐步强化。

3.2、CRO规模效应显著,导致国内分层的竞争格局

CRO行业规模效应十分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验、业务资源积累:

对于临床前CRO业务,竞争力体现在化学物库、动物模型等,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积累,并且需要业务人员的经验;对于临床CRO业务,临床医院资源同样是在不断积累;

2)业务覆盖面:

依托优势业务,向相邻业务延伸,是CRO公司共同的选择。

换言之,大型CRO公司往往业务覆盖面更广,可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另外,对于研发实力较弱的小药企,由于对研发流程把控力不强,也往往会打包和某个CRO公司全流程合作;

3)业务协同效应:

目前药物研发不同环节的成功率普遍不高,小型CRO公司的项目数量少,业务之间协同性不高。

总体上,业务协同性随规模增加而愈加显著;

4)收费方式多样化:

CRO公司有不同的收费方式,对于小型CRO企业,其技术实力弱、风险控制能力差,所以倾向于采用FTE收费方式。

大型CRO企业技术实力强,可以依靠自身技术实力去衡量、控制风险,所以愿意采用FFS、风险共担等模式收费。

但要强调的是,FFS模式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毛利率,这与客户的技术实力有关,但总体上多种收费方式利于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5)客户粘性强:

大型客户对于选择CRO十分谨慎,一般要有3-5年的考察期,一旦合作,就会建立起非常稳固的合作关系。

规模效应叠加特定历史事件,造就了目前国内分化的竞争格局:

1)临床前:

国内临床前CRO在08年之前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当时的竞争格局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在09年经历了短暂的去产能,之后又回到较高增长,但在这一波折之后,一些头部公司走了出来,逐步跟后面的公司拉开差距。

头部公司承接的业务也主要集中于创新药,无论是收入体量、还是技术实力,都具有明显优势;

2)临床:

08年之前,外资CRO巨头纷纷通过自建和并购的方式完成在我国的布局。

在09年之后,海外药品纷纷在国内开展临床,这些外资CRO顺理成章地将业务重心转移到这些最高附加值的订单上。

同时,内资CRO也充分受益,尤其是原先有能力和外资CRO竞争的优势企业,迅速抢占了外资CRO留下的市场,迅速壮大,跟后面第二梯队的内资临床CRO拉开差距。

4、我国CRO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4.1、研发分散化,预计全球CRO行业超10%较快增长

Biotech成为药品研发新兴力量。

90年代开始,随着研发资金要求和难度不断提高,大型药企在更多地和CRO合作的同时,研发投向也更倾向于研发后期,研发管线的建立更多地依赖收购。

尤其在08年金融危机中,许多大药企选择裁撤早期研发阶段的人员,这些人员大大促进了Biotech公司的发展。

截至18年中,大药企的在研管线中,约有一半是通过并购获得。

目前,拥有创新药研发管线的全球4000多家药企中,拥有管线数量在3个以下的小型药企占比超过50%。

预计Biotech浪潮驱动全球CRO行业继续保持每年超10%较高速增长。

Biotech浪潮将驱动CRO行业快速发展:

1)研发投入高增长:

Biotech公司的研发资金来自于股权融资,过去多年,在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Biotech公司融资数、融资额持续攀升,使得其研发投入在全球的占比持续提升。

随着Biotech公司融资火热,全球在研创新药数量11-17年CAGR达到7.4%;

2)外包率提高:

大药企在与CRO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出于风险控制、专利、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会将不同的环节,或者甚至同一环节拆分到不同的CRO公司。

相比于大型药企,Biotech公司人员较少,一般只专注于某一细分疾病领域最核心环节的研发,其他环节需要依靠CRO,往往全流程(尤其是临床前)打包外包到一家CRO公司,因此外包率要远远高于大型药企,并且喜欢选择具有完整临床前(或临床)服务能力的CRO公司。

在Biotech浪潮驱动下,全球研发外包率将持续提高。

我们预计,在Biotech浪潮驱动下,全球CRO行业18-21年仍将保持每年超10%较高速增长,这与Frost&Sullivan预测的“2021年达到645.8亿美元”基本吻合。

4.2、外资需求:

我国仍是外包首选,需求将结构升级

我国CRO产业起源于外资药企的外包需求,下游长期以外资需求为主。

目前,我国对外资药企外包需求依然具有吸引力。

4.2.1、临床前:

我国成本、人力优势仍在,预计需求稳定增长

我国此前凭借着低成本、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药企临床前外包需求。

时至今日,我国的这两方面优势依然显著,同时相关产业已经较为成熟:

1)低成本:

2015年之前,我国人工成本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0%,16年之后,国内人力成本持续提升,报价也有所提升,目前报价大约在60%;

2)人力资源丰富:

自98年大约扩招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18年已超过800万人。

3)相关产业成熟: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CRO公司,这些公司完全可以承接符合发达国家GLP、GCP要求的项目,并有能力能承担全流程外包业务,目前已普遍与外资药企合作。

另外,作为CRO行业的上游,我国化工行业可供应品类齐全,总体实力在发展中国家中优势明显。

虽然人工成本相比于印度、东南亚等国家不具优势,但临床前阶段的研发投入只占药品研发全周期总投入的30%。

相对而言,技术服务能力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综合来看,我国依然对外资药企临床前外包需求极具吸引力,我们认为外资药企对我国的临床前外包需求将继续维持稳定增长。

4.2.2、临床:

市场吸引力持续提升,外资需求将结构升级

在患者多样和临床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国内药品市场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吸引外资药企积极在我国开展临床。

09年之后,外资药企为了拓展新市场,纷纷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目前,随着针对海外药品的审批、医保新政逐步落地,我国药品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1)低成本:

15年之前,我国人工成本和临床费用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0%,15年7月22日启动临床数据核查之后,国内临床费用有所提高,目前大约达到了海外70-80%的成本;

2)患者人群多样:

中国有近14亿人口,各种疾病的患者人数众多,招募临床试验受试者较容易,可以加快新药研发进度,最大限度延长专利药垄断市场的时间;

3)市场吸引力持续提升:

我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近年来落地的优先审评、医保谈判等政策,大大压缩了外资创新药国内审批、医保接入周期。

目前,创新药医保谈判已经进行了3批,共覆盖56个品种,其中40个以上都是外资药企所有。

最新批次的17个品种中有11个是17年之后上市。

除此之外,进口抗癌药零关税等政策都将加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带量采购政策将压缩仿制药的体量,大大利好创新药的支付。

外资药企积极拓展中国区业务,为我国CRO产业带来巨大需求:

a)更多已在国外上市的重磅新药进入中国;b)在中国进行新药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谋求在研新药在中国同步上市;c)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如研发针对胃癌、肝癌、乙肝等中国高发病的药物。

国际多中心、海外临床数据药审新政,促进外资临床外包需求结构升级。

我国于17年6月正式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预示着我国药品质量监管体系将逐步和国际接轨。

在这一过程中,外资药企在国内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