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463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地质学复习题Word格式.docx

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2.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

人为塑造地形作用;

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3.如何解决人地关系危机?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

1.解释土壤、土地和土地资源等概念

土壤:

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

包括矿物质(占土壤固体总量的90%以上)、有机质(1-10%)、水分(土壤溶液)和空气。

功能:

①自然资源;

②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

☐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

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属性:

面积;

质量

●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关系:

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能被利用的土地为土地资源。

☐2.土地环境问题有哪些?

(可以举出例子)

如草场退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和土壤板结、土地污染和耕地减少等。

☐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1.分布广、面积大;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3.土壤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

的原则

◆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

◆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地方工程建设;

◆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

☐4.沙质荒漠化及防治措施

土地沙质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质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的沙漠环境向外围前进扩展的过程。

简言之,沙漠化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阶段。

沙质荒漠化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人为活动:

包括过渡放牧(28.3%)、垦殖(25.4%)、采樵(31.8%)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9%)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5.5%)等加速荒漠化进程。

防治:

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5.土壤盐碱化及其防治

☐土壤盐渍化(也称盐碱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受到伤害的现象。

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

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成为次盐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中国西北地区:

①含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

②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渗入地下,随毛细作用上升地表;

沿海地带:

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

平原地区:

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

影响因素:

干旱气候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

地形地貌也影响盐渍化程度。

人为因素:

灌溉用水管理不善

防治对策:

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防漏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抬升;

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增强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肥力。

☐第四章水资源与地质环境

1.水资源及其特征

狭义上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

以径流量表示水资源的数量。

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和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即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类利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处理更新中的水(中水)。

水资源的特征

1储量的有限性;

②补给的循环性;

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④用途的不可替代性;

⑤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水体污染有关的几个概念

水体:

自然界水的积聚体。

水、溶解物、悬浮物、底质和水生生物等

水环境:

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要素如河床、海岸等

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

水质:

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污水的水质指标:

主要有pH值、悬浮物、有机物浓度(BOD、COD、TOC等)、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个数)、有毒物质指标(铅、汞、铬等)。

☐主要污染物:

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毒化合物、酸、碱与无机盐类、漂浮物、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和致癌物、工业废热水等。

2.水体污染机制污染物的性质、污染源大小及收纳水体=水体自净+水体污染

☐3.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有哪些?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4.简述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

地面沉降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

特点是波及范围广、下沉速度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不易觉察,危害大。

地面沉降形成机制:

土体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由土壤孔隙中的水(孔隙水压力pW,中性压力)和土颗粒(有效压力,pe)共同承担。

水位降导致孔隙水压力减少,导致土中有效压力的等量增加,结果引起粘土层产生次生固结压密;

水位降减少水的浮托力,并产生附加应力(相当于水位降的水柱重量),含水砂层排水固结,含水砂层压密下沉。

粘土层的固结变形和砂层的压密变形的相互叠加造成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治理:

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

地面沉降区治理。

☐5.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度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土侵入的过程和现象,又称盐水入侵、海水内浸、咸水入侵等。

海水入侵的机制:

是咸淡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过程。

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水、淡水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地下淡水浮托在海水或咸水之上,形成过渡带或临界面。

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淡水压力降低,临界面向陆地方向移动,原有平衡被打破,含水层中淡水的储存空间被海水取代,造成海水入侵。

防治对策:

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人工回灌、阻隔水流、监测预测。

☐6.水资源开发的正环境效应有哪些?

控制土壤返盐调蓄地下库容;

改善水质:

第五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矿产资源:

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矿产资源一般包括:

能源资源即矿物燃料和核燃料;

原料资源有金属原料(金属矿产)和非金属原料(非金属矿产)。

特征:

不均匀性(地区分布)、有限性、相对性及生态性。

☐2.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露天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

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

淤塞河道、导致水患和矿山泥石流;

矿山三废造成的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

破坏地貌景观,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3.露天矿边坡失稳及防治原则(边坡稳定性)

☐露天矿边坡的破坏主要有两大类:

具有明显滑动面的边坡失稳破坏和蠕动-坍塌变形破坏。

边坡岩土体中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是控制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以预防为主,综合整治。

在边坡开挖和采矿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地表水、深降强排地下水,减少爆破次数、降低爆破强度,合理确定不同深度岩体的边坡角,适时修正边坡轮廓,提高边坡稳定性等。

对大型采矿边坡,还需构筑抗滑挡土墙、抗滑桩、灌注水泥砂浆及减载、排水等工程措施。

☐边坡的稳定性:

边坡一般是指具有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由于坡表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为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其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土(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

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4.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地下采掘开挖引起地面开裂与沉陷;

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枯竭、河水断流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深井排水或注水诱发地震。

5.采矿引起地面塌陷的机制?

(p92)

☐6.采矿诱发地震的机制?

1.诱发构造型矿震:

是因采矿导致断层的复活和弹性能量的提前释放造成的地震。

进一步分为采矿直接引起矿震和抽水采矿诱发矿震两类。

一、采矿直接引发矿震是由于采矿使地下应力失去平衡而诱发的地震。

采矿形成的自由空间使采空区周围的岩体由原来的三向受压变成两向受压或单向受压,引起应力的重分布,在采空区范围内沿原有断裂形成应力集中地段,促使地壳岩体应变能力提前分散释放,诱发地震。

二、采矿抽水也可诱发地震。

抽水后,断裂面失去水压而发生卸荷作用,形成偏差应力。

当偏差应力大于断面的抗剪强度时,即诱发地震。

2.诱发塌陷型地震

多起因于采空区和顶板陷落。

地震波由顶板块体脱落敲击底板而产生,矿震分布范围较小,震源极浅,大多处于开采平面上。

☐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是指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是一种采矿或隧道开挖活动诱发的地震。

在煤矿、金属矿和各种人工隧道中均有发生。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1.立法原则(法律确定责任、法规明确环境质量标准)2.生态风险评价原则3.最少量化原则4.资源化原则

5.无害化原则6.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第六章能源与地质环境

1.能源及其分类是指能为人类利用并可获得能量的资源。

包括:

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矿物燃料);

和某种物质的运动形式(风力、水力、太阳能)。

一次能源:

自然界现已存在,可以直接使用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辐射等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得到的产品能源。

如电能、汽油、沼气(CH4)、火药、酒精等。

可再生能源;

指不会随人类的开发利用而递缩的能源,既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资源.水力、潮汐、太阳辐射、

风力、地热等.

不可再生能源;

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成,一旦使用在短期难以再生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核燃料等。

常规能源;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已经被人类广泛应用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核裂变材料等.

新能源;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新发现的能源资源或利用先进技术新开发的能源产品;

以新的方式利用的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

沼气、风能等.

2.什么是能源环境问题?

能源环境问题就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能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这种危害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

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

☐3.什么是温室效应?

CO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某些组分,如CO2、H2O等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但却可以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就像温室中的玻璃一样,使地表大气温度提高,所以称为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变化的主要原因为:

矿物能源总消耗量大幅增加;

大面积森林及植被破坏。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

地形地貌的改变、水利工程影响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水库岸坡失稳、水库淤积、水库渗漏与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大坝下游引水灌溉区土壤盐渍化

2.什么是水库边岸再造?

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文条件急剧变化,在库岸斜坡与库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因库岸失稳塌落和岸边淤积而引起的岸坡形态的改变称为水库边岸再造。

(饱水,动水压力,波浪冲刷)主要:

岸坡坍蚀岸坡崩滑破坏

㈠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地质问题

⑶水库边岸再造

内在因素:

库岸地貌形态、(高陡)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岸坡结构、地下水类型、库岸植被覆盖程度岸边人工建筑物的分布。

外在因素:

库水动态、风浪特性、大气降水,库面浮冰

3.与城市化过程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与城市化过程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很多:

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地基稳定性问题、深基坑开挖引起的边坡稳定性问题、

水质污染及水资源保护问题(水环境问题)、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等。

4.城市化带来的水问题有哪些?

(一)城市水灾害问题

致灾能量增大、损失增加洪水城市最普遍的水患困扰是城市遭受暴雨的自适应能力。

(二)城市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不足:

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北方城市:

地面沉降,洪涝灾害。

沿海城市:

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

(三)城市水污染问题

☐第八章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及其内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动力条件:

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及人为地质作用。

后果: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2.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寒冻作用普遍,冻胀、融沉、泥流、雪崩等灾害发育;

(高原区)

●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貌过渡带,地形切割强烈,山地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分布广泛,灾度也高;

(中部地区)

●西北诸省土地荒漠化作用强烈;

●东部平原除土地盐渍化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广泛发育,沿海诸省,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强烈发育。

☐3.描述地震的参数概念?

地震震级:

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则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8.9级,地震释放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地震烈度:

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高低与震级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以及地震区地质构造等条件有关。

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点可产生不同烈度的后果。

☐4.地震活动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一)地震效应场地破坏效应、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

(二)地震灾害地表错动和地裂缝、地面建筑物破坏;

沙土液化,崩塌、滑坡,海啸;

地面标高改变,洪水,火灾

☐5.解释沙土液化现象?

地震液化条件有哪些?

在地震力作用下,饱水沉积物和表土的突然振动或扰动能够使看似坚硬的地面变成液状的流沙,砂粒悬浮于水中,土体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力。

砂水悬浮液在上覆土层压力作用下可冲破土层薄弱部位喷到地表,形成喷砂冒水现象。

地震液化的条件:

1)距震中的一定距离,震级大干5级;

2)地震区有未固结的具饱和水的沙层;

3)沙土粒径0.021一lmm之间;

4)最大液化深度可达2Om

6.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形式?

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原因:

由地震活动、强降水过程而触发,但主要的作用营力是斜坡岩土体自身的重力。

重要影响因素:

筑路、修建水库、露天采矿、开垦斜坡

变形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拉裂松动和蠕动,破坏的基本形式有崩塌、滑坡和流动。

☐7.滑坡的构成、特征及治理方法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构成。

滑坡的特征:

①表现为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

②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

(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隙面)等;

③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④在较平缓的斜坡中仍可发生滑坡。

滑坡的形成条件:

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

治理滑坡的方法:

主要有“砍头”、“压脚”和“捆腰”三项措施

滑坡的防治措施:

可归纳为“排、稳、固、挡”四个字。

“排”即排水,包括排除滑坡体内的地下水;

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

对穿过滑坡区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防渗漏处理等。

“稳”即稳坡,包括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

以生物工程和边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

“固”即加固,包括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洞等工程,或采用灌浆、电化学加固、焙烧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拦”即拦挡、拦截,如挡土墙等拦挡工程。

☐8.崩塌概念、特征及治理方法(p23)

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

主要特征:

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

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

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崩塌落石防治措施:

可分为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两种类型。

如对于中、小型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或落石平台、落实槽、挡石墙等拦截建筑物。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应清楚部分松动块体,在修建支护墙保护斜坡坡面。

还可采用灌浆加固、锚杆、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等措施。

☐9.泥石流概念、特征

(一)泥石流的特征

山区特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现象,饱含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湍流等运动状态,

容重一般在1.2~2.3t/m3之间。

基本特征(挟沙水流河滑坡):

1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

②具有水体的流动性;

③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泥石流地貌一般可划分为形成区(包括汇水动力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即:

大量失稳的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的水源条件,特定的地貌条件

☐遵循全面规划、分清类别、重点突出、因害设防、合理设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工程措施有排导工程、拦挡工程和综合整治工程。

生物措施主要是指保护和营造森林、灌丛和草本植被,采用先进农牧业技术以及科学的山区土地资源开发措施等。

生物措施之治理泥石流的根本性措施。

☐10.岩溶地面塌陷概念及影响因素

岩溶地面塌陷指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在外动力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地面变形破坏。

其表现形式以塌陷为主,并多呈圆锥型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动力地质现象,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蒸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诱因:

降雨、洪水、干旱、地震以及抽水、排水、蓄水等人为因素。

☐形成机制:

在地下水流作用下,岩溶洞穴中的物质和上覆盖层沉积物产生潜蚀、冲刷和淘空作用,结果导致岩溶洞穴或溶蚀裂隙中的充填物被水流搬运带走,在上覆盖层底部的洞穴或裂隙开口处产生空洞。

若地下水位下降,则渗透水压力在覆盖层中产生垂向的渗透潜蚀作用,土洞不断向上扩展最终导致地面塌陷

预防:

①采、排水井设置合理的过滤器装置.避免或减少土粒进入井内被水带走。

②采、排地下水时,避免采用大降深,以降低地下水流速和侵蚀搬运能力。

③调整开采层位,封堵岩溶发育,并与覆盖层相连通的浅层水,开采深层地下水。

④矿山疏干排水时,对地下岩溶通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