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房四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83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文化 文房四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 文房四宝.docx

《文化 文房四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 文房四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 文房四宝.docx

文化文房四宝

【总结】文化文房四宝

130201塘厦

1、毛笔

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是毛笔。

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蒙恬创造的。

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笔伦纸”之说,都把蒙恬作为制造毛笔的始祖。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新发现,毛笔的产生,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传统的毛笔不仅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我国毛笔产地很多,依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大致分为"湖笔"和"湘笔"两个流派。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以至北京所产均属"湖笔"系列;江西以南大体上属"湘笔"系列。

还有说法认为,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

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

种类

1.笔的大小分为:

按笔头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

除一般的大、中、小楷外,再大的有京楂、斗笔、提笔、屏对等,再小的则有圭笔。

2.笔毫的原料上分为:

依据制笔的原料不同分为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兼毫笔几种。

2.1羊毫类。

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

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

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2.2狼毫笔。

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

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

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2.3紫毫。

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微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2.4兼毫。

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

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

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

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除此之外,还有用鸡毫、山马、鼠须、猪鬃等制成的笔。

还有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

3.笔毛长短分为:

长锋,中锋,短锋。

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

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

中锋则兼而有之,

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4.笔管的质地分为,

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5.按笔的用途,还冠以雅号的有:

冰清玉洁、珠圆玉润、右军书法等等,此类笔多数质量较好,大小适中,有数十种之多。

性质

5.1硬性之笔毛如:

鬃毛笔,紫毫笔,狼毫笔,鼠毫笔。

硬毫笔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

山水画中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山石的勾勒、皴擦、点擢,屋宇、人物、舟、桥、水波、瀑布等细线,都需靠弹性强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现。

5.2软性之笔毛如:

羊毫笔,鸡毫笔。

软毫笔,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

山水画的渲染多用它。

米点山水与泼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效果。

5.3中性之笔毛如:

兼毫。

(如三紫七羊毫、五紫五羊毫、七紫三羊毫。

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配制而成,有紫狼毫、紫羊毫、鸡狼毫等品种,硬度在狼毫与羊毫之间,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与需要去选用。

使用要点写大字用大楷羊毫,写小字用紫毫,狼毫,及兼毫(如能用小楷羊毫写小楷者更好)。

写行书隶书用羊毫。

写甲骨宜用硬毫,写篆书隶书宜用羊毫。

用过之笔,必须随时用清水洗净,不可稍留宿墨。

选笔方法

以“尖、齐、圆、健”为原则。

也叫做毛笔四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即笔毫聚拢时要尖;

压扁时要齐,书写时四面都能铺开,不扁不散为圆;

笔毫弹性好,久写不退为健。

羊毫倘若肥钝难写,初学时可选笔锋稍薄者。

至於普通水笔,则绝对不能使用。

6.毛笔

硬毫笔

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

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

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

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

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

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

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软毫笔

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

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

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兼毫笔

“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

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

硬毫与软毫之间。

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

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

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

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2、墨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

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

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

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

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

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

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

天然墨分为两类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

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

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松烟墨

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

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

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 ,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

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墨的选择方法:

质坚:

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

如果在制墨过程中胶与煤的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

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只有用眼睛去看啦。

   

墨味香而轻:

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墨的使用方法:

  以清水逐渐加入:

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

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

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

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

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

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

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

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

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

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

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

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

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

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传统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

具体地说:

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

“浓”——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淡”——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各具风韵。

“润”——润则有肉,燥则有骨。

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

“渴”——亦为”燥笔”。

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将“渴”定位得很准,他说:

“燥锋,即渴笔。

“白”——《易经》之“贲卦”中有“白贲”之美。

有色达到无色。

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

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

常见墨法应用

古人有“不知用笔,安知用墨”,“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等论

述。

正是阐明墨法在书艺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运墨而五

彩具,是为自得。

”后人也有“七墨”、“六色”和“五彩”之说。

“七墨”是指焦、浓、重、淡、清、

渴、宿;“六色”是指墨、浓、湿、干、淡、白;“五彩”是指浓、淡、润、渴、白”。

就详细

地说:

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黑。

现就普通常见墨法谈之。

1、浓墨

浓墨是书法创作中最主要的一种墨法。

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入纸,

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下笔用力,肌肤之力。

”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浓墨似漆”

之说,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

用浓墨创作给人以笔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

篆、

隶、正、行诸书创作皆宜运用。

浓墨颜色深沉缥缈,光荣黝然,写在白纸上黑白清楚,极端

醒目,浓墨又会使字迹明晰丰满,加之墨色发亮,历来为书家所喜用。

宋代苏东坡用墨如糊,

并请求“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

”观东坡书法,多以浓墨书写,笔墨沉酣丰腴,神凝韵厚,

力透纸背,深沉朴茂之中更显空灵。

清代刘墉书法喜用浓墨,被誉为“浓墨宰相”。

浓墨在传

统哲学范畴中属阴阳两极中的阳,故此浓墨作书较能表现出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

当书者需

要表达一种端严、激越、高亢的心情时,选用浓墨作书,就能够促成这种意境的表现。

颜真

卿、康有为、沙孟海,现代书家王澄等的书作墨迹多以浓墨书写。

运用浓墨时,留意应以不

凝滞笔毫为度,用笔必需沉劲于纸内,而不能浮于纸面

2、淡墨

这里说的淡墨与浓墨相对,并非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淡墨”的概念。

淡墨作书能给人淡雅

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其特有的清远淡雅的灰色彩,别有一种不染凡尘之味。

淡墨运用

好者,别有一番情味。

但淡墨又不宜太淡,不然控制不好易伤神采,普通宜用于草、行书创

作,不宜作篆、隶正书。

明代董其昌最擅长用淡墨,可谓“淡墨高手”,其书法崇尚天真平淡。

自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单调,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其书法用笔虚,章法疏,

用墨淡,书迹油腻古雅,秀逸淳和,给人飘然欲仙,不食人世烟火的气息。

清代王文治喜用

淡墨,曾被誉为“淡墨探花”。

近人林散之最擅长用淡墨,他的作品能够说到达了出神入化的

境地,再加上他得益于黄宾虹用水用墨,又喜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挥写,故墨的层次丰厚,

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不只不缺乏神采,反而增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意境。

当代学者书家沃

兴华先生的书作,偶然以此法“另逗人一种别想。

”近代日本书家在停止书法创作时,喜用淡

墨表现清寂的茶道禅意与仙风道骨的意境,国内现代派书法的创作也较多自创。

运用淡墨有三种办法:

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运用;二是笔毫先醮少许浓墨,再

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运用。

当想要表现清和静雅的意境

时,无妨以淡墨法一试,或许能获得较为不测的效果。

3、润墨

润墨也称湿墨,是指润泽的墨色从点画中轻轻漫润渗化开来。

“润则有肉,燥则有骨。

古人形容这种富于神韵的墨法为“润含春雨”。

润墨法适合于表现外柔内刚毅秀峻爽的意境,

尤宜于此类作风的行、草书创作。

由于墨之滋养,故润墨行笔需快捷灵动,不可凝滞,于墨

色渗润中便点画有丰腴圆满的韵致。

但此法难以把握,特别在生宣纸上,用不好就会晤墨不

见笔,肥厚臃肿成墨猪之病,故要慎用。

明代书家王铎喜用润墨,并创建了独树一帜的“涨

墨法”。

“涨墨法”加之飞沙走石虎跳熊奔的笔势,使人不难了解诗人杜工部,“元气淋漓嶂犹

湿”之意。

怀素能于无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融书法、

绘画、诗词韵律之理,妙用润墨创作许多萧散逸仙的书法佳构,成为后人取法的又一墨法经

典。

4、渴墨

渴墨亦为“燥笔”,是指点画中的墨浓厚,但极少水分,像干皴之笔,普通在书法作品中

不大量运用。

渴墨是一种特殊的办法,用得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妙,而如有浓淡变化,则

效果更好。

书法中的飞白、枯笔、渴笔是书者运用渴墨停止创作时较常呈现的三种笔法(形

态),能较好地表现冷静痛快的气势和古拙老辣的笔意,适合于表现苍古雄峻意境作风特性

的篆、隶、行、草书的创作。

飞白笔迹中丝丝露白,相传是汉代书家蔡邕见役人以扫帚刷墙

成字得到启示,便心照不宣用于书法创作中之为“飞白法”。

唐代武则天女皇喜作飞白书,其

亲书《升仙太子碑》的碑额,现珍藏于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中。

枯笔指书法创作中挥运中毫干

墨,迅猛摩擦纸面,笔画所呈现出的毛而不光的笔触线状。

宋代书家米芾善用此法。

渴笔,

是指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摩擦纸面而构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即为此笔法。

其笔触疾中带湿,枯中见润,干而实腴,所谓“干

裂秋风”。

近代书家徐生翁先生,当代书家张海、王镛等先生擅用此法张扬自我个性。

山东

的现代派书家邵岩先生在七届中青展上的获奖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他运用枯笔与渴笔

为主要笔法,赋予其作品中丰厚的内涵、意境,给予枯笔、渴墨的运用以新的表现力与生命

力。

另外,字“枯”不是墨浓墨淡的问题,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

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

一笔挥写十多字,极浓极淡的两极反差构成了用墨技法的顶峰。

5、留白

“白”——《易经》之“贲卦”中有“白贲”之美。

有色到达无色是艺术的最高境地。

书法用

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

一味务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

古人说“文章书画皆

须空处着眼”,佛家云“妙有不有,真空不空。

”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以虚观实,真假相生,

无笔墨处求墨,此乃真经也。

林散之在《自序》中曾写过当年黄宾虹先生向他表示用笔用墨

之道后指出“古人中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

最微,君宜体会。

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气,白处见功夫。

”林老曾诗曰“守黑

方知白可贵,能繁始悟简之真”。

6、尝试宿墨与冲墨

时期变化,审美转型,现代艺术言语的传送,现代人文肉体的宣泄更请求我们既要据守

传统经典,又要擅长发明出新,在技法、方式、作风三大层面上不时打造新的语境。

我们书

写过程中可尝试中国画中的宿墨、冲墨法。

宿墨之法本为中国画中常有,近人黄宾虹对此法极为推崇,谓:

“近时学画之士务先洗濯笔

砚,砚取新墨,方得鲜明。

古人作画,常常于文词书法之余,漫兴挥洒,殊非率尔,所谓惜

墨如金,即不欲糜费笔墨也。

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沉寂高洁之观,然后以幽淡天真出之。

睹其画者,盲目燥释矜平。

”在古代书法作品中,此法虽不多见,但用得好,却能产生意想

不到的效果,宿墨法多与润墨之法相分离,能增加墨色的变化与层次。

现代书法中,有许多

人尝试着运用,亦有好的作品呈现,真正用得好的,当然是日本现代派和中国现代实验性的

书法。

冲墨之法,其实并非书写时运用的办法,它并不是与笔画的完成同时的,而是在点画写

完之后,乘笔画尚湿以水点于笔画之上,让墨冲出画外的用墨办法。

现代派书法作品中多用

之,如日本的少字数书法。

因而法运用并不具有与书写同步的不可逆性,故偶然为之尚可,

不用多用。

3、纸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

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

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

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

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

以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

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

「轻脆」,即其特性。

蜀: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谢公等。

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

「谢公」以师厚创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

「薛涛」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蜡,今天已很少见,冷光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

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

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

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

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

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

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

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

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

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

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

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

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

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4、砚台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是磨墨用的。

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

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端砚:

歙砚和端砚并称,而端砚又较歙砚更佳,据说历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时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采用次之的歙。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

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品质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

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品质相关了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品质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歙砚:

与端砚并称,因产于古歙州 今安徽婺源县而得名。

在唐开元时,猎人叶氏追逐野兽至长城里,见那儿的石头莹洁可爱,便带了几块出来,琢磨成砚。

数世之后,他的后人,将砚赠与州令,州令十分喜爱,找人再去开采,于是便传扬开来。

至南唐元宗时,因圣上着意翰墨,歙守又献砚,皇上大喜,提拔他为官。

歙砚因为李主而扬名天下,名声甚至大过了端砚。

歙砚的正式开采至南唐才开始,它的地点也是浸在水中,质地也因此而润泽。

歙砚有「纹」,如同其砚之眼,所谓的罗纹砚,即称其石纹如罗葫者。

纹有粗细之分,而细纹为砚之奇才,粗粗罗纹亦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媲美。

而眉子砚,则是石纹如人,画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

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重于发墨,做大字,端重于细润停水,写小字。

5、书法练习指南 

1.历代书法名人名语

  历代书法名人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他们提供的经典名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入门的捷径,更有权威性。

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值得细细品位。

孙过庭: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项穆: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王羲之:

(1)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2)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3)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颜真卿:

  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

  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蒋和:

  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