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00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2018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要

  

一、长度单位

 

基础知识过关

 

1、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小技巧:

 

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

 

15米=()分米6分米=()毫米

 

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200分米=()米1500厘米=()米

 

3、在计算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单位,如25厘米+15厘米=(4)分米。

 

二、质量单位

 

基础知识过关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小技巧:

 

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6吨=()千克10吨=()千克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2000千克=()吨15000千克=()吨

 

3、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大小。

 

2吨200千克=()千克

 

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基础知识过关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201823=10296=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减法的关系公式。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法的关系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105()45=145205()=86

 

第3单元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是封闭的。

 

3、长方形的特点:

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

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长方形长8厘米16米

 

长方形宽4厘米5分米

 

长方形周长36分米48米

 

正方形边长6分米

 

正方形周长44厘米

 

第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中:

①商和余数都有单位;

 

②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有可能不一样。

 

2、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在()()=()7中,除数最小是()

 

在()7=()()中,余数最大是()

 

在()()=77中,除数最小是(),这时被除数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2018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要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2018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要

第5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

(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

(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

(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时间的计算方法

 

上午9﹕45到11﹕05分经历了多长时间?

 

①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1﹕059﹕45=1﹕20

 

②以整时段分段计算9﹕4510﹕0011﹕0011:

05

 

分别经过的时间15分、1时、5分,总经过的时间为它们的和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12018=9007=

 

4、三位数乘一位数:

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

求近似数,用估算。

()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

 

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写成分数方法: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分数大小比较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同分母分数加减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②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与分数相减:

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8单元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

 

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一定:

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②可能:

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不可能:

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可能性大小与数量大小有关,在总数量一定情况下,数量多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可能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