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2389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丁文江(1).doc

中国地质学的创造者:

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生于江苏泰兴县。

字在君,英文名字V.K.Ting丁文江的英文名字V.K.Ting是根据上海方言拼音而成。

,笔名“宗淹”。

丁文江是一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地质学的大师,中园地质的创造者”王仰之编著:

《丁文江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图#-#:

丁文江肖像

1902年秋,丁文江东渡日本留学,但一直没能进入正式学校学习。

1904年夏,丁文江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1906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

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

在英国留学期间,丁文江广泛的接触了不同学科的科学知识,熟悉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并养成了科学化的性格,这些为他以后在地质学方面作出卓越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1911年5月丁文江离英回国,开始了他的中国地质学创业之旅。

自1912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后,他就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

一、留学海外,奠定地质学专业基础

丁文江天资聪慧过人,刚学说话时母亲就教他识字。

5岁(1892年)就入私塾读书。

9岁(1896年)能够读通四书五经。

11岁(1900年)作《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全文数千字,深得塾师赞赏。

13岁(1902年)丁文江考取秀才。

一篇《汉武帝通西南夷论》,博得泰兴知县龙璋赏识,收为门下弟子。

龙璋先生是丁文江的恩师,他对丁文江一生的最大造就,就是力劝丁家父兄把丁文江送到日本去留学。

出国留学,这在当时是泰兴县破天荒的大事,因此丁家竭力反对。

龙璋百般劝解丁家,不得不动用父母官和恩师的权力来进行劝导,同时,还请当时的名士湖南的胡子靖出面,并最终打动了丁家父兄。

1902年,丁文江15岁,随胡子靖去了日本。

住在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中心地带神田。

由于不久就爆发了日俄战争,人们都无心读书,丁文江也没有进什么学校,倒是结识了不少中国留学生,有史久光、蔡锷、蒋百里、汤中、庄文亚等人,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他一生的朋友。

在日本两年间,丁文江的主要活动就是谈革命、写文章。

还曾参与主编江苏省留学生主办的《江苏》杂志。

1904年2月8日,日本进攻旅顺港,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经常受日本学生耻笑,大家因此就更是无心读书。

这是时,丁文江的好友庄文亚经常收到吴稚辉从苏格兰爱丁堡写来的信。

来信常常褒贬“日本留学生”吃中国饭、不读书,终日开会谈政治。

还常说苏格兰生活费用便宜,。

丁文江天性好学,得知了这种情况,便产生了去英国留学的念头。

正好庄文亚也有去英国的心意,彼此一谈,志同道合,于是就搬来了同庄文亚和李祖鸿兄弟同住。

这样,他和庄文亚谈论去英国的事,也就影响了李祖鸿,三人决定一起去英国留学。

1904年夏,丁文江三人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

到了英国后丁文江去了爱丁堡,在当地中学,他第一次得到了对两方知识的认真介绍,其中包括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拉了文和法文等。

在两年之内,他连跳了三个年级。

经过刻苦的学习,1906年他顺利的考入剑桥大学,主修文科,可惜好景不长,丁文江因为缴纳不起高昂的学费不得不在半年后被迫辍学。

1907年丁文江转入格拉斯哥大学专修动物学,兼修地质学,1910年他又把地质学由副科转为主科。

格拉斯哥大学的地质学在当时远近闻名,该校地质学教授J.W.格列戈里(Gregory)是一位有名的探险家型的地质学家,对丁文江一生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在格拉斯哥大学,丁文江广泛的阅读科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功底,胡适曾评价丁文江为“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

1911年,丁文江获得了主修的动物学和地质学的双学位。

在假期,他遍游欧洲人防,还特别到了阿尔卑斯山,并且提高了他的法语和德语水平。

丁文江在英国留学7年,在留学的几年里,他的性格特点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从一个头脑内充满着片面的革命思想,满怀“读书救国”梦想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用专业科学知识武装的成年男子。

抱着用科学技术建设祖国的信念,1911年4月,丁文江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涯,踏上了回国之路。

二、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地质人才

丁文江回国后不久,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丁文江收到了南京新军部门的邀请,要他去任职。

但是丁文江认为,救国莫如建设,而建设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起,而不是单纯的革命斗争,他表示向他这样的人可以通过在中国发展科学和现代工业而为革命作出重大的贡献。

见《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教育事业就是那么一个最基本的步骤。

丁文江拒绝了多方面的邀请,接受了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的聘请,到该中学任教。

私立南洋中学原名育才书塾,于1896年由王维泰所创办,校址位于上海大东门王氏家祠。

1900年王培荪继任校长,次年改校名为南洋中学。

丁文江在南洋中学教授的课程主要有:

化学、地质学、动物学、英文等。

其中的地质学这门课的开设在全国是首次,人们均不知地质到底为何物,校中也缺乏地质方面的设备。

他的学生李学清曾经回忆当时丁文江授课的情形:

前清宣统三年,余肄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其时丁先生甫自欧洲归,既经校长王培荪先生聘请担任化学及西洋史等数课,并加地质学入门一课。

当时作者不知地质学为何物,经丁先生讲解后颇感兴趣。

时校中缺乏设备,丁先生即已日常所见者教之,如言“夏天阵雨之后,马路上之泥土,为雨水冲洗,石块露出,此谓之侵蚀”。

其因地施教类如此。

余之有地质学知识,实自此时始。

见李学清:

《追念丁师在君先生》,《地质评论》第1卷,第3期,237页

任教之余,丁文江还应张元济之邀,编写了《动物学》教科书。

这本书用进化论的观点写成,深受学生们喜爱。

丁文江在南洋中学做的地质学教育研究与探索,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1913年2月,应工商部矿致司司长张秩欧先生之邀,丁文江来到北京,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

司长张秩欧先生是一个远见卓识的人,深识地质工作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拟构建一个“中国地质调查所”。

由于地质学知识还未普及,中国当时的地质人才奇缺。

地质科学因没有经费和专业人才,不能进行调查工作。

因此丁文江的工作,自然是得从培养人才着手。

1914年,他利用北大停办地质学科的机会,把北大地质学系的图书、标本借来、由工商部开办了一个地质研究所。

同时还把北大原有的一个德国教授梭尔格请来帮助。

后来,被派往比利时学习的翁文灏也回来了,在这个地质研究所当主任教授。

而丁文江自任古生物学教授。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教授古生物学。

地质研究所培训班总共办了三期,培育出了由中国自己培育的地质人才。

中国地质学界的许多名人,如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地质名人,都是地质研究所培育出来的。

“地质研究所”停办之后,北京大学于1916年重办理科地质系,该系随时向地质调查所输送自己的毕业生。

丁文江很关心该系的建设。

1919年初,丁文江随梁启超、蒋百里、张东荪等赴欧洲考察战后形势,接着又去了美国,聘请了美国地质古生物学大师A.W.葛利普(Grabau)于1920年来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1934年6月,丁文江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于是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前往南京上任。

当年秋,他又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及地质系系主任李学清之聘,兼任该校地质系名誉教授。

三、创建中国地质学会,领导中国地质事业发展

丁文江1916年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1921年辞职。

在他领导下,该所不但成为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关,而且成为东亚和世界知名的科学研究中心。

在纯理论科学方面,不但建立了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之基础,并且领导了史前考古学的研究。

另外,该所还顾及矿业、土壤、地震预报等方面的实际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丁文江本人曾参与龙烟铁矿、铁厂和北票煤矿的设计与开办。

由于他卓越的组织才干和管理能力,他本人和他所领导的机构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学术界的政治家”。

丁文江积极参加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创,他是该会26个创立会员之一,并在1922年2月3日的成立大会上当选为首届评议员兼编辑主任。

后又当选为第2届(1923年度)、第6届(1928年度)会长。

1933年,丁文江代表中国政府及中国地质学会,与葛利普、T·德日进(deChardin)一起去美国华盛顿,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学大会。

他与葛利普联名作了两个报告:

一是《中国之二叠系及其在二叠系分类上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各地二叠纪地层彼此间之关系及其分类,他们的结论是:

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可以分为三个系:

上部叫夜郎系,中部是乐平系和阳新系,下部是马平系;另一是《中国之石炭系及其在密西西比与本薛文尼二系地层分类上的意义》,本文总结了中国各地石炭纪地层的关系及其分类。

他们把中国石炭纪地层分为威宁系(等于本溪系)和丰宁系。

这是他们及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多年研究成果之结晶,反映了当时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博得了与会各国学者的广泛注意和一致称赞。

中国地质学界专家们的成就通过丁、葛二氏的报告而远扬国际学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地质科学界的学术地位。

丁文江在创办及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非常重视野外地质调查、提倡出版物的系列化、积极与矿冶界协作和配合,并热心地质陈列馆及图书馆的建设。

他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长达15年,在地质学界极有影响。

1932年,丁文江参考其宣统三年(1911年)第一次西南各省旅行中积累的制图测量资料,和翁文灏、曾世英一起编辑中国第一本完备的现代地图册《中国分省新图》,由申报馆于1935年出版。

四、提出大上海计划,收回公审公廨

丁文江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他留学归国后首先选择的工作地点就是上海。

他在南洋中学进行了地质学教育的初步探索。

在创立地质研究所的初期,丁还利用其在南洋公学时的影响,动员了一批成绩优秀的上海学生报考地质研究所。

1917年,丁文江等研究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的成陆过程,根据南汇县境内的几条古海塘位置和距离,推断出的长江三角洲推进速度数据,被认为是被认为是“推阐甚祥”,一直沿用至今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编:

《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缩微品)第1卷,第1-3期,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1924年,由丁文江编写的《地质学序》在上海出版。

1926年5月5日,孙传芳任命丁文江为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其时,丁最早构想包括从吴淞到龙华、从浦东到浦西的“大上海”框架。

丁文江任总办后,草拟了“大上海”计划,计划的最高理想是要使上海租界四周的中国区域成为一个模范城市,进而取消租界。

当时上海的情形是群龙无首,政出多门:

闸北有沪北工巡捐局,南市有市公所,另外还有淞沪警备厅,都是办理市政的机构。

针对这种现实,要实现“大上海”,最重要的是统一上海的市政大权。

丁文江是个实干家,马上着手勘定淞沪商埠的区域,逐步将租界四周的中国地区包括南市、闸北、沪西、浦东、吴淞完全统一在淞沪商埠督办公署之下,并以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名义向洋人设立在江湾的江湾跑马场课税,洋人无可推托只得纳税。

为了与租界相抗衡,丁文江又计划将上海的码头区迁至吴淞口黄浦江注入长江汇流处之西岸,以夺洋人之利,又计划把上海市中心区迁至江湾,另辟新市区,将吴淞开为码头仓库区。

丁文江任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任时另一个政绩是收回租界的会审公廨。

以公共租界为主体的上海租界位于吴淞江与黄浦江交流之地,位居上海最繁华之地,租界中最令中国民众深恶痛绝的是会审公廨。

上海各界一直为收回会审公廨而努力,从1913年冬起到1925年春止,前后共交涉五次,均无结果;1925年“五份”惨案之后,上海各界又将收回会审公廨作为13项条件之一与租界当局谈判,仍无结果。

丁文江任总办后,改定计划,将收回会审公察作为局部交涉,继续与租界当局及上海领事团交涉,据理力争,表示不达目的不止,同时又利用私交鼓动领事团的英国高级官员让步。

1926年7月26日,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规定从1927年1月1日起,会审公廨撤销,由中国政府在租界内设立临时法院、上诉院,依照中国法律审理案件,一应人员也全由中国政府任命。

1926年12月31日,中国政府如期收回会审公廨。

但就在这一天,为收回会审公廨出力最多的丁文江辞去了总办的职务,原因是他对孙传芳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与北伐军勾结表示不满。

1937年6月,丁文江离开上海前往华盛顿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然后到欧洲访问考察。

1935年下半年,日本侵略气焰嚣张,向华北步步进逼,若华北沦陷,则北煤不能南运,南方能源紧缺,当时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急需就地解决燃煤问题。

丁文江决定去湖南考察粤汉铁路沿线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

他于12月2日抵长沙,5日游南岳衡山,6日冒大风登上主峰祝融峰。

7日,他去湖南湘潭谭家山煤矿考察,亲下倾角45°、斜深170米的矿洞量煤层产状与厚度。

8日他回衡阳,由于宾馆新建房屋烟道不畅,生火取暖中,煤气倒罐室内,致使中毒。

后由于医疗事故,致使胸腔化脓。

15日,移长沙湘雅医院救治,查明已并发脑中枢血管损坏。

最后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936年1月5日逝世,终年49岁。

参考文献:

王仰之编著:

《丁文江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胡适:

《丁文江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丁勤海:

《丁文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美)弗侠莉:

《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