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403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规范化体系Word下载.docx

0.10

2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3

通风

0.16

4

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

0.11

5

采煤

0.09

6

掘进

7

机电

8

运输

0.08

9

职业卫生

0.06

10

安全培训和应急管理

11

调度和地面设施

七、风险管控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代

技术特征

认识论

方法论

工业革命前

农牧业、手工业

听天由命

无能为力

17世纪至20世纪初

蒸汽机时代

局部安全

事后型、亡羊补牢

20世纪除至50年代

电气化时代

系统可靠性

综合对策

系统工程

50年代至80年代

宇航工业、核工业

安全系统

本质安全超前主动预防型

80年代以来

信息与生物时代

安全管理系统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系统管理

八、双预防机制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风险?

风险:

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风险=可能性×

严重性

2、什么是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

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引自《基础知识问答》

3、事故

(1)人身伤害

健康损害、轻伤、重伤、死亡.

(2)财产损失

4、事故分类

按照事故原因划分20种。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5、煤矿企业的事故分类

(1)瓦斯事故

(2)顶(底)板事故

(3)机电事故

(4)水灾事故

(5)火灾事故

(6)放炮事故

(7)运输事故

(8)冲击地压

(9)其它事故

6、事故等级

 

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7、何为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8、四类事故隐患

(1)人的不安全行为

Ⅰ、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Ⅱ、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Ⅲ、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Ⅳ、决策失误;

Ⅴ、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

Ⅵ、工作中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

Ⅶ、人员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2)物的不安全状态

Ⅰ、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设备;

Ⅱ、设备选型不符合要求;

Ⅲ、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

Ⅳ、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

Ⅴ、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

Ⅵ、防护设施不齐全、完好;

Ⅶ、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

Ⅷ、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

(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矿井不良或危险的自然地质条件,二是不良或危险的工作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

具体是指:

Ⅰ、水的威胁;

Ⅱ、顶帮的威胁;

Ⅲ、地热威胁;

Ⅳ、瓦斯煤尘爆炸威胁;

Ⅴ、火的威胁;

Ⅵ、瓦斯突出威胁;

Ⅶ、其他自然地质威胁;

Ⅸ、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

Ⅹ、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Ⅺ、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

Ⅻ、采掘设计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工作面布置不合理);

⑿、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⒀、巷道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

⒁、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

⒂、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位置不齐全、不合理;

⒃、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4)管理的缺陷

Ⅰ、组织结构不合理;

Ⅱ、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

Ⅲ、规章制度不全、不符合实际;

Ⅳ、文件、记录管理不符合要求;

Ⅴ、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管理不符合规定,贯彻学习不到位;

Ⅵ、未根据风险评估及本单位生产计划编制应急预案,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Ⅶ、岗位职责不明,设置不合理;

Ⅸ、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符合规定;

Ⅹ、未开展班组建设活动,没有有效的本质安全文化;

Ⅺ、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

9、隐患的分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

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其中: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10、隐患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隐患都是由于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造成的。

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是指下列一种或多种情况:

(1)未辨识风险(危险源);

(2)风险分级错误;

(3)未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

(4)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11、什么是危险源?

(1)危险源:

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2)根源:

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瓦斯、煤尘、顶板、综掘机、胶带输送机、电气设备等。

(3)行为:

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4)状态:

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九、“三位一体”中三位之间的关系

1、风险和隐患的联系:

风险和隐患是递进关系:

风险在前,隐患在后。

安全生产领域形成共识:

风险在隐患前面,隐患在事故前面。

2、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首先,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

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源的风险,没有危险源,风险则无从谈起。

其次,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

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3、风险的特点

客观存在、无法根除、只能管控。

4、隐患的特点

可以从根本上消除。

5、风险和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

(1)安全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2)事故隐患是风险管控失效后形成的缺陷或漏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3)安全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4)事故隐患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要强调过程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及时治理消除隐患。

(5)但两者也有关联,事故隐患来源于安全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

(6)风险:

抽象、是一种可能性、通过辨识可以判断、可有效管控;

隐患:

比较具体,能排查发现,是风险演变事故是中间环节,在风险管控措施失效后出现。

6、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达标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达标则是建立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基础上的更高层级。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推进双机制?

一、安全责任

1、企业不消灭事故,事故就消灭企业。

2、企业要想保障安全生产,必须在人员素质、责任制度、管理制度、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等方面达到要求。

3、许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冒险蛮干、违规违章、甚至非法违法生产经营。

二、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作用(好处)

1、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2、安全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

3、采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把企业内部发生事故的环节、岗位、设备、场所找出来。

三、构建双预控机制的意义

1、真正把风险管控放在事故前面。

2、把隐患排查治理放在事故前面。

3、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4、真正找准事故风险点。

5、坚持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并重。

四、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最终目标

消灭事故,确保安全。

第三部分如何构建双预防机制?

一、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工作思路

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

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

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关系

1、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3、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验证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1、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2、五级隐患排查:

企业、专业、区队、班组、岗位。

3、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工作机制

1、要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自查、自改、自报事故隐患的信息管理系统。

2、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账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3、要从排查发现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验证整改效果等环节实现有效闭合管理。

4、要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登记报告制、事故隐患整改公示制、重大事故隐患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使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毕都处在监督管理下,使排查治理工作成为一个“闭合线路”。

对查出的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重大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分级负责、领导督办、跟踪问效、治理销号”制度。

五、风险分级管控构建流程

第一,确定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

第二,排查风险点;

第三,落实各风险点的风险分级管控的责任主体;

第四,通过危险源辨识(或基于经验、头脑风暴等),查找出各风险点所有有可能产生或诱发事故的危险源;

第五,对辨识出的所有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出不同的风险等级;

第六、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危险源,策划、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标准,通过实施各种控制措施和整改措施,确保危险源符合控制标准要求,一旦管控失效(根源危险源、状态或行为危险源不符合控制标准要求),就意味着出现了隐患,企业一旦出现了隐患,必须立即转入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第七,及时发现和排查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隐患,对隐患进行分级,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处理、验收、评估和统计分析上报等;

第八,必要的时候,进行风险预警。

六、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单位、场所、部位、活动、项目、设施设备、环境、岗位等,以及在特定单位、场所、部位、活动、项目、设施设备、环境、岗位等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七、井工煤矿风险点

根据井工煤矿的特点,尽可能按照专业、场所、作业任务、工序、设备、环境、岗位等来排查风险点。

井工煤矿主要风险点一般包括:

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火工品等专业及其他(如机修厂、锅炉房、电焊作业、起吊作业、库房)等涉及的各主要场所、作业任务、工序、设备、环境、岗位等。

八、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

工作任务辨识法、事故机理分析法等。

工作任务分析法(掘进专业作业任务划分)

作业任务

涉及岗位

危险源及后果

开工前准备

综掘

掘进机割煤

炮掘

打眼

装药联线

放炮

攉煤

支护

胶带输送机运煤

刮板输送机运煤

运料

各种设备检修

供电

管路安装维护

局部通风

钉道

搬运

抽水

巷道清理

交班

安全技术管理等

其他

事故机理分析法(瓦斯爆炸的发生机理)

事故

形式

发生条件

/原因

发生

前兆

易发地点

事故危害

1.瓦斯浓度达到爆炸极限5%-16%;

2.氧气浓度大于12%;

3.存在点火源(650-750度)或火花(点火能大于0.28mJ)

1.附近空气又颤动的现象;

2.发出空气流动声

1.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后部溜子;

2.掘进工作面迎头;

3.封闭的采空区或其他发火点;

4.巷道冒顶的高冒区;

5.盲巷或微风区,漏风密闭前

1.产生高温火焰,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威胁井下人员的安全;

2.火灾发生后,会产生火风压,出现风流逆转现象,使灾情扩大,破坏矿井生产系统;

3.可能引发煤尘爆炸

九、风险评价

1、定义: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认的过程。

2、风险辨识评价方法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

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

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

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②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③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④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3)风险矩阵分析法(LS)

是根据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度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是:

风险值D=p×

C

式中,p表示事件或事故发生可能性;

C表示事件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5个等级。

(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三种因素分别是: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

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5)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

风险程度R,R=M×

S。

其中M为控制措施的状态;

暴露的频繁程度E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

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

M、E、S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十、风险分级

1、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2、目的:

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3、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风险一般分为四级,分别是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较大风险(橙色风险)、一般风险(黄色风险)和低风险(蓝色风险)。

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例如,将风险最低的两级都定为低风险(蓝色风险),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十一、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十二、风险控制措施

1、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2、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

应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3、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十三、风险信息

1、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十四、新标准要求的“1+4”模式

1、1次年度辨识;

每年底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进行年度安全风险辨识,重点对井工煤矿瓦斯、水、火、煤尘、顶板、冲击地压及提升运输系统,露天煤矿边坡、爆破、机电运输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及时编制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建立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确定下一年度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并指导和完善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应急救援预案。

2、采区采面设计前专项辨识;

新水平、新采(盘)区、新工作面设计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

(2)重点辨识地质条件和重大灾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完善设计方案,指导生产工艺选择、生产系统布置、设备选型、劳动组织确定等。

3、系统工艺等重大变化前专项辨识;

生产系统、生产工艺、主要设施设备、重大灾害因素(露天煤矿爆破参数、边坡参数)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进行;

2.重点辨识作业环境、生产过程、重大灾害因素和设施设备运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用于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完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4、启封火区等高危作业前专项辨识;

启封火区、排放瓦斯、突出矿井过构造带及石门揭煤等高危作业实施前,新技术、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连续停工停产1个月以上的煤矿复工复产前,开展1次专项辨识:

(1)专项辨识由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业务科室、生产组织单位(区队)进行;

(2)重点辨识作业环境、工程技术、设备设施、现场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

(3)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清单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4)辨识评估结果作为编制安全技术措施依据。

5、出现事故和重大隐患后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