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之我见.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3796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必然”之我见.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个必然”之我见.doc

“两个必然”之我见

摘要:

19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理论,这是他们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概括。

我们既不应否认也不应夸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在“两个必然”中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际上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两个必然”原理是《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

本文对“两个必然”原理的基本含义进行了解读,并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一侧面,论述了“两个必然”原理并不过时。

关键词:

“两个必然”社会新变化客观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

1“两个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革命导师列宁评价《共产党宣言》说: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1]不可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分析而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并且强调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在实现“两个必然”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最终“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

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再次明确指出“:

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3]正是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马克思根据唯物辩证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说“: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理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它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新的更高阶段社会形态的准备,它迟早要被更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所代替。

马克思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历史的产物,货币所有者和劳动能力所有者之间,资本和劳动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显然是以往历史发展的产物资本关系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表示,资本关系只有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即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才能出现。

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历史上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属于经济发展即社会生产的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关系[5]。

因此,马克思指出“:

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已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在这种矛盾中进行的,并且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趋势。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把“两个必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2对“两个必然”含义的认识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所提到的那样“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经过160多年的实践检验,我们更加肯定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而《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必然被无产阶级所有制取代。

因此,我们要对“两个必然”的含义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2.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即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

马克思的最重要功绩之一便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科学方法。

“两个必然”就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科学描述。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每一种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斗争、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此,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阶段性,只有到达生产力发展最高阶段,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全人类的真正解放。

正如“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无产阶级赖以行动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造成的,而当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变成束缚生产的桎梏时,资产阶级炸毁了它,同样,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必然命运就是被无产阶级所炸毁。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6]资产阶级生产了他自己的掘墓人。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基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资本的形成和增值是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而资本又是资产阶级从作为雇佣劳动者的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无偿占有得到的。

大工业的发展首先带来了无产阶级的联合,这样,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联合的对抗日益剧烈,资本便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飞速增值,资产阶级也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条件,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不仅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灭亡同时也必然是无产阶级公有制的胜利。

“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7]

2.2“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原理的题中之义

“两个决不会”是对马克思在19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的简称。

“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发展和深化,两者是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

“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条件,“两个必然”是“两个决不会”的最终结果。

社会变革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只有当生产关系完全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具备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

“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

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

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

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同样,“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因此,“工业革命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具有历史的条件性和必然性,不是随心所欲由个人决定的。

但在当时马克思并没有对欧洲革命所应具备的社会物质条件做出正确的评估,因此,在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重新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认识到“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

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8]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论断。

这一论断使广大无产者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但“两个决不会”并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在“两个决不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只是马克思对在《宣言》中论述过的“两个必然”的条件的抽象概括和深化总结,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需要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变革才会到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必然使人类社会走入社会主义时代。

只有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而透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两个必然”原理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概括。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从不同侧面对“两个必然”原理进行了表述:

毛泽东曾经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10]《论“三个代表”》中江泽民指出: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触动资本主义经济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11]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原理的根本基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表述。

3结论

以上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实现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国家和民族最终都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夸大暴力革命的作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实现“两个必然”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惟一的手段,更不可能通过革命创造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第三,“两个必然”的实现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程度时,采取什么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要根据时代和各国的特点而决定。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90:

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8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70-471.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31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82-383.

[11]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7-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