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122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20届江西省临川二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

1.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

“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

C.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3.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

“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

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C.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

4.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

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

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

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5.1380年,明太祖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

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没能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两年后即被废除。

由此可知

A.丞相制度的重建大势所趋B.君主专制的强化受到挑战

C.内侍机构的调整迫在眉睫D.官僚体制的改革陷入绝境

6.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7.1761年3月,都统多尔济奏称:

“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

”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

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

A.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B.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8.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

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

“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

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9.明代《常熟县志》记载:

“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

”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

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B.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10.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

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

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

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

A.通过“格心”“致良知”B.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注重“气节”“声誉”D.践行“知行合一”思想

11.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

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这表明墨子

A.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B.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

C.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D.推崇各学派主张的融合

12.《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

《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

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A.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

13.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民以食为天”B.“和而不同”

C.“无为而治”D.“崇尚礼乐教化”

14.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

《明儒学案》中徐抛谓:

“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

”颜钧云:

“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

据此可知,他们都

A.受到读书人普遍的赞誉B.注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C.追求个性与人格的独立D.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15.《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

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D.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16.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

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A.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B.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C.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D.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17.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

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D.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18.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19.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一千多点,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挽狂澜.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

香港经济重现繁荣。

由此可见

①香港回归诱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②一国两制成为香港稳定发展的基础

③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已不适应时代④中国成为维系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20.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

“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

”这一政策

A.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D.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21.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

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

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22.1940年度,中央银行放款总额为509亿元,而贷给政府中央机关的为484亿元,占95.1%.1947年6月中央银行垫款给财政部的余额高达126565亿元,相比之下,中央银行用于经济方面的资金少得可怜。

据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中国社会经济混乱,市场投机盛行B.国民政府垄断金融,资源分配失衡

C.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起步艰难D.中央政府机关冗繁,财政出现赤字

23.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农业发展D.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4.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

作者意在说明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5.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26.1898年《湘报》第二十号提出使中国富强的四点主张:

“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屈尊以保尊”(“民权与君权两重也”);“合种以留种”(“黄人与白人互婚也”)。

这些观点表明

A.立宪改革已是社会共识B.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C.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D.中西文化实现深度交融

27.“以太”(ether)是亚里士多德假设的一种极小物质微粒,是作用力之间的媒介。

谭嗣同在“仁学”里认为: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因此,应当“中外通”“人我通”。

这反映出谭嗣同

A.主张与西方进行更多交流B.回归儒学本质来推动变法

C.弘扬科学精神以改造人心D.认识到了推翻清朝的方法

2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固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革制度B.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C.思想解放运动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29.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

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C.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30.“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上述言论出自

A.《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材料分析题

3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

“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

”有司奏议曰:

“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

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

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

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

“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

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

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6分)

3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謇全集》中,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现象,现摘录部分,整合如下:

张謇,江苏常熟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经过数年的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荻净利约370余万两。

1914年,张謇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

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迭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

总计从1914年后的几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

但是1919年以后,张謇的企业日益艰难,“实业救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记录,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经济史上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记录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

”直到明清时期,各朝代都有禁酒令。

秦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酉(酒),田墙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

”北魏文成帝更严厉规定:

“酿、沽、饮皆斩之。

”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捕之”“杀之”,甚至“有罪”“斩之”,加上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也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

——摘编自周佳鑫《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性对比》

材料二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酗酒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出其他许多社会问题。

当时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牧师约翰·埃德加说道:

“当英国社会中的其他协会专注于将天堂之光广布于整个国度之时,禁酒协会则投入到焚毁一种恶习的事业中。

”早期的禁酒改革者和禁酒组织将运动的目标设定为减少酗酒现象的发生,而非禁绝酒水,原因在于当时的禁酒改革者不认为酒水本身是不好的,也不认为饮酒是错误的;他们常常随意地饮用葡萄酒和发酵饮料,谴责的只是过度饮用蒸馏酒的行为。

——摘编自邱振裕《论1829~19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并分析原因。

(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初英国禁酒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禁酒的影响。

(9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C

C

A

D

A

B

D

C

A

B

C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D

C

D

C

B

B

C

D

C

B

B

C

C

31.

(1)选官制度:

察举制。

目的:

选拔人才;广教化;美风俗。

标准:

孝廉。

(3分)

(2)背景:

东汉末年,察举制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产生腐败现象;士族门阀与中小地主矛盾尖锐;三国时期魏文帝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异同:

同:

都是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官人法是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

异:

察举制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主要看重才德。

九品官人法举荐士家大族子弟,看重的是门第高低。

(6分)

(3)不足:

察举制:

人为因素对选才的影响很大,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科举制:

考试内容靠死记硬背,严重钳制了应考者的思想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分)

认识:

选官制度是否得当,影响社会的兴衰;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选官标准应公开、公平、客观。

(3分)

32.示例:

(10分)

历史记录:

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

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记录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概述与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在这期间,轻工业发展显著。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示例答案只做评卷参考,不做评卷标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3.

(1)基本措施:

对酒征收重税;实行酒业专卖;依靠严刑峻法。

原因:

节约粮食,以备战乱和自然灾害;统治者防止官员沉湎于酒,荒废朝政;宗教节欲思想的影响。

(6分)

(2)特点:

道德劝诫,比较温和;民间推动为主,成立禁酒组织。

影响:

禁酒运动推动了社会对酗酒现象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国的酒类消费;有利于改变社会的娱乐方式,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纪律性,保持工业革命的高效开展。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