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480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教案完美版

《寒食》

教材分析:

古诗首先描写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接着写夜幕降临,家家禁火,但皇宫里却正忙着传点蜡烛。

诗人描写寒食节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和注释,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关于寒食节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稍做补充。

师:

古时寒食节,诗人们都会作诗

课件出示与寒食节有关的诗句

师领读,简单讲解

师:

这些诗,有写景,有写离别,有寄托哀思的,但大多是凄凉哀伤的,在众多与寒食节有关的古诗中,有一首最为有名,也最为神奇,据说,当时的皇帝读了这首诗后,十分喜欢,特地给这位闲居在家的诗人赐予官位,这首诗也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寒食诗的名篇。

板书诗题和诗人,学生书空、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注音把古诗读通读顺读

2.指名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齐读

3.师:

你从哪句中读出这是一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

学生自.由回答。

4.师:

这个寒食节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度过的?

诗人写的是寒食节的什么时间?

默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

自.由回答,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三、逐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学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师:

诗人眼中白天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你从哪里读出来?

学生默读古诗,自.由回答。

春天百花盛开是很常见的景色,为什么是飞花?

学生自.由回答,教室适当引导和补充,引导学生品读这个“飞”字和“斜”字

2、小练笔

师:

把两句诗联系起来,想象一下春风中的长安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在草稿纸上练笔,写完后集体反馈。

师:

根据你想象到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名朗读。

3、学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

夜晚的长安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默读后两句诗,圈点批注。

学生自.由回答。

师:

寒食节不是家家禁火么,为什么皇宫里就能点蜡烛,还要赏赐给王侯贵族呢?

此时,皇宫中是怎样一番景象?

王侯贵族家是怎样一番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读出感受

师:

此时,在京城的一户贫苦人家,屋内漆黑一片,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可就是不愿吃母亲手里又干又硬又冷的馒头,衣衫褴褛的母亲只能抱着孩子默默流泪,父亲在一旁唉声叹气….

学生再读后两句诗。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

是啊!

我想这也是诗人想问的,想说的,这首诗既写出春天长安城的迷人春景,也写出了社会现实,流露出了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与其他写寒食节的诗不同,可谓是别出心裁,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

音乐起,学生自.由朗读,。

.

师:

这首诗用字巧妙,“飞、斜、传、散”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把我们带回了诗人所处的时代,我想这也是这首诗深受世人喜爱,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

学生齐读,师生共读

1、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找其他的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白天长安春景

夜晚对现实不满

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教学任务未完成,教学目标未达成,原因是导入时间过长,另外在引导学生品读“飞”字时,问题设置不好,如果这样问:

读到“飞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可能学生就不会说到蜜蜂蝴蝶就像花一样……”因为问题设置不好,学生理解上有偏差,也导致了前两句的教学时间过长。

另外这堂课没有体现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分析理解太多,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

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

“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课件出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

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教师小结: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

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

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

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设计:

背诵并理解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