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03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docx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

搬运机器人的操作应用技术

1绪论

1.1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机器人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之一。

现代机器人都是由机械发展而来。

与传统的机器的区别在于,机器人有计算机控制系统,因而有一定的智能,人类可以编制动作程序,使它们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机器人研究水平的提高。

现在机器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们为了满足不同用途和不同环境下作业的需要,把机器人设计成不同的结构和外形,以便让他们在特殊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任务。

机器人成了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在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搬运机器人是可以进行自动化搬运作业的工业机器人。

最早的搬运机器人出现在1960年的美国,Versatran和Unimate两种机器人首次用于搬运作业。

搬运作业是指用一种设备握持工件,是指从一个加工位置移到另一个加工位置。

搬运机器人可安装不同的末端执行器以完成各种不同形状和状态的工件搬运工作,大大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搬运机器人愈10万台,被广泛应用于机床上下料、冲压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装配流水线、码垛搬运、集装箱等的自动搬运。

部分发达国家已制定出人工搬运的最大限度,超过限度的必须由搬运机器人来完成。

  本文将从机器人的发展,现在研究现状谈起,并举例说明机器人技术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必要性,其中搬运机器人的运用更为突出,所以主要从机床上下料,货物搬运,采矿方面说明搬运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并详细在机器人的机构,检测,控制方面深入理解并研究搬运机器人,最后并着眼于现实,展望未来,对未来搬运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出探究,并作理论上的研究推测。

 

1.2工业机器人概述 

  技术先进工业机器人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通过对过程实施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实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

  技术升级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具备精细制造、精细加工以及柔性生产等技术特点,是继动力机械、计算机之后,出现的全面延伸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产工具,是实现生产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应用领域广泛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是生产过程的关键设备,可用于制造、安装、检测、物流等生产环节,并广泛应用于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技术综合性强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技术,集中并融合了多项学科,涉及多项技术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及仿真、机器人构建有限元分析、激光加工技术、模块化程序设计、智能测量、建模加工一体化、工厂自动化以及精细物流等先进制造技术,技术综合性强。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

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有些人认为,最高级的机器人要做的和人一模一样,其实非也。

实际上,机器人是利用机械传动、现代微电子技术组合而成的一种能模仿人某种技能的机械电子设备,他是在电子、机械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然而,机器人的样子不一定必须像人,只要能独立完成一些人类的技能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就属于机器人大家族的成员。

 1.3搬运机器人的种类

 机床上下料搬运机器人 

  目前在机床加工行业中,要求加工精度高、批量加工速度快导致生产线体自动化程度要有很大的提升,首先一点就是针对机床方面进行全方位自动化处理,使人力从中解放出来,直角坐标机器人目前在机床行业内正在逐步大量使用,包括数控车床上下料机器人、数控冲床上下料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上下料机器人等等。

在用立加加工轮毂等大型零件时,负载可达几十公斤重,其外形也大多是盘类件。

这类加工件数量大,机床几乎要24小时运行。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采用机器手来自动上料和下料。

要根据加工零件的形状及加工工艺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手爪抓取系统。

而完成抓取,搬运和取走过程的运动机构就是大型直角坐标机器人,它们通常就是一个水平运动轴(X轴)和上下运动轴(Z轴)。

立式加工中心上下料机器人在被加工零件形状和重量不同时,所采用的手爪形状及结构也不同,手爪的类型及尺寸要根据具体的零件及加工工艺来定。

在德国几乎所有批量加工都采用机器人自动上下料。

但根据要加工工件的几何形状,加工工艺和工作节拍不同,所采取的手爪和机器人的型号也有所区别。

如加工工件不同或加工工件时间较长,可选用不同的手爪结构,用单台机器人对多台机床进行上下料,或是多台机器人联机上下料实现自动化生产线过程。

无论多台机器人同步工作,还是单台机器人独立工作,但其本质是相近的,由于直角坐标机器人非常适合各种机床上下料应用,它不仅比其它的机器人成本低,而且效率更高,必将被在更多的行业被更广泛的应用。

 物料搬运机器人 

  搬运机器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一个机械手,机械手的发展是由于它的积极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其一、它能部分的代替人工操作;其二、它能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程序、时间和位置来完成工件的传送和装卸;其三、它能操作必要的机具进行焊接和装配,从而大大的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显著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

因而,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和应用。

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粉尘、噪音以及带有放射性和污染的场合,应用的更为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受到机械工业的重视。

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较强。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用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

由于通用机械手能很快的改变工作程序,适应性较强,所以它在不断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引用。

 

1.4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机器人发展前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

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科学家在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中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10月,国际机器人工业人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加快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步伐。

因而,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和应用。

尤其是在高温、高压、粉尘、噪音以及带有放射性和污染的场合,应用的更为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受到机械工业的重视。

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较强。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独立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适用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简称通用机械手。

由于通用机械手能很快的改变工作程序,适应性较强,所以它在不断变换生产品种的中小批量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引用。

 

  一次工业机器人国际标准大会,并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一个文件,把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类:

⑴顺序型:

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⑵沿轨迹作业型:

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

喷漆等;⑶远距作业型:

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⑷智能型:

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

 

  根据日本政府2007年指定的一份计划,日本205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4兆日元,拥有百万工业机器人。

按照一个工业机器人等价于10个劳动力的标准,百万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千万劳动力,是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实用化期。

而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

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

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

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一个国家要引入高技术并将其转移为产业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5个要素:

机器、材料、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和有着“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相比,我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基本国情,那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

刺激日本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动力就在于要解决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

所以,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晚发展缓。

但是正如前所述,广泛使用机器人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

我国正在努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培养人才,打开市场。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辉煌得益于本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我国在十一五纲要中也体现出了对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大力支持。

由此可知机器人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

 

  

2 搬运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机器人操作机:

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及仿真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的运用,机器人操作机已实现了优化设计。

以德国KUKA公司为代表的机器人公司,已将机器人并联平行四边形结构改为开链结构,拓展了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加之轻质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性能。

此外采用先进的RV减速器及交流伺服电机,使机器人操作机几乎成为免维护系统。

并联机器人:

采用并联机构,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高精度测量及加工,这是机器人技术向数控技术的拓展,为将来实现机器人和数控技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COMAU公司,日本FANUC等公司已开发出了此类产品。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已由过去控制标准的6轴机器人发展到现在能够控制21轴甚至27轴,并且实现了软件伺服和全数字控制。

人机界面更加友好,基于图形操作的界面也已问世。

编程方式仍以示教编程为主,但在某些领域的离线编程已实现实用化。

 传感系统:

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在机器人系统中已得到成功应用,并实现了焊缝自动跟踪和自动化生产线上物体的自动定位以及精密装配作业等,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作业性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日本KAWASAKI、YASKAWA、FANUC和瑞典ABB、德国KUKA、REIS等公司皆推出了此类产品。

 网络通信功能:

日本YASKAWA和德国KUKA公司的最新机器人控制器已实现了与Canbus、Profibus总线及一些网络的联接,使机器人由过去的独立应用向网络化应用迈进了一大步,也使机器人由过去的专用设备向标准化设备发展。

可靠性: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使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

过去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MTBF一般为几千小时,而现在已达到5万小时,几冬天可以满足任何场合的需求。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工业机器人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研究机构和企业。

先后研发出弧焊、电焊、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及喷漆等工业机器人。

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及含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相关的产品的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

目前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在3000台左右,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工业机器人总共拥有量尽万台,占全球总的0.56%,其中完全国产工业机器人(行业规模比较大的前三家工业机器人企业)行业集中度占30%左右,其余都是从日本、美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引进的。

国产工业机器人目前主要以国内市场应用为主,年出口量为100台左右,年出口额为0.2亿元以上。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弧焊、点焊、装配、搬用、喷漆、检测、码垛、研磨抛光和激光加工等复杂作业。

 

  在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最初应用是在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用于汽车及工程机械的喷涂及焊接。

目前,由于机器人技术及研发的落后,工业机器人还主要应用在制造业,非制造业使用的较少。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国内厂家所生产的哦工业机器人有超过一半是提供给汽车行业。

由此可见,汽车工业的发展是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进入80年代后,在高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

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从90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在机器人的单元技术和基础元部件开发方面:

诸如交直流伺服电机及其驱动系统、测速发电机、光电编码器、液压元部件等均开发出一些样机和产品。

但这些元部件距批量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在机器人装置方面:

以开发出具有双CPU、多CPU和分级控制的机器人控制装置多台,主控计算机的档次也逐渐升级。

在机器人操作方面机制方面:

已开发出一些先进的操作机和特种机器人,如AVG、壁面爬行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为0.024mm的装配机器人,可潜入海底6000m的水下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移动遥控机器人等,有些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应用于实际工程。

在应用工程方面:

目前国内已建立了多条弧焊机器人生产线,装配机器人生产线,喷涂生产线和焊接生产线。

国内的机器人技术研发力量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而整体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具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和市场竞争力。

  

3  搬运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分析 

3.1自动柔性机床上下料搬运机器人 

现场布局

功能描述 

  该系统使用1台机器人完成服务5台机床进行上下料的作业,系统描述如下1台FANNUC R-2000iiB/165F 机器人:

安装于行走轴上,实现整个系统的上下料动作1个机器人手爪:

基于机器人专用手爪单元开发的手爪,非常适用于工件一致性不好的使用情况,并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抓持稳定性,定位精度高、耐用性好维护简单的优点。

  1个长11m的行走轴:

在行走轴导轨上安装一台工业机器人,最大运动速度为1.5米/秒,使用FANUC伺服电机驱动,具有重复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运行平稳、可靠等特点,并专门设计了防尘罩,保护导轨,直线轴承以及齿条等运动部件服电机驱动,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在实际应用中,导轨安装于两条生产线机床的中心线上,所安装的工业机机器人运动范围完全覆盖5台机床以盖以及上下料滑台区域。

从而实现了1台机器人服务5台机床进务进行上下料作业。

  2台上下料滑台:

每个上下料滑台上有4个托盘,每个托盘分别可以存放一个工件。

实现待加工工件的上料,以及加工完成工件的下料。

在该系统中,由于使用了视觉技术,因此上下料滑台无需工件的定位装置。

 

  FANUC iR Vision 2DV视觉系统:

该视觉系统由一个安装于手爪上的2D摄像头完成视觉数据采集。

该视觉系统作为待加工工件准确抓取的定位方式,省去通常为满足机器人的准确抓取而必须采用的机械预定位夹具,具有很高的柔性,使得在加工中心上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多产品混合生产。

 

FANUC iR Vision 3DL视觉系统:

该视觉系统由一个安装于地面上的3DLaserSensor完成视觉数据采集。

该视觉系统解决了定位面有偏差的工件上料位置变化问题。

由于待加工工件为毛坯件,机器人抓取工件后,上料的定位孔位置会发生变化,甚至工件上料时的平面度也有变化。

该技术可以自动补偿位置变化,实现高精度上料。

 

3DL视觉支架  

  电气控制系统:

运用人机界面对整个系统的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采采用三菱Q系PLC控制器,并使用工业现场总线实现系统中实时和非实时数据的传输,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安全设备采用门开关,作为机器人工作区域的安全防护,完全做到人机隔离,确保系统在自动运行中的人员安全。

该套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节省了大批人工,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支出,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无夹具定位工件的自动柔性搬运: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对机械产品的加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机床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对机床在加工过程中工件的上下料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现代机械产品的的加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文明、环保性好(噪音小)、实用性强等显著特点和优势,以机器人在机械加工中的自动动化应用为代表,在各个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将成为现代机械加工的主流辅助设备。

在国外,在机械产品的加工中使用机器人已经非常普遍,它具有速度快、柔性高、效能高、精度高、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机械加工辅助手段,机器人对无定位工件的自动柔性搬运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高清晰摄像头(vision 系统)实现对无定位工件的准确位置判断,在机器人收到信号后,机器人装上为工件定制的专用手爪去可靠的抓取工件,在与机床进行通讯得到上料请求后,最终完成机床的上下料。

在各种机械加工行业中该系统应用广泛。

使用机器人对无夹具定位工件的自动柔性搬运系统可以 使生产流水线更加简单易于维护,并大幅度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效率和柔性又比较高。

该系统结构简单、安全文明、无污染,能在各种机械加工场合进行应用,满足了高效率、低能耗的生产要求。

在国内的机械加工,目前很多都是使用专机或人工进行机床上下料的方式,这在产品比较单一、产能不高的情况下是非常适合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使用专机或人工进行机床上下料就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和弱点,一方面专机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维修不便,不利于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另一方面,它的柔性不够,难以适应日益加快的变化,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其次,使用人工会造成劳动强度的增加,容易产生工伤事故,效率也比较低下,且使用人工上下料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够,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使用机器人自动柔性搬运系统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该系统具有很高的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柔性较高且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更易于维护,可以满足不同种类产品的生产,对用户来说,可以很快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扩大产能,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产业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这种趋势下,对机器人自动柔性搬运系统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FANUC iR Vision 2DV 视觉系统主要是通过视觉系统软件设置,建立视觉画面上的点位与机器人位置相对应关系。

对工件进行视觉成像,与已标定的工件进行比较,得出偏差值,即机器人抓放位置的补偿值,实现机器人自动抓放。

该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在无夹具定位工件情况下的自动柔性搬运。

在该上下料系统中,待加工工件形状复杂,用夹具进行定位非常复杂,同时不利于以后同类新产品的扩展。

在应用了 FANUC iRVision 2DV 视觉系统后,待加工工件只需放置于上下料滑台无定位装置的托盘上,实际情况为待加工工件可以在托盘上移动正负2厘米以及旋转正负30度。

这样大大减少了在上下料滑台上的设计工作,保证了系统的扩展功能。

  原理:

选一个待加工工件作为初始工件,通过 2DV 视觉软件对该工件在摄像头中的画面点位与机器人示教点位的关系进行标定,同时完成初始工件的特征标定。

示教完成的抓取程序为初始工件初始位置的抓取位置,此时工件抓取偏差值为零。

当工件平移或者旋转后,位置与初始工件的位置发生变化。

通过 2DV软件,机器人能够计算出位置变化量X、Y、R机器人把该偏差值存入位置寄存器PR中。

此时机器人可以通过把偏差值PR补偿到初始抓取位置来实现工件的抓取。

 

补充:

在该上下料的应用中只有一种工件,当有多种工件时,2DV 视觉系统可以视以根据不同的工件进行多次特征标定,实现多种工件之间的切换调用。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柔性度高。

 

3D视觉定位技术应用于机器人上料至机床。

摄像头安装位置:

固定在3DL视觉支架上。

该技术解决了定位面有偏差的工件上料位置变化问题。

由于加工工件为毛坯件,机器人抓取工件后,上料的定位孔位置会发生变化,甚至工件上料时的平面度也有变化。

对于此种情况况,在没有3D视觉系统DL的情况下,机器人是无法实现对工件的准确上料。

 

原理:

选一个毛坯件作为初始工件,通过3DL视觉软件对该工件在摄像头中的画面点位与机器人示教点位的关系进行标定,同时完成初始工件的特征标定。

示教完成的上料程序为初始工件初始位置的上料位置,此时工件上料偏差值为零。

当抓取其它毛坯件后,定位孔位置以及工件的平面度发生变化。

通过 3DL软件,机器人能够计算出位置变化量X、Y、Z 、W、P、R。

机器人把该偏差值存入位置寄存器PR中。

此时机器人可以通过把偏差PR补偿到初始上料位置来实现工件的上料。

  补充:

22DV摄像头计算平面变化量,3DL是通过摄像头和激光综合计算空间变化量,实际上是通过2DV 与激光技术的综合应用。

该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尤其是在遇到定位面有偏差的工件设计时。

 

  软浮动功能(Soft Float)应用于工件抓取和机器人机床上、下料步骤。

  该项目中机器人手爪抓取待加工工件位置在毛坯面,各个毛坯件抓取位置与定位孔位置都有差异。

虽然有2DV视觉补偿,但是毛坯面不能作为特征量,导致在机器人手爪抓取工件的位置在不停的变化,机器人无法补偿此偏差。

以下是由于毛坯面与定位孔位置变化带来的问题:

 

  1.工件在托盘内,机器人抓取后,由于毛坯面带来的偏差,导致工件在手爪抓取时有移动,偏差大时与托盘有摩擦; 

  2.机器人从机床下料时,由于毛坯面带来的偏差,导致手抓不能完全贴合毛坯面,即使强硬贴合上,在工件脱离定位销时会有严重的摩擦,导致碰撞报警; 

  说明:

软浮动功能在开启后,机器人可以受外力改变姿态,改变大小可以通过参数设置。

手爪在抓取毛坯件时可以根据毛坯面改变姿态,达到完全贴合,避免碰撞和摩擦。

 

  补充:

该项目中,工件定位孔与机床定位销(锥形)之间的配合精度达到 0.01 毫米。

机器人本身的重复精度大于 0.01 毫米,导致工件上料位置偏差。

此时应用软浮动功能,机器人抓取工件运行到定位销锥度部位,由机床夹具夹紧,机器人通过软浮动移动至上料位置,实现上料过程。

3.2物料搬运机器人 

执行机构 

1.手部 

  手部既直接与工件接触的部分,一般是回转型或平动型(多为回转型,因其结构简单)。

手部多为两指(也有多指);根据需要分为外抓式和内抓式两种;也可以用负压式或真空式的空气吸盘(主要用于可吸附的,光滑表面的零件或薄板零件)和电磁吸盘。

传力机构形式较多,常用的有:

滑槽杠杆式、连杆杠杆式、斜楔杠杆式、齿轮齿条式、丝杠螺母式、弹簧式和重力式。

本次设计的手部选择夹持类回转型结构手部。

 

  本次设计的搬运机器人手部执行部件如图5。

图5

  如图5的机构简图,手部执行依靠杆的伸缩运动来实现其张合运动,杆的动力源来自后续驱动源的液压缸,该液压缸采用的是伸缩式液压缸,该液压缸能够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