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35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docx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3课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9版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

环境》。

是在学习了“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

《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四肢、皮肤、翼、冬眠和迁徙等接触和感

知环境。

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

因此

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

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

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亲历

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1动物的四肢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2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

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

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亲历

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重难点:

本课重难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四肢的形态、结

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

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

1、调查了解:

同学们,家里养过宠物吗?

都养过什么

样的宠物?

谁能给同学们分享一下。

(从爱护动物的角度,适

当评价一下学生的爱心。

 

1

 

2、提问题,看视频:

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段走进动

物的世界的视频,仔细观察看看视频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

又都在干什么?

(狮子在奔跑,大象在行走,小猫在爬树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

都有几条腿?

(放视频)

设计意图:

通过看视频唤起学生对动物四肢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对动物四肢特点的深入探究。

3、引入课题:

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4条腿叫动物的四肢,两条前腿叫做前肢,两条后腿叫做后肢。

(提供袋鼠、羚羊带有标识四肢的图片)。

这些四肢的动物,它们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又有什么本领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动

物的四肢》。

(板书课题)(课件展示猫的带有标识图片)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结构特点。

这个活动从整体感知-细致观察-深化认知三个层次上来进行探究活动:

1、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

说一说猫的四

肢是什么样子的?

有什么特点?

(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2、细致观察:

教师提供猫的真实照片(动态和静态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猫的四肢,导出猫足的概念。

猫有两

条前肢、两条后肢,四肢的最前端叫作”猫足”。

小组探究活动:

各小组对猫足两组真实照片和制作模

型(橡皮泥自制教具)认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猫足上

有什么?

重点说一说爪子和肉垫(脂肪质)的特点。

设计意图:

观察、触摸猫足模型,感受爪子的锋利、肉垫的柔软和弹性(为真实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

手掌肌肉的柔软和弹性);数一数前肢和后肢各有几个爪子

(意识到细致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看视频(猫足前五后四),深入探究猫足其他的形态结构,发现猫前肢各有五指,后肢各有四趾(前五

后四)等。

3、深化认知:

猫有哪些高超的本领呢?

看几个视频(彼

此对打能捉鼠、活动会爬树、走路捕食静悄悄,高处跳下不

怕摔⋯⋯)

(1)连一连:

(活动利用教材33页中提供的图片资源,加以修改)猫的哪些本领主要和爪子有关,哪些本领又主要

和肉垫有关呢?

分别用线连一连,说说为什么这样连?

活动中也可提升处理猫足的爪子和肉垫其他本领“⋯⋯⋯⋯”(如爪子还有散热、清洁的本领;肉垫可以感

应外部事物与环境等本领)。

设计意图:

这个连一连的活动,就把猫足形态结构与具有的功能建立了联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构

了思维导图,把低年级学生不易表达的关系清晰呈现出来,

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2

 

(2)根据教材中的泡泡语“我们来模拟猫足的肉垫试一试”消音、防滑功能。

(利用学生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乐高玩具,亲自体验、仔细观察感受实验现象)展示学生实验过程材料的图片。

(3)做游戏:

模拟猫悄无声息地走路或奔跑,对比体会肉垫的消音、防滑功能。

(模拟方法可以创新)

(放上课视频展示)

设计意图:

低年级儿童更乐于参与直观、形象的游戏体

验活动,能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动物形态结构所具有的功能,

使学生意识到动物因为有这样的形态结构,才有其那样的功

能与本领。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因果联系中建构科学概念。

(4)认知拓展:

猫的爪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伸能缩,平时玩耍、奔跑、洗脸时爪子是缩进去的,攀爬、捕食时爪子是伸开的,猫的四肢的运动是靠各器官配合完成的。

活动二:

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知道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

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四肢,又会有哪些特点及本领呢?

(1)找特点:

教师提供青蛙、猴子和鳄鱼的仿真模型,放手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描述这些动物四肢的不同特点(鳄

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蹼,前五后四;猴子四肢细

长,指(趾)间分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前

五后五;青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且比前肢长而健壮,趾间

由蹼,前四后五。

)(分别展示图片)(放猴子嬉戏老虎的视频)

(2)演一演:

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蛙跳)

(3)看一看:

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蛙跳视频为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了解适合动物爬行、攀缘和跳跃等运动方式,需要四肢特点是不同的,并初步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与四肢

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放视频:

蛙跳)

活动三:

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过渡语:

鳄鱼因为有了短粗的四肢,能在水陆两地自

由的爬行,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

荡;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跃捕食,那么生

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诸多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

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图片)(以探究羚羊、猎豹为突破口):

 

羚羊生活在草原、高原荒漠地带,那里常有猎豹或狼群出没,

羚羊怎样才能活下来呢?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羚羊要想摆脱

 

猎豹或狼群的追捕,必须善于奔跑,才会生存下来,因此必

 

3

 

须拥有细长健壮的四肢。

反过来想,猎豹又是怎样适应环境,

 

需要怎样的四肢才会捕到食物呢?

2、参照羚羊、猎豹适应环境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观

察描述海龟、猩猩、袋鼠等动物适应环境的四肢特点。

(欣赏

袋鼠跳跃、海龟游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动物的神奇)。

(三)拓展活动

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让骆驼适合在沙漠中行走。

教师

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骆驼脚掌的特写图片或视频,认识到骆

驼脚掌宽大、厚实,让自己不容易陷进沙漠里,脚掌厚可以

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

(两张骆驼脚与沙漠的图片)

建议:

不局限于教材,也可以指导学生了解马蹄、大

象等动物四肢的特点以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四)梳理提升(结束语短片)(图文并茂)(放视频)

家有宠物小猫咪/爬树捉鼠怀绝技/若问本领在哪里/

观察四肢看仔细//足下肉垫真神密/消音防滑似游戏/趾内利爪无与比/搏斗捕食真霸气//动物四肢真神奇/羚羊袋鼠跳有力/动物王国多秘密/适应环境是真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结束语和仄押韵,朗朗上口,高度概括了动物四肢结

构特点,彰显动物的多样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所

喜闻乐见,教育价值又不言而喻。

板书设计:

 

动物的四肢

(划线:

适应)环境

 

教学反思

 

4

 

2动物的皮肤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初步了解动物的皮肤特点是与其所处环境是相适应的。

科学探究:

能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科学态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皮肤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

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皮肤,你能根据经验猜出图

片中各是什么动物吗?

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

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

接触和感知环境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动物的皮肤

出示鱼的图片,我们从身边熟悉的鱼开始研究好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观察

出示图片:

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生:

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师:

鱼鳞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有利之处?

除了皮肤表面明显的鱼鳞,鱼的皮肤里还有哪些秘密呢?

想怎样研究?

进一步观察

想不想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鱼?

要求:

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

现?

”“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

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5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1、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

“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

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

”你能通过自身的感受及生活经验

作出初步推测。

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

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

鱼的腹部颜色浅、成白色,鱼

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

鱼的这种特点使鱼

保护了自己,适应了水中生活。

(二)模拟探究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

尝试给灰色背景中的小鱼涂上不同的颜色,观察小鱼涂上

什么颜色才不容易被发现。

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

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

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

相反小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

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展示池塘中不同颜色的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哪个更不

容易被发现?

加深学生的认知。

拓展认知:

为了加深学生对鱼身体表面体色不同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课件出示海洋鱼类与它们的生存环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鱼类都是通过皮肤接触、感知环境,让自己的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三)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探究鱼表面粘液的作用。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涂洗洁精前让学生摸摸气球表面,试着用手抓一抓气球,

看能否抓起;涂上洗洁精,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气球表面,

试着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

引导学生对比体验,直观感受到在模拟实验中洗洁精相当于

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减

小鱼游泳时的阻力,使鱼游得更快,也可保护鱼不容易被捕

捉。

小结:

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泳时会减小水的阻力,

完成对黏液作用推测的验证。

小结:

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身体颜色

都是为了相适水中的生活环境。

教师提出问题“其它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它们皮肤又是怎样

的呢?

”进入下一活动内容。

 

6

 

(出示图片视频)

三、拓展活动

其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皮肤又是怎样的呢?

结合自

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汇总并做简单总结。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

老师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总结收获

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

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学

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皮肤。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我

们的推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动物的皮肤特点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

结束语:

动物的皮肤还有很多秘密,课下可以利用我们研究

的方法继续研究其它动物的皮肤。

 

板书设计:

动物的皮肤

 

看:

鳞片、颜色深浅

摸:

滑有粘液

画一条鱼标出鳞片和颜色

 

教学反思

 

7

 

3动物的翅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鸟的翅膀长有许多羽毛,羽毛具有质轻、不易沾水、中空、坚韧等特点,

知道昆虫的翅具有膜质、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等特点,了解翅膀能帮助动物飞行、适应动物飞行的环境等。

科学探究:

用观察、解剖、模拟飞行等方式,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探究动物身体构造特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

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

识。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

(鸟类、昆虫类⋯⋯)

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

导题:

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

物的翅膀。

板书课题:

动物的翅膀

过渡:

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

翅膀。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视频。

 

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

(朱鹮,企鹅,蜂鸟等)鸟儿飞翔

要求:

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

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

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

(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

运动的方式有

哪些?

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

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总结:

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

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

二、探究翅膀

1.出示有关鸽子的图片(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

谈话:

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

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看

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

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毛。

过渡:

(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图片)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

 

8

 

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

为什么?

(不会飞,因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

2.研究羽毛的特点

提供研究材料:

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

引导:

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提示:

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指导:

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

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

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总结:

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

光滑,很轻;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毛不易沾水;用

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

引导:

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如何适

应飞行?

分析:

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总结:

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

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有

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

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

过渡:

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

信天翁飞行视频

引导:

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

(翅

膀大小)

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

我们来做

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

指导:

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

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行时间的长短。

提示:

交流:

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

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间就长。

总结:

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

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

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鸟不仅生活在天上,也能生活在水

里和地上,它们的翅膀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

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

企鹅游泳视频

归纳总结:

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在水里生活。

 

1.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

过渡:

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9

 

看视频,听儿歌:

《两只小蜜蜂》

引导:

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

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和作用呢?

观察:

蜻蜓、蝴蝶的图片。

分析:

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分析:

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归纳概括:

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或半透明状、有斑点、有网状的翅脉、五颜六色。

这些特点使昆虫的翅膀

轻便、灵巧,适合在花草间穿越飞行。

(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的昆虫的翅膀振动会发出声音)

 

2.测评:

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翅膀,我们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表现)?

 

3.总结:

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上水、解剖、模拟飞行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翅膀。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翅膀,动物的翅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的翅膀有羽毛、有的没羽毛,有的翅膀是膜质、半透明的;翅膀的结构特点有的适合飞行、有的适合游泳,还能平衡身体。

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动物的翅膀还有很多秘密,课下按照今天的学习方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继续通过科学观察研究动物的翅膀

的结构特点,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做一份动物翅膀科学手抄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翅膀

鸟类的翅膀

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适应环境

飞行时间长短(有关)翅膀大小

昆虫的翅膀呢?

 

教学反思

 

10

 

4冬眠与迁徙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科学探究:

能根据动物生存的条件,解释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教师播放冬天下雪的视频片段:

(ppt出示冬天的图片)下雪了,大地白茫茫一片。

2.教师提出问题:

小动物们到哪里去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

有的小动物藏到了窝里,有的小动物去了别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小动物是怎样度过寒冷冬天的。

(设计意图:

通过冬天的图片引出课题,能引出学生关于冬

眠和迁徙的生活积累。

(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1.教师课件展示:

乌龟、青蛙、刺猬。

2.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它们怎样过冬吗?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青蛙、刺猬等动物冬天缩进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除了乌龟、青蛙、刺猬,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教师课件展示、介绍更多冬眠的动物。

(二)它们在做什么?

1.动物除了冬眠,还用什么方式安全过冬?

2.教师播放角马、大麻哈鱼、大雁迁徙的视频。

3.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

角马、大雁、大麻哈鱼等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6.教师图片或视频展示、介绍更多迁徙的动物。

 

设计意图:

二年级学生可以说出大雁、燕子飞往南方过冬,

 

11

 

小狗、小猫换毛等过冬行为,教师要给予肯定。

但是学生们

对于大雁等动物到南方过冬的原因和还有哪些动物也如此,

没有很科学的认识。

教师要适时的引出概念:

迁徙。

并对迁

徙的动物和原因跟同学们交流、规范。

(三)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1.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播放视频,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

对动物迁徙、冬眠行为进行内因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增强学生敬畏自然,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三、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

了解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

有的动物会换毛,有的动物会储存食物⋯⋯

同时,指导学生将方法用文字或者画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冬眠迁徙

 

教学反思

 

12

 

课题

 

5.植物的身体

 

知识

素养

学技能

素养

目情感

标态度

价值

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

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

课件

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导入

1.谈话:

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

(学生画画)

2.展示学生作品:

问:

你画的是什么植物?

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

行下面的研究活动。

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

(出示挂图)这是一

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

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