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56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125商业规划.docx

上海125商业规划

 

上海商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上海商业发展的回顾1

(一)商业规模稳定发展,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益提高。

1

(二)商业能级大幅提升,成为展示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窗口。

2

(三)商业资源不断集聚,为商业新一轮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

(四)商业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

3

(五)政府行业管理强化,逐步完善了商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3

二、“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4

(一)指导思想5

(二)发展原则6

1、坚持创新驱动6

2、坚持统筹发展6

3、坚持开放合作6

4、坚持科技兴商7

(三)发展目标和思路7

三、“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重点任务8

(一)促进和扩大消费,更好发挥商业驱动力作用8

1、推进惠民消费8

2、培育热点消费9

3、拓展新兴消费9

4、扩大节庆消费9

5、构建良好消费环境9

(二)规模和质量并举,推动重点商业行业协调发展10

1、提升发展零售业10

2、加强发展批发业10

3、大力发展餐饮业11

4、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11

5、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12

(三)突出载体和功能建设,完善商业空间布局12

1、整合提升中心城区商业13

2、加快建设郊区商业14

3、积极发展社区商业15

4、聚焦重点功能区域商业发展16

(四)发展大市场、大流通,构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18

1、创新交易市场模式18

2、建设新型交易平台18

3、加快商品交易市场调整转型提升19

4、支持市场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19

(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贸易中心建设20

1、建设网上贸易中心公共平台20

2、推动流通企业开展网上业务21

3、鼓励中心商业街区和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电子商务21

4、鼓励电子商务城市物流配送21

5、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22

(六)加强市场主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内外贸融合发展22

1、培育内外贸融合的大型贸易集团23

2、推动内外贸企业对接23

3、办好各类进出口商品展会23

4、推动内外贸一体的商贸功能区建设24

5、充分发挥内外贸行业协会组织作用24

(七)大力推动商业创新,提升上海商业综合竞争力24

1、加快商业模式创新24

2、推动商业技术创新25

3、加强商业管理创新25

4、坚持商业营销创新26

5、加强商业联动创新26

(八)加强规范和信用建设,积极维护市场运行秩序27

1、积极维护市场繁荣稳定27

2、整顿规范市场运行秩序27

3、完善商业行业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28

4、加快推动商业信用体系建设28

四、“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8

(一)加快商业法制建设步伐28

(二)加快完善商业促进政策29

(三)建立规划落实联动机制29

(四)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29

(五)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30

(六)深入推进商业品牌发展30

(七)加快实施人才强商计划31

(八)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环境31

上海商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商业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了引导和实现上海商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实际,编制《上海商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上海商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商业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城市繁荣、民生保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商业规模稳定发展,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益提高。

上海商业健康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

2010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完成约3.7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约6036.8亿元,商业增加值完成约270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9倍、1倍和1.96倍。

商业税收居第三产业第一,分别占全市和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18%和36%左右。

全市商业从业人员稳定在220万以上,商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

上海商业全面对接世博、服务世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博园区内商业服务有序有力,满足了国内外参观者的消费需求,世博特许产品经营突破了我国大型会展活动特许商品销售的最高纪录,世博窗口行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商业能级大幅提升,成为展示城市特色与活力的重要窗口。

上海商业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商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

连锁商业持续发展,新的业种业态、新的设施网点、新的概念模式不断涌现,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完善、交易量不断扩大、支付方式不断丰富。

网络购物交易额和网络购物使用率等都位居全国前列。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经营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交易额561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0%。

(三)商业资源不断集聚,为商业新一轮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上海商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集聚国际国内各类商业资源,钢铁、汽车、化工、有色金属、医疗设备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活跃,成为部分大宗商品和重要资源交易的控制中心和价格中心。

各大食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部分连锁商业企业与全国1000多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了新的产销合作关系,粮食、猪肉、蔬菜、粮油、糖等实现与全国重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形成了总部在上海、基地和网络在全国的新态势。

通过集聚国内外商贸企业总部和企业运营管理中心、品牌运作中心、资金结算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提高了商贸资源的配置能力,增强了集聚和辐射能力。

加快引进国内外各类企业、商品和服务品牌,上海已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和桥头堡,并成为众多国际高端品牌的中国地区总部、亚太地区总部。

(四)商业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

上海商业服务于城市繁荣繁华和群众安居乐业,抓住城市加强建设的机遇,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商业商务区,体现了高端商业与高端商务融合的综合效应。

上海郊区加快新型业态和大型商业设施导入,成为商业发展新亮点。

鼓励社区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社区商业规范发展和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商业配套,形成一批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和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特色商业街加快建设和调整,全市命名了50条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特色商业街。

结合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形成了一批轨道交通枢纽型商业以及空港、火车站、高速铁路站等口岸商业。

上海商业设施建设加快更新,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大都市先进水平。

(五)政府行业管理强化,逐步完善了商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上海商业坚持规模发展、规范发展。

商务主管部门制订并发布了《上海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09-2020年)》、《推进上海中心城区商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上海郊区商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搞好社区商业建设的意见》等产业布局规划和导向意见。

先后出台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保护和促进中华老字号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组织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和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形成了上海市猪肉流通安全信息监管网络,积极探索蔬菜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和食品冷链建设。

建立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联席会议,完善了工作机制。

加强内外贸企业对接,拓展出口商品内销市场,探索建立内外贸企业对接信息平台、订货平台和销售平台。

加强商业经济运行和消费市场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编制和发布《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等年度报告和各类消费市场信息。

“十一五”期间,上海商业取得明显进步,但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

一是与知名国际大都市比较,在业态更新速度、地标性商业发展、商业企业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环境条件、商业法制建设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

二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比较,在市场辐射力、商业设施建设、新兴商业业态、商业氛围营造等方面,上海商业的领先优势趋于缩小,有的方面已被超越。

三是与国际跨国商业集团比较,上海商业企业在经营业态创新、营销技术创新、品牌运作和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后台技术支撑体系和客户关系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四是上海商业在“走出去”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方面步履艰难,发展滞后,是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

二、“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

“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将推动上海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能级,创新消费需求、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二是上海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将有力地促进上海“国际购物天堂”功能建设,为上海商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内涵。

三是世博会成功举办对上海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开放度的提高,将进一步带动和促进各类交易和贸易活动在上海集聚。

四是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为上海商业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创造了宝贵条件。

五是世博后续场馆利用、虹桥商务区、迪斯尼主题公园,南桥、青浦等郊区新城建设,为上海商业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六是上海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特殊生活消费需求扩大,将给上海商业带来拓展消费市场创造新的商机。

“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还面临着困难因素: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经济走势呈现较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货币宽松、汇率不平衡、大宗商品炒作、关税壁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将会传导影响到商业发展。

二是国内各地区尤其是周边省市商业加快发展,上海商业拓展发展空间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上海商业发展先发效应减弱,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趋于弱化。

四是商业企业成本高企,市场拓展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强,内外贸融合有待加快探索和实践。

五是商业人才资源匮乏,成为商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六是商业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缺乏足够要素资源支撑,加快商业发展有待进一步依靠和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作用。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为主线,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为目标,注重商业发展的质量、能级和品位,注重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注重增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民生保障、扩大就业、社会稳定的商业功能,坚持推进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建成国际贸易中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商业创新步伐,着力提升商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确立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商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创新体系。

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实现上海商业创新中的转型发展。

2、坚持统筹发展

推动商业科学发展,促进产业联动、内外融合,实现综合性与专业性、高端化与大众化、国际的与民族的等多元商业统筹和谐发展。

大力推进农商联动、商旅联动、工商联动、银商联动、内外贸联动,实现商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消费增长相同步。

实现上海中心城区商业与郊区商业错位互补发展,与长三角区域、全国其他地区协调联动发展,彰显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的上海大都市商业特色和魅力。

3、坚持开放合作

坚持对外开放,提高上海商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进一步云集万商、贸易九州,注重吸引各类商业贸易载体、贸易要素、贸易企业和贸易平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业态、先进技术、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注重国外经验的本土化转换和经营模式再创新。

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搭建平台、引进载体、整合资源、拓展网络、延伸市场,提升上海商业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能力。

4、坚持科技兴商

强化现代科技对商业流通的引领、推动作用,积极探索连锁经营技术、物流配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作坚强支撑的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和支持商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在商业流通领域的运用,增强商业后台技术支撑能力。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商业流通领域人才素质。

(三)发展目标和思路

到“十二五”末,通过新一轮商业发展,使上海基本确立“三个中心”的地位,即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商业中心、货物流通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并成为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购物天堂和时尚之都。

“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

到2015年,全年商品销售总额8.7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3%左右;商业增加值45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25%;连锁经营销售额57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1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要站在实现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高度,继续以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为方向,突出“一条主线”,坚持“两个服务”,实施“三个集聚”,实现“四个突破”,推进“五个着力点”,不断推动上海商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条主线”:

以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为主线,持续推进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建设,加强市场流通功能平台和贸易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形成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两个服务”:

加快商业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促进城市繁荣繁华;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品质提高,保障民生,扩大消费,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个集聚”:

不断集聚国际先进商业理念和技术,不断集聚国内外著名贸易企业总部和高端贸易人才,不断集聚国内外时尚流行和知名品牌。

“四个突破”:

“国际购物天堂”功能载体建设新突破;全球资源配置交易平台建设新突破;商业后台支撑体系建设新突破;商业发展制度环境建设新突破。

“五个着力点”:

着力加快发展服务全国、辐射国际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着力加快发展区位交通便捷、空间容量广、辐射潜力大的重点功能区域,着力加快发展内外贸一体的集聚展示、交易、零售、信息发布等综合功能的商贸功能区,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商业物流配送和城市商品配送体系,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家庭服务业和社区生活服务体系。

三、“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上述商业发展目标和思路,“十二五”上海商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促进和扩大消费,更好发挥商业驱动力作用

贯彻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方针,研究消费鼓励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建立促进和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推进惠民消费,培育热点消费,拓展新兴消费,发展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保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拉动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推进惠民消费

认真实施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惠民消费举措,形成居民消费新热点。

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扩大郊区农村消费。

针对保障性住房规模扩大带来的消费需求,促进家电、家居等住房关联商品消费。

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和早餐示范工程,挖掘社区消费潜力,发展社区便民消费。

2、培育热点消费

积极培育和扩大老年用品、高科技产品、汽车及配件、家居用品、家电产品、数码通讯产品等热点消费市场。

加快导入国内外知名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满足时尚化、品牌化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餐饮娱乐、旅游度假、影视文化、体育健身、网络动漫、老年生活等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共同发展。

3、拓展新兴消费

鼓励发展网上消费,开拓适宜网上交易的各类消费领域,积极促进网络购物发展。

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积极推进信用消费,鼓励消费者利用分期付款和赊销等信用消费方式。

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深入推进循环消费。

4、扩大节庆消费

以上海购物节、上海旅游节及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节庆假日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促进消费活动。

加快商旅文产业联动,扩大旅游购物消费、会展会务消费、文化休闲消费等外来消费。

积极向国家争取扩大免税政策范围,探索引进国际知名免税品经营商开设市内免税店,并积极争取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

5、构建良好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信用消费,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规范建设食品冷链,推动食品安全消费。

规范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消费便利性。

(二)规模和质量并举,推动重点商业行业协调发展

加大商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创新、融合和开放发展,加快引进国际先进业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和商贸物流业行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1、提升发展零售业

扩大开放上海消费市场,积极引进具备独特品牌价值、商业经营实力和先进营运模式的国际知名品牌零售企业。

积极吸引国际知名零售企业把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放在上海,把投资中心、创意中心、增值服务中心、总代理商经销商等总部机构放在上海。

鼓励引进和发展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管理的欧美连锁百货店品,具有主题特色、商旅文功能融合、综合配套齐全的大型购物中心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

规范大型综合超市发展,重点移向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和郊区市场。

适应消费需求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体验化的新趋势,引导零售业态进一步向细分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鼓励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连锁业态,鼓励特色明显、具有知名品牌的中华老字号和上海老字号零售企业发展特许经营和专业连锁。

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无店铺销售、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邮购、个人配送业务等新兴业态,鼓励实体店与虚拟店业态组合式发展。

2、加强发展批发业

依托港口、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先进制造业,在有色金属、钢材建材、精细化工、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机电和装备器械等领域,鼓励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形成与产业优势相匹配的批发贸易规模。

发挥上海和长三角庞大消费市场优势,在服装、家电、家居和日用消费品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专业化的品牌代理商和分销商,积极拓展品牌代理、经销和特许经营业务。

发挥上海食用农副产品流通网络优势,批发贸易与市场储备相结合,积极建设水产品、蔬菜、粮食等大型食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鼓励发展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批零结合型企业,强化采购和配送功能,促进零售和批发的联动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附加值,培育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各类批发贸易企业。

加快现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调整、转型和提升,推动电子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商品批发环节应用网上交易,建设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现货交易与电子交易相结合,集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商务办公、物流仓储功能一体的新型专业贸易中心。

3、大力发展餐饮业

以建设国际美食之都为目标,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餐饮品牌企业落户上海,注重提供体验环境、文化、历史和更具创造性的服务,丰富创意海派菜系,汇聚国内各大餐饮流派精髓,推动海派餐饮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加快发掘和形成利用本地原材料、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上海菜、上海点心的系列。

充分发挥品牌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餐饮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促进餐饮企业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和中式餐饮的连锁化经营。

推进餐饮设施合理布局,提供丰富多样的餐饮场所、形态和设施,提高商务就餐、居民就餐和旅游就餐的便捷、安全程度。

4、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

大力推进大众化餐饮、早点、理发、沐浴、维修服务、婚庆服务、洗染服务、汽车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安居便民型服务业发展,增强商业生活服务功能。

积极开发和引进老年消费的各类商品及服务,鼓励发展家政服务、配菜送达、上门保健、养生康复、老年旅游等各类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

支持服务细分、服务创新和特色经营,满足市民个性化的服务消费需求。

完善家政服务网络平台,拓展社区家政服务功能,着力发展现代家庭服务业。

推进惠民数字社区建设,鼓励生活服务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品牌化、数字化经营。

5、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加快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规划建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社区集散点”的城市配送服务网络,完善城市末端配送功能。

加大商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完善的国内商品物流体系和城市商品配送体系。

新建和改造一批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全的危险化学品、农副产品、医疗器械和药品、冷链、保税物流等专业物流配送中心。

依托主要港口、河道及路网,加快商贸物流园区建设。

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推进商贸物流的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降低商业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效率和水平。

积极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公共服务平台、危险化学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食品物流、应急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3G、4G等移动通信技术和CVS店铺,开展手机点货,发展城市配送;充分利用物流公共平台,建立基于城市配送查询系统,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

(三)突出载体和功能建设,完善商业空间布局

进一步拓展商业发展空间、调整完善商业布局、提升商业综合服务功能,凸现海纳百川、万商云集、繁荣繁华、安居乐业的上海国际大都市魅力。

1、整合提升中心城区商业

按照“区域协调、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特色强化”的原则,加快建设和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大力建设地区商业中心,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形成“多中心、集聚型、超广域、网络状”的都市商业新格局,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若干标志性区域。

加快提升现有市级商业中心。

淮海中路、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商业街区,以国际化、现代化为目标,以世界级商业街区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独特地域优势、历史文化传承、商业经营特色、商务和旅游资源,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集聚功能、提升能级,逐步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著名的世界级商业街区。

徐家汇、新上海商城、豫园、五角场、四川北路、不夜城、新虹桥、中环等市级商业中心依托已建和新建各类商业设施,积极推进业态结构、经营结构、品牌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突出“国际和国内、高雅和经典、大众和时尚”等不同主题特色,建设成为上海标志性商圈和国内外著名商品和服务品牌的集聚地。

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兴地标性商业。

积极推进黄浦区外滩地区、浦东新区小陆家嘴地区、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迪斯尼地区、虹口区北外滩地区、杨浦区滨江地区、静安区大中里地区、卢湾区南部滨江地区、闸北区苏河湾地区和大宁地区、宝山区北中环地区等具有较大潜力的重点区域发展,依托国家和本市新建的大型综合商业旅游文化等项目、大型交通枢纽商业项目,引进和集聚国内外一批知名商业企业商品和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大型都市购物中心、国际知名百货店、各类专业专卖店等,形成上海都市商业新地标。

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

实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和发扬特色发展相结合,注重商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满足特色消费需求。

加强对历史保护建筑的功能开发,把上海的历史建筑、地域风貌、商业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特色商业街区中,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注重特色商业街在行业、业态、商品和服务、营销、其他配套设施等各方面的特色性,强化街区内企业民间自律管理。

2、加快建设郊区商业

坚持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将郊区作为上海新一轮商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按照“体系呈梯度、布局成团组、城镇成规模、发展有重点”的原则,以城市化、现代化为发展方向,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居民新村”的郊区商业新格局。

有序推进新区新城商业中心发展。

郊区新城商业应与新城总体规划相衔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实施进程分类推进、分别指导,与市中心城区商业形成错位和互补,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在完善松江新城、嘉定新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