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42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docx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v1

第一章长沙工业发展历程

长沙——湖南省省会,长沙——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

长沙素以屈贾之乡、潇湘洙泗、革命摇篮著称于世,在许多人的眼里,长沙似乎只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与现代经济尤其与工业文明有点格格不入。

然而,翻阅历史的斑驳记载,我们却为长沙与时俱进散发的时代气息所感染。

长沙正走在工业化的大路上。

第一节长沙工业及工业文明之起由

一、饮誉华夏的手工业文明——长沙工业文明的起由

长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以刺绣、纺织、陶瓷、刀剪、漆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饮誉华夏,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手工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追根溯源,长沙手工文明始于新石器时代。

根据地下遗址考证,距今约7000年前,华夏先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开拓,4500年前进化到原始农业社会,这个时期,长沙地域的氏族部落已能制作石器生产工具和陶器生活用具。

从出土的商代、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的大量文物,反映当时长沙的刺绣、雕刻、编织、漆画、缝纫等制作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东汉末年,长沙北郊瓦渣坪一带建起了长沙窑,有的产品烧有“天下有名”、“天下第一”字样。

隋唐时期,铜官陶窑兴起,成为当时全国四大名窑之一。

后来的各个朝代,手工业不断发展,清乾隆五年(1740)长沙董同兴刀剪铺生产的优质刀剪畅销湖南各县,逐渐取代“北王(北京王麻子)南张(杭州张小泉)”在长沙的刀剪市场。

清乾隆十五年(1750)浏阳人欧阳藩取永和河中之菊花石制砚,后邀集木雕艺人以菊花石制作工艺品,逐渐形成浏阳菊花石工艺。

新中国建立后,长沙地区先后发掘多处古遗址和2000多座古墓,出土有兵器、铁器、青铜器、漆器、竹木雕刻、陶器、玉器、丝织、刺绣等手工业品,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有我国商代最大的乐器铜铙(重221.5公斤);有我国最早的中碳钢(含碳0.5%)钢剑;有我国第一枝毛笔;还有一把长23.4厘米的铜尺,每寸格内铸有浮雕的青龙、白虎、朱雀纹饰,是当时计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举世瞩目的马王堆西汉1、2、3号墓出土的大量手工业品,更属稀世珍品。

其中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重仅49克,相当近代纺织产品的精细纤度。

绢、缣、纱、绮、罗、锦等品种,反映当时的机制提花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织物印染技术方面,使用的色谱多达20余种,且使用套版印花技术,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三版套印的印花纱。

出土服饰中的刺绣,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方棋纹绣、锦绒绣等7类。

绣品精美,针法上基本上是楚绣传统,出土的700余件漆器,漆质好,光亮如新。

在装饰工艺方面,有彩绘、油彩、针刻、堆漆、平脱铜扣、螺钿镶嵌等。

重达千斤的彩绘漆棺,构图雄伟,色极瑰丽,是古代艺术之瑰宝。

出土的乐器有竽、瑟琴、笛以及竽律、磬、筑、钟等。

出土的生活用品有贮酒器和钦酒器以及随葬的白酒、朱酒、温酒、肋酒和养生方酒,在世界酿酒史上有特殊地位。

此外,西晋、东晋、南朝的青铜器,隋唐的铜官陶器,元代的印章,明、清的金银玉器,均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二、历经沧桑的近代工业文明——手工作坊的兴盛与衰落

长沙近代工业文明始于19世纪末叶,是长沙手工业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一部长沙近代工业文明史,其实就是手工作坊兴盛与衰落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国门,1899年岳州(今岳阳)的开埠,成为帝国主义经济入侵湖南之开端。

1904年长沙又被开为商埠,这是帝国主义经济直接侵入长沙之始。

日、美、英、德等国商人在长沙开设洋行17家,从此长沙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商品倾销和原料供应市场。

洋行经营的产品无所不包,大至轮船、机器,小至火柴、衣针。

外国商品不断输入,既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也促进了长沙商品经济的某些发展。

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熊希龄等人在湖南倡导实业,提出“富强的捷径就是工业化”,并开始筹办近代工业。

是年10月,陈宝箴委派张祖同等创办湘善记和丰火柴公司,次年生产红头、黑头火柴10种,其中以双狮红头、龙牌黑头两种火柴最为畅销。

有职工七八百人,火柴企业之规模居当时国内第二位。

长沙的近代机器工业也开始产生和发展,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先谦、黄自元、张雨姗等集股银5000两,创办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

标志着近代工业文明的电力工业也应时而生,1897年、1898年两年先后在营盘街和南门口创办两个发电厂,两厂开灯照明共800余盏,开长沙“点灯不用油”之先河。

1898年9月“戊戌政变”后,因清廷下令停止一切维新事业而先后停办。

但一些有识之士,敢与清廷对抗,1909年湖南商会总理陈文玮与李达璋、饶祖荣等集股银50万两,筹建湖南电灯有限公司,于中六铺街建立发电厂,设16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组3台,容量480千瓦,1911年五月发电,供照明电灯2000余盏。

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宣统三年(1911),长沙先后创办机械、冶金、电力、火柴、玻璃、印刷等近代企业十多家;与此同时,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98—1900),陆续创办陈万利机器厂、裕湘荣机器厂等小厂,是最早的私营资本企业。

主要修造印刷机器、矿山机械。

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工业也随之兴起。

光绪二十四年(1898)《湘报》购置印刷机,铅印报纸;光绪二十八年(1902),文长生集资5000元,创办乐中堂,铅印学校教材;继而华兴石印局开办,印刷名片及清政府布告。

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文经纬、肖仲祁、肖利生等集资20万元,,在六铺街创办麓山玻璃公司,以倒焰炉生产煤油灯罩及灯座,其产品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同年创办民立实验社,生产油墨、酒精、花露水、樟脑、香油等化工产品。

光绪三十四年(1908),梁焕奎、梁端甫兄弟集股银30万两,创办华昌炼矿公司,在西湖桥设炼厂。

所练的纯锑质量好,销往欧美各国。

同年,湖南巡抚岑春冥委田云生、江顺德筹办湖南黑铅炼厂,在六铺街兴建厂房,宣统二年(1910)5月投产,每月可炼50多吨,因原料供不应求,于同年10月停办。

该厂购置机器设备、购地建厂,耗资美金4.4万元、银1500多两。

1912年谭延闿督湘时,在留芳龄建湘军工厂;同年,湖南都督府参议院吴作霖向省财政厅代公款60万元,在河西银盆岭建经华纱厂。

1917年长沙有协昌和等织布工场91家,平均每户产布2045匹。

同年有针织机坊61家,平均每户年产袜1417打。

由于冶金及机械工业的兴起,带动了铸造工业发展,也推动了机制面粉业的发展。

1915年,在新河组建的湖南机器面粉公司,占地约30亩,有机器设备13部,年产面粉50余万包。

1918年丁鹏翥发明羽绒机,1920年丁氏集资在堂皇里创办华兴羽绒公司,所制羽绒被褥、衣服、枕套,获国民政府农商部批准专利和发明奖,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

1935年,长沙手工业作坊已相当发达,其有作坊483家。

其中针织业54家、印刷业34家、碓坊197家、肥皂业11家、电池业8家、冶坊4家、染坊28家、丝光染纱坊5家、纺织业26家、机坊28家、笔业19家、磨坊6家、化妆品业6家、羽绒业2家、砖瓦业20家、烟业5家、伞业8家、皮革业12家、鞋帽业10家,共计资金142.4万元,职工6518人,年产值437.7万元。

有独资和合股两种经营形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手工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1938年“文夕大火”损失更为惨重。

1941年以后,因沿海工业品供应受阻,手工业曾一度崛起。

1944年长沙市区有手工业织布(染坊)160余家,织布机3000余架,以织造花色布为主,日产各种花色土布最高达1000匹,有白布织布厂30余家,有织机600台,日产土布300余匹。

有织染作坊176家,木织机4000架,铣织机100架,日产布45000码。

针织厂74家,各种织机3700台,从业人员5000人。

长沙卷烟奇缺,涨价达500多倍,手工卷烟应时而生,小卷烟厂达56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

日产烟40余箱。

1944年长沙沦陷后,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日趋衰落。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手工业恢复缓慢。

至1949年8月长沙解放前夕,针织业开工仅46户,开机323部,针织工人540人,染坊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仅35家,织布业仅存65家,手工机械修理业151家。

且多数处于歇业、停业状态。

近代工业文明时期,尽管长沙曾有世界文明的湘绣、陶瓷、花炮、夏布等手工业产品,长沙的丁制羽绒被、董同兴刀剪、严无华发夹、彭三和毛笔、詹有乾墨锭、老元昌皮箱等传统产品亦久负盛名,但外患内忧,民不聊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留给长沙的是满目疮痍。

1949年,长沙工业总产值仅为5791万元,其中轻工业(手工业)产值为4896万元,占84.5%。

而当年长沙的农业产值为1.7亿元,几乎是工业产值的3倍,工业的积弱犹如极度营养不良的婴儿嗷嗷待哺。

三、曲折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解放初期到1978年,长沙工业由简陋的手工作坊起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粗放型的现代工业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扶植发展手工业,先后将9000户手工业户组成生产合作社,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得到恢复与发展。

1957年,全市合作社、组和个体手工业者由1950年的19.4万户调整到1.86万户,从业人员由1950年的43.28万人减少到24.98万人,而手工业总产值却由1950年的26223万元扩大到42451万元,为1950年的1.62倍。

在产值构成中,合作社、组完成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0.5%上升到72.6%。

经过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市私营企业数由1950年的1776个调整为563个,而从业人员由1950年的3.3万人增加到5.7万人,完成的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10300万元扩大到27994万元,为1950年的2.72倍。

在产值构成中,公私合营企业实现的产值所占比重高达99.97%。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全市工业经济进入百废俱兴、百业兴旺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五”时期的工业发展为全市工业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从“二五”开始到1978年,长沙工业发展遭遇各种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大跃进”、“以钢为纲”等超现实的发展方针与追赶目标,文革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长沙工业发展比例失调,产值大起大落,经济运行极不稳定。

1958—1959年长沙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4.5%和31.6%,而1961—1962年又出现了工业发展史上罕见的工业滑坡,增速分别下滑47%和16.5%;文革期间,十年动乱中竟有四年经济下滑,其中文革初期的1967—1968连续两年工业产值增速下降9.3%和10%,1975年和1977年分别下降21.3%和9.4%。

从工业结构方面来看,1949年,长沙的轻重工业比例为83:

17,是一个典型的轻工业(当时主要是手工业)城市。

到1957年,轻工业比例调整为65:

35,平均每年轻工业比重增加约2.25个百分点,这在轻工业比重严重偏高的工业结构调整来说,是比较适度的。

但其后的大跃进时期,重工业的发展超乎寻常,1958年仅一年间,重工业所占比重就增大15.3个百分点,使轻重工业比例达到了超前的49.7:

50.3,简直就是放了一个大大的“卫星”,到1960年比例关系达到了37.4:

62.6,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其后果是蛮干加天灾,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被迫进行大的调整,1962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调整到55.3:

44.7,导致连续两年的经济严重滑坡。

从国家对工业的投资来看,1950—1956年,对长沙轻工业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大比重最高年份(1953年)为19.2%,最低年份(1956年)为4.8%;对重工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最高年份(1956年)为4.8%;对重工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最高年份(1951年)为44.1%,最低年份(1955年)为23.4%。

而从1957年到1977年20年间,投资的比重一直偏向重工业。

对重工业投资最大高峰期是1957—1961年,逐渐五年对重工业的投资分别达到1.42、5.18、6.7、8.19和2.45亿元,这与前7年对重工业的投资从未超过1亿元、后3年投资没有过2亿元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从轻重工业投资比重来看,这五年对轻工业投资的比重年均仅为6.2%,面对重工业投资的比重年均达到60%。

投资比例的严重失调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

这一时期长沙工业在艰难曲折中奋力发展,初步形成粗放型的现代工业体系。

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达1452家,其中全民企业278家,集体企业1174家。

全市工业企业人数达25.01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85亿元(1970年不变价格),实现利润2.22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01亿元。

在工业体系中,初步形成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化学、机械、建材、森林、食品、纺织与皮革、造纸与文教、其他日用品等十二大类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机械(产值占总量30%)、化工(产值占总量16.4%)、食品(产值占总量16%)、纺织(产值占总量7.9%)四大支柱产业;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调整到55:

45。

矿通机器厂的矿山设备、起重机厂的电动葫芦、长沙水泵厂的工业泵、长沙鼓风机厂的风机、湖南机床以及长沙机床和二机床厂的金属切削机床、动力机厂的柴油机、船舶厂的民用钢质船舶等企业和产品已经成为全国的知名厂家和品牌。

第二节长沙工业及工业文明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长沙工业发展深刻变化的一个时期,在工业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长沙工业的产出能力大大增加,产业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体制变革,要素转移,技术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长沙工业增长的三个基本要素。

重点企业的成长,非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是长沙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通过对近20年长沙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研究分析,可以初步判定这一时期长沙工业化之路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90年)——轻重工业并重发展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长期以来偏倚重工业发展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经济总体进入轻工产品短缺时期,工业经济结构首次进行重大的调整。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所需工业品严重不足,长期凭票供应少量工业品的格局一经打开,强烈地刺激了人们消费及为满足消费而生产的欲望。

从占工业生产绝大多数的乡及乡以上工业生产情况看,1978年到1979两年,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年增长水平都在20%以上;这一阶段的工业产值平均增幅为8.8%,工业增加值增幅为12.13%,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作用下比产出增幅高出3个多百分点。

在产出结构上,机械、食品、化工、纺织业产品是构成这一阶段工业经济的产业主骨架,在发展方向上主要是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的需要,因而以食品、纺织品为代表的初级轻工业加工产品是我市发展较快的主要产品。

1978—1983年期间,轻工业所占比重由55%调整为61.4%,其中1981年和1982年,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甚至达到62%。

到80年代中初期,单纯追求产品数量所造成的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的矛盾逐步反映出来,加上基数逐步放大,使工业增速逐步回落,1984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落到5.6%的低谷。

第二阶段:

(1985—1990年)投资过度扩张,物价大幅上扬,经济总体明显过热,工业经济出现生产能力过度扩张而质量效益不高的虚涨,工业经济结构进行第二次重大调整。

随着1982年前后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逐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扩大,工业部门在抓企业基础整顿的同时,不断发展向农村,向外地的经济联合,大规模扩张生产能力布点。

1985—1990年期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增加25.1%,是2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期中单位数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41.7%上升到1986年51%的高水平,工业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05%。

但由于这一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出能力布点的扩张上,大多生产能力的产出水平偏低,因而其经济增长质量并不高,同一阶段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只有11.26%,比产出增长速度慢近3个百分点,在产出结构上,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纺织、食品工业产品是构成这一时期工业经济的支柱。

从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取向上看,主要是重工业企业和农村乡镇工业。

这一期间的轻重工业结构差距比第一阶段有明显缩小,重工业占总体的比重上升到44%—47%之间。

一批对今后一阶段工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如长沙汽车电器厂、浦沅工程机械厂、长沙重型机器厂、长沙机床厂、长沙水泵厂、长沙电冰箱厂等轻工业企业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短缺经济逐步缓解,生产、供应计划逐步取消,产品的进口替代、区域替代作用加大,加上从1989年起我市工业投资规模连续出现较大回落,使1990年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回落到3.6%的低谷。

二、第二阶段(1991-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

第三阶段(1991年—1995年):

高新技术产业开始成长,支柱产业与支柱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作用,工业经济初步实现产品数量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市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体进入较快发展新阶段。

随着国民经济综合素质的提高,长沙工业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向高加工度化发展的新台阶,依靠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使长沙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1年到1995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达15.46%,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达15.67%,形成了20年间工业发展最快的一个增长阶段。

初步实现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是这一阶段工业化进程的明显特征。

在产出结构上,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也等重工业行业和以烟草加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行业成为长沙发展的主要行业。

市场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度明显增强,使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五年间,重工业产值占总体的比重最高水平达53%。

远大、海利、中联、旺旺、长海、LG曙光、斯伦贝谢等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诞生并迅速成长,使全市工业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较大步伐。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过剩经济对工业产品的制约力普遍加强,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工艺简单、产品品质低的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放空;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投资不足,使在1995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又回落到9.2%的低谷。

第四阶段(1996—2000年):

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发展成效显著,信息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进程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进入行业优胜劣汰、企业扶优扶强、产业布局全面整合的正确轨道,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九十年代中后期,长沙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继续实施结构调整,加速信息产业建设,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一发展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42%,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3.42%,工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优强产业和企业,取缔、关闭、淘汰过剩的小纺织、小玻璃、小水泥、小钢铁、小化工等落成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全面整合提升全市工业布局,优化了工业生产条件。

LG曙光、湘计算机、长海视听、斯伦贝谢等一批具有高起点的信息产业的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工业的实力不断加强,带动发展成效显著。

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工业完成产业9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达27.76%。

规模工业中烟草、电子、机械、化工成为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

1998—2000年规模工业轻重比例中,重工业比例有一定提高,2000年重工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44%上升到48%。

受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银根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后续影响和1998年前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9年长沙工业增加值增幅又回落到9.8%的低谷。

近两年,在国家连续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投资、消费、出口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影响下,我市工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三、第三阶段(2010-2010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第三节长沙工业及工业文明之现状

一、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万亿跨越

二、园区经济初步形成

三、六大产业集群持续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