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17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docx

摄影技术与艺术期末复习资料

摄影技术与艺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摄影概述:

一、摄影:

定义:

通过光学仪器聚焦成像,以感光材料或感应器为介质,摄取(记录)客观景物瞬间影像的技术。

作用:

①传播文明。

②影像工具。

③艺术创造。

★什么是好照片:

①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②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

③必须画面简洁。

二、摄影简史:

1、摄影术诞生与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①人们对影像信息记录和传播的需求。

②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2、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时间:

1826年

名称:

《窗外景色》

作者:

N·尼埃普斯(法国)

方法:

日光蚀刻法

所用材料:

白沥青

所用时长:

8个小时

3、谁发明了照相机:

时间:

1839年

方法:

银版法

发明者:

路易斯·达盖尔(法国)

4、世界上第一卷黑白胶卷:

时间:

1880年

发明者:

乔治·伊斯曼(美国)【柯达公司创始人】

5、世界上第一批彩色胶卷:

时间:

1936年

公司:

柯达公司(美国)

第二章照相机基础:

一、数码单反相机:

1、全称:

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

2、英文:

DSLR(digitalsinglelensreflex)

3、特点:

通过五棱镜和反光板等实现取景和拍摄成像光路的统一性,不会产生取景视差。

4、优点:

像素高、画面质量高、响应速度快、卓越的手控能力、坚固耐用、配件的扩充能力强等。

5、不足:

体积庞大、不方便携带、价格昂贵等。

二、135数码相机:

135数码相机,主要是全画幅感光元件,其感光面积相同于传统135胶片(35mm胶片)的尺寸,像素较高,性能优良,代表当今数码相机的最好水平和专业高度。

第三章数码照相机主要结构与功能:

一、镜头:

组成:

透镜片组(例:

10片8组、6片4组等)

分类:

分类1:

根据是否可灵活变动焦距

定焦镜头:

成像质量高、口径大、价格低廉;但焦距固定,可控性差。

变焦镜头:

焦距可变,可控性强,但相同焦距情况下,成像质量不如定焦镜头。

分类2:

根据焦距范围

标准镜头:

135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范围一般在40mm-58mm。

标准镜头符合人眼视觉感受,无夸张变形、成像质量好。

适用于拍摄正常效果的画面,尤其在纪实类题材中使用得较多。

普通广角镜头:

135相机中,焦距在38mm-24mm左右,视角在60°-90°之间。

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视野宽阔,空间纵深度大,可以展示强烈的空间效果。

但有一定的透视变形影响,容易造成扭曲失真。

大广角镜头:

135相机中,焦距在20mm以下,视角在90°以上。

超广角镜头(鱼眼镜头):

135相机中,16mm、9mm的镜头,视角接近180°。

鱼眼镜头较一般的广角镜头景深更大,视野更宽阔,夸张地改变透视关系。

常用于拍摄大场面照片,能造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

135相机中,焦距在135mm以上的镜头。

长焦镜头拍摄远距离景物时能把距离拉近,获得较大的影像,使得拍摄远处景物时不会惊动被摄对象,比较容易抓到自然、生动的画面。

口径:

“有效口径”、“有效孔径”,表示镜头的最大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

1、口径=最大进光孔直径/焦距

2、通常表示:

F2、F1.4…(数字越小,口径越大)

3、常用规格:

58mm,62mm,67mm,72mm,77mm和78mm。

4、说明:

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大,成像质量越好,但体积和重量就越大。

 

二、焦距:

定义:

从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在光学中称为焦距。

亦是指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焦距与影像效果的规律:

①焦距与视角成反比。

②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长焦距、小景深)

单反相机的等效焦距问题:

单反等效焦距=镜头焦距×转换系数(尼康1.5/佳能1.6)

 

三、感光元件:

作用:

负责接收镜头获取的光学影像,通过转换固定并保存景象,类似于胶片。

分类:

CCD(电荷耦合元器件):

采用单一通道传送讯息,噪声少,但速度较慢,较费电。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多通道传送讯息,效率高且省电,但噪声大。

尺寸:

常见的有1/2.5英寸、1/2英寸、1/1.8英寸、1/1.7英寸等。

 

四、画幅:

1、非全画幅-APS

①APS-C:

24.9*16.6,长宽比为3:

2,与135底片同比例。

②APS-H:

30.3*16.6,长宽比为16:

9。

③APS-P:

30.3*10.1,长宽比为3:

1,被称为全景模式。

2、全画幅:

①是针对传统135胶卷的尺寸来说的,感光面积为36*24mm。

②与APS画幅相比,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所获得影像的细节越丰富。

③全画幅感光元件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

五、像素:

定义:

像素是指基本原色素及其灰度的基本编码。

例如,将一张照片放大到极点,可以看到影像是由一个个小方块组成的,这些小方块就是像素,是组成数字影像的最小单位。

清晰度区分:

纵向小于720个像素点:

标清

纵向大于720个像素点:

高清

有效像素:

指真正参与感光成像的像素值。

插值像素:

插值像素是通过数字运算的方式增加照片的像素量,即通过计算邻近两个像素得到一个虚拟的“新像素”,但对照片的质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提高和改善,没有实用价值。

六、分辨率:

定义:

分辨率是指影像载体对景物细微部的记录和表现能力,又称解像率、分析力。

它是感光元件在1mm范围内最大可分辨线条的能力,常用“线对/毫米”来表示。

数码相机画面质量好坏的影响因素:

数码相机画面质量的好坏,是由感光元件尺寸大小和像素高低共同决定的。

当两者都高时,才能得到较高的影像质量。

七、取景:

1、光学平视取景:

优点:

取景系统构造简单、轻巧且实用,观看方便清楚,较快捷。

缺点:

由于取景器和镜头是分开的,拍摄有视差,且被摄物体越近视差越大。

2、单镜头反光取景:

优点:

利用镜头、反光镜、五棱镜的巧妙组合,实现取景和成像的光路统一,消除了拍摄视差。

缺点:

结构复杂且不够轻巧,成本高,工作时机身震动,噪音大,不易抓拍。

八、数码相片的格式:

1、JPG:

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有损图像压缩的格式,能够使图像压缩在很小的储存空间,图像中的数据会被压缩,图像数据有损失,质量有一定下降。

2、TIFF:

用于保存高分辨率的图像,是一种非压缩的照片格式,储存图像细节能力高,图像没有损失且质量较高,通用性较好,但占用的储存空间也很大。

3、RAW:

既未处理也未经压缩的数码相机专用图像格式,是一种“无损失”的原始数据格式。

九、对焦:

分类:

1、手动对焦(MF):

手动对焦模式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手动对焦模式适合进行透明物体或多反射面物体的聚焦,可在光线过暗的环境下进行对焦,可根据拍摄者意愿自行进行对焦点的选择,但手动对焦难以完成移动物体或焦距不断变化的物体的对焦。

2、自动对焦(AF):

自动对焦模式对于拍摄者的技术要求较低,并且结合相应的自动对焦模式可完成移动物体或焦距不断变化的物体的聚焦,但自动对焦模式难以完成透明物体或多反射面物体的聚焦,也难以在光线过暗的环境下完成对焦。

自动对焦原理:

1、主动式自动调焦:

相机主动发射一束红外线侦测光,并接收物体表面受到光照后的明暗状态,计算出与拍摄物体的距离,通过微型马达对准焦点直到画面清晰,这种方法多用于低档数码相机。

2、被动式自动调焦:

相机本身不发射侦测光,而直接采纳外界景物自身反射来的表面明暗状况,并根据相位差原理计算出拍摄目标的距离,通过微型马达对准焦点直到画面清晰,这种方法多用于高档相机。

 

对焦区域:

自动对焦区域分为中心点对焦和多点对焦区域(线型多点、十字多点、矩形多点等)。

多点对焦的好处是,增加了上下左右方位的对焦区域,便于主体处于不同位置时的构图的对焦,弥补了中心点对焦的不足,且在拍摄动态物体时,覆盖面大,对焦速度更快。

对焦模式:

单次自动对焦:

主要用于静态摄影。

人工智能自动对焦:

根据主体的移动,相机将会自动在单次对焦模式与跟踪对焦模式之间切换。

适用于动态摄影。

跟踪对焦:

适合拍摄焦距不断变化的运动主体,可以跟踪对焦。

十、防抖装置:

1、镜头防抖:

镜头防抖属于光学防抖技术,即当镜头陀螺仪侦测到微小的抖动时,将信号传送给微电脑计算出需要补偿的位移量,并指挥镜片组根据镜头抖动进行补偿,从而有效地克服抖动造成的影像模糊。

2、机身防抖:

机身防抖的原理是将相机的感光元件固定在一个可以上下左右移动的支架上,当陀螺传感器检测到相机抖动时,微电脑指挥支架移动,利用感光元件的移动量来抵消抖动量,从而实现防抖。

2、电子防抖:

电子防抖是一种“伪防抖”,它并没有通过实用装置来消除抖动,而是通过提高感光度间接提高快门速度到1/30秒以上,避免慢快门二造成的影像模糊。

但由于感光度的提高,会出现强烈噪点,严重影响画面质量。

十一、闪光灯:

1、效果影响:

闪光灯是一种补光设备,它可以保证在昏暗情况下拍摄画面的亮度,在户外拍摄时候,闪光灯还可用作辅助光源,用以强调相片的色调。

但闪光灯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在拍人物时,闪光灯的光线可能会在眼睛的瞳孔发生残留的现象,进而发生“红眼”现象,或使人物与背景的亮度发生极大反差等。

2、如何拍的闪光灯的好坏:

闪光灯的好坏由闪光指数(GN)来决定。

GN值越大,意味着输出功率越大,亮度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GN值与距离和光圈有关,在ISO100的感光度前提下,有公式:

GN=拍摄距离×光圈值(利用该公式可计算闪光灯亮度所能达到的距离)

 

3、闪光同步:

闪光同步是指闪光灯正好在快门完全开启的瞬间闪亮,使得整幅画面均感受到闪光。

而电子闪光灯由于闪光持续时间短,容易造成闪光不同步,从而使得画面部分受到闪光,甚至整幅画面都没有感受到闪光,闪光效果不佳。

十一、滤镜:

1、UV镜:

UV镜是一块透明无色的玻璃镜片,装在镜头前面可用于吸收或削弱光源中的紫外线,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同时,UV镜有保护镜头的功能,防止镜头的污染或破损。

2、偏振镜(PL镜)

偏振镜可以阻挡偏振光造成的无序杂光,从而消除或削弱(如玻璃)表面的亮斑或反光,清楚地拍摄出被摄物体的细节,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第四章拍照流程与操作:

一、对焦失败与相应的解决方法:

1、单色物体或透明物体的对焦:

①选择单色物体旁的明暗反差较大的其他物体来代替对焦后再移回对象拍摄。

②找一个与被摄主体距离相同的对象进行代替对焦,然后再移回拍摄。

2、光照条件不好:

高档相机可通过辅助对焦灯来实现对焦,低档相机则需要通过其他光源(如手电)来进行补光操作。

二、曝光:

曝光值:

EV=光圈+快门

①EV是量化相机曝光时进光量的单位,它和某组光圈、快门并非一一对应。

②同一曝光值可以由多组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组合实现。

③曝光值越高,表示环境亮度越强,或正确曝光所需的快门速度越快、光圈越小。

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①影响影像清晰度:

·曝光量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

·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

·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②影响色彩:

·在彩色摄影中,准确的色彩再现需要以准确的曝光为前提,曝光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影像的偏色。

·CCD分别感受红光、绿光和蓝光对曝光过度或不足时受到的影像不是一致的,色彩平衡也会遭到破坏。

曝光模式:

1、程序模式(P):

是一种自动曝光模式,相机自动给出光圈和快门数值。

特点:

操作简单,能应付复杂光照条件下的拍摄任务。

2、手动曝光(M):

全自动模式,快门和光圈数值都必须由摄影者自己来设定。

特点:

能很好地应付各种特殊光线变化和明暗景物,获得想要的曝光效果。

3、光圈优先(AV):

摄影者手动选择光圈值,相机自动匹配快门速度。

特点:

能很好地控制画面中景深区域的大小。

4、快门优先(TV):

摄影者手动设置快门速度,相机自动匹配光圈值。

特点:

能有效的控制运动物体的清晰度。

曝光补偿:

1、原理:

白加黑减。

2、★什么时候进行曝光补偿:

①大面积亮(暗)背景。

②故意拍摄高(低)调照片。

③环境太暗,又无法使用闪光灯。

④测光条件不满足需求。

三、测光:

1、测光标准:

18%的灰。

2、测光模式:

①区域测光(评价测光、矩阵测光):

能智能化分析评价画面中不同区域的明暗情况,具有曝光误差小和智能快捷的优点,已成为数码相机测光的首选模式。

②中央重点测光:

以中心区对象亮度为重点测光取值,降低了周围环境背景的比重,具有主次兼顾和简易方便的优点。

但也存在着不够精确和易受周围环境亮度干扰的缺点。

③点测光:

测量极小区域内物体的亮度,排除了其他物体亮度的干扰,具有分析复杂光线和远距离定点测量物体亮度的优点,从而较精确地控制曝光效果。

 

四、光圈:

概念:

由几片极薄的金属片组成,通过自身的打开和关闭来控制光线通过的口径大小,从而影响着相机镜头的进光量来完成曝光。

光圈系数:

(F)

1、换算公式:

F=镜头焦距/光圈孔径。

2、F系数越小,光圈越大。

3、完整的光圈系数值:

1、1.4、2、2.8、4、5.6、8、11、16、22、32、45、64

光照倍率计算:

可用2n计算任何两档光圈进光照度的倍率关系。

例:

f2与f8相差4档,那么f2的进光照度为f8的1倍。

作用:

①调节进光量。

②调节景深。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大光圈,小景深)

五、快门:

概念:

快门是使用金属、织物或者其他合成材料制成的,用于控制感光元件或胶片曝光的机械装置。

快门速度是数码相机快门的重要考察参数,主要功能是控制曝光的时间。

分类:

镜间快门(中心快门)

幕帘快门(焦点平面快门)

快门速度:

常见:

B门、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等。

最高快门速度可达1/8000s,最慢可达30s。

 

安全快门:

①保证手持拍摄稳定的快门速度。

②如果使用100mm焦距段进行拍摄时,安全快门就是1/100s,选择1/100s以上的快门速度才能避免因手颤而造成的图像模糊。

③一般安全快门速度为:

1/60秒

④换算公式:

安全快门=1/镜头的焦距。

 

作用:

①控制曝光时间。

②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可拍摄高速运动物体。

③有长时间曝光功能,即有“B门”(或“T”门)功能。

参数换算:

两档之间差两倍关系。

六、感光度(ISO):

概念:

感光度是控制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感光敏锐度的量化参数。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曝光,而且对画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感光度选择:

低感光度:

ISO100以下;

中感光度:

ISO100-ISO200;

高感光度:

ISO400-ISO800;

超高感光度:

ISO1600;

感光度对曝光的影响:

①当光圈相同、拍摄场景也相同时,快门速度与感光度成反比;

②ISO设置得越低,正确曝光所需要的快门速度越慢,在光线不足或手持相机时容易导致画面模糊不清;

 

感光度对画面的影响:

七、曝光组合:

(在相同条件下,下列曝光量相等)

 

八、白平衡与色温(注意色温与颜色的关系):

光源

色温

蓝色无云的天空

10000K左右

电脑显示屏

6500-9500K

电视荧光屏

5500-8000K

晴天时的阴影下

6000-7000K

阴天

6000K以上

普通日光灯

4500-6000K

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阳光

5500K

平常白纸闪光灯

5000-6000K

早晨及午后阳光

4300K

日出后一个小时阳光

3500K

家用钨丝灯

2900K

朝阳及夕阳

2000K

蜡烛及火光

1900K以上

色温图表

预设白平衡

色温

使用环境

自动

约3500K-8000K

相机自动调节色温,一般冷暖色都可以适应

钨丝灯

约3000K

适用于钨丝灯下拍摄

荧光灯

约4200K

适用于荧光灯下拍摄

晴天

约5500K

适用于晴天顺光下拍摄

闪光灯

约5400K

适用于闪光灯下拍摄

阴天

约10000K

适用于阴天拍摄

晴天背光

约8000K

适用于晴天背光拍摄

相机白平衡模式及用途

 

说明:

①色温规律:

蓝高黄低

②白平衡规律:

钨丝灯模式下会把照片拍蓝,阴天/阴影模式下会把照片拍黄。

(PS:

该部分需要注意的重点有色温、白平衡、色温和颜色的关系、色温校正等,整理不完了,就整理到这张过吧,下面大家自己看课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