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477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7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docx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轮教案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1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用秒表和停表测时间;知道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3.知道什么是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

4.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能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正确进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6.会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知识结构

1、测量

 

2、

 

三、教学目标

1、在复习机械运动时,要通过实例分析体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从而加深对参照物意义的理解。

2、本章的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比较紧密,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从理论到现实的能力,如估测物体的长度、长度的特殊测量法等。

3、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解答考查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题目时,要按照逆向发散的原则,先结果后原因,抓住位置的“变”与“不变”便可轻松正确地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也可以确定所选的参照物。

2、96班学生基础弱对于简单的速度计算,可直接利用公式得出计算结果,注意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对应。

3、关于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转换成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即可。

关于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关键是读数。

五、例题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________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________厘米。

精析 进行长度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必须紧贴刻度尺。

由图1可知,对木条B的测量是正确的。

长度为:

3.45厘米(读3.45~3.49之间也可)。

  注意 本题考察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2 一辆汽车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左右摆动,则汽车从图中位置行驶到南京还需________h.

  精析 

(1)通过“路标”图,判断出路程长短,通过速度计判断出汽车行驶的速度。

(2)通过路程和速度计算时间。

  解 汽车需行驶的路程s=120km  汽车的速度为v=100km/h

  计算汽车用的时间:

  t=

=1.2h

  答案 到达南京还需1.2h.

六、中考真题演练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王刚同学的身高为1.66______。

2、我国l 元硬币的直径最接近于( )

A.2微米 B.2毫米 C.2厘米 D.2分米

3、如图3所示,木块A的长度是_________厘米.

4、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______,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_____状态。

5、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路边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____的,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倒,这是由于________。

6、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是以光速传播的.若光在光缆中传播速度为2×108米/秒,地球的周长约4×107米,电子邮件在光缆中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_____秒。

7、请根据图4中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意,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需要_____小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米/秒.

七、练习讲评

单元测评卷1

教学后记

 

第二章声现象(1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2、知道声音的反射——回声;知道超声与次声。

3、知道乐音的三要素;知道噪声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本章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很容易混淆,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

2.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复习时要留心。

3.乐音三要素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难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对声音的体会,多对与声有关的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把握其本质,加深理解。

4.有关乐音、噪音等内容,复习时要加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知识的积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四、学情分析

1.在解释声现象时要注意抓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时需要介质、并且声音具有反射性作为基本点去进行思维发散。

2.在区别乐音三要素时,要注意分清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以决定因素作为思维的突破口和具体的声音相对照进行分类。

3.利用声音测距离时要分清声速和时间,特别注意分清单程和双程问题,记住利用回声测距离时声音走过的距离是被测距离的两倍。

五、例题分析

例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D.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解析:

由声音的传播特点可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声音由空气传人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答案:

A

例2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合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洋的深度是in。

解析:

m/s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所以1500m/s=1500×3.6km/h=5400km/h。

利用声波测距离时,声音走过的距离是被测距离的2倍。

答案:

54003阗0

六、中考真题演练

1.联欢会上,小明在弹奏古筝.古筝的琴弦因为_____而发声。

2.石块扔到水中引起水的______而发声,这时鱼会被吓跑,主要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

3.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______停止,锣声消失.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不能传声。

4.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七、练习讲评

单元测评卷2

教学后记

 

第三章光现象(3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以及平面镜的应用。

4、知道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

5、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6、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并绘画三条光线的光路图。

7、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8、知道眼睛的构造及成像原理;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分析和比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与课本概念进行对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复习效率。

2、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是必考内容,又比较容易混淆,复习时,可把两种规律对比复习,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3、本章的实验探究比较多,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及光的折射规律探究,都要注意探究的过程与步骤、各自所得结论等等。

4、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在复习时要分析理解成像的条件、性质和像的变化规律,可列表进行对比,防止记错、记混。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分析各种光现象时,要抓住要害问题——介质,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不变,现象有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不同介质或不均匀介质中发生的光路变化为折射现象;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路发生变化的现象为光的反射。

2、在作光的反射、折射和平面镜成像图及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时,要特别重视法线的作用,过入射点正确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相等,折射角不等(空气中总为大角)分别作图。

3、在解题时要注意两条规律:

(1)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反射角都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反射都减小;

(2)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时,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光线不动,反射光线转动2θ角。

4、在解答光学元件对光线的作用的题目时,要首先判定光学元件对光是发生反射还是折射,以确定是反射镜还是折射镜;然后再确定光学元件对光是会聚还是发散,以确定光学元件的种类。

5、解答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的题目时,要注意分清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和倒正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不是以人的视觉为准。

在区分像与物距的关系时要注意:

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实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五、例题分析

 例1 请指出以下三句话中的不当之处:

  

(1)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因此照相机无法拍摄虚像.

  

(2)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都是正立的.

  (3)某人站在岸边,用渔叉对准水中的鱼叉去,一定能百发百中.

  答案 

(1)虚像可以用照相机拍摄.被平面镜反射的发散光,或被凸透镜折射后的发散光,跟从“虚像处射来”的光是一样的,因而可以拍照,但拍摄时的物距,是照相机镜头到虚像的距离.

  

(2)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物体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我们知道,通常眼睛看到水中的鱼,实际是鱼的虚像.人对着鱼的虚像叉去,则叉不到鱼.

  例2 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物体清晰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精析 已知物距和成像的情况,再求出焦距.

  在光屏上呈放大的像,一定是实像,因为应满足2f>u>f的条件,所以2f>15cm>f.

  解不等式:

2f>15cm>7.5cm    又∵ f<15cm 

  ∴ 焦距应小于15cm,但大于7.5cm.

  答案 B

例3 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斜着看,为什么觉得向上弯折?

  解答 如图1所示,可将筷子AB插入水中的B端看成一个发光点,设从B点发出两条光线BC和BC′,到达水面后,光线发生了折射,沿CD和C′D′,方向射出,这网条光线反向延长,会聚于B′点,B′点是B的像,离水面近了,连接OB′,人看到的筷子是AOB′,觉得向上弯折了.这时你若将手伸到水中,去抓B′,则什么都抓不住,因为这只是B点的虚像.夏天游泳时,看到清澈的池水,好像不太深,变浅了,也是上面这个道理。

一旦踩到水中去,可能会比你想像的深得多。

  而在水里游泳时,观察地面上的路灯,则可以仿照上面的分析方法,作出路灯上发出的两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得到路灯的虚像,比灯的实际位置高了,你可以做做看。

六、中考真题演练

1.小兰同学的身高是1.65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米处.她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__米,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__米.

2.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

3.当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由30°增大到35°时,则反射角______5°(填“增大”或“减小”),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______度.

4.夜晚我们看到灯光下的人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白天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课桌,是由于课桌________的光射入了眼睛.

5.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_____像.

6.当你漫步在池塘边,常会看到池塘中的“白云”和在“白云”中游采游去的鱼,这一现象的正确的解释是:

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形成的虚像;看到的“白云”是光的______形成的虚像(选填:

“拆射”或“反射”)。

7.在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A.       B.         C.        D.

8.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竖直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二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9.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11.研究凸透镜成象实验中,当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象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七、练习讲评

单元测评卷3

教学后记

 

第四章力(1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

2.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重力,理解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4.知道摩擦力及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理解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会解释有关的摩擦现象。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力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在复习时注意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比较,对知识规律更应多寻找些实例,进行分析比较。

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都属于力的一种,在复习时注意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注意对比实验步骤,体会此种方法的用法。

四、学情分析

1、解答物体受力分析的题目时,要注意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不可主观地造力,也不可漏掉力,一般以确定施力物体来确定力的存在,可防止以上两种错误的发生。

2、解答和摩擦有关的题目时,可先假设这种摩擦不存在,物体将发生有益的变化还是有害的变化,然后再确定用哪种方式增大或减小摩擦即可。

五、例题分析

例1 (陕西省中考试题)如图1质量是0.5kg的字典,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面能正确的表示字典受力图的是(  )

ABCD

图1

  精析 此题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

(1)要会分析字典在静止时受的是平衡力,且二力大小相等;

(2)要知道平衡力应作用在一个物体上;(3)题目给出的是字典的质量m,要会用公式G=mg,计算出字典的重力G=4.9N.

  注意 抓住题目中分析的是字典的受力情况.因为字典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字典受的力一定是平衡力.从图上看,只有C图的两个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C图是正确的.这一对力是:

重力G和支持力F.有的同学认为:

B图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满足二力平衡条件.这个分析是错误的,因为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字典和桌上,而不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一对力是支持力F和压力F′,是相互作用力,而不是平衡力.

 例2 (大连中考试题)如图2所示,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只箱子,但未推动,这是因为 (  )

  A.箱子质量太大

B.推力小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

C.推力等于箱子与地面的摩擦力图2

  D.箱子的重力大于推力

  精析 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入手,可知箱子受的一定是平衡力.对箱子作受力分析,可知:

箱子所受的重力G和支持力N是一对平衡力.推力F与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F=f.此时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有的同学认为A选项正确,实际上,如果没有摩擦存在,箱子质量很大,也能用很小的力推动它.也有的同学认为D正确,实际上,重力在竖直方向,推力在水平方向,这两个力比较大小毫无意义.且重力G与N平衡,对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起作用.

答案 C

六、中考真题演练

 1.(上海市)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挂在天花板上,某人用方向相同的两个力作用于弹簧,已知F1

 2.(安徽省)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只要求写出一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现象).

(a)(b)(c)

3.(镇江市)力的_____、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质量为5千克的铅球受到的重力为_____牛.

 4.(海南省)自行车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请你举例指出其中三处:

______、______、______.

  5.(河北省)关于摩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轮胎上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是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D)假如没有摩擦,人将无法行走

6.(安徽省)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

 7.(新疆乌鲁木齐)下面有关力的方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C)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面向下的

  (D)摩擦力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8.(温州市)以下关于重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任何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B)地球上任何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D)因为g=9.8牛仟克,所以1千克就等于9.8牛

9.(北京市西城区)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沙子(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紧绳子(D)鞋底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10.(北京市海淀区)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 )

  (A)在机械的转动部分加装滚珠轴承

  (B)在自行车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纹

  (C)给自行车的轴加润滑油

  (D)气垫船行驶时在船体与水面间形成高压空气层

11.(南京市)如图所示,一个足球重4.5牛,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图中画出足球受到的力的图示.

七、练习讲评

单元测评卷4

教学后记

 

第四章力与运动(2课时)

一、中考要求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伽利略小车实验”的推理方法;

2.知道惯性的定义,会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3.理解合力的概念;能运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4.知道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含义;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1.本章的知识特点是抽象的概念多一些,每个概念的含义都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高一些,复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多与实际现象相联系。

2.对于本章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如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规律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3.复习时要注意惯性不是力,是物体的属性,所以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其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四、学情分析

1.和惯性有关的题目,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思考:

“物体在受力情况改变时,物体的哪一部分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将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这样既可识别惯性现象,又可解释惯性现象。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这也是初中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例题分析

例 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    B.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运动

  精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力的作用的理解,学生头脑中仍存在一些错误的概念,如:

“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失去力的作用,就会静止下来.”为纠正这些错误概念,就必须建立正确的概念: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解 A.当物体不受任何力或受的合力为零时,它也可以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说,力不是使物体保持静止的原因.A选项是错误的.

  B.力可以使物体速度大小改变,也可以使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所以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B选项正确.

  C.当一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如果它不受任何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仍可保持运动状态,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时,可以保持静止状态,而不一定运动.例如:

人用水平力F推动一个讲台桌,讲台桌仍静止,如图l,则此时讲台桌还受到一个静摩擦力f,F与f为平衡力,讲台桌没有运动.可见物体受到力,并不一定运动.D选项不正确.图l

 例如图2,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相互平衡的力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图2

  精析 此题从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

(1)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物体上的;

(2)考查了学生是否会进行受力分析.在题目中,出现了三个物体:

天花板、弹簧和小球,要会分析哪个力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解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作用在弹簧上,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作用在天花板上,这两个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A选项不正确.

  B.球对弹簧的拉力,作用在弹簧上,而球受到的重力作用在球上,尽管这一对力方向相反,但由于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所以这一对力也不是平衡力。

图3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如图3,且满足二力平衡条件,C选项正确。

  D.通过受力分析可知,这一对拉力分别作用在球和弹簧上,所以这一对略也不是平衡力。

例 向前飞行的飞机投掷救灾物资时,如果在投掷目标正上方投下,能落到目标处吗?

为什么?

应怎样投掷才行?

  精析 这是一道问答题,可从下面几点入手分析:

(1)明确被研究对象以及它原来的运动状态;

(2)分析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什么样的状态;(3)结合题意分析出问题的结果。

图4

  解答 救灾物资是被研究的对象,开始是随飞机一块向前运动的.投掷后,物资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在空中边向前飞行,边下落,如图4所示.如果在目标的正上方投掷,物资将落到目标的前方.若要让物资落到目标处,应提前投掷才行.

六、中考真题演练

1.(河南省)物体受到在一条直线上大小分别为3牛和5牛的两个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

 2.(河南省)用20牛的力握住装油的瓶子悬空静止不动,若此时将手的握力增加到30牛,则手与油瓶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