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71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docx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

2007年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与06年物理试题评价

朱行建在2006年高考改革形势与科学备考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

 

一、高考试题分析:

1.试题分布特点

2006年全国理综卷(I)物理考查的物理学科主干知识,主要涉及牛顿定律、动量、机械能、电路、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试卷中,力、电主干知识比例占全卷(物理部分)的80%以上。

物理试题的内容与大纲和《2006年考纲》及教材的主干内容基本一致。

全卷12道物理试题共覆盖了《2006年考纲》17个单元中的15个,未涉及的单元有3个:

交流电、电磁场和电磁波,涉及《2006年考纲》中131个知识点中的32个占24.5%以上。

(其中Ⅱ级知识点20个,I级知识点12个),如表1、表2所示。

表12006年全国理综卷(I)物理试题各部分知识的考查比例

知识内容

力学

热学

电学

光与原子物理

实验

题号

16、19、20、

23、24

18

17、21、22

(2)、25

17、15、22

(1)、

22

占分及比例

53分/(44%)

6分/(5%)

44分/(37%)

17分/(14%)

17分/15%

表22006年全国理综卷(I)物理试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

知识块

题号

满分值

考查的知识点

能力要求

难度

力学

16

6分

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及其应用、宇宙速度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容易

19

6分

受迫振动与振动图象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中档

20

6分

动量定理、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中档

23

16分

匀速运动规律、声波的反射

理解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容易

24

19分

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滑动摩擦定律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中档

热学

18

6分

分子动理论、内能、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中档

电磁学

17

6分

物体平衡、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洛伦兹力、左手定则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中档

21

6分

电磁感应和直流电路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较难

22

(2)

12分

测电压表的内电阻

实验能力

中档

25

20分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电荷量、牛顿定律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较难

光学

15

6分

光子能量、光速与介质的关系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容易

22

(1)

5分

用双缝干涉法观察光波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

实验能力

容易

原子

物理

14

6分

核反应方程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容易

选择题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今年高考对原子物理、热学、机械振动的考查仍以选择题出现,即第14、18、19题,它们重点考查核反应方程、分子动理论、内能、受迫振动与振动图象的理解和掌握;对光学的考查除选择题以外,今年在非选择题部分增加了一道实验题,光学题重点考查了光子能量、光速与介质的关系、双缝干涉实验。

今年试题既有陈题改编(第14题、第15题、16题等),又有创新题(第20、21、22、23、25题)。

从试卷难易程度看,较易题为:

14、15、16、22

(1)、23题,共计39分;中等难度题为:

17、18、19、20、22

(2)、24题,共计55分;难度较大题为:

21、25题,特别是第25题是一个力、电综合难题,共计26分;各自占的比例约为3︰5︰2。

以上统计充分说明,今年全国理综卷(I)物理试题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的基础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2.试题的整体特征分析

2.1试题突出考查物理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布局基本合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及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双基落实,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既是理综命题的重点、热点,也是今年物理试题的一个特征。

虽然“理综”试卷中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但仍充分注意了考查物理学科主干知识。

试题整体难度降低,大部分是常规题、典型题、基础题,如:

14、15、16、17、18、20、21、22、23、24题,试题的起点和切入点较低,设置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都是学生熟悉的,具有亲切感。

在2006年的全国理综试卷(I)物理试题中,主要考查了:

力学中的匀速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功与冲量、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振动等;电学中的匀强电场、电势、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占到全卷的80%以上。

而对于高中物理的其它部分,如分子热运动和内能、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等,主要是从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辨别方面进行考查,注意了知识点的融合。

这种重点考查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并兼顾其他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对中学物理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2.2试题全面考查了“考试目标”中的五种能力。

注重考查能力,突出了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思想,凸现出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高考物理试题一贯重视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的考查,即要求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应用概念、规律解释和说明物理现象,能根据事实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除此以外,近年来对后三种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第14、15、18、19、23题着重考查对核反应方程、光子能量及光的传播、分子动理论、内能、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的位移图象、匀速运动问题的理解能力;第16、17、21题侧重于考查推理、归纳能力;第22题考查设计及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以表达能力;第20、24题应重视过程分析,建立物理模型,侧重考查获取知识能力;第25题考查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等。

2.3试题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读数,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的编排,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设计实验的能力则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今年共设计了三道实验试题,包括一道演示实验的题目,比去年多了一道题目,使得实验题比例达到19.2℅.实验试题取材坚持采用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设计理念,试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进行了考查,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如第19题考查了共振的条件;第22题第

(1)题考查了基本仪器的使用,特别是第22题

(2)题电学实验题.电学实验一直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今年也是如此。

“测电压表的内电阻”这个考题可以说是源于课本,紧扣教材,作了一些适当的迁移,注重与实际情况结合,变验证型为测量型,它一方面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和领会,同时又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利用基本原则、方法进行创新、灵活运用的能力,力求达到“只有动手做过实验的才能得高分”的实验命题思想,对今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本实验题考查的是伏安法测电阻,基本操作平时学生都应训练过,但题目中给出的电源电动势大于电压表的量程,给出定值电阻作为保护电阻,但保护电阻的接法学生易犯错,是串在电路中还是并在电路中,串在何处,并在何处,要综合分析,该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探究性问题,体现进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才能解答的科学探究思想.

光学实验“观察光的双缝干涉现象”较简单。

今年的实验题由光、电两道小题组成,增加了考查的知识面。

这两道实验题的难度不太大,比去年略有降低。

题目活而不难,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这个实验题应该比较容易得满分。

2.4试题注重了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以致用

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实际,联系中学生实际,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这也是今年理综物理试题的特征之一。

如卷中的16题是探月卫星绕月球运动问题;17题是“滤速器”——速度选择器问题;20题是运动员原地起跳问题,这是一道与体育运动知识相结合的实际问题;23题是估测云层的高度;24题是皮带传动问题;这些题目避免了死记硬背现象,或巧设问题情境,或用活知识规律,使所学知识鲜活了起来。

有些则着眼于科技前沿,立足于高中课本知识的考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联想、迁移、分析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思维、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到:

高新技术虽然“高”,而且“新”,可是同样是依赖于我们熟悉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并非空中楼阁,高不可攀。

多数题目是使知识处在一定的情境中的理解和应用。

大部分试题均涉及中学常见的典型模型,如:

光子、平行板电容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碰撞、简谐运动等。

总之,试题选材灵活、立意新颖,要求学生对试题所展示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判断、弄清物理情景,准确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答。

既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检查出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

2.5试题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能直接通过纸笔考试来实现的,但是在理科考试中可以在试题中设计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试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物理学的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考试就是要通过这些问题的考查来反映考生平时的学习中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如第16题,是我国要发射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问题,如果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且以此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过有关“嫦娥一号”的运行速度的探究活动,以这一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预见,本题的出现对今后将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数据分析:

14

物理

6

4.89

0.815

15

物理

6

5.11

0.852

16

物理

6

5.24

0.873

17

物理

6

5.06

0.843

18

物理

6

3.63

0.605

19

物理

6

3.91

0.651

20

物理

6

2.84

0.474

21

物理

6

3.03

0.505

Ⅰ卷

小计

科目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生物

30

23.35

0.78

化学

48

40.52

0.84

物理

48

33.71

0.70

合计

126

97.58

0.78

Ⅱ卷小计

科目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生物

42

18.64

0.44

化学

60

42.15

0.70

物理

72

39.38

0.54

合计

174

100.20

0.576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卷统计

题号

科目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P

22

物理

17

9.91

0.58

23

物理

16

10.14

0.63

24

物理

19

10.98

0.58

25

物理

20

8.36

0.42

物理

120

73.09

0.61

2.6.典型试题分析:

第20题:

考查功的概念,第24题,4种解法,第25题,粒子的运动。

二.近年来高考理综中物理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1)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2)用能量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上面

(1)和

(2)两部分的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均在70%以上。

2.对非重点部分注重对重要的物理知识的考查

(1)热学:

分子动理论的统计思想、微观量与宏观量的联系、能量分析等(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热一律)

(2)光学:

光电效应、干涉和衍射

(3)原子物理:

能级跃迁、衰变规律、质量亏损等

特别注意板块内部的学科内综合

3.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

(1)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加速与偏转(从运动和力的角度及能量角度进行分析)运动和力、能量观点

(2)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在这重点知识内容,也是学科内综合的生长点

4.坚持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叙述并设问,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的过程特点找到该过程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最后将物理规律转化成数学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注重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考查

试题的立意与定位较好,一方面可以引导在教学和复习中要重视实验的操作,另一方面是要求实验的教学与复习,特别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只是简单的按课本的要求进行重复性的操作,则应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切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对中学的实验教学与复习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6.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居高不下。

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对应用数学的能力的要求居高不下。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的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

(1)较繁的字母运算或数字运算

(2)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问题

(3)对于图象的要求

7.坚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是学习潜能、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之一是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

因此,近两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加强了对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8.高考试题并不回避成题。

每年高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教材或复习资料中习题的影子。

9.试题的设问具有开放性

有些试题的内容背景及所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熟悉的,但设问的角度新颖,这种设问角度的变化,是针对中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定量、轻定性”等教学薄弱点而来的。

三、热点问题:

(1)主干知识:

人类认识产生飞跃的知识点,如力运动的关系、几个守恒定律等。

(2)和普物联系紧密的知识点:

如波、功能关系、场的概念及场的迭加等。

直流电路的题多数不是计算,而是实验。

重点在对电路的分析思想,因此还有思维的价值。

(3)中学教学的薄弱环节。

如交流方波问题、X射线管的问题、光滑斜面支持力做功的问题。

(4)重要的研究方法。

如合成和分解的问题、理想化模型、图象法等。

(5)联系实际的问题。

(6)有价值的传统题的翻新,换一个角度设问。

四、高考物理的难点

1.基本概念、规律的应用

a.第一类是总体认识上的难点。

如a、E等

b.第二类是由于一些物理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被严格的区分

c.第三类是由于物理学的高度理想化的推论或严格的定义。

表面上与日常生活的经验相矛盾

d.第四类是一些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的物理是其变化受多方面的制约。

2.物理情境与过程想象

a.类要求考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能把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很清楚地找出来。

b第二类题目是给出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不同的过程同时进行,或多种可能性。

3.对图象解的理解和应用

4.实验知识与方法。

5.非重点知识

a:

纯知识性问题

b:

试题要求对所涉及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c:

试题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于一定的物理情况之中

6.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美国考试专家布卢姆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a.熟悉的要素

b.用熟悉的要素对情境进行改组

c.按熟悉的程度对问题进行分类

d.选择适合于问题的抽象概念

e.运用抽象概念于问题之上

f.解决问题

第一类:

把问题改组成一个错误的情于模式

第二类:

错误选择适合于解决解决问题的概念,定律

第三类:

题目中存在“隐蔽”条件

第四类:

无法对运动过程作出准确的描述

第五类:

不懂运用“变中找不变”的思想造成

第六类:

不熟悉逆向求解的思维方法

第七类:

试题对发散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高考复习策略

在紧张的高三学习和备考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剩下不到1年的时间,使自己的复习更有成效,这需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考试说明和大纲、教材的关系、知识理解与解题的关系、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难题与基础之间的关系。

考试说明与大纲教材关系

为了指导高考命题,使考试的要求更为明确,有关部门制定了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和教材到底有什么关系?

作为考生,应该以什么为依据进行复习?

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教学大纲制定的,它们之间应该没有矛盾,但是它们的功能不同,因此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因此,教学大纲的涵盖比考试说明更广一些。

比如说,有一些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未必需要考试。

如许多科技的最新发展情况的介绍,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一个人的智能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高考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这些知识进行考查。

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不够,难以对这些知识有真正的理解,如果只考查一些表面的东西,则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能力,只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这不符合高考的宗旨。

在能力要求方面也是同样,有一些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高考受到考试形式和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考查,如自然科学学科的实验动手能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制定考试说明。

因此对准备考试来说,弄清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很重要的。

但是人的许多方面的能力是相互关联的,一些虽然考试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和深刻程度,提高学生在考场上的应变能力是很有用的,从而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有间接的作用,也不能完全丢开不管。

教材把教学大纲中一些抽象的规定加以具体化,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依托。

刚才说明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教材和考试说明的关系。

所以,作为备考来说,也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

不过要注意,高考的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的能力。

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也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从教材的内容引申开去,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知识理解与解题的关系

许多学生到备考复习的时候都是埋头解题,对如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重视不够,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从表面上看,考试是通过题目来进行的,备考自然应以解题为主。

实际上,多解题主要能够提高的是解题的技巧,技巧熟练当然对提高成绩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只顾埋头解题。

特别是现在市面上许多复习资料质量很差,有的热衷于将试题的内容和解题的方法用一些所谓的模式加以固定,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基本套路,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

用这些套路去套一些基本知识考查的题目或许能够有一点作用,但对那些以考查能力为主的题目就不起作用,而且许多时候还会起反作用。

经常有一些考生在审题时没有真正弄清题目的意思,一看题目大概与复习时的某一类题目相似,就用熟悉的套路去套,结果完全弄错了方向。

而高考的题目中,对学生的录取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后一类题目。

正确的态度是,在尽可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量进行解题训练。

解题中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不要急于去看解答,而是要回过头来思考相关的知识应如何理解,在知识后面隐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自己掌握了没有。

即使因为确实想不通而去看解答或请教老师同学,也要回头想想自己为什么没有想通,不要轻易放过。

解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每解一题都有收获。

至于有的同学希望通过大量解题来包围考试题,这只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办法。

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可能碰上的考题即使不要说完全没有,也是极少。

实际上许多同学由于过于沉迷在解题之中而跳不出来,结果反而被过多的考题弄糊涂了,或者因为过分地拼体力而伤及身体,造成过分的紧张和思维灵敏度的下降,得不偿失。

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关系

如果我们将知识比为一张渔网,重点知识就好像是这张网的纲,一般知识就好像是由一根根网线织成的目。

所谓纲举目张,重点知识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或关键,如物理中的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把这些关键知识都理解深透了,才能对整个学科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构建起相关学科的框架,从一个高的立足点上去理解认识学科的一般知识。

但是重点知识离不开一般知识的支撑。

一般来说,重点知识都是概括和抽象程度比较高的知识,一般知识的抽象程度低一些,与现实联系多一些,许多具体问题都是和这些具体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如有关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动量、能量的知识,就直接和探讨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要深入理解抽象的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需要对各种运动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在深入理解牛顿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才能够进一步把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各种现象。

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试题多数落在重点知识上,但是又直接与相关的一般知识挂钩,不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都应掌握好。

如一道问及物体运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题目,就直接与物体运动速度、加速度、受力变化等知识联系在一起。

上面所说的一般知识与重点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

还有一类知识是属于应用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由于目前的高中课程重视的是学科的理论体系,这些知识就成为所谓的一般知识,如高中物理中有关交流电的知识。

从联系实际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是很重要的,在高考中也有一定的分量。

但是由于学生的忽视,也由于这些知识不像重点知识那样反复多次接触,一考到这些地方,学生的表现总是比较差。

最后还有一类一般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其实也很重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在高中课程中没有把它们列为重点,如物理课中的振动方程、波动方程,对这样的知识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

与这类知识相关的考题,往往是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学生的回答却很不理想,原因就在于要理解好这些知识需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往往投入不够。

在高考实践中,成绩在入学分数线附近的学生往往在涉及重点知识且难度中等或略为偏难的题目上表现差距不大,而在涉及后两类一般性知识的题目上表现差距就比较大,成为拉开成绩差距的一个因素。

其原因就在于大家都重视重点知识,但是对一般知识的重视程度及下的功夫就不一样了。

难题与基础之间的关系

高考的题目有难、中、易之分。

比较难的题目,或者对学科知识的综合面比较宽,或者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比较活。

一道好的难题,有时可以为教学树立一个具体的高标准,因此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关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津津乐道,反复强调;学生则以此为目标,所谓“高标准、严要求”。

但是不幸的是,高考的难题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上的要求往往是一般学生所难以达到的,这样才能发挥其对高层次学生进行选拔的功能。

一个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在某方面有才能,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有高的才能。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也不是能够在所有高考的学科上都达到最高水平。

要承认这种差别,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一个恰当的估计。

如果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在某个学科上总是在中等的水平上徘徊,练习的题目就不要偏离中等难度题目太远,保证自己对中等难度的题目有把握,不要一味追求难,好高鹜远,结果是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无效的追求,得不偿失。

有的同学为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