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3875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

  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习本课内容。

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

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设问,如:

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式?

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

等。

  【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

  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师可以设问:

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

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

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

等。

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

  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

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

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

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含义: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

鲁国实行“初税亩”

  【备课资料】初税亩:

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

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

  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

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

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

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措施: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

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备课资料】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

北齐男子18岁开始授田。

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

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人。

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即丈量田亩,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备课资料】鱼鳞图册

  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简称鱼鳞册。

据文献记载,南宋绍熙元年(1190)漳州等地即开始编制这种图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进入清代后渐废。

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

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

二年,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

具体办法是:

根据各县税粮多少,将一县分为若干区,每区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由粮长率里长、甲首进行丈量,以田地为主,编排字号,详列土地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及上中下等税则。

有的图册还有“分庄”一栏,以备土地买卖时粮差过户或父子兄弟析产之用。

各州、县、都、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

各州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府总册。

图册一式四份,分存于县、府、布政使司、户部。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

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

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

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

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

清朝建立后,已名存实亡。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商农争劳力)

  2、目的:

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维护基础,征收赋税)

  3、演变: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

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

  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作用:

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同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措施: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作用: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促进西汉国力的强盛。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固守)

  ▲内容:

①明太祖和雍正帝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②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常经营。

  ▲影响: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4、评价:

  积极作用:

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消极作用:

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作用各有侧重。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三、“海禁”和“闭关锁国”:

  1、明代的“海禁”:

  

(1)原因:

倭患

  日本武士流为浪人,他们与走私商人勾结,在中国沿海进行走私、抢劫。

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海盗勾结,构成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

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2)内容: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实质:

闭关锁国。

  2、清初厉行“海禁”:

  

(1)原因:

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内容:

①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②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②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③直接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内容: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但并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并设立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

  ①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资料回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并从积极和消极正反两方面对闭关锁国政策予以评价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频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

遂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

  材料二:

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悉行烧毁,寸板不准下海。

凡溪河装栅栏,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四: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拓展提高: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前三课的内容,分析一下古代的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需要的条件有资金、市场、劳动力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都限制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这些条件。

  

(2)教师还可以情境设置:

《夕阳与曙光》。

引导学生进行17-18世纪中西方比较。

  比较一:

政治方面

  比较二:

经济方面

  比较三:

文化方面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

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中国西方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教学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单元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种萌芽显露出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

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迂回曲折地缓慢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

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