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71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4、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性的,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连接,使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连贯。

全文共11节,分四段。

第一段(第1节)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

第二段(第2节)用详实的数据、点面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第三段(第3——10节)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第四段(第11节)写了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前准备:

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

  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文,初步感知。

  、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

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指名朗读,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

(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2、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小结:

每一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

("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4、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规模宏大 

  、埃及的金字塔

  教材分析

  本文是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

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朴实、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其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第二到第三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金字塔的特点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不朽智慧。

这两段文字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是怎样写的,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反复朗读品味。

  教学目标:

  、学会本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教学时间:

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

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

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

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初读文、疏通词句。

  、自由轻声朗读文。

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师:

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文有什么疑问?

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

金字塔座落在哪?

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

金字塔为何而建?

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

a、金字塔有多少座?

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

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

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

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

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

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

有什么特点?

怎么建成的?

为什么而建?

等。

)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过渡:

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自读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

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数字,板书:

数字;朗读指导:

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

你会怎么想?

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

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

)绕一周走一公里:

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

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

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

(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

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

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

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

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

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

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

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

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

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

思考:

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交流。

(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三、过渡:

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

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

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

多么了不起啊!

  生3:

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文中的句子画的。

(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

“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

这又与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

我想对埃及人民说:

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

  板书设计:

  、埃及的金字塔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智慧的结晶

  精巧

  6、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分析

  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再读一读文,看一看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现在你能给文划分段落了吗?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

  第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东西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代表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学会本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本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作者怎样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时间:

两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上堂我们学习了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开始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

这一堂,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

  自学要求: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

  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网站,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根据上面问题再读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

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

再读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媒体出示:

照样子,写句子: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

是。

  ⑥齐读。

  小结:

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

板书: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

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文。

  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

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文。

  小结:

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欢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

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第二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五、六自然段

  学习第五节

  、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

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网站上的歌剧院,欣赏

  小结:

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完美的艺术品。

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学习第六节

  、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

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

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三、回归整体

  、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

这篇文作者怀着赞叹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无限向往。

  四、文延伸

  、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板书设计:

  

  6

  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习作4

  教学要求:

  、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

2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推荐:

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在小组里交流。

  

(2)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

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你感觉到了“绝”吗?

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

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

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

(1)列出写作的顺序。

(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

  学生练写习作。

  第二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练习4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2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

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审题。

(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

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小结:

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时

  一、教学第三题

  、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

  、前准备。

  

(1)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

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

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三、教学第五题。

  、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亚、赤。

  2、指导。

  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