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96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 地理03.docx

临考冲刺终极压轴卷地理03

   2015高考冲刺终极压轴卷——地理0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年11月16日,D8602次列车驶出乌鲁木齐南站,标志着兰新高铁新疆段(乌鲁木齐至哈密)正式通车,广大的西北地区跨入高铁时代。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与公路运输比较,铁路运输的突出特点是(   )

①运输量大          ②环境污染少        ③连续性差         ④灵活性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与兰新铁路比较,兰新高速铁路的走向在某些路段有明显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城市

【答案】1.D    2.D

 【解析】

1、与公路运输相比,铁路运输的突出特点是运输量大,连续性差、灵活性差。

2、高速铁路主要连接重要的经济据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的主要区别是兰新高铁经过武威,而兰新高铁经过了青海省的西宁。

因此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城市。

 

考点:

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

   2014年12月26日上午开通兰州至乌鲁木齐首趟动车,这标志着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将全线开通运营。

在新疆境内65%的路段建有防护墙、地上隧道等防护工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防雨         B.防冻土          C.防滑坡        D.防风

2.兰新高铁建设与运营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

A.冻土与风沙   B.冻雨与高温      C.干旱与洪涝    D.高寒与泥石流

【答案】

1.D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西北地区风力强劲,所以为了高铁的安全,而建防护墙、地上隧道,D正确。

2、兰新高铁是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该线路纬度较高,有冻土分布,位于内陆干旱地区,风沙天气多,A对;属于中温带,高温影响少,B错;干旱区降水量少,洪涝灾害少,C错;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不是高寒气候区,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影响。

读某国区域图,该国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该国成为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市场       D.气候

4.影响该国港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   )

A.东南沿海降水量大       B.资源丰富     

C.环境优美               D.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风浪少,利于避风

【答案】

3.D 

4.D

【解析】

试题分析:

3.依据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国为新西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适合牧草生长,因而乳畜业发达,奶源质量高,

4.根据上题结论,可知该国全年受西风(西北风)影响,该国港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刚好处于西北风的背风坡,西北沿海地区处于迎风坡,降水量大,环境优美对港口发展影响不大,该国资源分布在图中没有体现,对港口布局影响不大。

考点:

该题考查农业和港口的区位条件。

【原创理由】以区域分布为背景材料,通过经纬度暗示该国为新西兰和该区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通过这些隐含信息来设置农业区位和港口区位条件,难度一般。

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在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5.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6.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功能配套是(   )

A.养老院       B.医院         C.职业学校     D.小学

【答案】5.C  6.D

【解析】

试题分析: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功能区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移入,说明最有可能的是工业区。

6.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移入该地,将使得该地幼儿增加,因此最迫切需要增加的功能配套是小学。

考点:

人口迁移。

图为某年中国北方某市城郊温差的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7.图中(   )

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因此温差小

B.夜晚郊区比城区雾霾程度轻,因此温差小

C.冬季城区比郊区热排放量大,因此温差大

D.夏季盛行东南风且郊区风大,因此温差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冬季和夏季,均是白天城郊温差小于夜间,主要因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少,而夜间大气保温作用显著,城市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保温作用强于郊区,因此城郊温差大。

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城区人口集中,冬季城区取暖排放出的热量多于郊区,增大了城郊温差。

考点:

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是2015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同城市高速公路拥堵所花时间和人们能忍受的最长时间统计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拥堵“痛苦指数”(拥堵所花的时间与人们所能忍受的最长时间之比称为拥堵痛苦指数)最高城市是(  )

A.重庆          B.西安             C.北京              D.成都

9.北京、上海与其他城市相比,人们能忍受的最长时间都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口众多      B.交通通达度高     C.长期拥堵已成习惯   D.基础设施完善

【答案】8.A   9.C

【解析】

试题分析:

8.根据题目提示,可知拥堵所花的时间与人们所能忍受的最长时间之差越大,拥堵痛苦指数越大,对照图中数据,可知痛苦指数的是重庆市。

9.北京、上海人口众多,拥堵所花时间长,长期拥堵已成习惯,所以能忍受的最长时间都较高。

考点:

城市交通问题。

下面左图示意野外应急救援太阳能辅助定位灯标,图中太阳能光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能光板倾角。

右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0.定位灯标(   )

A.利用GIS实现准确救援      B.太阳能蓄电池充电时受天气影响小

C.通过RS感知警示灯报警      D.太阳能光板倾角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11.若右图中安装该定位灯标在(   )

A.甲地,突发泥石流能及时报警  B.乙地,利于迷路游客寻求救助

C.丙地,方便露营游客手机充电     D.丁地,可为攀岩运动提供照明

【答案】10.D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10.定位灯标利用GPS实现定位;太阳能蓄电池充电时受天气影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定位灯标通过太阳光线感知警示灯报警;太阳能光板始终垂直于太阳光线,因此太阳能光板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而不是随纬度增大而增大(或减小)。

 

11.甲地等高线向外突出,为山脊(山峰),不是泥石流通道;若乙地游客迷路,可通过定位标杆中的定位指示牌获取位置信息,寻求救助;丙地位于河谷,易发洪涝灾害,不适合露营;定位标杆没有照明功能。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6、(24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芬兰国家广播电视台2015年4月15日报道,诺基亚今日宣布全额并购其法美竞争对手阿尔卡特-朗讯公司,总部设在芬兰。

20世纪90年代前,芬兰工业以食品、机械、森林加工业等传统工业为主。

70年代芬兰政府重视教育科技投入,对以森林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革,鼓励企业与大学或研究院合作,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政府还要求企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运作,走向国际市场。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突起,芬兰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材料二:

芬兰境内69%为森林,10%是湖泊,木材储积量22.01亿立方米。

平均气温冬季-14℃-3℃,夏季13℃-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

该国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

下图为芬兰区域图。

(1)描述该国地形特征。

(4分)

(2)分析该国湿地的成因。

(6分)

(3)评价木材加工区的区位条件。

(6分)

(4)分析芬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

(1)北部与东部有高地,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和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2)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易积水;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任答三点)

(3)有利条件:

森林资源丰富,为木材加工提供原料;河流通过,为木材加工区的发展提供水源;地形平坦,有利于木材加工区的发展;临近欧洲发达地区市场广阔;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

不利条件:

冬季气温低,不利于木材加工区的生产。

(任答3点6分)

(4)重视发展教育,人口素质高;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国家实施高度开放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任答4点得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描述地形特征主要从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高低、特殊地形等方面分析,结合题意可知本区北部与东部有高地,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和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2)湿地的成因主要从地形、气温、降水、冻土等方面分析,结合题意可知该国纬度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易积水;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冻土广布,不易下渗。

(3)评价主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结合题意可知该国木材加工区有利条件:

森林资源丰富,为木材加工提供原料;河流通过,为木材加工区的发展提供水源;地形平坦,有利于木材加工区的发展;临近欧洲发达地区市场广阔;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

不利条件:

冬季气温低,不利于木材加工区的生产。

(4)从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市场等角度分析。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地形特征、湿地成因、工业区位。

【原创理由】以最新大家熟悉的芬兰诺基亚为切入点,以北欧芬兰国家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材料,从地形、生态环境、工业区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地理和解读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使是其中之一。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

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

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8分)

(2)试描述速雅鲁藏布江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6分)

(3)判断图中公路由于人类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8分)

【答案】

(1)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2分),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2分),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2分),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2分)。

(2)流量较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

(任答三点给6分)

(3)滑坡或泥石流(2分)。

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2分);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2分);限牧、禁止乱砍滥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每年冬春季节,从10月-次年3月,该地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

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2)读图,根据等高线判断,该河段海拔高,高差小,说明位于高原上,水流平缓。

西南季风携带水汽沿河谷进入,受地形抬升,降水较多,所以河流流量较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多,河流含沙量较大。

(3)图中公路沿河谷修建,分布在山麓地形,容易发生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主要防御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坡地植被。

调整区域生活能源使用结构。

限牧、禁止乱砍滥伐等。

考点: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成因,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交通线的主要地质灾害及防御措施。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旅游地理】(10分)下图为中国古长城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每年“十一”期间,山海关游客远多于嘉峪关,试分析原因,并指出山海关当地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历史古迹?

【答案】

交通通达度高;距客源市场近;基础设施更完善(地区接待能力更强)。

加强旅游区规划和管理;注意旅游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加大环保意识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控制旅游规模。

【解析】

试题分析: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需要结合旅游资源所在地的交通通达度、距离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地区接待能力等;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加强旅游区规划和管理;注意旅游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加大环保意识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控制旅游规模。

考点: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与区域发展

【原创理由】以旅游黄金周热点问题为材料,要求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发生在身边地理问题,并能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43.【自然灾害】(1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下图为某年3月某日某时刻我国某地形区上空的等温面分布图,等温距为2℃,已知图示某地区发生了冻雨灾害,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指出图中①②③④点中何处易产生冻雨灾害,试说明原因及其危害。

【答案】

此时冻雨发生在②位置(2分),原因:

②处于近地面海拔髙,气温低于0℃(2分);空气湿度大,水汽充足(2分)。

危害:

使输电线结冰并绷断;影响通讯导致通讯终断;使道路结冰,阻碍交通,影响人们出行;使农作物幼苗遭受冻害而折断。

【任答两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中0℃等温线,②处于近地面,海拔较髙,气温接近0℃,且低于0℃。

空气湿度大,水汽充足。

是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撞立即冻结的降水。

所以此时冻雨发生在②位置。

冻雨可以使输电线结冰并绷断。

影响通讯导致通讯终断。

使道路结冰,阻碍交通,影响人们出行。

使农作物幼苗遭受冻害而折断。

考点:

气象灾害类型,发生原因,主要危害。

44.【环境保护】(1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月18日,新疆博湖县举行博斯腾湖冬捕仪式。

鱼类经过春殖、夏长、秋壮和冬眠,每年1月是起网捕捞最佳时节,这也是博湖渔家最繁忙的季节,他们赶着马车、开车卡车,湖面上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博斯腾湖冬季捕鱼次数不多,一般十次左右,而且要采用大网眼渔网捕捞,但每一网都能收获几万斤。

(1)分析博斯腾湖冬捕最佳时节在1月的原因。

(6分)

(2)说明冬季捕鱼次数不多,并采用大网眼渔网捕捞的理由。

(4分)

【答案】

(1)气温最低,湖冰厚,捕捞安全;鱼类冬眠,较好捕捞,产量高;气温低,便于储存;临近节日,销售市场好。

(6分,答出3点即可)

(2)防止过度捕捞,来年产量下降;(2分)减少对鱼类冬眠的影响。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月为冬季,该地气温低,湖中冰层厚,捕捞安全;此时正值鱼类冬眠季节,容易捕捞,产量高;气温低,便于储存;临近春节,销售市场好。

(2)捕鱼次数少是为了防止过度捕捞而导致来年产量下降;大网眼渔网过滤性较强,幼鱼不会被捕捞,有利于渔业持续发展。

考点:

水生生物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