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349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1.1.9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文物局《关于申报“十二五”期间文物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的通知》(办博函[2010]92号);

2、《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稿)》;

3、XX县君埠乡《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万寿宫抢救维修方案》;

4、XX县君埠乡《黄竹岭战斗指挥所旧址抢救维修方案》;

5、XX县龙冈畲族乡革命遗址修缮方案及相关资料;

6、《XX县红色旅游区专项规划》;

7、《XX县君埠乡城镇总体规划》;

8、《XX县龙冈畲族乡城镇总体规划》;

9、《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10、《关于编制XX县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1、XX县概况

XX县位于XX省中部,距京九铁路、105国道22公里,有大广高速公路通过,南下北上方便快捷。

全县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04万亩,耕地53万亩。

辖21个乡镇、3个林垦场,总人口42万。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627.3mm无霜期279天,气候湿润,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XX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故里,也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指挥所,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所在地万功山等革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XX旅游风光独特,“山清而水冽,士美而文秀”,素称名胜之区。

自然景观优美宜人,特色天成。

秀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璀璨的人文景观,构成了XX独特的地方风情。

XX革命历史丰厚。

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初期,XX县的潭头、罗坊、上下坊以及沙溪、上固的部分地区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毛泽东、朱德开展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的同时,XX的赖经邦、XX的段起凤发动了东固暴动,建立了东固革命根据地。

先后担任第七纵队队长的吴江、段起凤,红二、四团参谋长刘泽民,东固区委书记袁佐龙等XX籍革命烈士,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3年8月,根据中共XX省委的决定,XX划分为XX和龙冈两县,并成为中共XX中心县委,管辖龙冈、公略、万泰、新干、峡江(河东)县委和XX县的十个区委,XX境内全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XX不仅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红县之一,而且成为中央苏区西北六县的中心枢纽。

XX是中央苏区反“围剿”的重要战场。

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毛泽东、朱德率红军在龙冈歼敌二个旅、一个师部共9000余人,活捉“XX省剿匪总指挥”、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决定性胜利。

第二次反“围剿”中村战斗,红一方面军与国民党第二十七师鏖战两天一夜,歼敌一个旅,俘敌5000余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第三仗的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君埠大田河滩军事会议,朱、毛决定以“调虎离山”之计,跳出敌人的合围,成为打破敌人第三次大“围剿”的转折点。

第五次反“围剿”秤砣寨战斗,XX红军独立二团六连与国民党军激战两天,除7名战士突围外,全部壮烈牺牲。

君埠银龙下战斗,红军四方军永龙独立团二团与国民党军第九十九师展开激战,在红三军团的支援下,全歼敌五九三团,俘敌400余人。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XX人民不畏强敌,为保卫中央苏区,节节抗击,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XX扩红曾受到中央和省委的表彰,荣获过“模范县”称号,沙溪区曾评为“优待红军家属模范区”。

当时在XX流传着“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长官士兵饷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当兵就要当红军,退伍下来不愁贫,会做工的有工做,会作田的有田耕”的民谣。

XX群众参加红军的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妻送郎、父送子的感人事迹。

据不完全的资料记载,从1930年到1934年,XX共有近6万人参加红军。

全县有名有姓的烈士3700多人,未能留下姓名的烈士不少于1万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称赞:

“龙冈的条件好,人民觉悟高”。

朱德也称赞:

“龙冈是农民运动的强大中心。

2、君埠乡、龙冈畲族乡概况

君埠乡位于县境南端,东南与宁都县、兴国县毗邻,西接龙冈畲族乡,北连上固乡。

乡政府驻地君埠圩距县城101公里。

全乡辖10个村委会(其中畲族村1个),146个村民小组,103个自然村,2731户11566人。

国土面积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5万亩(旱地150亩),林地12.39万亩。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0%,有银杏、楠木、南立红豆杉、半枫荷等珍稀树种,享有“天然氧吧”之誉。

土特产品众多,盛产白莲、茶油、香菇、木耳、猕桃、枇杷、板栗、黄花梨、小竹笋等,其中白莲面积1200亩以上,年产白莲9万公斤。

革命历史遗存丰厚。

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君埠的小别桥打响了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第一枪;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就设在君埠乡老街的万寿宫,从这里发出了《攻击龙冈张辉瓒部命令》;

黄竹岭上,设立红军前线指挥部,毛泽东、朱德在此亲临指挥战斗;

为确保武器供应,君田下的一旧祠堂作为当时的兵工厂。

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君埠作为中央苏区的大后方,建立了红军总医院和四个分医院,以及遍布山乡的医疗点;

大田河滩军事会议,朱、毛用“调虎离山”的策略,使红军跳出了30万敌人的合围圈。

君埠的山山水水,历经了那一段革命的烽火岁月,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境内共有各类革命历史遗迹等十余处。

龙冈畲族乡位于XX县南部山区,地处东经115°

31′,北纬26°

10′,东与XX县君埠乡、南与兴国县相邻,西与青原区毗邻,北与XX县潭头乡交界,地势由南倾向西北,四面环山,距离XX县城88公里,全乡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4300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0人,2010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2.6亿元,财政收入1200万元。

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环境优美优秀乡镇”、市级文明单位、全市“双佳魅力乡镇”和全市“国土资源执法先进乡镇”、2010全市“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中国土地革命时期,XX县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朱德开展艰苦卓绝井冈山斗争同时,龙冈是中央苏区反“围剿”重要战场。

1930年12月3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歼灭国民党第十八师二个旅一个师部9000余人,缴获武器9000余件,活捉总指挥第十八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决定性胜利,龙冈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表彰,写了《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光辉诗篇,称赞龙冈条件好,人民觉悟高。

龙冈是XX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

以“红、蓝、绿”三色(红色历史、蓝色民俗、绿色生态)相辉映,构成独特的地方风情。

龙冈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的沃土,为了成为红色革命的传统教育基地。

  3、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陆续调动10万余兵力,对以XX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用“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摧毁中央根据地,消灭红一方面军的主力。

红一方面军总部下达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红军主力向根据地中部退却,以便依靠有利条件,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11月,红军主力几经转移在黄陂、小布地区隐蔽待机。

12月中旬在宁都县黄陂召开总前委会议,再次缜密研究反"

围剿"

作战方案,根据国民党军队部署在西起XX万安、泰和,东至福建建宁相距800公里地带的态势,确定实行“中间突破”的战术。

12月30日,预先部署在XX龙冈地区的红军对孤军深入的张辉瓒师主力给予猛击,歼敌2万人,活捉张辉瓒,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是红军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的第一个战役。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2月开始,国民党当局又调集约2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

他们吸取前次“长驱直入”遭致失败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企图包围并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于赣西南。

红军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先打弱敌,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各个歼灭敌人。

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一方面军主力西移至龙冈、东固附近隐蔽集中。

5月中旬,抓住战机将敌军脱离富田阵地向东固进犯的一师余敌,歼敌大部,就势向东横扫,直至福建建宁,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进一步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4、红军留下的遗址遗迹

红军留下的遗址遗迹主要有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指挥所、第一次反“围剿”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君埠小别桥、龙冈富家车毛泽东旧居、恩江镇老油行旧居、龙冈战斗万功山遗址(活捉张辉瓒)、毛家坪集中缴械场、中村战斗遗址等。

具体详见下表:

XX县主要革命历史遗存

地点

主要革命历史遗存

(遗迹、遗物、遗址与纪念馆)

备注

龙冈乡

龙冈富家车毛泽东旧居

 

龙冈战斗万功山遗址

省文物保护单位

毛家坪集中缴械场

中村战斗遗址

龙冈革命历史纪念馆

内设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专题陈列。

革命烈士纪念塔

君埠乡

第一次反“围剿”黄竹岭指挥所

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君埠万寿宫

龙冈战斗红军总司令部旧址

(省保)。

君埠小别桥

第一次反“围剿”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革命烈士纪念馆(亭)

毛主席书赠“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

5、革命遗址现状情况

革命遗址遗迹大都在一些大村庄、村公共场所(如祠堂、戏台等),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部分依靠政府以及文物部门,大部分为村民(或居住者)的自发行为。

然而,由于岁月因素和某些其它原因,加上南方山区阴冷潮湿气候影响,部分遗址已历经沧桑,且因保存时间长,经受风吹、雨打、侵蚀而破损严重。

当地大部分遗址遗迹建筑物都为干打垒或木板房,屋面漏雨严重,屋梁霉烂、木柱腐朽、白蚁侵害现象比较普遍,墙体硝化、开裂、坍塌,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一些红军标语被粉刷覆盖,部分战埸遗址的残壁、壕沟、弹坑等随雨水冲刷而不能再现当年情景。

大部分景点急需抢修并恢复原貌,同时增加文物安全防护设施(消防、防潮、防腐等设施),安排专职维护人员,履行保护文物责任。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当地遗址保护区都无力投入更多经费来对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缮。

目前存在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乏力等情况,保护难度增大、修缮费用增加,文物征集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6、遗址、遗迹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以及投入资金问题,现存的遗址(旧址)、遗迹的保护情况堪忧。

长期以来,国家对革命遗址保护主要靠人们的政治意识,保护经费投入少,在改革开放后,一度处于真空状态。

导致不少文物损毁严重,多数破旧不堪,大部分景点急需抢修并恢复原貌,安排专职维护人员,履行保护文物责任。

主要问题有:

第一是对革命历史、革命遗址宣传力度不够;

第二是对革命遗址保护不好,部分革命遗址没有建立纪念标志;

第三是对革命遗址开发和利用不够,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尚未形成规模。

因此,需要加强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弘扬红色革命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XX县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是一个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建设项目,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现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XX县三个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利于加强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保护、修缮好革命遗址,可以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从而把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同时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红色革命遗址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

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中,革命遗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能客观真实反映党的革命活动,丧失了宝贵的历史价值。

因此,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工作很有必要,意义非常重大,必须修缮和保护好革命遗址。

2、项目建设是贯彻实施《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依法保护文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文物工作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为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纲要指出:

突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推进文物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项目建设。

在文物保护抢救维修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切实保存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使之“延年益寿”。

本项目正是以以上目标为基础,以保障革命遗址、遗迹、文物保护为重点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维修、修缮,促进和加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文物的保护工作,使红色革命遗址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项目建设是贯彻实施《XX县红色旅游区专项规划》的需要

《XX县红色旅游区专项规划》共分三期进行实施,近期为2010-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本规划的以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红色资源,大力推进规划区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突出红色旅游的规划主线,开发以红色资源为主干的旅游产品体系,发挥红色旅游的联运作用。

将发展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将红色旅游同绿色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把红色旅游建成规划区的政治工程、社会工程、文化工程和精品工程。

《XX县红色旅游区专项规划》以第一次大围剿为核心点,围绕红色旅游这一主题,结合国家红色旅游工程和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有序开发,构筑“由点及面”的旅游发展格局。

通过分期开发和市场运行,积极融入大井冈旅游圈,强力打造并唱“红色XX”这一红色旅游品牌,最终将本规划区建设成为全国以红色旅游为鲜明特征的4A级特色旅游景区。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第一次大围剿遗址遗迹作为红色旅游的核心点,它的修缮和保护对于XX县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着重要的意义。

2.3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势西面平整,陆地高差很小,植被缺乏,除了农作物外,基本上没有成形的植被;

东面为山丘,植被茂盛。

2、气候状况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627.3mm无霜期279天,气候湿润,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3、植被状况

君埠乡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龙冈境内森林资源丰富。

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0%,有银杏、楠木、南方红豆杉、丰凤荷等珍稀树种。

XX成立的龙冈油茶文明省内外,龙冈的灵芝、灰鹅、纯天然蜂蜜、食用菌等土特产产业初步显现。

4、抗震设计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06-2001)《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参数过渡的说明》中该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当于原基本地震强度为Ⅵ度以下,为相对稳定区域。

因此,构造(建)物设计时可不考虑抗震设防。

5、公用设施条件

项目建设施工用水、用电均可由现有乡村网接入。

所需的各种建材,诸如钢筋、水泥、砂、石等当地均能采购,运距较近。

项目所需配套的各种植物景观树种,可从本县及周边地区调入。

项目建设外部协作条件优越。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XX县反第一次大“围剿”遗址保护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文物局《关于申报“十二五”期间文物抢救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的通知》(办博函[2010]92号)的要求,实施本项目有政策依据;

2、本项目符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稿)》、《XX省XX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5)》和《XX县红色旅游区专项规划(2010-2020)》要求,实施本项目有规划方面的依据。

3、本项目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缮项目,市(县)委、市市(县)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协同配合,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4、革命遗址保护区群众对本项目建设非常关注,普遍支持,认同度高,为文物征集提供有利保障。

5、本项目建设所需的水泥、钢筋、砂、石等主要材料,当地均能生产和采购,且价格稳定。

汽车可直接运抵。

施工条件好,交通便利。

水、电均有保障,项目建设外部协作条件优越。

6、当地有建设和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施工队伍,同时具有遗址修缮的相关经验,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依据上述分析论述,得出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第三章遗址、遗迹现状

3.1君埠乡遗址现状

3.1.1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万寿宫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万寿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君埠乡老圩东侧,距乡政府300米。

整个建筑物座北朝南,原为祭祀道教许真君的祠宇建筑,可供演戏。

万寿宫旧址于清朝中期进行修建过,晚清、建国初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均作过维修,但每次维修仅对墙体和屋面进行修缮维护,未对梁架进行维修。

多次的局部墙体和屋面维修,导致梁架受力不匀,倾斜歪闪,从而带动其它墙体倾斜歪闪,多处出现险情。

最后一次维修为2008年,对万寿宫前栋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拆除前栋歪闪墙重新修建,扶正了歪闪的戏台。

万寿宫残损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地面、楼面

万寿宫旧址前栋、廊厢、后栋及天井均为素土地面,地面凹凸不平整;

楼面为木地板铺面,因为年久失修,瓦面漏雨,多处霉烂,腐朽严重。

廊厢楼面霉烂更严重,右侧后厢楼板大面积缺失,残剩楼楞。

2、墙体

正面墙体表面严重前仰后曲,表面粉刷层斑驳,墙面坊式立体装饰部分开裂脱落。

前楼部分内墙严重内倾,压迫梁架右闪,带动右侧外墙起鼓歪闪,外墙面多处风化,表面剥落。

后堂墙体严重外鼓、开裂。

3、柱子、柱础

前厅:

柱子为Φ200-350mm不等的圆形木柱,明间柱径较大,柱子的油漆层脱落。

柱础不规则,不统一,且严重风化下沉。

戏台:

柱子为Φ200-300mm的圆形木柱,柱径较大,柱子底部严重糟朽开裂。

柱础严重风化下沉。

4、梁架、木构件

前栋及廊厢墙体替代檐柱承重。

前栋墙体经多次零星维修,造成墙体受力不一,导致梁架整体松动摆闪,向前向右倾斜约100mm,再加上屋面瓦件松动、滑移、错位和破损,致使瓦面多处严重漏雨,造成望板,甚至楼板、楼楞霉烂腐朽严重,椽子缺失,后虽补配,但规格不一,戏台前檐中部斗拱残缺,雀替、花撑、木格缦等装饰构件缺损严重;

廊厢也是墙体替代檐柱陌生,但墙体未作大的维修,虽受前栋梁架拉扯影响有倾斜,但不影响安全;

后栋均由墙体承重,檩、楞基本完好。

5、瓦面

瓦面多处松动、滑移、导致漏雨,特别是右侧廊厢后部最为严重。

瓦屋面重修过,补配瓦的颜色与原瓦的颜色规格不一,封檐板下沉变形。

6、门窗

正立面左侧门为后修的门、后栋门扇缺失;

大部分窗户经过改造,窗扇残存缺失,部分松脱缺失涤环板、心屉。

7、装饰

正面墙体坊式叠涩装饰保存相对完好,但因年久失修,随墙体整体向前倾斜,彩绘褪色,粉刷层脱落严重;

戏台处斜撑、挂落缺失,雀替残损,有些松脱遗失。

两厢厅门楼处斜撑雕刻缺失。

3.1.2红军前线指挥部旧址黄竹岭

黄竹岭指挥部旧址坐落在君埠的西北面,距离乡政府5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建筑晚清修建,现建筑为1968年8月重修。

指挥所坐落在离山顶不远的山坡上,山高风大,且远离人烟,风霜雨雪等自然灾害以及人围因素;

均构成对建筑物的破坏。

最后一次维修为2008年,对指挥所进行了初步的抢救性维修。

黄竹岭第一次大“围剿”纪念碑建立于1968年,位于指挥所后侧20米处的高坪上,占地面积在约100平方米,碑身长6米,高5米,宽1米,碑身上刻有《渔家傲》等。

纪念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维修过一次,仅对碑上字体部分进行维修,其他未作修缮。

因长年的日晒雨淋,纪念碑所处地面已全部开裂下陷,碑身上的字体大部分脱落,碑身也出现了许多很大的裂痕。

指挥部旧址黄竹岭残损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指挥所为素土地面,店堂后半部高于前半部40cm,松散土地面,跺之隆隆作响,似乎地表土以下有地板,该处的原始状态应是简易木架构,木地板。

估计乱石砌筑,以水泥粉面的挡土墙及地表土为近年所为。

灶间及廊庑部分地面粉刷水泥,灶间门前砌有水泥粉面的水池,也应为近年所为。

厢房内设二层,木板楼面,但多已霉烂,且部分楼板已不存在。

指挥所的墙体均为土筑墙,就地取材,多含碎石,可能是修建时运输困难,石灰掺合较少,因此墙体较为松散,极易开裂坍塌。

现店堂西南面墙体倾斜、损坏严重,其他墙体多处开裂,墙体表面斑驳,部分缺损。

前侧檐沟一线的挡土墙用碎片石干砌,极易松散坍塌;

整座建筑物西南方向陡峭,土质松软,水土流失严重,房前大树树根暴露,严重倾斜,如不立即砌筑护坡,整座建筑物将面临毁灭。

3、屋面

整座建筑物均为悬山式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