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362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Word格式.docx

4.49KN/m2

活荷载:

不上人屋面0.5KN/m2

屋面梁自重:

0.25*0.58*25+0.015*2*0.58*17=3.92KN/m。

 

屋面梁的线荷载

荷载类别

线荷载标准值(KN/m)

荷载分项系数

设计线荷载(KN/m)

恒载

4.49*3.90+3.92=21.43

1.2

25.72

活载

0.5*3.90=1.95

1.4

2.54

Q=g+q=25.72+2.54=28.26kN/m

(二)、标准层楼面荷载

楼面恒载:

1、30mm厚水磨石面层0.65KN/m2

2、100mm厚钢筋混凝土屋面板0.10*25=2.50KN/m2

3、底版抹灰及刷白20mm厚0.34KN/m2

合计:

3.49KN/m2

楼面活载取值:

4.0KN/m2

框架梁自重:

0.25*0.60*25+0.015*2*0.60*17=4.06KN/m。

楼面梁的线荷载:

3.49*3.90+4.06=17.67

21.20

4.0*3.9=15.60

20.28

(三)、风荷载:

(基本风压-----0.45KN/m2)

因屋面活荷载较小,故不考虑活载的最不利位置,按满载计算,则框架的线荷载为Q=g+q=25.72+2.54=28.26kN/m。

而标准层和底层,因活载较大,故需按恒载和活载最不利布置情况分别计算。

三、计算简图:

在垂直荷载作用时,用分层法计算;

在水平荷载作用时,用反弯点法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为了减少误差,在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上层柱和中间柱的线刚度取0.9,顶层和中间层向柱端的传递系数取1/3;

底层柱线刚度仍取1.0,向柱底的传递系数仍取0.5。

K=EI/H

I=bh/12

三、刚度常数

刚架

结点

杆件

刚度系数K或K‘

∑K

U=K/∑K

C

顶层

A

AB

1/12*25*703*1/7.2=992

1884

0.527

0.5

AD

1/12*40*503*1/4.2*0.9=892

0.473

0.333

B

BA

2876

0.345

BE

0.31

BC

CB

CF

中间层

D

DA

2776

0.321

DG

DE

0.357

E

ED

3768

0.263

EH

0.237

EF

EB

F

FE

FC

FI

底层

G

GD

2578

0.346

GJ

1/12*40*503*1/6.0=694

0.269

GH

0.385

H

HG

3570

0.278

HE

0.25

0.33

HK

0.194

HI

I

IH

IF

IL

对于屋面层:

Q=g+q=28.26kN/m

计算固端弯距:

MAB=-MBA=-1/12*(g+q)*L2=-122.08kN•m。

MBC=-MCB=-1/12*(g+q)*L2=-122.08kN•m。

对于标准层:

梁的线荷载:

g=21.20KN/m。

MDE=-MED=-1/12*g*L2=-91.58kN•m。

MEF=-MFE=-1/12*g*L2=-91.58kN•m。

对于底层:

MGH=-MHG=-1/12*g*L2=-91.58kN•m。

MHI=-MIH=-1/12*g*L2=-91.58kN•m。

(三)、活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内力计算:

1、标准层:

梁受线活载作用设计值:

q=20.28kN/m2。

当活载作用在左跨时:

MDE=-MED=-1/12qL2=-87.61kN•m。

当活载作用在右跨时:

MEF=-MFE=-1/12qL2=-87.61kN•m。

2、二层楼面:

q=20.28kN/m。

MGH=-MHG=-1/12qL2=-87.61kN•m。

MHI=-MIH=-1/12qL2=-87.61kN•m。

(四)、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距和剪力

顶层:

M1=M2=1/8*(4.49*3.90+3.92)*1.2*7.22=166.67kN•m

V1=V2=1/2*(4.49*3.90+3.92)*1.2*7.2=92.59KN

中间层:

M1=M2=1/8*(3.49*3.90+4.06)*1.2*7.22=137.41kN•m

V1=V2=1/2*(3.49*3.90+4.06)*1.2*7.2=76.36KN

二层:

V1=V2=1/2*(3.49*3.90+4.06)*1.2*7.2=76.39KN

(四)、风载计算

一般框架Kb/Kc≥3时,中间层反弯点可假定在柱中央,对底层则假定在离下柱上端0.4hj,对顶层其位置可假定在上柱下端0.4hu处。

W3=μSμZWoA=(0.80+0.50)*1.0*0.45*3.9*4.2/2=4.97KN.

W2=μSμZWoA=(0.80+0.50)*1.0*0.45*3.9*4.2=9.58KN.

W1=μSμZWoA=(0.80+0.50)*1.0*0.45*3.9*(4.2/2+6.0/2)=11.64KN.

1、每跟柱的受的剪力:

Vj=[(EiIi/h3j)/ΣEI/h3]*ΣW=(Kjh2j/ΣK/h2)*ΣW

由于在本设计中各柱E值相同,各柱高度也相同

所以:

Vj=(Kj/ΣK)*ΣW

顶层:

ΣW=ΣW3=4.79KN。

VAD=892/(892+892+892)*4.79=1.60KN。

VBE=VCF=VAD=1.60KN。

五层:

ΣW=W3+W2=4.79+9.58=14.37KN。

VD1=892/(892+892+892)*14.37=4.79KN。

VE3=VF5=VD1=4.79KN。

四层:

ΣW=W3+W2+W2=4.79+9.58+9.58=23.95KN。

V12=892/(892+892+892)*23.95=7.98KN。

V34=V56=V12=7.98KN。

三层:

ΣW=W3+W2+W2+W2=4.79+9.58+9.58+9.58=33.53KN。

V2G=892/(892+892+892)*33.53=11.18KN。

V4H=V6I=V2G=11.18KN。

ΣW=W3+W2+W2+W2+W1=4.79+9.58+9.58+9.58+11.64=45.17KN。

VGH=694/(694+694+694)*45.17=15.06KN。

VHK=VIL=VGH=15.06KN。

2、柱端弯距,可直接计算得(略).

3、梁端弯距

MAB=MAD=VAD*2.52=1.60*2.52=4.03KN·

m。

MCB=MCF=VCF*2.52=1.60*2.52=4.03KN·

MBE=4.03KN·

MBA=MBC=992/(992+992)*MBE=0.5*4.03=2.02KN·

五层:

MDE=MFE=MDA+MD1=1.60*1.68+4.79*2.10=12.75KN·

MED=MEF=992/(992+992)*(MDA+MD1)=1/2*(1.60*1.68+4.79*2.10)=6.37KN·

四层:

M12=M32=M1D+M14=4.79*2.10+7.98*2.10=26.82KN·

M21=M23=992/(992+992)*(MDA+MD1)=1/2*(4.79*2.10+7.98*2.10)=13.41KN·

三层:

M45=M65=M41+M4G=7.98*2.10+11.18*2.10=40.23KN·

M54=M56=992/(992+992)*(MDA+MD1)=1/2*(7.98*2.10+11.18*2.10)=20.12KN·

二层:

MGH=MIH=MG4+MGJ=11.18*2.10+15.06*2.10=55.10KN·

MHG=MHJ=992/(992+992)*(MDA+MD1)=1/2*(11.18*2.10+15.06*2.10)=27.55KN·

选取梁GH,其内力组合即为活载布置在GH跨,风载作用时的内力组合:

MGH=-59.82-63.25-55.10=-178.17KN·

m

MHG=+109.21+76.68+27.55=+213.44KN·

M中=+66.52+64.92+13.78=+145.22KN·

弯距调幅:

考虑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力重分布,将竖向荷载作用下中间支座的梁端弯距乘以调整系数β=0.75予以降低,并将所减少的弯距的平均值加到跨中正弯距上。

调整后的弯距为:

GH=MGH=-178.17KN·

HG=MHG*0.75=+160.08KN·

中=M中+0.25(MGH+MHG)/2=+108.80KN·

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而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C30,fc=16.5N/mm2,fy=310N/mm2

梁GH的G端MGH=-178.17KN·

as=M/fc*b*h2o=178.17*106/(16.5*250*6652)=0.098rs={1+(1-2as)0.5}/2=0.948

AS=M/rs*fy*ho=178.17*106/(0.948*310*665)=912mm2选3Ф20;

As=942mm2

梁GH的H端:

MHG=+160.08KN·

as=M/fc*b*hh2o=160.08106/(16.5*250*6652)=0.088rs={1+(1-2as)0.5}/2=0.954

AS=M/rs*fy*ho=160.08*106/(0.954*310*665)=814mm2选2Ф20+1Ф16;

As=829mm2

梁GH跨中弯距M中=+108.80KN·

f=1/3Ln=1/3*7200=2400或b+Sn=250+3900=4150;

选取b’f=2400mm;

as=M/fc*b*h²

o=108.80106/(16.5*2400*6652)=0.0062rs={1+(1-2as)0.5}/2=0.997

AS=M/rs*fy*ho=108.80*106/(0.997*310*665)=529mm2选2Ф18;

As=508mm2

梁端剪力:

恒载:

VGH=+69.53KN

VHG=-83.25KN

活载:

VGH=-VHG=+11.48KN

叠加:

VGH=+81.01KN

VHG=-71.77KN

验算截面限制条件:

Hw/b=600/250=2.4<

4;

0.25fcbho=0.25*16.5*250*665=685.78kN>

V=81.01kN满足要求

0.07fcbho=0.07*16.5*250*665=192kN>

V=81.01kN

按构造配箍:

选Ф8@200,但梁端要加密按100加密。

柱GH的配筋计算:

已知M=+11.0+13.85+54.22=+79.07KN·

mN=1425.559KN(计算略)

eo=M/N=79.07*103/1425.559=55.5mm

ea=0.12(0.3ho-eo)=0.12*(0.3*465-55.5)=10mm

初始偏心距:

ei=eo+ea=55.5+10=65.5mm

8<

Lo/h=6000/500=12<

30,故应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η

η=1+{1/(1400+ei/ho)}*(Lo/h)²

ζ1ζ2=1.06

ζ1=0.2+2.7ei/ho=0.58因Lo/ho=6000/500=12故ζ2=1.0

则有ηei=1.06*65.5=69.4mm<

0.3h0=139.5mm

故按小偏心受压破坏计算

es=h/2+ηei-as=500/2+69.4-35=284.4mm

2、计算x

按对称配筋计算:

As=A’s

ξ={N-ξbfcmbh0/[Nes-0.45fcmbh02/(0.8-ξb)(h0-a`s)]+fcmbh0}+ξb

=(1425559-0.544*400*465)/{[1425559*284.4-0.45*16.5*400*4652/(0.8-0.544)*(465-35)]+16.5*400*465}+0.544

=0.63

计算:

x=ξho=0.63*465=294mm

3、计算As=A´

s

As=A´

s=(Nes-fcbx(ho-0.5x))/fy(ho-as)

=[1425559-16.5*400*294*(465-0.5*294)]/[310*(465-35)]

<

故按柱截面(偏心受压)最小配筋率进行配筋pmin=0.7%As=pminbh=1400mm2选6Ф16+2Ф14As=1512mm2;

箍筋采用Φ8@100/200。

4、柱GJ自重:

N柱=0.45*0.5*6*25000=30000N

Nμ=1425559N

N总=Nμ+N柱=1455559N

ΣM=MJG=M恒+M活+M风=+11.0+13.85+54.22=+79.07KN·

已知:

基础埋深h=2.3m

Rg=20kN/m³

Rm=19kN/m³

(粘土)

fak=280kpa

首先按轴心基础估算基础底面积

假定基础宽度b<

3m则

fa=fak+ηdrm(d-0.5)=280+1.5*19*(2.3-0.5)=331.3kpa

A=NK/(fa-rgd)=1455559/(331.3-20*2.3)=5.1m²

确定偏心受压基础底面积

考虑偏心影响,将基底面积增加15%,即A=5.1*1.15=5.87m²

取b=2.3m;

L=2.6m

实际基础底面积为2.3*2.6=5.98m²

≈6m²

5、验算地基承载力:

作用于基底的竖向力

ΣF=Nk+rGAd=1455.559+20*6*2.3=1731.559kN

作用于基底的弯距:

ΣM=+79.07KN·

为了增加刚度,将基础长边L平行于弯距作用方向,则基础底面抗弯刚度

W=bl2/6=2.3*2.62/6=2.6

Pmax=ΣF/A+ΣM/W=(1731.559/6)+(79.07/2.6)=318.99kpa

Pmin=ΣF/A-ΣM/W=(1731.559/6)-(79.07/2.6)=258.19kpa

Pmax<

1.2fa=397.56kpa

PO=1/2(Pmax+Pmin)=288.59=<

fa满足要求

6、柱基配筋:

钢筋保护层厚度取40厚,fy=310n/mm²

阶边弯距I-I

MI-I=1/24Po*(L-a2)²

*(2b+b2)=1/24*288.59*(2.6-1.5)2*(2*2.3+1.3)=85.84KN·

As1=M/0.9h01fy=85.84*106/(0.9*510*310)=603mm²

沿b方向每米的配筋:

As=603/2.3=262mm²

阶边弯距II-II

MII-II=1/24Po*(L-a1)²

*(2b+b1)=1/24*288.59*(2.6-0.5)2*(2*2.3+0.4)=265.14KN·

As1=M/0.9h01fy=265.14/(0.9*1010*310)=941mm²

As=941/2.3=409mm²

选Ф12@300双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