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72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docx

外国文学史简编欧美部分

外国文学简编

欧美部分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

•欧洲文学两大渊源:

古希腊、罗马文学------偏重现实和理性

早期基督教文学-----偏重感情、理想和心灵

一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前者主要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权力更替、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生活等故事;后者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完成惊人业绩的传说。

“俄林波斯神统”

指希腊神话中,居住在俄林波斯神山,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的神的大家族故事。

•宙斯是雷电之神。

他的兄弟中,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

神后赫拉是婚姻生殖神;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等等。

•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反映了父权制社会生活。

•希腊的神最重要的特点:

神人同形同性

•普罗米修斯(神):

造人(人类起源)+盗天火

马克思称之为:

“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二荷马史诗

•来源:

民间口头创作

•题材:

特洛亚战争(十年)

•两部:

《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

《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

•《伊利亚特》

“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

俄底修斯

十年海上历险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汉民族有没有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民》是不是史诗?

存在争议。

•我国的诗歌传统是抒情诗,汉族没有像荷马史诗或中世纪的英雄史诗那样的史诗作品,《诗经》中的大雅有五篇记载从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历史,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叙事诗萌芽或史诗雏形,但它们不能与西方的史诗相比。

三赫西俄德

•长诗《神谱》

•最早的比较系统地描写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神话作品

四伊索寓言

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

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社会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狼和小羊》、《农夫与蛇》以及《龟兔赛跑》等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

《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五古希腊悲剧

•希腊戏剧的直接成因:

酒神祭

•悲剧的前身:

酒神颂歌

•喜剧的前身:

民间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

三大悲剧作家及代表作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理想英雄抒情气氛浓

•“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结构布局严谨

•“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伊阿宋写实性关注女性命运

心理刻画细腻

悲剧发展阶段

•古希腊悲剧:

英雄悲剧:

主人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同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直到毁灭,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命运悲剧:

主人公的意志同命运(神)的对抗,其结局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而毁灭。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文艺复兴性格悲剧:

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性格。

代表作《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

表现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主人公是王公贵族。

代表作《熙德》(法国·高乃依)

•18世纪市民悲剧:

以市民和社会环境的矛盾为主要内容。

代表作《爱米丽·迦绿蒂》(德国·莱辛)

•19世纪社会悲剧:

反映社会问题,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玩偶之家》

六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

•古罗马最杰出诗人

•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维吉尔的《伊尼德》(又译《埃涅阿斯纪》)

•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

•伊利亚斯与狄多女王的爱情故事是全诗最动人的情节之一

第二章中世纪

•四种主要文学类型:

教会文学:

《圣经》(《旧约》和《新约》)

骑士文学:

“骑士精神”

英雄史诗和民谣:

法国《罗兰之歌》等//

英国《罗宾汉谣曲》

城市文学:

《列那狐故事》等

但丁(1265-1321)

•与荷马、莎士比亚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神曲三部分

•《地狱》漏斗形九层

暗杀者谗言者分裂者……

(反对)犹大撒旦等

(同情)保罗与弗兰西斯卡风中飘荡晕倒

•《炼狱》(又译《净界》)

骄、妒、怒、惰、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过较轻者的灵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等,天使就住在这里,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义人,英明的君主、学界的圣徒和虔诚的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恒的幸福。

神曲思想的矛盾性

•参见课本

•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

•1.政治方面:

批判精神、忧患意识++宗教偏见,政治幻想

2.神学观念:

新的人文主义思想++旧的宗教伦理道德

3.人生观方面:

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个性解放

•4.文化上:

重视知识和理性++推崇神学和信仰

第三章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在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实质:

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思想解放运动新的文明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1、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以人为中心)

2、人文主义者大力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的发展。

3、要求现实生活和尘世的享乐,崇尚科学和理性。

(反对蒙昧主义与禁欲主义)

•“什么是爱情?

它不在明天;/欢笑嘻游莫放过了眼前。

/将来的事谁能猜得到?

/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华……”——莎士比亚《第十二夜》

薄伽丘《十日谈》

•框架结构瘟疫末日感觉3男7女10天100个故事

•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腓力-绿鹅—人的自然天性—反禁欲主义

•《十日谈·第四天的故事》绮丝梦达毒液与心脏平等观念

拉伯雷《巨人传》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流浪汉小说

•十六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的小说形式。

流浪汉小说继承了中世纪骑士传奇的冒险主题,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主人公的流浪、冒险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的经历,用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展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幽默的社会风俗画。

西班牙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

流浪汉小说对近代欧洲长篇小说、尤其是结构方式上影响深远。

塞万提斯

•代表作:

《堂吉诃德》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考: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堂吉诃德的认识。

大学才子派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剧作家群体。

因都受过大学教育而得名。

他们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在戏剧创作上也颇多创新。

其剧作多以历史和传说为题材,借古喻今,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克里斯托弗·马洛。

其中马洛成就最高,代表作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高峰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莎士比亚

•喜剧代表作:

《威尼斯商人》吝啬鬼–夏洛克

•历史剧代表作:

《亨利四世》福斯塔夫

•悲剧代表作:

《哈姆雷特》等

•思考: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描写,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除了上述的两个主要要点外,还应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福斯塔夫式背景”

•恩格斯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特点的理论概括。

在莎士比亚笔下,福斯塔夫是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破落骑士,作者以他为中心,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给历史剧中帝王将相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广阔而深刻地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

•17世纪文学潮流:

•巴洛克文学

•清教徒文学:

(英)班扬-讽喻小说《天路历程》(英)弥尔顿-《失乐园》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由于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

•基本特征:

•在政治上:

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贤明”君主

•在思想上:

崇尚理性原则,提倡自我克制;

•在体裁上:

强调严格的界限和人为的法则,悲剧与喜剧绝不可混同;

•在题材上:

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常借用古代现成的故事情节;

•在艺术上:

要求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形式完美。

讲求三一律。

“三一律”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制定的戏剧创作法规,又称“三整一律”,指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即一个剧本的时间只能限制在24小时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一个事件。

三一律可以使戏剧的情节高度集中,结构紧凑,矛盾突出;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到了后来成了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影响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高乃依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

《熙德》

莫里哀

•莫里哀说:

“我能够做得最好的,就是通过可笑的形象来揭露所处时代的恶习。

•代表作:

《伪君子》答丢夫

•《伪君子》的开场被歌德称为:

“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

•思考:

《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第五章启蒙运动

•(英)笛福:

《鲁滨逊飘流记》

恩格斯把鲁滨逊称为“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英)斯威夫特:

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法)孟德斯鸠:

书信体《波斯人信札》开18世纪哲理小说先河

•(法)伏尔泰:

《老实人》黄金国

•(法)狄德罗:

《拉摩的侄儿》

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杰作”

•(德)席勒:

《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

“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往往通过带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对于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见解,而不重视对现实生活本身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形式有书信体、对话体、叙事体等。

哲理小说追求的是通过形象巧妙地表现哲理,是最能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样式之一。

但是在有些作品中,人物缺乏个性和真实感,成了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

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爱尔维修等。

他们用新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集近代知识之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

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启蒙戏剧/严肃喜剧/正剧”

•18世纪法国剧作家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建的新的戏剧形式,它冲破古典主义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严格界限,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第三等级”的现代人为主人公。

启蒙戏剧语言通俗,强调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为近代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戏剧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代表作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席勒式”

•指席勒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的倾向,即以不能实现的理想代替客观实事,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犯了“为了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席勒式”是马克思在批评拉萨尔的《济金根》时与“莎士比亚化”相对应提出来的。

但“席勒式”并不概括席勒的全部创作。

这种提法实际上是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创作原则的概括。

“狂飙突进运动”

•70—80年代,德国发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

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

他们崇尚天才和叛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

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理论代表是赫尔德尔和歌德合著的《德国的风格与艺术》;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感伤主义文学”

•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歌德1749-1832

•狂飙突进时期代表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浮士德靡菲斯特

•思考:

结合作品,分析浮士德、靡菲斯特人物形象。

“浮士德难题”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肉”与“灵”、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浮士德》是人生的全部反映和其他问题的解决。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知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

第六章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对残酷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

•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

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

•拜伦:

《唐璜》长篇诗体小说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女英雄奥古斯丁娜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政治抒情长诗诗体游记

“湖畔派”三诗人

•19世纪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别称。

•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隐居在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歌颂湖光山色、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否定城市文明的诗篇因而得名。

•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邃的风格。

•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拜伦

•“拜伦式英雄”

•在《东方叙事诗》中拜伦塑造了一系列孤傲的社会叛逆者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如《海盗》中的康拉德等。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普希金

•小说《驿站长》--维林

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维林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写“小人物”的传统。

•诗体小说:

《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

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

•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只能作一个社会的“多余人”。

•代表人物: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主人公)、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主人公)、罗亭(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等。

雨果

•《欧那尼》的上演引发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决战

•雨果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巴黎圣母院》

•女主人公:

爱斯美拉尔达

•敲钟人:

喀西莫多

•副主教:

克洛德·弗罗洛

•思考:

试分析克洛德·弗罗洛人物形象。

“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主张。

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事实上,“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伴。

”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去表现艺术的真实。

《悲惨世界》

•作者序: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惧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思考: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

•基本特征:

•客观性:

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

•批判性:

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典型性:

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法)斯丹达尔(司汤达)

•代表作:

1830年《红与黑》

•标志着法国和欧洲文坛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开端

•《红与黑》的副标题为“一八三0年纪事”,强调了小说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主要人物:

于连

•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启蒙思想与拿破仑的影响

•天性热情易感,外表冷漠、谨慎

生性高傲而外表恭顺

•叛逆与妥协的双重人格

•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

•反抗—妥协—反抗的心路历程

•折射了平民青年奋斗挣扎,却毫无出路的个人命运,揭示了复辟制度对于平民青年的压制,具有典型意义。

•法国作家阿拉贡:

“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

•于连目标之一:

在有钱人的宴席上给自己加一把椅子“要我和奴仆同桌吃饭,我宁可死掉!

”看重个人价值、尊严(其父:

只看重钱)

•于连最终认识到:

统治阶级惩罚他,目的是要惩戒那些敢于混迹高等社会的平民少年。

红与黑寓意

•“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

•“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红”与“黑”象征革命精神与封建统治的冲突,

•还有“红”象征自由,“黑”象征专制,

“红”象征共和,“黑”象征复辟等说法。

•思考:

结合作品,试分析于连形象及其意义。

(法)巴尔扎克

•思考:

《人间喜剧》及其思想内容

•两种方法:

《人间喜剧》主要运用了两种方法把作品组织成一个整体,即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

“分类整理法”

•巴尔扎克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他把《人家喜剧》作品分为三部分,即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是描写社会特有的现象,“哲学研究”着重阐明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研究”着重探讨这些现象的规律及原则。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风俗研究,它又分为六个生活场景:

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任务来自各个地区,甚至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力图展现一个全景。

“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两千多人物,其中有一百六十个重复出现的人物。

•主要指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多次出现,在这部作品中该人物出现时可能是青年、主人公,正面人物,处在巴黎,而在其他作品中出现时,就成了中年或者老年人,成了陪衬人或反面角色,跑到外省某地,每部作品只反映该人物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许多相关作品连接起来,便构成该人物清晰完整的性格发展轨迹。

它是巴尔扎克独创的塑造人物的一种方法,也是将众多作品连接成有机整体的一条纽带。

比如拉斯蒂涅。

•代表作:

《高老头》

主要人物:

拉斯蒂涅-----从没落贵族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纯洁大学生------人生三课(利己拜金原则)(鲍赛昂夫人、伏脱冷、高老头)------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美好的灵魂是不能在这世界上呆久的”)

鲍赛昂夫人:

“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高峰。

•伏脱冷:

“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败。

因此要挣大钱,就该大刀阔斧的干。

•高老头:

“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

•第一课:

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高贵的门第”、“真挚的爱情”敌不过金钱;

•第二课:

伏脱冷被捕(被出卖),证明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敌不过金钱;

•第三课:

高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