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964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docx

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地理大题答题思路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地理大题答题思路

1、常见选址类问题

1、太阳能电站建设的条件(风能电站类似)

(1)资源条件:

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2)地形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

(3)地价条件:

(占地面积广)布局在地价低廉的地区

(4)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大:

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2、水库大坝建设的区位条件

(1)大坝建在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

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

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3、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

①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②风浪小;③无结冰期或冰期短。

(2)陆地条件:

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海岸线曲折,能形成优良港湾;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

(2)依托大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的发展。

(3)政策条件:

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保税港等

4、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

占地广,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地势高,坡度适当的地形,利于排水;

(2)地质:

地质稳定

(3)气候:

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能见度高

(4)沿盛行风方向修建跑道,利于起飞和降落

(5)无大面积森林,防止鸟类影响飞机飞行安全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

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如高速公路或轨道交通。

(2)建在郊区,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

(3)经济:

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充足的客源)

5、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①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透明度好,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④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⑤安全因素: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⑥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6.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

①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2)地质:

(避开地壳运动活跃地区)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开凿

(3)水文:

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降低投资和施工量

(4)气候: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2)经济(决定性因素):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里程:

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4)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资、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5)环境: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科学技术(保障因素):

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7、交通线路修筑的意义:

(1)交通:

完善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

(2)经济:

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3)政治:

巩固国防、保持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繁荣

(4)生态:

保护沿线生态环境;节约耕地等。

8、铁路建设容易遇到的困难:

(1)地形:

途径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

(2)地质:

沿线岩石断裂发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气候:

高寒缺氧(特指高山、高原),冻土广布;气候干旱,沿途水资源缺乏;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酷暑,施工环境较差;气候干旱,冬春季节多大风、扬沙、沙尘暴、流沙等恶劣天气。

(4)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困难。

(5)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2、气候类问题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量)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

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②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

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③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小,气温年较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大

(5)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2)季节:

夏季>冬季

(3)下垫面性质:

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天气状况:

晴天>阴天

3.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

高纬地区>低纬地区

(2)下垫面性质:

陆地>海洋;裸地大于植被覆盖地

4、影响降水主要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主要因素):

①气压带:

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②风带:

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降水多;极地东风带干燥

③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燥

(2)地形:

①地形:

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地形类型:

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③山脉走向:

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海陆位置:

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4)洋流:

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如城市雨岛。

5.降水形成的条件。

(1)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

(2)充足的凝结核;

(3)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上升)。

6、降雨的类型:

锋面雨(中纬地区)、对流雨(赤道地区)、台风雨(低纬大陆东南沿海地带)、地形雨(湿润气流的迎风坡)

7、某地气候特征的描述

(1)降水特征:

①降水总量大小

②降水季节分配情况,季节变化或年际变化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长或短

(2)气温特征:

①最冷月(最热月)最冷(热)月出现在X月

②气温高低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③气温年较差大(小)

8、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3)大气环流(4)地形(5)洋流(6)人类活动

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跟昼长)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白昼长,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2)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状况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

(4)坡向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

3、农业类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有因有果)

「自然因素」

(1)气候①光照晴天多/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热量;③降水;④自然灾害:

寒潮(冷空气)、台风、旱涝灾害等

(2)水源(灌溉水源):

河流水、湖泊水(淡水湖)、水库、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3)地形:

①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适宜发展种植业;②山地适宜发展林果业/立体农业

(4)土壤:

①土层厚度(土层深厚/薄);②肥力状况(黑土,土壤肥沃/土壤贫瘠);③酸碱性质(红壤为酸性土壤);④土质(沙质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

数量、素质、价格

(2)交通:

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利

(3)市场:

接近市场(国内/外市场广阔)

(4)国家政策:

政府政策支持

(5)历史经验:

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6)科技:

①科技水平高(培育良种),提高单产/产量;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7)工业基础:

农业基础雄厚;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

(8)地价:

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廉

(9)食物偏好

中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青藏

高原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多夜雨,利于作物吸收;④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地势高,气温低,生长期短。

河西

走廊

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提供了灌溉水源

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变率大,水源紧缺;②风蚀强烈,蒸发旺盛,土地荒漠化严重。

东北

平原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冬季,多积雪和季节性冻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墒情

①纬度高,气温较低,生长期短;②易受洪涝(夏)、寒潮、春季低温等气象灾害的影响。

华北

平原

①夏季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地处暖温带,热量相对充足。

①春旱,多风沙;

②旱涝灾害频繁。

2.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的原因:

(1)植被稀少,土壤缺乏有机质来源;

(2)气温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易于分解,难以积累

3、农作物优质的原因

(1)光照:

光照充足,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

(2)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

(3)土壤:

土壤富含有机质,肥沃,少施用化肥;

(4)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长(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5)病虫害少:

(海拔高/纬度高)气温低,病虫害少;气候干旱,病虫害少;晴天多,紫外线强,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

(6)自然环境优质:

土壤、水源中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水资源、空气清洁,无污染

4、某地大力发展(引进/推广)某种产业(农作物)理由的答题模板:

可行的理由答题模板:

(1)对照这种产业(作物)所需的条件,该地具备了哪些优势条件,区位优势明显,才大力发展;

(2)发展这种产业(作物)给该地带来哪些好处。

(经济、社会、生态、相关产业)

①经济:

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作物营养价值高/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

②社会:

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提供了就业机会

③生态:

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保护了生态环境等

④相关产业: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药业)

不可行的理由答题模板:

(1)对照这种产业(农作物)所需的条件,该地哪些条件不具备。

(2)发展这种产业(农作物)给该地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坏处。

①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②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引发土地荒漠化,;减少生物的多样性等

5、某区域动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1)纬度因素:

纬度低,热量充足,动植物种类多;纬度跨度大,水热组合状况好,动植物种类多

(2)降水:

降水充足,动植物种类多

(3)地形:

海拔高,山地垂直差异显著,动植物种丰富;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多;地形封闭,独特物种多

(4)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影响少,动植物种类多

6、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项目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合理安排农、林、渔、牧、副业的比重);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单产

牧区

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三、工业类问题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有因有果)

「自然因素」

(1)原料:

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某原料品质优

(2)能源(动力):

临近能源产地(如:

煤(火电站)、石油、天然气、水能(水电站)、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充足

(3)土地:

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4)水源:

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重工业一般耗水多)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2)交通:

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或高速公路或航空港,路网密集,交通便利。

(3)劳动力:

数量:

劳动力丰富;素质:

劳动力素质高;价格:

劳动力廉价

(4)技术:

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有技术优势和人才(劳动力素质高)

(5)经济基础:

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经济基础雄厚;工业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雄厚

(6)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

(7)历史经验:

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8)地价:

地广人稀(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较落后区),租金低

(9)个人偏好:

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环境因素」

(1)风向:

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郊外;在季风区,布局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风向不定的地方,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

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下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3)生态环境:

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2.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

项目

工业集聚

工业分散

原因

运输量大的工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费成本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优点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 

寻求最优区位(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环境污染小

缺点

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最终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以鲁尔区为例)

(1)调整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产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延长产业链

(3)治理污染,整治美化环境(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大规模地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移入区):

①有利影响: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②不利影响:

带来环境污染;加速资源消耗;加大住房、交通、治安等社会问题

(2)对发达国家影响(移出区):

①有利影响: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资源消耗,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城市化问题缓解;②不利影响: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引起资金技术外流

4、河流湖泊类问题

1、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有无断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

降水量多的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流量大。

外流河一般越往下游流量越大;内流河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河流主要补给形式的变化

(2)汛期:

汛期时间和长短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雨季;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春季

(3)含沙量大(小)

(4)结冰期:

有无、长短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5)水位:

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6)水能丰富(匮乏)

(7)凌汛:

有(无)凌汛(河流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河流流向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秋末冬初结冰,冬末春初融冰都容易发生凌汛)

(8)流速:

快(慢)(决定于河流的地势落差状况)

2、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因素:

(1)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的地方含沙量大

(2)地形:

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

(3)土质的疏松程度和土层的厚度:

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方河流含沙量大

(4)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5)河流流经地形区:

河流流经湖泊、沼泽、湿地、平原(地形平坦的地区),泥沙大量沉积,含沙量小

(6)河流含沙量季节变化:

流量大的季节含沙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大

3、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成因分析:

(1)地表起伏大(或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降水丰富(或流域的汇水区域广),河流水量大。

4、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增加。

(2)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3)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4)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5)修建水库:

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6)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5、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

普遍

6、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一一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一一高山冰雪融水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气温回升一一春汛一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一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一一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

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

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7、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程:

长短(一般岛屿河流流程短)

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

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轮廓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海岸)则河流较短;内流河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2)流向:

自向流,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3)流域面积:

大小

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4)河道曲直情况:

河道弯曲、平直

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可能同时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易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致密或疏松、凹岸或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5)支流多少:

(支流众多,河网密布)

(6)河流水系形状:

扇形、树枝状、向心状、放射状等

8、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

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缓,有利于航运

(2)气候:

①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河流径流量大且稳定,利于航运;②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利于航运

(3)河道:

宽阔平直,水深,利于航运;含沙量大,河床淤积,水浅,不利于航运

(4)通航里程:

(支流多/河流长)通航里程长,航运价值高

社会经济条件:

(1)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2)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提高航运价值

9、水利工程(水库)利弊的评价模式:

评价要素

评价参考方向或指标

有利

影响

经济效益

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社会效益

降低洪涝威胁,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产业调整,推动库区经济发展

不利

影响

上游地区

(库区)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水库淹没农田和村镇,需要移民);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蚊子等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下游及河

口三角洲

地区

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

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严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

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不利于鱼类回溯产卵(生物多样性减少)

10、河流综合治理的原则、措施类

原则

治理措施

上游

调洪

加强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修建水库

中游

分洪、蓄洪

严禁沿湖围垦,要退耕还湖、疏浚河湖、搞好分洪工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程(水库)

下游

泄洪、束水

加固两岸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11、影响湖泊、河流不结冰的原因:

(1)湖泊面积大,水量大,结冰困难

(2)盐分高,结冰困难

(3)地壳运动活跃(处于板块交界处/断层),地热能丰富

(4)水体交换频繁

(5)河流不结冰(流速快)

5、海洋类问题

1、渔场的分布地区(饵料多的地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